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异域风情(一)
作品名称:从白桦林走来 作者:望见马克 发布时间:2019-01-20 10:55:54 字数:17494
在埃及过斋月
2006年我们在埃及度过伊斯兰教的斋月。斋月,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包括不喝水、不抽烟等。禁食则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穆斯林的禁食源于较早的基督教和犹太教信徒的一种仪式。当年仍居住在麦加的先知穆罕默德,为了強化早期的追随者对安拉的信心,将禁食转为伊斯兰教的仪式,随后演变成斋月。斋月为期一個月,除病、老、年幼及工作在外者之外,其他穆斯林一律要遵行斋月禁食。斋月始于伊斯兰教历的第九個月新月開始时的第一天。信徒除了表示对阿拉的信仰外,並借此洗涤心灵,忏悔前非,至次月的新月出現時,才結束长达一个月的圣月。每年的斋月对些人來說,好像是在过节庆似的,封斋前就已采购所需。在埃及进斋月后,无论是开罗等城镇还是其他的道路上,人流明显减少,车辆明显减少。交通状况可是好多了。从早晨到上午马路上行人、车辆稀少。就是在下午2点下班(埃及的斋月时候政府机关下午2点下班)的高峰时候,堵车的现象大大减少,使行车速度快,运输效率提高。开罗这个大都市,行人多,车辆多,路口多,弯道多,红灯多,而斋月里不塞车和少塞车了。这就是斋月白天的景况。一般没有特别的事情,人们就带在家里不出门。
白天商店营业的也不很多。哈历历市场位于开罗旧城和新城的交界,是购物集中的地方,街街相连,道道相通。店铺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虽然每个店规模不大,10—20平米不等,装潢的却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埃及的天津人称之为“大胡同”。以往白天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但是斋月里就另一番景象。至少有1/3的商店关门,来这里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几乎没有当地人来采购,游览。比起往日的摩肩接踵,游客心情可舒服多了。由于相当多的店铺没开,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物品。有一次中午时分,我们在一家银器店门口等了30分钟,因为业主去礼拜了。
2006年的斋月天气还很爽,不凉不热,挺舒服的,可人们还是都呆在自己的家里,不到外面玩耍或闲逛。白天所有的咖啡馆没有一个开门的。制作食品的作坊不断生产馕,白天人们只是购买,而不食用。在爱资哈尔学院的对面,寥寥几家的饭店供应现成的快餐,那是为外国游客服务的。在伊斯兰教徒制造过程中,允许尝,但不许咽。少数埃及的科普特人不信奉伊斯兰教,斋月不封斋,他们从食品店购物,包裹严实,然后拿到家里,或僻静无人的地方就餐。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吃东西,这里体现了对穆斯林的尊重。各个咖啡馆前已无悠闲自在,喝茶聊天的热闹场面,只待晚上开斋后才呈现。
斋月里,埃及的政府机关都是上班晚,下班早。一次,我们专程去警察局取工作签证,在那里等了40分钟。只见每个人都是慢悠悠的,无论是站着说话的,还是走路的,还是坐在那里写材料的,或是接待客人的。在移民局里,上班时有看古兰经书的,有人在打瞌睡,有人就趴在桌上睡觉,坚持工作的女士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原本非常紧张忙碌的工作岗位,变的疲疲塌塌。工作效率很低很低。
埃及的企业却是按部就班,生产、经营、工作照常进行。企业的工人门依然是生产的主力。封斋,也须工作。只是每天提早一个小时下班。因为中午不用就餐,相应的休息时间就缩短了些。
斋月对于企业穆斯林来说,除了不能进食品水外,一切照旧。进斋月后,为我们建造厂房的施工队伍进厂那天(周六)的中午,一辆载有塔吊的汽车来到厂内,对方来了少说有十人,有管理者、工程人员,操作工人,三四个工人正在施工作业:钻地洞取样。初次和施工队伍见面,互致问候,打招呼,彼此都非常热情。呆了半天,也不用谦让和客套,我们就各自回去了。有三个工人要长住在现场。住在北门的小房子了。第二天早晨上班,看见现场上的情景,就有感而发。谁说埃及人不勤劳?前一天住在厂区的三名穆斯林工人,在我们来上班时,已经工作很久了。发动机轰鸣着,他们掏泥沙的手粘满泥浆水,低头干活。无人在现场指派,无人监工,他们也是这样的干,干得也很自觉。从他们起早干活不偷懒,而且能坚持以往,不能说不勤奋吧。那时已经早7点多了,备斋已经4个小时了。就这样一直干到下午2点多。下班时看见施工方开进厂里一辆挖土机,俗称“挠”。车上的人们也是紧张忙碌着。第二天早上来公司,看见昨天的“挠”干了不少的活,挖的土坑有一米半深,大约50米长,20米宽。这样看来,埃及人不一定都是闲在散淡的,还有勤劳努力的。
有一天我们去苏伊士城采购物品,配钥匙,买安全帽等非常简单的几件事情,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因为商家不勤奋,我们早上9:00出门,晚上18:30才到家。天完全黑了。
每天晚餐是大家期盼的。从凌晨天色还没亮时备斋后,历经14-15个小时点滴食水未进,这是何等的毅力啊。只等清真大寺的宣礼塔传来开斋的信息,大家就忙碌起来。早已准备好的丰盛的晚餐,就等此一时开戒。我们曾经在饭店里请客,桌上各种美味佳肴饮料丰富极了,大家非常自觉,没有人擅动刀叉,就等那庄严的时刻。
回国前,作者与本公司的埃及员工留影
拜谒摩西山
摩西山位于埃及西奈半岛南方省境内,是座花岗岩石山峰。在犹太历史中此山是上帝发出启示的地方,根据《圣经》记载,上帝在此向摩西(穆萨)显灵,并赐其给《摩西十诫》,该山因此而著名。此山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说中都是圣地。为什么呢?因为犹太教、基督教中的摩西,就是伊斯兰教中的穆萨,他们是同一人,是不同宗教的圣人,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傍晚,汽车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行驶,一路颠簸。我们三人一面闲谈,一面向车外面眺望。这一带是崇山峻岭,除了天空湛蓝,飘荡着几片雪白的云,几乎遍布红褐色的岩石和山峦,像健壮男人隆起的肌肉,一条条,一块块。远处出现了一群建筑,我们判断应该是圣卡特琳娜小镇。这里常年干燥炎热,太阳终日高照,现在却隐藏在云朵后面,给我们一点凉爽,呈一股仙气,表示一种欢迎。我觉得这个地方似曾相识,什么时候来过?突然想起来了,那年深秋曾到过的山西五台山胜地。如果不是坐在小轿车里,看到外面的修道院,我还真怀疑又回到了五台山胜境,一种圣洁恬静的气氛使我陶醉。
车内的计程表显示,我们到现在已经行驶了800多公里,目的地西奈半岛的摩西山就要到了。
