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寻找机遇
作品名称:血色枫林 作者:枫林老矿工 发布时间:2019-02-16 22:52:58 字数:4746
与肖桐凯不同的是,何为峰对革命和奋斗具有一种有政治抱负的年轻人特有的异乎寻常的热情。何为峰当年在枫林矿中初中毕业后,他与肖桐凯去了新桥三中读书,文革开始串联时,何为峰就曾带领一批同学徒步串联,一直走到毛主度的家乡韶山。他是同学中唯一坚持步行的人,这体现出他的特殊的理想信念和突出的组织工作的能力。何为峰还有一个十分优秀的特点就是学习毛泽东,重视深入研究徒步串联沿线及周边的乡村,通过这些点来了解中国农村这个特殊社会,来了解农村。何为峰则认为,中国要进步发展,只有在农村先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只有农民行动起来了,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出生煤矿的矿山子弟肖桐凯,则认为农村那种落后的观念,愚昧的观念,要几代人才能提升。
能通过下乡走出煤矿,在县上安排工作,最大的好处首先就是不要再下井了。因为两个孩子都下井干采掘的话,这真是父母心中的一块心病。但没有想到有是,肖桐凯最后还是回到煤矿招工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一年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了。肖桐凯认为煤矿有文化的井下工少,推荐上大学的机会要比农村大的多。但肖桐凯的决定让父亲老肖头不理解。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把握让肖桐凯得到推荐。1974年,当肖桐凯所在的漳平县新桥公社前坂大队的最后一批知青全都招工了,肖桐凯也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村子。何为峰则继续留在乡下当知青,不久何为峰被生产队调整到村小学当了代课老师。
离开那天,他看到村长十五岁美丽女儿方子静却哭成了泪人。他安慰他说,他一定会回来看乡亲们的,他甚至笑着说,等她再长大一点,只要她愿意,他会回来娶她的,这时村长的女儿方子静才破涕为笑。其实这一年肖桐凯才二十三岁。第二年方子静被推荐上了一所中专护士学校,后来分在省立医院当一名护士。虽然两人只是在乡下相识,但她有一天还是遇到了肖桐凯,人生有时就这么富于戏剧性。乡亲们之所以舍不得肖桐凯,这是因为肖桐凯本身是一个十分优秀、大公无私、会解决问题、讲道理、会凝聚人和团结人的人,是一个很成熟,是一个领导很有天份的青年干部,肖桐凯的确是一心一意努力为人民服务办事的好青年。在肖桐凯下乡的三年中,他带领知青队为村子义务建了一个小水电站、建了石砌的水泥大桥、修建了一所小学,开了公路,开垦和平整新增了上千亩土地,肖桐凯的事迹还上了县报。但是,他毕竟还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
肖桐凯是七十年代初从乡下招回枫林矿煤矿的,当时刚刚推行建设兵团不久。他比乔子坤招工到煤矿要早了五年左右,肖桐凯到了矿山已经是二十二岁的大伙子了。但肖桐凯经历过下乡的艰苦生活的磨炼,要比一般矿上的年轻人思想更成熟、自信,他办事老道,而且充满正气感,充满勃勃生机,富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肖桐凯到了煤矿后,他很认真地学习各种井下生产技术,并作为骨干还被送到江西安源萍乡矿务局去学习采煤技术,回到枫林工区后,工区区长立马叫肖桐凯干采煤班长,没干几个月,又被工区的领导看中,提拔他当了采煤队的带班副队长并兼工区的采煤团支部的书记。
肖桐凯是一个单身汉,他觉得与矿山家属们混居在一起并不方便,特别是他喜欢只穿着一件裤头的时候。反正工区住房都不足,于是就找了工区领导,批了一些材料,又自己和那批知青们自己动手兴建了一批土墙和木头结合构造起来的平房,在门前平出一大块地方,又自己动手安装了一批健身器材,如钢铃,就是用废弃的旧矿车轮子,中间加一根铁管;吊环,就是在门前的大树上绑两条用几股细麻绳混编成的很粗的麻绳;他们还自己开办伙食,请了一个工友的妻子,负责为他们烧水、煮饭和洗衣服。每一周,他们还改善一次伙食,有时候也唱唱歌、喝喝酒,煤矿虽然困苦,工作也劳累,但他们却苦中求乐,过得象《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好汉一样的生活。
