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从白桦林走来>第三章人生履迹(一)

第三章人生履迹(一)

作品名称:从白桦林走来      作者:望见马克      发布时间:2019-01-17 08:17:54      字数:19787

  给战友的回复
  某某战友你好:
  一别近四十年,甚是想念。在网上偶然相遇,更喜出望外。
  我印象中你是1972年上大学离开6团的。在连队,你是首批加入党组织的天津知青,无论组织指派什么任务,你都坚决执行,从做饲养员到漠河修公路,从为食堂挑水到被选上大学,你都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憨厚老实。在我心目中是学习的榜样。保送你上大学,理所应当,欢送你上大学,我们都分外高兴。在连队你是我们知青的骄傲,是我们天津战友的骄傲。
  你离开连队的时候是***当指导员,后来换了人当政,连队就乱了。人心思迁,军心涣散。到那年底,连队也没啥事情,我们都回家探亲过年。那一年春节在天津,很多咱连回津的同学团聚,唯独没有你。转年初,团里就酝酿支援六师的事情,待我们省亲回来,我们就去六师——建三江了,是整建制调动。现在看来当时连领导是有意将我们发配边关。你知道吗?建三江有“中国西伯利亚”之称。离开河北队的前一天晚上同窗学友在一起喝酒送别我们,挺热烈的,令人难以忘记。
  到了24团一看,就知道什么叫北大荒了。那里比6团艰苦多了。我们需要开荒、盖房、种地,当年就要上交粮食。到连队不久,我被调到营里做干事。第二年,1974年,我组织问题不好解决,我怕给领导添麻烦,提出要回连队继续干农活去。教导员说你去上学吧,就这样回天津上学了。当然也要按照政策规定严格地走一番程序:报名,推选,投票选举,领导开会通过,不比入党手续宽松。
  回到天津上学,那是个中专学校,学习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我们是初中毕业的水平,基本没费太大的功夫。正当学习带劲的时候,校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毕业后留在学校工作,我就同意了,就这样学生时期就留校“打工”了。这样一呆就是15年。期间学校逐渐升格为大学,我又在高校工作了13年,做人事管理工作。一个偶然机会,被同窗推荐到天津可口可乐公司,摇身一变又成了企业高管。
  从高校到外资企业,这个跨度是很大的,其中要学习,要工作,付出大,很艰辛。但是咱们有“北大荒”这碗酒垫底儿,什么样的苦也能对付。
  外资企业不养老,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从下海的外资企业又回到岸上来了,回到天津开发区工作,一直到现在即将退休,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回顾过去,儿子简单地总结了我的人生:20(岁左右)艰苦:这段时间下乡,后上学读书,包括后来业余上学,培训等,无论生活还是思想精神上都经历了磨难,是打基础的年月。30平稳:是说在高校工作期间,稳稳当当,没受外界的干扰,做好学校内部管理,钻研业务,也取得点小成绩。尽管清苦,可是也安静,生活质量较高。40辉煌:进入外资企业是我一生的巅峰。以前不敢想,没见过的场面和事情,都经历了,而且身负重任,勇于担当,为改革开放做了点涉外工作。50多彩:回到开发区,做过公司领导,体验过物业服务新的朝阳产业,出国到埃及执行公务,回国后在机关二线过渡。对此我不表示异议。
  现在和我们当年在北大荒、黑土地、白桦林相比,生活变了,工作变了,职务变了,唯有奋发向上的思想和精神没有变。待来年退休后再好好休息,调整好自己心态,欢度自己的晚年。
  网上的那些文章是我闲来无事,自己解闷,在自己的思想空间留下的痕迹,写出来供自己回忆玩味,无意让更多人看,也怕干扰或影响别人。如果能够引起同龄人、同事人的联想与共鸣,也算是自己的一点期盼。
  看到你的邮件后,心绪万千,双手随着思想在键盘上乱敲,遇到知己,胡乱说了这么多,意犹未尽。占用了你宝贵的时间。
  
