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矿区寻旧
作品名称:血色枫林 作者:枫林老矿工 发布时间:2019-02-12 23:42:41 字数:4190
郭忠海特别提出要参观枫林煤矿的枫湾老工区。他特别说枫湾工区是当年宋静娴局长反右倾年代下放时工作过的地方。她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活着的时候,也多次说过,想回来枫湾工区看看,但始终都没能成行。枫湾工区距离枫林矿部有十来公里,现在路好走了,由过去的两个多小时缩短为二十分钟左右。枫湾工区也曾经是一个采煤工区,副井的机修车间、矿灯房、食堂的建筑都还在,但副井井口已经被一堵高大的山墙护坡封在山体内。
两部SUV车子的到来,引起不少乡村居民的关注,问过在现场许多人,都无人知道他们的脚下这片土地就是当年曾经辉煌的枫湾工区。副井口前的原来轨道两厢一侧的建筑还在,但己经变成一家石板材加工厂和酒厂。煤台综合楼是三层楼组成的一座十分牢固的大型建筑。与井口成水平的第三层原来是职工食堂和澡堂以及矿灯房,现在已经是外地打工人员租住的民居。中间一层的皮带机操作室等已经根本不见了任何痕迹,也改为一家堆放各类材料的仓库,第一层煤炭发运下煤口的三角型漏煤槽口已经封住了几十年,锈迹斑斑的,下部汽车通道的接煤道己经沏上墙,改为一家宽敞的汽车修理厂,副井与主井之间距离有一公里多。
主井的井口还能依稀看出当年的模样,特别井口当年关时并没有封堵,隔着几十米的草丛看过去,甚至还能看见井口顶部露出一小段弧形墙体,有点象是延安窑洞的洞口。郭忠海老局长喃喃自语:“还在,井口还在。”他的眼泪已经挂在脸上了,心情特别激动。风吹着他完全稀疏灰白的头发。这与他当年戴着工人帽、穿着中山装、英姿勃发的形象完全是两个人。乔子坤小的时候,是经常看见郭忠海书记的。
枫湾工区主井之外的井口广场己经变为一家砂石场和一家生产木碴片处理厂。砂石场将卡车拉来的河边碴土用巨大的滾筒进行过筛,分成三次,分别筛选出石卵、粗砂、细砂三类。生产木碴片的处理厂主要是用各种杂木的下脚料进行切割粉碎成片,用皮带机输送到广场上,一大堆一大堆散发着木头的特殊甜甜气味。
矿区过去的三车道矿区公路己经完全变成了单行道,两边早已树木参天,遮云闭日。煤台到副井的小铁道只剩下了路基,已经成为菜地。只有内行人能在井口广场四周围墙墙基的灰色砖头上,还能找出六十年代的影子。郭忠海老局长指着灰砖说:“这种灰砖是地区钢铁厂附属机砖厂生产的青砖,当时的建筑材料都是统一调配的。”他无比感慨!