一个人的命运发展,从当采煤工、采煤班长、采煤队长到上最后一届的矿业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现在又回来工区当采煤队长,这一过程一般人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肖桐凯却做到了。
肖桐凯到枫林煤矿采煤工区当采煤工时只有初中毕业,但他发育长成得比较高大粗壮,有一张英俊的脸庞,虎虎生威,身高一米八三,声如宏钟。他先被送到江西省的萍乡矿务局培训过采煤技术,比如打柱、支架、放顶、放炮甚至开溜子等技术技能他全掌握。因为肖桐凯是城里长大的南下军人的孩子,小时候他受过很不错的教育,首先是钢笔字写得不错,秀丽刚劲。
肖桐凯充满男性的魅力,他当时在追求一个在矸石山上的一名干临时工的矿工女儿。那名女临时工是一个缅腆的美女,尤其是身材很好,不仅有长期锻炼形成的美腿,而且还略略向胸部两边挺出两条美丽圆形的弧线。她走过的地方,男人们往往都会一致的向她行注目礼。肖桐凯经常向这个女工写信,女工的弟弟曾与乔子坤同一个班,在读着初中。中午休息的时候,乔子坤他们几个调皮的男生就打开这位同学的书包,偶然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几个男同学被肖桐凯刚劲有力优美的钢笔字震住了。
煤矿生活永远是严峻的,尤其是煤矿井下的采掘工作,真正是一处考验人类、尤其考验煤矿男人们意志的一个黑暗、复杂、恐怖和血腥的大战场。在现实中的煤矿的深处,并不为世人所全面了解,煤矿的艰辛丝毫不比任何一处战场上的困难来得容易。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燃化工业局对全国煤矿的了解和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使国家对煤矿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和优惠关照的政策。在五十年代初制定的粮食供给标准,到了最缺粮食的六十年代,全国煤矿也是按照每人每月五十五斤的粮食定量进行供应,而且给予保证,采掘工岗位,几乎是唯一可以吃饱饭的地方。煤矿的家庭从来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现象,煤矿甚至成了那个年代的无数家庭的安全之所。可以肯定说,有勇气到煤矿工作,并以自己的胆量、能力以及体力养家糊口的男人,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男人,只要经受住了煤矿井下艰苦工作的考验,那他在自己的性格和体魄上,就会锻炼成为一块钢铁般的汉子,就能坦荡地对待世上任何艰苦的和不幸的人生,他一定能百折不挠,他不会知难而退,因为这个社会地面上的任何工作都不及井下采掘工作那么艰辛、那么考验人的毅力和意志。
当然也有不少人无法坚持,最后还是离开了煤矿,但煤矿所给予他的经历也将是终身难忘的。虽然他们离开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无非还是煤矿本身过于危险,有时候甚至可以说煤矿就如同一处危机四伏的战场。但到煤矿生活,这个理由在过去同现在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你几乎无法在其它行业或者国企找到工作,当时也没有其实企业和私企一说。社会上除了在国有企业招工、当兵和下乡,你根本就在社会上找不到什么岗位还能挣到一碗饭吃,为什么矿里有许多老工人、老党员在矿上干了一辈子,有的家庭父子两代都在干煤矿,其中也有的许多素质很高,学问很好的知识分子他们也在干煤矿,并且也很乐业、很知足。
不少有文化、有学问的人,并没有在这个年代赚到什么大钱,但一些平时不起眼、甚至让人不顺眼的人,他们则往往赚到了大钱。因为肖桐凯在后来的发展中,他成了1958年后在矿山出身的矿二代子弟中第一个当上煤矿企业中层科级干部的人,不几年又是矿山子弟中第一个得于进入枫林矿业公司领导班子——第一个当上处级干部的人。但肖桐凯的性格中,是一种复杂的、双重的性格,他即有血性、兼有热情,却往往又不按常理出牌的,这是一种繁杂的复合型的性格。
