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血色枫林>第二十九章 知青岁月

第二十九章 知青岁月

作品名称:血色枫林      作者:枫林老矿工      发布时间:2019-02-16 20:30:16      字数:4125

  在枫林矿的矿山子弟中,也不是所有的矿山子弟都要艰苦拼搏一生。也有对自己的命运把握很好,在人生的战场、情场上都取得辉煌业绩的例子,并成为不少煤矿家庭教育矿山子弟人生奋斗的榜样,其中矿山子弟肖桐凯就是其中的代表,也可以说他是煤矿子弟中的人生大赢家。虽然如此,但在矿子子弟中学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就是何为峰。他与肖桐凯一样下乡,但他最终在乡下熬出了头,他成为矿区子弟中学中走出的煤矿中学学生的优秀代表。肖桐凯与何为峰不同之处是,肖桐凯是矿山子弟,肖桐凯则是下放干部的子弟,虽然肖桐凯比大多数矿上子弟中岁数更大一些,肖桐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他有一张不算英俊但也不算难看的国字脸庞,方正有棱角,虎虎生威,肖桐凯不仅身高达到一米八一,而且声如宏钟。肖桐凯也常常因此自诩父母的遗传基因的强大,给了一张略长的脸庞。人们管这种脸型叫“马”脸。肖桐凯也认为自己是天生当牛做马干煤矿的命。但肖桐凯对自己的命运的预测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其实人的命运也是无法预测的。
  何为峰则与肖桐凯相比,他是南方客家人。虽然他的身材没有肖桐凯这么高大,但也属于南方人中大个子的级别,也是一米八的身材。他的长相和神态是一种平静、安定、低调的风格。俩人在县三中读书的时候,肖桐凯是班长,何为峰是学习委员。何的父母都曾是南下支队的军队干部,后来成为枫林市的领导成员之一,是县委的组织部长。何为峰与父母一起下放的乡镇,就是枫林县,当年还没有撤县设市,他们所在的村庄就是枫林煤矿的近邻的枫林村。但何为峰与肖桐凯同一批下乡的地方更远,是一个叫前坂村的地方,这是京厦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这个村子甚至连公路都不通。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
  肖桐凯作为煤矿子弟中的一员,正是这一届在枫林新桥公社县第三中学的毕业生。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特殊奇景。当年他们那个班的矿山子弟比较多,同时男生占了多数,因此如果他们回到矿区,一般就是安排在下井干采掘工作。因此这个班的矿山子弟,由肖桐凯牵头,何为峰执笔,写了一张坚决向学校和县委县知青办请求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的一封致县委知青办的一封信,要坚决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要“到广阔的天地”与同学一道去樟林县农村。肖桐凯等矿山知青都安排在新桥公社的前坂村,当年的前坂村还不通公路,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连接,是一个自然的小山村。
  林英同肖桐凯及何为峰都在知青点是一个队。知青点共有五个知青,是三男两女,其中有一对是恋人,一到乡下知青点,两人直接就将被铺合在了一起。他们两个只是将一间废弃的牛棚打扫了一下,就当成了他们的新居。才住上一天,两人身上连身体的气味都是臭烘烘的牛粪的味道。但只要两人幸福,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们两人也直接与大伙分开,两人自已开伙办伙食了。只有偶尔村里有农户杀自家养的猪,会按村里的习惯,整个村子的所有人家庭都能分到一点,知青点的知青们也按惯例会分到一点肉,也就是两斤多的样子。但单身的知青分到的肉会更少一些,这种时候猪肉的香味道是让人特别感到饥饿的。他们总会在一起用这点肉炒进一大锅的青菜五个人一起分享。这时候林英会说:“有面粉就好了,能包水饺。”但在那个年代,面粉可是奢侈的食物。因为供应定量时,一斤面粉同样要一斤粮票,但一斤面粉做成五个二两的馒头只够一个人吃,而一斤大米却能让两个人基本吃饱,这就是知青们不敢吃面粉的原因。
  肖桐凯在农村下乡呆了三年,当时招工机会很少。他是知青队长,肖桐凯之所以在乡下等了几年都没有招上工,不是因为招不上,而是有几个原因,一个他作为知青队长,他自己表过态,只要还他所在的队还有知青留着没有招工,他就会留下,他会等到村里的全体知青都招工完,他才会最后一个离开。知青们之所以信任他,也就是冲着他的这个不同凡响的承诺。他认为人不能言而无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机会也是一让再让给家庭经济更加困难的同学,自己总也没有合适的机会。二是因为肖桐凯知道自己的家庭成份有点问题,肖桐凯的父亲是起义的国民党军人。当年和周相桃是一个连队。肖桐凯虽然是知青队长,但好的单位来招工,从政治上讲,只要一政审,肖桐凯就会被排除在外。三是从关系上讲,他也拿不到这种名额,比如上大学参军的好事情,就更是奢望了。只有去煤矿招工,这种到煤矿的机会往往就没有人来竞争了。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煤矿工作的危险,在矿上安了家,以后有了子女,矿区的教育、就业等方面就都很艰难。