在枫湾工区的坡岭下,郭忠海老局长指着有一掩盖在茅草下的方形池子问:“有人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么?”现场没有人能够回答。郭忠海书记说:“那是洗煤用的沉淀池。当年,省煤研所要进行提供一批火车用的精洗煤,同时也想用枫湾的煤试烧焦炭,用于钢铁厂炼钢之用,就建了这个池子。当年排入枫林河的污水,都进行过沉淀。可惜后来就文革就开始了。”
“当年煤矿那真是有一批能干、想干的人呵!他们都走了!”郭忠海自言自语道,“看来就剩下我了呵!当年他们都干得太猛了,大部分人的身体都吃不消,特别是有一批井下工身体都受到了伤害,有多少勤奋努力肯干的好同志都先死几十年了。现在东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绝大部分的原建矿井都要关闭退出了,他们的家庭和子女现在生活得如何?”他自言自语,有人甚至看到了他眼角的泪水。但没有人能听见老局长在说些什么。
“在我百年之后,请你们一定要将我的骨灰的一半撒在这座几十年来牺牲的几百名矿工的烈士山上,我要与他们继续在一起。让我跟他们一起魂归矿井、守护矿井。他们还很年轻就献出了生命,是我对不起他们,我没有带好他们。”类似的话郭忠海老局长说了多次。
“他们是两代人在煤矿。现在煤矿又要关闭了,是我对不起他们。”枫林矿的年轻矿长和书记感到老郭局长心情沉重,就故意叉开话题,说:“老局长,看您说什么呢。您这身板,要活一百岁呢。您还是多多指导我们罢!”老郭局长仿佛是听进了年轻人的建议,他用拐杖指着枫林矿的老工区说:“那里有现成的住房和电水供应系统,我看可以恢复林地,建设农场。让没有就业的矿山子弟和失去了工作的井下工人继续就业。”“我要建议省局,可以拨出一笔专款,来支持这项工作。矿山子弟不可能都到外面找工作,他们还有年老的父母住在矿上;外来的井下工人也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也适应了矿山的生活。其实也是故土难离呵。”
在郭忠海的记忆中,每一个东南省的矿井他都如数家珍。郭忠海老局长眼前浮现的是他当年在樟林矿当党委书记时的一些难忘的往事。几十年的煤矿生活和奋斗的艰难岁月一幕幕电影式的重现在自己的眼前。老郭十分正重地对矿井的领导说,第一次是矿区的运粮队遭遇到土匪的袭击,虽然运粮队在乡镇民兵武装和矿山武装人员的支援下打跑了土匪,但运粮队还是牺牲了三个工人。
郭忠海老局长曾在这一带剿过匪。当年按华东局要求随着长江之队南下时,一些罪大恶极的土匪在当时就已经公审枪毙了。后来地区公安处对这些参与抢粮食的土匪进行了深入了解,这些人主要还是过去那一批人,其中为头的就是被镇压的土匪头子的子女亲属等。他们看办矿的运粮人员人数少,觉得有机可乘,同时还叫嚣“要向共产党讨还血债”。出发前,郭书记曾要求他们带上枪,但他们并没有太认真对待,认为解放这么多年了,土匪早已绝迹,要防的主要是野兽。这次事情之后,地区公安处又再次组织部队到矿山周围的村庄进行了一次清剿行动,把包括砍刀、鸟铳在内的一些轻武器进行了一次彻底没收,并逐户进行了登记。
其实建矿的困难还不仅在井下。在井上,各矿区的随夫到矿的家属们往往与丈夫共同吃一份口粮。为了把口粮剩给孩子,井下的采掘主力工人往往在班前都没有吃饭,而仅依靠井下班中餐这一顿来围持基本的体力。矿上由此特别注重提高班中餐的质量。但矿工的家庭往往又是多子女家庭。对每个矿山家庭来说,吃饭都是头等大事。但是,因为大部分矿工找的都是家乡的农村姑娘,矿上规定农村户口是不能供应居民定量粮食的。
因为当时到处都在搞小高炉炼钢铁,农村劳动力也十分紧张。加上各地的粮食欠产,加上严重虚报,各地都严重缺粮。矿上动员农属组织劳动队,种地瓜、蔬菜来替代粮食,但生活依然艰苦不堪。不少民工甚至骨干都已经有准备回到乡下去的打算。枫林煤矿已经有一些民工不辞而别。
1960年2月11日,枫林煤矿升格为枫林矿务局。7月,中共东南省委从各专区组织3500多人转入参加枫林煤矿建设。其中江厦线遣反的民工大队中的骨干人员占了绝大多数。
1961年1月9日,为稳定煤矿职工队伍,中共东南省委工交部召开民工固定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煤炭系统批准曾参加江厦线建设的8057名民工转为煤矿正式工人。