  再谈
  署名
  
  2010-6-7
  
  1970年夏天天津市政府代表团到我们连队的合影
  他与她
  华剑是我的发小、同学、荒友,20多年前去了美国,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型企业供职。那里的男性员工65岁退休,他眼下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于是来到他们旗下的中国公司做工。闲暇之余,他打来电话约我一起吃饭。只有我们二人,酒过三巡,他谈起了他的一段感情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再三叮嘱我说,这是灵魂深处的美好的秘密,切勿外传。可我觉得事情很感人,就化名写出来了。
  说来很滑稽,他的婚外恋是他的初恋情人,未婚的妻子。
  由于民族习俗的不同,她的妈妈死活不同意,迫使他们不得不分手。
  但是,间隔了几年以后,一个冬日的中午,她打来电话:“你猜我是谁?”
  本来他已经听出声音来,可不敢相信这是她的声音。“真的没听出来。”
  “哈哈”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从电话里传来。
  旁边坐着办公室的同事小熊,好像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对方是位女人。调侃地说,告诉她,你现在生活很好,结婚了,还养了个大胖儿子。
  他不愿用这样的话来刺激对方。看得出,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三年前,经姨姨介绍,他认识了她。初次见面后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们彼此谈得很投机,有共同的语言。一个良好的开端正在形成,突然她发问:“你们回族不能吃猪肉,是这样吗?”
  “是的,这是我们回族的生活习惯。”他说。
  “那你呢?你们的家庭呢?”她问。
  “我的家庭是个纯粹的回族,延续着传统的习惯。至于我本人,上山下乡出门在外十多年,也不是太经意。”他说。
  “哦。”随后的沉默,使他难以捉摸那时她的心态。
  几天以后,海河边上,她告诉他,她妈妈不同意这门婚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是汉族,不能吃大肉,以后生活不方便。
  莫名其妙。还没有深入了解和接触,只是因为回汉族的习俗问题就了结了他们继续交往,太残酷了!——他琢磨。
  她说,原来我们以为,你家庭和你姨姨家一样。所以就没有顾虑其他。
  他的姨姨是回族,由于参加革命结识了姨夫。姨夫是汉族人,但是共同的战斗经历,使他们互相尊重,相濡以沫,生活配合默契,可谓两个民族结合的典范。
  她的妈妈知道他的情况,说我们家里没有办法接待这位回族客人,总不能为他再增加一份厨具吧。这就是理由,态度斩钉截铁。
  无奈,在几次和她的思想较量和语言交锋中,他俯首称臣了。
  一张白纸,一封信笺寄到她手里。那是他心中的不解和愤懑,那是洪水在宣泄,是压抑的怒火在爆发,却以一种沉默的形式奚落了她。
  这么点区区事情都和家里讲不清楚,被迫就范,他不理解。即使勉强成功,以后也会发生问题。他给自己吃宽心丸。
  走吧。就这样,谁也没有被伤害,只是浅浅的划痕。
  后来他遇到了他现在的妻子。
  真没想到,她的突然出现,搅乱了他的心。那天下午,他实在没有心思在办公室里坐下来。他在思索,此时她在干啥,为何她出现在此时?她有什么事情要找我?……
  及至回到家里,妻子发觉了他异样的神态,还以为他不舒服了。
  那夜,他床上的生活意淫了她。
  后来她约他出去聊聊,他答应了。
  那是在她的办公室。厂领导们都外出开会,办公室主任的她留守值班。中秋,细雨绵绵,踏着湿润的土地,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们见面了。时隔几年,她更俊俏了,看见了她,他的心脏将要跳出来。
  她们彼此敞开心扉,畅谈别后。
  她已为人妻了。男人小她两岁,是位复员军人,在外地工作。家庭条件较好,本人有个性,很会照顾老岳母,深受家人赞赏。
  两人感情还不错。因为身在两地,又忙于工作,还没有孩子。一个月能有一次团聚,呆上两三天,然后匆匆忙忙离去,分别归于单身。她有时到娘家小住,或是把妈妈接来陪伴。
  空房。单调,寂寞,自然就想起了曾经的他。
  他眉清目秀,仪表堂堂。那个时代的他要求进步,准备入党做官,前途光明。
  他们回忆相处的以往,那只是短暂的几周时间,给他们共同的印象太深刻了,难以磨灭。
  他们说话都提着气,小心翼翼地探寻着对方的心思。忽然她起身,走到他座位旁,他下意识地站起来,一把将她搂在怀里。
  他们接吻了。
  在正经八百谈情说爱的正当防卫中,他们俩的手指都未曾相碰,今日她却像小鸟一样依偎在他怀里,任凭他亲吻。
  一切都在不言中。
  以后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公园里,电影院中,海河边,霓虹灯下。他们曾一起求学,一起上课,由于他们都是一个系统的企业,所以也经常在一起开会。
  日久生情,发展到日久生性。
  那日他夜里梦见了她,醒来若有所失,丢了魂似的,就想见到她。他们住的不太远,于是他斗胆来到她家门口。
  突然想起,今天是她的休息日,她也许在家,就大胆走上了楼梯,那是一座日本式阁楼,长长的走廊,少有窗户,光线太暗,黑乎乎的看不清楚,走廊中间一位女人在接自来水,他恍惚看到是她。慢慢地他走近了。这时她突然抬起头,发现他的到来,显得十分惊讶,她急转过身去,直奔她的房间,因为那时她身穿着宽大的睡衣睡裤。他紧走两步,门被紧锁了。走廊上没有人,静悄悄的。他轻轻地叩开,蹑手蹑脚地进去。好在上午时候,人们都去上班或上学,楼里很安静,没有人走动,也没有被人发现。
  屋内,刚刚起床后的凌乱,更显得生活温馨。那时她老公已经调回城里,上班去了。他的突然出现,使她措手不及,显得很激动,既欢迎又担心旁人看到。
  不管那些了,此时是他们两人的空间,他们尽情地游戏,无人干扰。
  后来随着他们日益接触,她越发感到他的可爱。有一天他们一起吃饭时,她哭了。她责怪妈妈不理解她,她怨自己没有果断力,不敢自己做主。她后悔自己的婚姻。他被她感动了。
  知道她生活拮据,孩子上学努力,他一直在帮助她;
  她老公车祸,伤了腰椎,内脏也受损,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他安慰她;
  她老公在生意场被骗,欠下五千元的账,他解劝她。
  他无时不刻地祝福她……
  听着这些,我无言以对。
  后来,一个出使美国的任务需要英语翻译,他去了大洋彼岸……
  