车子进入一条平坦而干净的路面,树林,人群,骆驼,房屋匆匆往后闪过,一会儿便在一座楼房院落前停下。这里就是著名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这里距摩西山顶峰还有约10公里的山路。
因为学者们关于古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道路意见不同,并且按基督教《圣经》中叙述的地名,不能确定现在的地点,所以难以确定《圣经》上的摩西山是否即为此山。然而这座山峰长期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视为圣地,是埃及重要的朝圣地和旅游地。
海拔2285米的摩西山是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最高的地方,离红海非常近,就像从海平面拔地而起,相对高度很高。我们经过西奈半岛热气腾腾、沙尘滚滚的大地上穿梭来到这里,总算见到了一点儿人烟。如今这里坐落着圣卡特琳娜小镇,它方便了来自全世界的朝圣者和游客。小镇的名字来源于山坳中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那是公元4世纪为一位基督教圣女而建的。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修道院距今已有1400年,尽管远离尘世,仍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到这里来朝圣、游览。
摩西山又叫西奈山,是基督教的圣山,基督教的信徒们虔诚地称其为“神峰”。据《圣经》记载,上帝的仆人、古代以色列领导人神人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苦难的埃及,过红海,到西奈,在西奈山(后称摩西山)上,上帝亲授摩西“十条诫命”的石板,即上帝子民必须遵守的十条戒律,包括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窃、不贪图他人财产等。摩西山上建有纪念摩西接受上帝戒命的神庙。神庙始建于公元532年,后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现存的庙宇建于1934年,但石料仍是公元532年初建时的石料。
人们到摩西山朝圣开始于6世纪。那时信教的人们凌晨从西奈沿海城市宰哈卜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山脚下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开始攀登圣山。摩西山的路随山坡蜿蜒而上。由于山顶海拔高,山上气温很低。摩西时代没有路,修建于19世纪的山路共8公里长,有3750级台阶,登上山顶后再朝拜神庙、观赏日出。
我们先勘察了周围情况,然后就找住宿的地方。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内有旅馆,180埃镑一夜,贵了些。经人介绍,我们在附近地方住进一个新建的家庭旅馆。我们没有在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居住还有其他原因,尽管从那里攀登摩西山很便捷,但小镇外的家庭旅馆很清静,两排住房没有住满,完全是宾馆标准间的装备,两张床铺,有卫生间。餐厅在另外的房间,比较简单,好在埃及餐饮比较简单,尤其这里荒山僻壤,有面包和简单的蔬菜、埃及酱等就行了。我们三人分别住在三个房间。这里的外国人很多,物美价廉,80埃镑(120元人民币)住一夜,还提供免费晚餐和翌日早饭,简单但能够吃饱。
奔波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晚饭后我们早早地就上床了。躺下我也睡不着。想着一路的行程:从沙姆沙依赫、宰阿卜、努韦巴、塔巴,到西奈山的圣卡特琳娜,从苏伊士走过来朝拜摩西山,我心情复杂极了。边走边回忆,边思索,边琢磨。我在做什么,我还要做什么?摩西山你给予我的魅力太大了。
一座山峰,山顶的神庙,被几种宗教、几个世纪的人们朝拜,瞻仰,究竟是为什么?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怎样的联系,又有怎样的区别?是什么力量吸引着我们,吸引着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们来到这里?……
凌晨两点我们被叫醒,起床后开车从旅馆到圣卡特琳娜修道院集合。外面漆黑一片,完全靠手电照明才能走路。我们到达时,大广场那里集聚着上百人,他们语言不通,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但是目标相同,就是要在摩西山顶迎接新的太阳。这里有许多骆驼,是等待客人骑的。原来我们是准备要骑骆驼上山的,看到很多欧洲人在等待爬山,其中大多是女士,有的已经70多岁,白发苍苍的,我们也就不约而同地随着她们步行前往了。
山路蜿蜒,崎岖,黑暗中大家弓着腰,手牵手,结伴而行。走到半山腰,扭头一看,每人手持的电筒,光亮点点,仿佛萤火虫似的,连成一条线,又像串夜明珠在闪动。抬头望星空,感觉很近很近,好像伸手就能摘下星星。3750个台阶,是非常艰苦的行程,靠坚强的意志一步步努力攀登。我们爬了3个小时,歇了3次才登上山顶,到达终点后筋疲力尽。
摩西山顶,山风很猛,冷得我们不得不蜷缩在那座神庙后面的背风处。那里聚集了许多前一天晚上登山的人们,大多是黑人。在这里过夜就节省了晚上住店的费用,花20埃镑租条毛毯,找个避风的地方就可以过夜,而且第二天早晨可以找个合适的位置观看,礼拜。
我们等了一会儿,太阳就慢慢升起。开始大家默不作声,静静地瞩目,后来太阳升到一半时,不知是谁领唱起来,周围的人们不约而同唱起圣歌。上百人齐唱的声音,有如“英特耐雄纳尔”一样雄壮宏伟,震撼大地。
太阳出来了,人们狂欢了。那一刻,浑圆的太阳已经露出了地平线,好大的一轮火球冉冉上升。大地安静极了,只有太阳在有条不紊地运动。她喷薄而出,照亮大地。站在摩西山顶神庙前观看神圣的日出,我真正地体会到太阳升起的庄严与伟大。那时,来自全球的信徒们无论是伊斯兰教的还是基督教的和犹太教的,也不分肤色人种,他们不约而同地呼喊着“万岁”,祈求伟大的神灵医治他们身体的和心灵的创伤,保佑他们的一生。有的捶胸顿足,有的顶礼膜拜,有的痛哭流涕,虔诚,笃信,狂热难以言表。
我突然想到,如此壮丽辉煌的场景,40年前在北大荒广袤的田野上,我们经历过,那时崇拜“红太阳”已经达到顶峰,面对初升的太阳我们也没有这么狂热。
我突然想起了信仰,这里有三大宗教信徒,就是没有佛教徒,可这里还有马克思的信徒,我们三人都是在党旗下宣过誓的。
马克思是犹太人,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但最终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在变,人物在变,思想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要靠思想信仰活着,不论是哪一种思想信仰。
可我们现实情况呢?一想起来就感到悲哀。
耶稣给了基督教“十诫”的教导,各个教的教徒们都虔诚遵守。马克思的教导已经够多了,他老人家的信徒在中国也虔诚遵守了吗?