  肖桐凯当知青的那个村是大村,虽然在村上已经有几批知青招工,去了国有企业工作,但也都是煤矿、铁矿等矿山企业,但他们那个知青点的同学还是有不少人还没能招工。肖桐凯招工时,县知青办的人说这一批已经是樟林煤矿从乡下招煤矿子弟的机会了,县劳动局说樟林煤矿以后再从乡下招录,本矿子弟将不再优先。因此他虽然也曾经想离开煤矿、想离开这个使父母一辈子失意的地方,无论其它地方多么艰苦,除了煤矿,他们都愿意去。
  肖桐凯也认为这一次再不离开乡村,可能将来就更困难了。肖桐凯觉得能与自己过去矿上的几个好兄弟在一起,就是下井干采掘,也还算不错,至少煤矿的收入还可以,月度的粮食定量也高,也能帮助父母减轻生活的压力,他要与同学们一道,继续接受这个从事煤炭工作这种命运的考验。虽然当时公社团委当年也一直希望肖桐凯能去公社当个团委干事,把公社团的工作抓起来,平时也可以协助公社管管知青,但不可思议的是,肖桐凯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当年与他一块下乡的矿上邻居,是一个矿上领导成员的女儿。肖桐凯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不适合搞共青团工作,而且就是干了这项工作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前途,显然肖桐凯的决定是冒险的,同时也是有远见的,但多少都有赌上一把的冒险。
  这个顶替了肖桐凯的机会到公社共青团协助工作的女同学的名字叫林英。林英也是枫林煤矿的子弟,只不过她是一个副矿长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个南下支援东南省煤矿建设的副矿长、副总工程师。早年是在枣庄煤矿下井。林英家也是多孩子的家庭,她在家里还是老二,老大已给早早嫁了人。在林家的孩子们之中,林英是比较成熟的孩子。林英的长相是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的,特别是眼睛很大,而且还是那种特别明显的双眼皮,这点与其它女孩子不太一样,所以人们说他们的家族是北方波斯人的后裔,也有人说是家族性的甲亢。其次是她身材也特别好,尤其是双乳十分突出和丰满,显得健康丰满、活力四射,这在那个营养普遍不良的年代时的矿山女孩子中,有这个特点的女孩子尤其很少。因为林英这些个特点,她一来到村里,往往就成为乡下人视觉的焦点,有几个及胆大的年轻后生甚至在半夜等在知青点的门外,竟然想袭击强奸林英。
  有一次林英上厕所,这个所谓的厕所就是一个没有门的小土间而已,那次已经是晚上十点钟左右了,林英想小解一下就休息了,却没想在厕所中了埋伏,有一户农民的子弟是两兄弟,他们埋伏在厕所旁边,估计她小解完还没穿上裤子,就象猎豹一般闪出,立刻就将林英从厕所中拖出来,当哥的从后身抱住林英的上身,同时用另一只手捂住林英的嘴巴,不让她叫唤,当弟弟的则用手臂捞住林英的双腿,就在他们顺利得手准备从知青点撤出时,林英奋力争扎着,用手扒掉捂着自己嘴巴的手,大声喊叫了起来。肖桐凯在宿舍中并没有睡,他从门后提了一条扁担,立即冲出来,先对着一个黑影就是先一个狠扫,随着肖桐凯一同冲出来的何为峰则站在则面防范,他对着另一个冲上来的黑影当头就是一个冲拳,将第二个打倒在地,这两个家伙没想知青有准备,而且出手这么厉害,两个黑影爬起来立即落荒而逃了。肖桐凯将林英扶回自己宿舍,看见林英早已经花容失色,上衣服也被扯开,下身的裤子,也已经被拖拉到脚下。
  肖桐凯作为知青点知青选出的队长,他经常会帮助当地村子的缺少劳力的农户上山砍木头等,这种木材叫做杉树,树径很大、树身很直,而且因为有杉油在其中,不会被虫蛀,当地人都用这种木料开成木板,在盖楼时做楼板用。但生杉树却很重,在山路上不容易运输。肖桐凯因为体强力大,经常主动义务帮助农民到上山运输木料,但只是混个吃饱饭而已。肖桐凯运输木料很有经验,他通常是将木料直接绑在一种称之为架子车的板车轮上,并用一根特制的刹车装置控制,使用这种架子车子要求奔跑快速、双臂力大无穷,因此农民很感激他的帮助。肖桐凯在下乡的两年中,还领知青帮助队里陆续开垦了上百亩的农田。这曾被县上的小通讯报道过。
  后来这个替换肖桐凯,由肖桐凯推荐去公社当了团的干事的女同学林英,最终获得机会,被公社领导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其实当年最初是推荐肖桐凯去当共青团干事的,但肖桐凯认为女同学应该先离开农村,他自己可以留下,因为林英同学同样也表现很好,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团委书记林杨也是在煤矿初中读过书的下放在乡村的一个下放干部的子弟,他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其实公社也是希望肖桐凯这样有干劲的有志向的男青年留下,最好能在农村扎根,为建设新农村贡献青春。
  肖桐凯作为矿山子弟,自然也了解矿山,知道煤矿的危险,也深知矿工生活艰难与无奈,煤矿无疑是天底下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但无论他曾经怎么努力,最终还是留在了矿山,挣脱不了矿山这个命运的绳索。但肖桐凯的这种经历让已经让乔子坤来说几乎是仰视了。虽然肖桐凯的理科成绩并不好,他只是初中毕业,高中也才刚上了一年。按上山下乡的政策规定,本来他们家两兄弟只要有一个孩子下乡就可以了,肖桐凯的弟弟肖桐歌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花的时间也不多,他的成绩不好,而且也已经停学在家。因为肖桐歌的年龄要小两岁,而且自理能力差,他父母仍决定让大孩子肖桐凯先下乡,父母希望肖桐凯能下乡当知青找机会通过县上招工,这样可以避免在煤矿招工,也有机会走出煤矿,能出来一个是一个。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