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从白桦林走来>第二卷 白桦林的忆记

第二卷 白桦林的忆记

作品名称:从白桦林走来      作者:望见马克      发布时间:2019-01-30 11:39:19      字数:3512

  (一)“二十五连”的省思
  ——写在六•一八前
  2018年是我们下乡赴黑龙江兵团五十周年。我们曾经历的六团二十五连,自一九六八年我们到达至离开仅仅存在八年。1976年宣布黑龙江兵团转制农垦系统,连队的编制和称呼就没有了,又改称为河北队。
  尽管二十五连只有八年的历史,可她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二十五连,是我们曾经的那个年代的“家”,尽管这个家现已经连根拔掉,从地图上、从行政建制上都被取消,那里人们已经迁移到各处,那里的住所夷为平地,可是对生活了八年的那片地域、那块山林,我们不能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
  二十五连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长水河畔、小兴安岭余脉那个空间,也不局限于那时的知青和老农工及其子女三代人,她带给我们的教化是深远的。经过兵团时代在二十五连的磨砺,我们拥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后来衍生的对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执着而朴实的担当和忠诚的精神。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名普通知青,经历了那段历史和那些岁月,我和我的同学、战友诚挚地希望把那段历史最真实地展现给世人,希望引发人们对那段特殊历史的回忆与思考。
  历史上的北大荒,早有屯垦和移民。遵照毛主席“关于军队加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批示和命令”,解放军于一九四七年就在黑龙江开始了农场的早期建设,拉开了新中国军垦建设的序幕。当时的解放军青干团,开发了二龙山农场。后来黑龙江的军垦掀起第一次高潮,那就是1958年的十万官兵转业奔赴北大荒,电影《老兵新传》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在结束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国防渐趋稳定,国家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进入建设时期,军队缩减,大量官兵转业复员得到安置。不久,国家又面临着渐起的三年天灾人祸。因此,开发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成为国家粮食基地,把全国的军垦和农垦工作逐渐开展起来,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国策。
  据老职工回忆,五十年代末期创建开发了河北队。1963年前后,当时的转业官兵、关里移民、留用改造的职工和初高中毕业生来到河北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学生就业分配停止。1968年4月,组建兵团的《六•一八批示》前夕,双鸭山首批成规模的知青开始奔赴农场,来到了河北队。当时还不知道有成立建设兵团一说,这批来的主要是双鸭山市老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1968年6月份黑龙江兵团正式组建,同年十月和十一月份天津与哈尔滨知青在同样的政策安排下也都相继来到了河北队(准二十五连)。
  一九六九年四月开始,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大规模向二十五连输送知青。当时北京知青是以响应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作为引导,被学校敲锣打鼓地送到了兵团,送到二十五连。在1968--1969年的两年间,二十五连共接收二百多知青加入了兵团战士的行列。
  二十五连在我们知青到达之前称为河北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军队转业的官兵、关内的移民、毕业的学生已经成为生产劳动的骨干。1968年兵团正式组建,生产队转为连队、农场转为团,队长变连长、书记变指导员,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大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多数都曾接受过一些军事化的教育和训练。兵团正式组建后,沈阳军区调来一大批现役军人,充任师、团、营的主要领导,进行军事化管理。
  八年间,二十五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诚如时任连长刘吉臣所说,准军事化管理下的知青,为连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知青刚来连队时粮食产量低,连年经营亏损,小麦亩产二百六十斤左右,大豆一百一十斤左右,徘徊多年。河北队历史上曾有两年成熟的大豆埋在雪里,转年烂在地里成了肥料。
  自从来了知青,人工收割大豆有了保证,粮食作物逐年增产。1975年小麦亩产达三百八十斤,每亩增产一百二十斤,连队四千八百亩小麦共计增产五十七万六千斤,当时小麦价格零点三元一斤,可增加收入七万四千八百八十元;大豆亩产超三百斤,每亩增产一百九十斤,三千三百亩大豆,可增产六十二万七千斤,每斤零点一五元,可增加资金收入九万四千零五十元;两项合计增加收入十六万八千九百三十元。谷子亩产也达到二百九十斤,三种作物创历史最好水平。
  大批知识青年的加入,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国营农场生产队的人员成分、结构以及管理机制和体系,特别是改变了旧生产队人们比较陈旧的观念,把一个相对闭塞的山村推向了开放的社会,开辟了较为广阔的视野。