带着疑问我们下山了。同时,带着疑问我们又回国了。
这是我的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注:伊斯兰教称为穆萨山)
苏哈那失窃案
2005年秋天,我们在埃及的苏伊士苏哈那置业公司失窃了。埃及号称天下无贼,竟然丢东西,怪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那天我和小胡去开罗处理紧急事务,傍晚下班前,我们赶回厂里。本来就人烟稀少的地区,此刻显得格外寂静,除门岗有一个值班员工外,整个厂区空荡荡的,连平时在厂区周围欢蹦乱跳的几只野狗都不见了。
我们把车停在大楼门口前,径直来到二楼办公室。这里也是静悄悄。
白天值班的小贵也不在。
“埃及人下班了,你去哪里了?”我抄起电话问道。
“哦。我还有点事情没办完。”好了,我们就等他吧。
因为我们驻地与公司有10多公里远,需要每天开车上下班,集体行动。所以我们各自分工的工作,哪个人没有办完,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今天就是,遇到了特殊情况不能准时回家了。
过了会儿小贵回来了。看得出来他很郁闷,他对我们说公司的照相机丢了。我们俩一惊。
那是一台当时非常先进的数码照相机,价格不菲。是为了及时记录我们的工程进度,向国内形象地报告,才购置的,同时也为了保存有关的资料。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天中午小贵在办公室值班。由于几天紧张地工作,晚上又不得很好地休息,午饭前小贵就在另一个小办公室里睡着了。大办公室的几位埃及员工,分别到下面工地进行监督、检查施工情况。整个办公楼里空荡荡的,无人值守。我们的办公楼前门面临大街,来人办公从这里出入。后门设在厂区内。
一楼是办公大厅,空着还没使用,二楼是我们办公的地方。西面的大屋是我们的综合办公室。东面的三间小房子分别是董事长办公室和总经理办公室、资料室。平时我们都在综合办公室工作、活动。我们的员工齐全时有8位,一旦下工地,办公室就留一人值班。也就是整个二楼就一个人。所以这个人一定要坚守岗位,不能离开办公室。
午后小贵从睡觉的房间回到综合办公室时发现,早上放在自己办公桌上的数码相机不见了。他清楚地记得,相机就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因为他要把昨天工程的进度照片下载到电脑上,已经完成下载任务,还没来得及清理桌面上物品。怎么就找不到了呢?他断定是丢了。
小贵马上打电话叫来埃及员工穆德、阿哈迈德、阿萨姆、塞得,向他们说明情况,请他们帮助查找。大家坐下来帮助回忆,梳理情况。他们说整个上午都分别在工地上和厂院里,没有人进办公室,也没看见陌生人在厂区出现。
那时我们的厂区只有一家公司在生产,是我们天津的针织公司。公司有四位中国管理人员,其余60多人都是当地的埃及员工,他们在生产车间里裁剪、缝纫,制作成品进行生产劳动。几个中国员工,我们是好朋友,好兄弟,工作生活在度假村里,不分你我,关系亲密,他们可是常来办公室,但是他们肯定不会拿走我们的照相机。他们自己也有,我们自己兄弟不会做出这样事情,这点我们坚信不疑。还有就是对他们公司的埃及员工,我们有规定,根本就不允许他们到我们办公楼里来。这样就排除了天津针织公司人的嫌疑了。
再有就是我们的几位埃及员工,他们每人都讲了自己的上午工作情况和见证人,没有单独行动的时间和条件,也被逐个排除了。
再回忆这天上午来往的客人。其中一位是为我们公司办公楼装修的客户、开罗某装饰公司的经理——阿莱,他上午来过我们公司,小贵亲自接待的。阿莱到我们公司是索要工程欠款的。由于他们装修不符合合同要求,质量有些问题,我们没有给他,让他们重新返工后再说。他悻悻的离开了。再想想没有人进入我们的办公楼。
阿莱是我们的客户之一,几年来打过多次交道,他为人粗狂,办事拖拉。他们负责的工程经常出问题,我们对他很不感兴趣。可鉴于他和埃及政府方面有关系,所以给他点面子,让他干点活。这次失窃案我们自然怀疑到他身上了。
来要账,没如愿,正好见你桌上有台相机,周围又没人看见,就顺手牵羊了呗。按一般逻辑推理讲得通。这样我们的分析就暂时锁定了阿莱。
听完小贵的讲述,我们有点吃惊。觉得埃及是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人们信仰虔诚,非常看淡物质东西,看淡今世,而且国家治安良好情况超乎我们想象。就说我们在度假村里,如果出门去遛弯或办事,根本不用锁门,夜里睡觉也根本不用关门。在度假村里度假的埃及孩子们,骑完了自行车,随便扔在那里,就回开罗或苏伊士了,等到再次回度假村来,自行车照旧还在那里摆放着。大人用过的游艇,搬上岸后就置放在门前,不用上锁,只需包裹帆布外套防止风雨的侵蚀,绝不会担心丢失。在苏伊士城乡根本看不到、听不见有丢失东西的消息,所以我们静静享用着这里的安宁。今天发生的事情果真是出现盗贼了吗?照相机真丢了吗?该不会是放错地方了吧。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同意先不向警察局报案。其实请当地警察局来帮助找找线索也无妨。这台相机价值人民币4000多元,比照在中国国内的情况也应该立案了。我们是外国人,外国人财产在埃及境内理应受到埃及有关方面保护。
这一天没有结果。
第二天,我在办公室写材料,就听见穆德和小贵议论。
穆德说:“贵先生,我总觉得不会有人来到这里偷东西。”
“为什么呢?”