这批经历了江厦线建设艰苦考验的、为江厦线建设流血流汗的,来自东南省各地区的铁路民工们终于获得了国有煤矿企业正式工的名分和待遇。这在当时,也的确是农村民工的一件人生大事,矿工队伍得于稳定。但是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井下的懂安全管理和技术的骨干职工少。这给矿山生产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刚建矿不久的大坑工区采煤队,仅一次冒顶事故就关住了三个人,等救护的其它工人上去采煤面抢救,又被持续冒顶再次关住了两个人。一次事故就牺牲了了五名勇敢年轻而实干的优秀工人。而且这些同志全都参加过江厦线的建设,他们有着丰富的隧道施工经验,却没有在立槽煤层中采煤施工的经验,而且他们的家属还都跟随他们在矿上生活着。这种事故对煤矿的家属们来讲,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煤矿发生矿难那种特有的、巨大的悲伤让人们难于呼吸。这件事情之后,东南省煤炭工业局就向煤炭部请求,直接从北方一些煤炭企业抽调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员到东南各矿来协助管理生产和安全,煤炭部答应了东南省的要求,从外省成建制调矿建、安装、土建等技术工人429人,充实加强东南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施工技术力量。其中山东淄博矿务局33人,山西大同矿务局35人,安徽淮南矿务局46人,煤炭部徐州基建局315人来加强东南省的煤矿生产和安全工作。
在这期间,郭忠海老局长甚至又重新再次提起在枫林煤矿的英雄山上建设一个矿工纪念碑的提议。他对在场陪同的几个矿上的领导人说,建设矿工纪念碑的事情,他赞成。这是一件积德的事情,也是让后人记住历史的最好办法。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做法。是一件感动人的事情。
郭忠海老局长甚至表示要捐出自己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他还告诉枫林矿的领导,在他百年之后,他的骨灰要分一份到枫林矿来,就是煤矿关闭了,这片土地还在,他要与当年的开矿而牺牲的职工们永远在一起!枫林矿的班子成员们含着热泪对郭老局长点了点头。
他介绍说:“看东南煤炭的历史,还是要回到当时的情况和形势下看,‘扭转北煤南运’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包括当年抢建江厦铁路,也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在东南省煤矿企业建设的历史上,有两重要的发展节点。第一个是1958年,这是东南省煤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这次建设的高潮,决定了东南省煤矿的分布和基本规模。1958年的煤矿建设,使东南省煤炭从无到有,从完全依靠外省运进东南,到本首内部能够解决一半以上,大大缓解了东南省煤炭供给的紧张压力,促进了本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东南省第二次煤炭大建设主要是在上世纪的1970年初的建设兵团时期。建设兵团时期,通过对东南省各煤矿进行了重新编组,编入建设东南省兵团的工业一师,工业一师下设五个不同的煤炭工业团,在每个团中又分设了3个营,在营下面又设置了3个连队。一般一个井的运输、机电等系统或者一个工区就设为一个连队。除了连级以上各单位干部的正职都是由军人干部担任外,副职和主管生产、安全的领导基本上还是由原来的煤矿干部担任。建设兵团通过努力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开采设计的完善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将东南省煤矿生产的能力提升了整整一倍。
在东南省1958年代的建矿初期,人们已经持续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人们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鼓励和影响,思想觉悟很高,建设的热情高涨。特别是这一批经过江厦铁路建设,与解放军铁道兵共同劳动学习战斗了两年多的各县民工大队人员,后来他们参加了煤矿建设。他们在矿井的建设中,竞赛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有的矿工甚至就睡在井下,打连班,为的是能在上一班交班前和工作的间隙之间就为下一班的高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建设兵团组建后,各种红五月、开门红、向国庆献礼等政治色彩浓厚的高产高效劳动竞赛密集展开,这成为那一时期东南煤炭生产的突出特点。但煤矿毕竟是煤矿,煤矿的安全生产非常重要,不重视科学管理,没有内行人管理,徒有建设的热情是不够的,在煤矿安全生产上出问题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