第七十三章 第三产业
作品名称:血色枫林 作者:枫林老矿工 发布时间:2019-02-25 20:07:46 字数:3313
全国煤矿行业搞第三产业,在整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当时煤炭部还专门下发了文件,正式要求全国的煤炭企业都发展第三产业。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扩大煤炭的经济的总量,同时要促进就业,因为各矿区都有数百名待业青年。要对己经长大的矿山子弟进行安置,要给出路,给岗位,给工作,确保矿区的安定。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矿区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在枫林矿务局局长邵诚兴的手下有八员大将。号称“八大金刚”。其实所谓“金刚”之说,就是这些位列“金刚”的科级干部,能力强悍、作风过硬、尤其是善于解决困难问题。俞文健也是其中之一。邵诚兴这次特别考虑派俞文健去京厦市的湖厝,邵诚兴要俞文健在京厦市的湖厝投资兴办枫林扬声器厂,要俞文健负责去筹建。考虑要俞文健去,有几个因素。一是俞文健是东南大学的无线电专业。二是与俞文健当年齐名的建设兵团一师的煤炭系统之称的“五大才子”都已经从各个煤炭基地陆续云集到了京厦市。其中有两人都分别进入了京厦市政府,并都握有实权。
俞文健运气不错,在京厦市他遇到了原来在枫林矿中学当老师的赵一青。赵一青这个人并不简单,他是清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是建设兵团把他推到了煤矿,后来他调回京厦市,担任了主管市政建设和工业用地的副市长。在他的支持帮助下,枫林矿务局在京厦市的湖厝工业区建设了一个杨声器厂。当时枫林矿务局也是举全局之力来投资枫林杨声器厂的建设。要买厂房、买杨声器生产线、要买杨声器职工的宿舍。当年枫林矿务局的职工召开了职代会,职工代表用举手表决的办法,来决定是否在厦门投资的。全体职工代表都举手表决愿意放自己的年终奖,将这笔钱用于企业在投京厦市办扬声器厂,以解决一百多名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当时枫林矿务局年终奖每名职工的基数是25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采掘职工两个月的工资收入。矿务局有6000多名职工。近200多万元,再加上企业的一部分资金,当时的投资达到了500多万元,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
枫林矿务局局长邵诚兴是天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眼光的人。1984年,也是东南省属煤炭行业各国有企业开始第一轮投入立出叫承包的时候,他就敏锐地感受到,按传统的办法管理煤矿已经不通用再适应新的形势了。他是参与这次五十五位厂长经理签名的东南煤炭的两个国有煤矿企业的矿长之一。
他常常对下属提出“煤炭要过紧日子、苦日子”和“有日思无日”理念,还在在东南省煤矿30周年的时候,正是市场经济全面迅猛发展的时候。绝大部份矿工家孩子也连续到了需要招工就业的年龄。
因为这一代人大部分是下井,经历了常人难于忍受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矿工们认为孩子们就是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也不能再让孩子继续下井干采掘一线。而且有这种看法的煤矿老一代矿工并不在少数。
煤矿企业只好尽力多招地面工。但结果就是每个单位都用人多、效益差、工人的平均收入低。他敏锐地感觉和看出了东南煤炭困难和发展的隐忧以及未来可能到来的衰落。因为工效、煤层条件都是难于调整和有效改进的
邵诚兴在企业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摸底。其实基本情况他都清楚,在很大程度也是煤矿“广就业、低收入”思路的根本结果。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全国的就业形势都一样,煤矿还算是好的。煤矿、森工、铁路这些单位的子女不用下乡,就是因为企业内部可以进行消化。比如煤矿的采掘一线,就招收了大量的知青。最后一批招工的知青几乎全部是到煤矿。单单枫林矿区就一次招收了几百名知青。在东南省改革开放后,虽然这批知青又陆续回到了南部城市,但也有一半的知青经受住矿山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留了下来。煤矿企业的经营形势也不容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东南省煤炭集团公司也积极迅速地顺应这种新形势、新要求。枫林矿务局积极提出新对策、打出组合拳。一是抓住主要矛盾,认真深入地研究有力地对策。衰老矿山往往产量低,煤质差,用户少,运力有限,库存积压严重。人员老化,冗员严重,枫林矿煤矿从1989年至1990年底,积压劣质煤14万吨,占用资金近千万元,到1991年底,积压劣质煤14万吨,占用资金近千万元,到1991年底,煤场暴满,一吨也卖不出去,所以他们首先进行用户调查,枫林矿煤矿的煤炭有四大品种,分别适和水泥、化工、民用、砖瓦业,因此他们紧紧抓住改善媒质,发展煤炭深加工这一牛鼻子,独家讲解一下,工序把关,依靠科技进步,建成,一系列改善煤质的系统设施,如煤泥筛分车间,原煤筛分车间和洗煤车间,加工后的品种也没子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为企业挽回的信誉,销售库存煤达到80%,企业收入增加了800多万元,实现了计划外煤炭销售超计划内的持续稳定的喜人局面。