“我们这里是非常安全的干净的地方。人们都是有信仰的。因为《古兰经》告诉我们偷盗违法。偷盗者是要断其手的。”
“那就没有例外吗?”
“至少我还没听说在这里有龌龊行为的。”穆德信誓旦旦。
“那报纸上登载的被处罚的那两个男人和女人是怎么回事呢?”
小贵是指前不久在报纸上报道的一则消息:一对通奸的男女,被宗教法庭处以井下乱石砍死。
“不!不!这是两回事……”穆德有些激动了。他不愿意听到别人说埃及人的不好。他就是强调埃及人不会做出偷偷摸摸的事情。“是你忘记放在哪里了,或者说你丢在什么地方了,或是你们中国人自己拿走了。你这样无端的怀疑埃及人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讲着不太流利的英语,尽管有的表述很不准确,但是我还能够听懂。
穆德说得有一定道理。我们所接触的埃及人不会做出偷偷摸摸的事情。他们有个性有特点,做事基本上公开,办在明面上。比如他看到你有好东西,就直接张口索要。中国生产的小红盒“清凉油”在埃及深受欢迎,他们见到你有,就说我很喜欢这个,请给我一个。你放在桌上的食品,多少天也不会丢失,一旦你在场时他就张口索要。比如他们喜欢吃埃及糕点。那种糕点高糖,油大,我们买完吃不了,就放在办公桌上,好长时间没吃掉。当你在场时,他们会当着你的面,伸手拿着吃。你如果表示异议,他们肩一耸,双手一摆,表示歉意。
穆德的本意就是要否定昨天发生的事情和埃及人有关。小贵没有再继续争论。
经过一天一夜的琢磨,考虑到那台相机莫名其妙地丢了,不好向上级交代。员工都知道失了窃,领导却不知道,这不是欺瞒组织吗?小贵思来想去,考虑到相机价值这么高,没有相机又耽误工作等原因,于是下了决心,必须向当地警察局报案。随后他开着汽车去40公里外的苏伊士警察局了。
报案时,小贵提出了怀疑对象,即开罗装修公司经理阿莱。警察局记录在案。
事发第三天,我们到开罗参加公司的业务会议。在会上埃及方面的副总经理阿卜乃兹最后发言,说我们公司失窃的事情,在当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由于我们向苏伊士警察局报案涉及了怀疑对象阿莱,苏伊士警察局找到了当事人进行查实、询问。阿莱周围邻居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影响很坏。在埃及社会,偷盗是最令人厌恶的。父亲惹上这样的嫌疑,影响到阿莱女儿出嫁,所以阿莱找到了我们的副总阿卜乃兹,说要上法庭控告我们中国公司,他说中国人做了有损于他形象的事情,并且诬陷了他。
会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我们有错儿吗?我们丢了东西去警察局报案,天经地义。警察局如何处理是他们的事情,和我们无关。我们无权干预。
“我们不接受这样的指控。”我明确地说。
会上我们据理相争。在埃及国土上,中国公司发生了失窃事件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向警察局报案,详细介绍情况并且提出我门的看法,无可非议;我们并没有肯定谁是嫌疑犯,警察局的做法和我们无关。
双方争执不下,只能暂时先等等,看事情有了进展再说。
案子没破,无端的怀疑,无目标的怀疑接踵而来。在那两天里,公司内的所有人员心里都不好受。既然报了案,就耐心等待吧。
一周之后,那天我们去塞得港回来,小贵告诉我们这个案子告破了,我们听了都不敢相信。难道埃及天下真有贼?埃及警察局果真有这么大本事?他们是怎么破案的呢?
原来,这天埃及员工阿萨姆看见一个埃及小孩子(BOY),在厂区门口鬼鬼祟祟,东张西望。阿萨姆就怀疑他的行为,就把他带到了我们办公室审讯。在埃及国度,即使在我们国家的领土,我们公司也没有私自审讯的权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但是私自羁押关人是非法的。所以小贵决定把他带到警察局解决,一同去的有阿哈迈德和阿萨姆。
下午下班前他们回来了。据阿哈迈德说,那个小孩子招了。他是在阿哈迈德为他解读《古兰经》和宣讲”圣训”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思想工作。那小孩子才坦白了?小贵讲了阿哈迈德的功劳。
阿哈迈德是我们公司的会计,会计学硕士,彬彬有礼,很有教养,是虔诚的穆斯林,笃信伊斯兰教,在苏伊士地区他是个很有威望的《古兰经》老师。他背诵《古兰经》,而且从不打结,犹如溪流滔滔不绝;他朗读《古兰经》,从韵律学角度欣赏,很优美,在苏伊士地区比赛他获得第二名。许多临近村庄慕名而来,纷纷邀请他前去诵读《古兰经》,请他讲课,请他主持处理那里清的真寺的宗教事务。这为他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环境。他在苏伊士地区很有名望。据说在伊斯兰教主麻(聚礼)日礼拜时候,他所在居民区聚集上万人。随着主持人阿哈迈德的一声长呼,主麻日的礼拜结束,人如潮水般从清真寺拱门涌出,能持续十多分钟。那一刻,身处人潮之中的人们深切地感觉到信仰的力量。阿哈迈德眼见自己一定的影响力,他很高兴,也为自己自豪。他羡慕开罗爱资哈尔清真大寺在开斋节礼拜时有三四十万穆斯林参加。他立志要做那里的大阿訇。我们设想那个盛大场面,肯定不亚于当年红卫兵被接见时的天安门广场,雄壮威风,震撼人心,信教的人群形成大海一样波涛汹涌的力量。
阿哈迈德是位有心人,志在鸿鹄。对待那个小孩子他在动用心里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发自内心,远不是形象力量所能比拟的,就如同当年我们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那样精神的力量。阿哈迈德的力量源自《古兰经》。
《古兰经》集伊斯兰优秀文化之大成,是一部宏篇巨著,是穆斯林信仰的行动指南和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宗教法典和百科全书,在穆斯林民众中处于至高无尚的地位,对规范穆斯林社会行为起着巨大作用。阿哈迈德平时下班后就学习钻研《古兰经》。