乔子坤在1978年招工参加煤矿工作先后在两个工区呆过,一个是枫湾工区,主要是去培训,住了三个月;一个是在枫林煤矿一个边远的、也是海拔最高的小工区,他乔子坤呆了五年。它在东南省腹地一座山脉的一座叫十八橡山的山岭的一侧,有公路与省道相连,距离枫林矿务局和枫林市区还有五十多公里。这也是福东煤矿建设时的采煤工区,在兵团撤消后,就个工区就划归了枫林矿务局,坐汽车去枫林工区要走三个多小时,如果坐火车到了枫林市区的火车站下车之后再坐车还有一个多小时。这是一个海拔高度在500多米的小采煤工区。工区虽边远,倒不缺水缺电,主要是生活条件差,交通困难,职工住宿困难,用热水困难,文化生活条件也都困难。比如公共厕所,全工区的公共厕所就一间,卫生条件极差极脏,会让人作恶梦。
枫林工区与枫林煤矿的其它三个工区的不同,枫林工区是采煤工区,海拔在480米水平上,枫林工区是枫林矿井的最高处。这个枫林工区是建兵团时期上马建设的,这是一个扩建的矿井有不少知识青年从乡下招工上来就分到枫林工区。
枫坪工区是一个掘进工区,它只负责打巷道;另一运输工区距离矿部最近,面临九龙溪,是一个依托主井,负责将全矿的矸石以及采出的煤炭从用各下山的溜煤仓联接到放煤口,并从230水平巷道集中拉出。这样一个生产任务,由一个运输区负责。机电工区,与运输区联在一块,承担着矿区的综合事务和职能。
枫林工区的建筑也是简陋的,主要以草棚和竹笆材料为主,少数是砖房和板皮房。别看这些简陋的房子,如何分配,如何安排也是大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工区的领导都有一套两居室砖房或是视线居高临下的两居室木板房。但这种单间只分配给一般管理人员住,采掘工人先来的住两人一间的砖房或木板房,后来的知青及采掘工人就只能住统铺了,而且还分上下铺。当然最尴尬的是大龄知青带着老婆来矿山的,他们只能将就地住在统铺的一角了,这些夫妻对统铺间的单身汉们来讲已经毫无私密可言,他们只是用薄薄的塑料布简单隔一下,杨秋国夫妇也是其中一对。
杨秋国在与乔子坤同一个班,并编为一个组。第一年工区决定在春节前放假,但前提是必须完成任务,任务就是打通一条上回风巷的联络眼。杨秋国觉得干完这条眼再说,可能收入会高一些,他需要钱。班上有几个家庭有几个在省城的矿工想提前返城,找杨秋国商量,想加班,但又不愿意与体力弱的工人一起合伙包干工作,杨秋国同意了,让这几个人先干,时间分成两块。杨秋国同乔子坤等几个人合伙再干后半段。在这次打通回风巷道的工作任务中,两组都完成的不错,杨秋国这一组工效也很高。杨秋国和乔子坤两人每天也连续工作十五个小时,连干五个班,也很快完成了工作任务。
在春节之后,矿务局一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来了。矿区小学的校长也还需要有人去当,在四八二工区的知青中,杨秋国是第一个脱离了采煤一线的,他原来是教小学数学的老师,后来在乡下的小学当了校长,但这并不是一个正规的教职,而只是一个民办的老师的临时性的工作,因为杨秋国在乡下当过小学的校长,也因为枫林矿务局各个矿区的小学很需要有经验的小学老师,两个当过乡村小学校长的工友在一年以后就直接调到了小学继续当老师去了。
在乔子坤班的八名职工中,大部分是知青,其中五个知青中有两个是乡村小学的校长,一个是电工,一个是开农用拖拉机的司机。另外两个也走工区领导中的老乡的路线改换了工种。
杨秋国临走时与乔子坤一起喝了一次酒。他对乔子坤说,他认为乔子坤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高中生,他自己也就是老三届的初中生,不敢说水平会比乔子坤就强,但综合能力肯定也不及乔子坤。但是他的要比乔子坤机遇好,遇到了好政策,他不用去求人了,也不用辞职了。他觉得乔子坤干采掘工真是太屈才了。杨秋国调走后,乔子坤和另外两个工人和新来的几个农民轮换工重新编成了一个班。
乔子坤曾经到杨秋国当校长的小学去找杨秋国,杨秋国从校长室踱着步走出来,他穿着西服,一派教授的模样。但见了乔子坤他立即回复了矿工的原型本色,热情地接待了乔子坤。杨秋国告诉乔子坤,因为枫林市委组织部和教育局里有他的知青同学,他才有机会改变命运。他指着墙上的一排年轻女老师的照片,还开着乔子坤的玩笑,乔子坤只能苦笑一下。不过乔子坤不是考虑婚姻,而是要先在考虑自己的出路。后来杨秋国果然又调到枫林市教育局,不几年还升为枫林市的教育局长。
1977年冬天,留在乡村当代课老师的何为峰与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久违的高考考场,何为峰一举考取了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