  在农业生产队向连队转型,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正是由于人员成分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变化,带来了连队内部不同群体人事上的变化,以及一系列个人与新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与矛盾。例如老职工与知青、转业军人与老职工、老职工之间、知青之间、转业军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竞争。
  数百名知青集中涌入河北队,从思想上加快了集约化经营模式的进程,从物质上加快了对土地的开发耕种力度和速度。但同时,由于部分现役军人违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也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自二十五连成立和大批知青的加入,“扎根”还是“镀金”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着。
  知青屯垦戌边究竟是长期战略还是短期现象,一直困扰着大家。在最初两、三年里,多数人的概念还都是长远目标,扎根边疆的。二十五连中后期,部分青年通过各种关系,参军、转入工厂、转插农村曲线返城。特别是开始有上学的机会后,就加速和加剧了潜在的内部竞争。随着城市对知青安置政策的松动与变化,渐渐拉开了“大返城”的序幕。知青们通过“病退”、“困退”等等一系列的理由和途径开始了反向的迁移。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依然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后遗症,使每个人在面对整个社会的转型、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理想抱负的选择与矛盾,甚至是无奈和扭曲。
  尽管二十五连在这个村落五十余年的历史中只存在了不长的时间,但它促进了生产的知识化和现代化发展,其影响深远。这也是一场城乡大结合,消除城乡差别的运动。由于城市知青的介入,知青也就成了农场与城市之间的一种纽带,一座桥梁。
  王毅在《远方的白桦林》中说:
  “知识青年……包括你和我,也许做一座桥梁正是我们的历史角色。
  我们把贫穷与富足连接了起来……我们把封闭与开放连接了起来……我们把传统与现代连接了起来。”
  知青经历了艰苦条件下的长期锻炼,磨炼了每个人的意志和品格。但是也使广大知青失去了正常学习、上大学的机会,先后荒废了十余年的学业,即便是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也只是极少数人有幸捡回了上大学的机会。更主要的是让每个人失去了正常的就业分配的机会,先后给个人的婚姻、家庭等都造成了一系列的后续影响。
  从近十年我们战友的交往中也可看出,数百知青在连队八年的生活、劳动、生产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能不说,后二十五连时代的变化,与当年的连队存有一定的关联性。
  凡是在二十五连生活过的人,无论有何不同的经历与感受,都会视其为自己人生中的一段主要经历。在二十五连的几年,虽然短暂,却是难以忘怀的。那是一段痛苦、艰辛的回忆,充满了酸甜苦辣。因此,在谈及如何看待这段经历的问题上,很多人会有一种困惑,充满着矛盾的心情。
  每当我们这些老战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那么的亲切,充满着浓浓的情义,个个谈笑风声,共叙当年的点点滴滴,又无不充满着激情。
  我们这一代人,从下乡到大规模返城,从十年文化大革命到三十来年的改革开放,跨越了两个时代,经历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它同样也磨练了我们,于是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宽容、善良和平静。生活也教会了我们认识真理,如果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你就必须去学着适应,这就是适者生存法则。
  五十年,对我们这些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人来说,再去讨论和评价“知青下乡”的功与过、对与错和成与败,似乎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回首往事,如果我们能够分析思考这趟人生旅程中的每个一环节,就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和感受对我们自己乃至下一代,都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兵团战士是当年知青的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个群体普遍地具有“吃苦耐劳、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坚忍不拔、任劳任怨”的意志与品格。这批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其职位高低,都是社会每一个角落的骨干或国家的中流砥柱。这就是兵团战士的共同特征。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也经历了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欢畅。
  和前辈相比,我们坐拥其成。和后辈相比,我们历练生存。
  我们有理由骄傲,不写我们,社会将出现断代,历史会出现空档。但我们永远不要向后看,永远不要记着那些“仇恨”。
  尽管大家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有过心灵的扭曲,但是在痛苦的磨练过后,更多的则是无穷的快乐。这才真正是意义上的“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二十五连的经历使我们学会享受人生,学会珍惜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特别是令二十五连人难以忘怀的战友之情和北大荒情。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在二十五连(包括所有黑龙江兵团各个连队的)涅槃的凤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