坚持伊斯兰教教规绝不走板,每天五个时辰做功课,绝不耽搁,就是在外边出差,也随时听着清真大寺的宣礼塔的钟声随时礼拜。他是一位难得的坚定自己信仰的穆斯林。
事后我们才知道,公司失窃案发生后,引发了他深刻思考:事情的真实性,如何破案,如何挽回影响?毕竟埃及人面对的是中国人——外国人,应该重视。他是一位自尊心很强的人,他知道如何维护本民族威信,如何将恶劣影响降到最低点。在办公楼里,一个埃及人如进无人之境,上到二楼偷窃,胆子也太大了,埃及人太丢面子了。
每天晚上,阿哈迈德翻来覆去睡不着,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这么离奇。如果是真的,他感到耻辱,要知道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埃及人蒙羞。在中国人那里我们如何抬起头?强烈的自尊刺痛了他的心。
小贵带阿哈迈德一起到警察局去,阿哈迈德暗自高兴,至少是中国人对他的一种信任。而且阿哈迈德亲临现场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小孩子的情况,了解警方的态度,也可以作为阿哈迈德向别的埃及同胞宣传的资本。谁知到达那里,那小孩子对案情啥也不说。从警方那里得知这小孩是从上埃及那边来苏伊士打工的,他是阿斯旺人,随父亲和兄弟一起,平时在距我们公司不远处的一家日本企业做零活,过了一段时间嫌活儿太累,就辞了工作,赋闲起来。
看到此情况,经过警方同意,小贵让阿哈迈德去帮助那小孩子。此时的阿德感到很大的压力,像沙尘暴窒息着他,像暴风骤雨冲击着他…...
他在想《古兰经》如何教诲,他在想“圣训”如何指示,他好像听到真主的声音……
他似乎看到那个孩子因为偷盗而被打入火狱里,拼命挣扎,
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必须救这个小孩子出火海……
于是他坐下来安然和气地和那小孩子交谈……
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功夫,那孩子终于被感动了,那孩子双眼流出了污浊的泪水,他向警察局招供了,并在他父兄的带领下,退回了照相机,还有顺手牵羊拿走的一副墨镜,一点零钱。因为他年纪小,不足20岁,又是初犯,关键是在《古兰经》面前,经过阿哈迈德用“圣训”开导他,他坦白了。宗教意义上视他无罪,在行政法律上没有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由于有信仰,才有阿哈迈德这样的卫士;由于有信仰,对小孩子说教才有说服力;由于有信仰,才能造成一个宽松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视恶如仇,嗤之以鼻,坏人坏事没有市场。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周围,真正有信仰的人不多了。我们不能没有信仰!我们要有信仰。
除夕夜惦记埃及同事
2011年除夕之夜,我特别惦记仍在埃及苏伊士苏哈那经贸合作区工作的同事们。
自2011年1月25日以来,埃及各地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我曾经在埃及工作过的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受到影响。
据媒体报道,在1月28日的示威游行中,我们所在苏伊士省警察局、消防队、3家银行和多家商铺被烧毁,已有10多人在示威中死亡。我们苏哈那厂区周边的水源已断,目前储水只能维持两天的生活之用,周边的道路已被封锁,紧挨我们厂区的埃及钢厂被洗劫一空,我们的同事与外界和国内的通信时断时续,很不稳定。
昨天我向该公司在天津的一位领导电话询问,又得知埃及政府很重视我们这个项目,现在已经派军队包围厂区,保护我们中方员工。水源问题得到解决,食宿基本安全。我们的同事按领导意图回撤了部分工作人员。还有少数领导及同事继续坚守岗位。
据悉总统穆巴拉克表示不再继续选举总统职位,同时和反对党谈判。情况在向稳定发展。
中国国家商务部、天津市商务委、滨海新区、泰达控股公司等各级领导纷纷表示关心慰问,天津市委副书记、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和副市长分别于1月30日上午、下午致电公司董事长,要求代为转达向坚守在一线的驻埃中方全体工作人员的慰问,市领导特别指示:“安全第一,必要时可以放假避险,直至撤回国内,要求大家要冷静应对,尽力保护经贸区财产安全,随时和大使馆、国内保持联系。”为应对埃及突发事件,公司第一时间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应对措施,提出了紧急预案,随即与前方埃及泰达公司召开了电话会议,部署了紧急预案,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以确保场区内全体中方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好财产安全。
新春之际我们遥祝埃及同事平安无事,愉快过新年。
埃及姑娘
春节前搬完家我发现收藏的一块石头丢了,至今也没有找到。我很怅然,像丢了魂一样。那是我从埃及带回来的一块普通的石头,是在红海岸边捡到的,虽说普通,却记载着一段情结,使我想起心灵就受到震颤。
那块石头半个手掌大,呈三角形,细长,光滑,透亮,有些白色的花纹,很像埃及黄的大理石材。
这块石头是有来历的。那年盛夏我们住在埃及红海边郁金香度假村。周六休息,下午闲来无事,来到海边游玩。平时我们三个男子汉在一起,生活乏味。那天他们俩出去,我独自在海边徜徉。
海边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那是来自开罗和苏伊士的埃及人到我们这里休假,他们在沙滩上休息玩耍,在海里打逗,嬉戏,追逐。我找到一个空地儿坐下,低头捡拾周围海水冲上来的贝壳和石子儿。忽然传来讲中国话的声音“那块小石头好看”,我惊奇地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埃及姑娘站在我前方。