劳动力过剩,富余待业人员过多,是衰老煤矿的主要矛盾之一,枫林矿务局因此持续做好劳动组织整顿工作,同时树立“人力的节约是企业最大效益的观念”,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劳动管理,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及机构设置,本着“精简、效能,满负荷”的原则,对井下生产地面后勤,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单位及机关职责科室进行全面调整,使之分灶吃饭,缩小生产后勤环节,提倡一线精兵强将,二线一岗多能,三线满负荷运转,人人争做贡献的观念,因事设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进行定员定编。
二是统一认识,转换机制,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东南煤炭市场疲软,衰老,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为扭转这个局面,按市场营销需求,东南省煤炭行业,建立了煤炭营销联席会,联合开拓市场,按质改变计划经济送货上门,先垫款,后收钱的被动方式,为先收预付款,在发货等办法,联合对付有意拖欠尾款的无心用,用户,采取统一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减少了本行业各企业靠银行贷款为用户预付款的“煤大头”的做法。仅1993年东南省煤炭库存净减了一百多万吨,追回被拖欠的煤款一千多万元,预收煤款一千三百元。改变了三吨煤卖两吨价的局面。
三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衰老期,要渡过难关,如果没有自身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而是单纯依赖向上级要补助,摆脱困境是不可能的。联系企业,人才集聚技术力量强,人员素质高,但陷入困境后,人才纷纷调离,补充的青工素质差,经验不足,技术力量出现断层,可谓青黄不接,面对现实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练好内功,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富有生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全员整体素质,这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只有依靠它的提高才能切实达到,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之目的,枫林矿务局也采取减人提效的措施,增强经济效益。
四是以原煤为后盾,向第三产业稳步转移。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包括第三产业,不仅是煤炭企业摆脱困境之路,更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它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安置富余人员的需要,是适应经济转轨,解决煤矿亏损的重大举措,是煤炭企业都看产业空间和近一半为,争创效益的重要途径,是煤炭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下而已,和企业转向集团化股份制的必然结果。本着“巩固阵地,加强管理,稳步发展,提高效益”的方针,坚持效益与安置并重的原则,晚上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对煤矿企业机械、商业、建筑业等多种经营场点,全部推入市场,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变安置型为效益安置型,同时,转变观念,搞活销售,采用销售奖励包干制度,以解决销售中的棘手难题,销售搞好全盘皆活。如煤机厂的拳头产品,搪瓷溜槽,钻头,钻杆,走俏全国煤炭行业,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厂三百名家属工年产值达到一千多万元,一年上一个台阶。
枫林矿务局从1958年开矿,到1983年,已经有25年历史。第一批300左右的人员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各个工区的管理岗位和后勤服务人员的人数已经严重过剩,但井下急需的采掘工以及班队长骨干和机电技术人才却严重不足。按定员定编,减少富余人员,是矿山提高“双效”的必由之路,企业管理无非是“人财物,产供销”。搞好,搞不好,对企业的前途命运关系重大,因此要严格劳动组织管理,这是个实实在在的硬任务。1991年共精简各类人员542人,净减300人1992年该矿分三大块管理,精减618人,净减231人,大大减轻了,也没负担,是该矿在困难时期减少支出,集中有限资金用于技改急需急工程,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