那埃及姑娘,身着一件类似中国女人穿的连衣裙,黑底儿上红白花,赤着一双小脚丫踩在松软的沙滩上,背后走过来的痕迹留下浅浅的脚印,她年轻、貌美,楚楚大方,苗条轻盈,比起埃及常见的姑娘动人。她那双美丽深凹的大眼睛,透着阿拉伯人的精灵;那高通鼻梁有棱有角,那略大的嘴巴镶着薄薄的两片嘴唇;那飘逸的长发,在海风中不停地摇摆,引人遐想。怪不得伊斯兰教规定女人一定要包裹严自己的头发,否则是太引诱男人了。她面部轮廓清晰,皮肤雪白,面容姣好,身材欣长,但是很矜持。
我陶醉了。到埃及这么长时间看惯了肥胖臃肿的埃及女人,真没见过这么美丽漂亮的埃及姑娘,在这千里沙漠,百里戈壁的荒原上,她绝对是埃及女人的骄傲。
见她会说汉语,我急忙回答她“谢谢了”。于是按照她的指点,我捡起了这块石头。
中国人在埃及苏伊士支援他们建设的项目,那里的人都知道,因此埃及人对中国人很友好。许多当地中国孔子学院的埃及学生见到我们中国人,都会主动热情打招呼,如果方便还要和我们多聊几句,把我们当做会话机器。姑娘的汉语说得很流利,我一时感到非常亲切。我虽然经历过各种场面,但是这次意外碰到这么漂亮的埃及姑娘,还真有些紧张。可能是长期不和女人打交道的缘故。我不知所措,没来得及多说几句,只见那位埃及姑娘对我点点头,抿嘴一笑,缓缓地沿着海边走去。她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很有气质,我目送着她,远远地,远远地,直到她消失在大海和蓝天的交界处……
我手里捧着这块小石头呆呆地站着望着。喧哗的涨潮声惊醒了我,海水已经漫到了大腿。我的心被这位漂亮的埃及姑娘征服了。
回到住所,我悄悄地把这块小石头珍藏起来。看到了石头我就想起这位姑娘,想起这段经历。她来自何方?又去向哪里?想来,一股暖流在我的心里静静地流淌着。
事情太巧了。几周之后我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见到了这位姑娘。
那是苏伊士商业银行行长儿子结婚,贵客往来,嘉宾如云,亲朋满座。作为尊贵的客人,我们受到行长及其家人的热情接待。突然,我发现那位美丽的埃及姑娘出现在婚礼上,经介绍原来她是行长的女儿玛利亚,埃及苏伊士孔子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她好像也认出了我。我心头一惊。但是在那种宏大的场面上,我们彼此点头致意,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与她交谈。
婚礼热热闹闹,欢快隆重。进行到深夜时分,我们就先行退场了。
后来,我到了回国的日期,很快就回国了。
心里装着埃及姑娘,又不好意思打听,只能侧面了解。随着我们这批援建人员陆续回国,那里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少了。
去年我听说玛利亚嫁到中国上海了。
如今我的那块石头丢了。玛利亚来到中国了。我的思念更深切了。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
在埃及接待中国安全生产代表团时,作者与张时善团长合影
在埃及参加婚礼
提起埃及,很多人都会脱口说出不少她的名胜古迹。其实,在饱览众多神秘又神奇的古文物之余,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民情,也会别有一番情趣。埃及的婚俗见闻也许会使你增加对埃及人民更深入的了解。我在埃及期间参加过几次婚礼,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很值得回味。
一
第一次是在塞得港,半夜看埃及人婚礼。
到埃及不久我们出差到塞德港办事,晚上在住宿的凯悦酒店赶上过一次当地人的婚礼,觉得格外有趣。已经半夜时分了,我们在房间里睡觉,就听见酒店外头‘噼里啪啦’乱响,我们跑出去看原来是当地人举行婚礼。我们了解到,埃及人的婚礼都是在晚上举行。看到有中国人住在酒店里,这户埃及人特别热情地邀请我们参加。
酒店一楼大厅悬挂起制作好的大背景,我们到场时新郎新娘端坐在台上,大家在他们身边围成一圈。那里没有饭吃,没有酒喝,只是品尝着饮料和水,并且轮流敬向新人,然后唱起歌,跳起舞,这个过程有两个多小时。看了一会儿,我感觉有点困饿,就回宿舍睡觉了,留下同事自己在那里。后半夜了,同事才回宾馆。他一直到人家婚礼结束,吃了人家的大蛋糕。那时候,天已经大亮了。从那次开始知道埃及人婚礼要吃蛋糕。
后来,我们多次经历过埃及人在晚上通宵达旦办婚礼的情形。那是在开罗的迈阿迪(富人居住区),我们住在公司的办事处,夜里,我们常常被埃及人婚礼闹得睡不好觉。至今想起来,仍有疲惫不堪的感觉,替他们累得慌。
第二次是埃及同事塞德在农村举行婚礼。
塞德家住苏伊士郊区,快到伊思玛利亚市了。傍晚我们开车去的,不认识路,一路打听,走走停停,从我们居住地到达他家里用了近2个小时。
到达那里时已经晚上了。远远就听见村里传来鼓乐吹奏的声音,看到一个充气的巨型拱门和搭建的舞台,全村的人们都唱歌跳舞,喜气洋洋。
塞德在家是最小的孩子,兄姐多,因此侄男外女多。那个深秋季节,埃及天气很温暖,舒适。大家在屋外就坐,男男女女分别围成几个圈圈,界限分明极了,大有“授受不亲”的感觉。男人们则忙着张罗招待客人,组织演出,女人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观望。彩色大棚搭在他家附近一个较为宽敞的空地上,婚台、婚椅、租来礼服、彩灯、彩饰都布置好,雇用的几名歌手和小的乐队,正在吹拉弹唱,狂歌欢舞。
埃及人的婚礼要履行两个仪式。先是宗教仪式,到清真大寺洗礼,受戒,在阿訇面前书写婚约。然后才到政府有关部门领取法律意义的结婚证书。农村的婚礼至少要进行三天。我们去的那天,是塞德婚礼的第一天,因为都是自家人,他身着简装,很随便,大家也都轻松。第二天还是男方自家人一起唱歌跳舞,狂欢。到第三天,新娘来到新郎家,才算完事。之前两天,大家看不见新娘。就是第三天,我们这些外国人也看不见,因为这是当地的规矩。
我们送去礼金,每人100埃镑,以公司的名义给了他500埃镑。当塞德接过礼金时,看得出,他很激动。在埃及农村结婚得到这么多的礼金简直让人眼红啊!就像外国人或港台人在中国参加我们婚礼时挥洒金钱的情况一样。
塞德在我们公司是个工人,非常勤恳、忠厚,不多说少道,只知干活。他是以电工身份被招聘来,实际上什么活都干,包括兼作卫生。他老实,脸面薄,自尊心强,在埃及人眼里,打扫厕所卫生,和粪便打交道,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事情了。所以他总是趁着埃及人不在的时候做厕所的清洁。那时我就和他在一起。中国人和他一起作厕所卫生,他觉得脸上有光彩,少了耻辱感,工作起来有干劲,也主动多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俩接触多些。因此我对他尤有好感,格外照顾他,在他结婚那天我把从国内带去的镶有“福”“囍”“禄”的红色中国结送给他,他高兴极了。加上我们中国人参加他的婚礼,更给他及全家全村增添了荣光。
后来塞德告诉我,他的婚配是父母亲定的,新娘不是本地的。提亲后,塞德给女方一定的聘礼。结婚前先在村长的主持下订立了婚约。婚前不久在清真寺教师(即我们国内的阿訇)的主持下,在庄重严肃的气氛中签署了结婚文件。这点和我们国内伊斯兰教穆斯林的结婚相似,即在阿訇主持下写“伊扎布”(婚约)。塞德家庭经济状况欠佳,婚礼仪式比较简单。我们那天去庆贺,吃了喜糖,抽了喜烟,喝了喜酒(是埃及当地产的不含酒精的啤酒),家里没有摆着蛋糕,主人也没有请客吃饭的表示。朴实无华,但充满情趣,有一种清新淳朴,亲切自然的感觉,我们呆了一会儿,就走了。
在中国国内穆斯林结婚也要先订婚,男女双方及家长同意之后,去清真寺向阿訇禀知,由阿訇分别讯问,证实二人同意后,即令男女入殿做忏悔意,礼拜后即为订婚。等到结婚时,必由阿訇到喜主家中,或婚者至清真寺就礼。然后履行程序:一、新郎新娘交换信物(各用现金)。二、阿訇写《伊扎布》(即同意成婚的签字)。三、阿訇念新婚贺词。四、宾客入席,以茶代酒,糖果代肴。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的邻居回民大哥结婚,他就借用我们家的北房堂屋举行这种仪式。记忆最深刻的是最后阿訇手抓糖果栗子花生等食品,扔向新郎新娘头顶,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上前去争抢。
二
第三次穆德在城里的奢华婚礼。
我们的另一个埃及同事穆德(全称是穆罕默德),出身富庶家庭,他的婚姻也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穆德的女友是他姨家的大妹妹,姨表亲关系。
在埃及近亲结婚是允许的,因为这样可以亲上加亲,既能保证避免娶错姑娘嫁错郎,同时又维持了家族血统的纯正。特别是对于官员、贵族和富有阶层来说,从自己的家族中选择配偶还可以保证财产不扩散、不外流。所以,埃及人绝不会轻易将女儿嫁给陌生人。女婿的首选是堂亲,也就是父亲的子侄们;其次是表亲,即母亲的子侄。
穆德家里有姐姐和弟弟。姐姐是位医生,已经嫁出去,在开罗居住。穆德弟弟是痴呆弱智儿,比穆德小两岁。
穆德父亲原是银行供职的职员,几年前因病去世。其母亲是苏伊士政府的公务员。他们家庭很富有。我妻子到埃及探亲时,穆德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这对于外国人是很崇高的礼遇。我们来到穆德家时,穆德已经将客厅打扫得干干净净。等了一会儿,她母亲从卧室出来欢迎接待我们。埃及人接待来客只在客厅,未经主人允许,外人绝不能进入居住的房间。再则接待客人,只是男主人出面,只有客人是夫妇或女士,女主人才出来。我们夫妇到来,穆德母亲很高兴,热情款待我们,准备了许多糖果糕点,为我们泡茶、沏咖啡。
当我们得知这位女士孤儿寡母,既要在外工作,还要承担起家务,又要抚养弱智的小儿子,表示很钦佩时,她耸耸肩,表示不以为苦,反以为荣。她说,这是真主的安排,是考验历练我们。我们听后很不理解。这反映了埃及社会对家庭残疾儿十分重视和关怀的意识。
穆德是个典型的阿拉伯人种,有着瘦消的脸型,突出的眼眶和鼻梁,黑褐的皮肤和倔强的性格。他大专毕业后,曾在阿联酋迪拜某石油公司做了几年经理,每月收入上千美元,工作得心应手。迪拜是世界上获取汽车驾驶执照最困难最严格的国度,穆德则轻而易举地获取了汽车驾驶执照。由于他父亲突然去世,家中没有男人扛大梁,为了照顾妈妈和弟弟,他理所当然地回家了。他英语讲得不错,来到我们公司后,立马就和我们打得火热。他能干,能吃苦,也会犯脾气,只要不顺心,就自言自语,嘟嘟囔囔,说起没完,因为说的是母语(阿语),我们也听不懂,只知道穆德又犯脾气了。
我妻子探亲之际我们到亚历山大游玩,请穆德为我们开车、领路。他高兴极了。因为从苏伊士去亚历山大要经过他女友家。他可以会女友去。我们长穆德30岁,是他父辈人了,所以他也不避讳我们,有时还向我们请教有关中国的风土人情。在穆德带领下,我们先到他女友家(穆德的姨家)。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到达那里时已经早上9点多。穆德姨父在家做好了早点等侯我们。除了穆德的姨兄刚下夜班还在睡觉,其他人全部出动,盛情迎接我们中国人。请我们品尝当地新鲜水果,热情为我们泡茶、沏咖啡,做特色埃及早餐。
我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和他们全家不很熟练的英语交谈,很是投机,尤其是穆德的小姨妹,她女友的妹妹,对中国太神往了,接二连三地提问题,让我们解答她的疑难,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为埃及曾为法国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埃及人有教授学习英语法语的背景。一般的家庭,小孩子在3岁时就学习《古兰经》,到6岁时就学习英语或法语,所以埃及社会民间讲英语很普遍。
穆德的姨父是中学体育教员,英语能够讲两句,比我好。穆德的姨姨是小学老师。穆德的女友是在校的大学生,即将毕业。埃及女人一般结婚后都不出去工作,是全职家庭妇女,相夫教子。大学毕业生也如此。
他的姨哥在一家石油公司供职,她的小姨妹在中学读书。一家人幸福欢乐,家财殷实,是埃及社会的小康之家。
在埃及有个规矩,恋爱双方无论在男方家或是女方家,未婚的男女不能单独在一起。因此,穆德姨父始终在客厅陪着我们,而穆德女友除了在卧室梳妆打扮外,一直在她父亲的监视下。
后来穆德携女友陪我们一起游览亚历山大。我们一起照相,一起喝茶,在中国城唐人街,我们请他俩享受了一顿美味中国餐。那中国厨师纯正的铁板牛肉让穆德后来想起就垂涎欲滴。
苏伊士是埃及第三大城市,政治、经济的小中心,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是埃及较为开放的地区,其婚姻习俗也很开放。
穆德婚礼是在苏伊士一家相当豪华的宾馆举行,直到午夜时分,我们才离去。这一天,新娘身穿漂亮的西式白色婚纱,穆德则穿黑色西服、白色衬衣,并打上领带。伴郎伴娘一个都不少。来宾们坐在宾馆大厅里,男女可以混坐在一起。《结婚进行曲》响起,新郎、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手挽手缓缓步入厅堂。人们一面欢呼,一面在他们头上撒下祝福的鲜花。新郎、新娘在厅堂正中坐定,婚礼主持人给他们献上一杯象征幸福美满的玫瑰露,宴会和庆祝活动正式开始。专门请来的小乐队开始伴奏,能歌善舞者为大家表演欢快的节目。婚礼当中,新郎、新娘会亲手切开结婚蛋糕与来宾分享,并向众人散发甜点和小礼品。婚礼结束时,新郎、新娘站在宾馆门口欢送客人,之后返回自己的新房共度良宵。
这样结婚费用一般非常昂贵,婚礼的平均支出高达上万美元,普通收入者难以承受。
举行婚礼的那天,穆德家的女眷们成群结队地去到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新娘家接亲。接回苏伊士后直接入住宾馆,连带女方的亲戚朋友,这是一大笔费用。宾馆的大厅里一个能拉能唱的音乐班子,在几个大音箱的陪伴下,疯狂嘶叫,狂喊,架子鼓、电吉他,构成音乐装备现代化。
装扮妖艳的各位女士,和身穿夜礼服的彬彬男士,先纷纷席间落座,以后几百人在一块劲歌热舞,好不热闹欢快,场面热烈。围观者都是当地的民众和亲戚朋友。
婚礼的高潮和热点是新郎新娘唱歌跳舞交换戒指等。这时声音的分贝达到高点,声嘶力竭,连喊带叫。贺喜的宾朋欢呼跳跃。
埃及婚礼区别于我们中国人的最大特点是不举行宴会,只是唱歌跳舞,到后半夜,才吃蛋糕、喝饮料。
埃及人没有认亲的程序,所以也不用当面送钱。我们给埃及人的礼金都是事先赠送的。
三
我一直被困扰的问题就是近亲结婚的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阿拉伯国家已认识到近亲结婚的苦处。许多阿拉伯医学家们号召人们避免近亲结婚。
在埃及北部城市和沿海地区,由于妇女拥有与男人平等的学习和工作机会,性别隔离与歧视现象不像传统的伊斯兰社会和埃及南部地区那么严重,因而男女自由交往、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较为普遍。年轻的小伙子可以与心爱的姑娘在公众场合下认识,还可以一起上学,一起工作,一起就餐、休闲和娱乐。譬如我们公司的会计艾哈迈德就是如此。他是会计学硕士,很有教养,笃信伊斯兰教,在苏伊士地区很有威望。埃及没有专业的宗教职业人员,即我们所说的阿訇,如果宗教知识德才出众,被人们尊称为老师,艾哈迈德就是。
他是自由恋爱找的未婚妻,结婚准备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埃及城市的房价普遍很高,大大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因而需要很长时间攒钱,以购置新房,准备婚礼。我们回国后他才结婚,没有参加他的婚礼。在他来中国访问时,我妻子给他们送了丰厚的礼物。
第四次是苏伊士银行行长的儿子婚礼。
有钱人家的婚礼大多在豪华的游览船上,或者在高档的五星级饭店里举行,行长儿子选择在苏伊士郊外的俱乐部。期间高朋满座,声势浩大。在埃及,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同,婚礼的规格则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富贵人家的婚礼往往持续一个月之久,天天宾客济济,婚宴豪华丰盛,并请来乐队、歌唱家、舞蹈家表演助兴,场面隆重热烈。在埃及期间我每参加一次婚礼,都能感受到幸福与欢乐,也能体验到埃及人知足常乐的生活观念和开朗豪放的性格。但是,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旧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在埃及各地流传,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此外还听说其他婚俗种种:埃及至今还流行一种部落传统婚礼习俗。按照当地的传统做法,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女方家请人帮助宰杀男方家送来的羊招待宾客。宴会后,新娘坐上花轿,来到新郎家,参加男方家举行的婚宴。婚宴前后持续半个月时间,天天宾朋满座。参加婚宴的人们携带着宰杀的家禽作为贺礼。据说贝都因人(当地土著族人)这样做,我们没有考证过。
埃及的科普特族人的婚礼习俗也别致有趣。全国约700多万科普特族人,自古以来信奉基督教,他们订婚仪式可以在教堂里举行,可以在俱乐部里举行,也可以在家里举行。但是婚礼仪式一定要在教堂里举行。
无论何种婚礼都有特色,但他们都有共性:宗教意识强烈。主要看双方家庭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特别是宗教信仰,如果双方信仰不同,是绝对不可能结婚的。再则要讲究门当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