  
  电报和借粮
  电报和借粮风马牛不相及,咋会搞到一起呢?这里有个故事。
  大约在1963年的冬季。一天夜里,正在熟睡的我们被一阵敲门声和喊叫声惊醒。“某某来电报了。”老爸急忙起来跑到大院门口去接电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哪里来的电报?我疑惑不解地望着老爸老娘。等到他们打开电报,上面写着四个字:平安到穗。听老爸老娘议论是哥哥从广州发来的。为什么哥哥在广州?又为什么发电报呢?要知道,打电报在那时是奢侈行为。电报当时是最为快捷便利的通讯手段。20年以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电话,外地亲友遇有急事要事,得用附近的公用电话。如果电话打不了,写信邮寄时间又太慢,只有通过电报传递信息。到了邮局,写好单子,发报员“滴滴哒哒”,一会儿时间就把信息传到千里之外了。
  电报意味着事情紧急重要,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用电报联系。由于这个原因,一般人们都怕接电报,除非是事先做好了思想准备。比如出门报个平安,比如联系业务,通报情况等。但绝大多数的家庭电报都和突发事件有关,让人心惊肉跳。电报为了抢时间,不管白天黑夜,送报人都会及时送到。
  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打电报的代价相对昂贵,一个字三毛钱。那时候棒子面才九分钱一斤。为了省钱,人们写的电报内容都相当简洁,可谓字斟句酌,惜字如金。“母病速归”,短短四个字,便把要讲的内容及要求说清楚了。那意思是:母亲生病了,肯定还是重病,不马上回来就有见不到面的危险。这样的电报,立竿见影,马上能唤回急切的游子。
  电报再快,也得人工传递,所以我们就被投递员半夜惊醒了。
  事后方知那是哥哥代表中国国家篮球队到印度尼西亚打篮球,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国,害怕家人惦念,发电报示意。
  原来他们出国一开始就不顺利。出访印尼,首站先乘中国航班到香港,从香港换乘外国班机。在香港换机时,受到台湾当局情报人员的盯梢,跟踪。这时突然有队员要上厕所,怕出意外,几个人陪同他方便。那时候的印尼,台湾当局还有势力,曾发生过危害大陆来访人员的事情。果然,到印尼时台湾的人员捣乱,制造麻烦,不让华侨接近大陆来的中国球员。在雅加达转机去巴厘岛时飞机晚点,周围散布着鬼鬼祟祟的“中国人”,候机很紧张。再回到香港,哥哥们出入集体行动,在当时政治条件下,台湾情报人员势力大,活动频繁。所以他们回到广州松了一口气。想尽早讲给家人听,怎么办?想到了电报,花钱不多,言简意赅,及时准确。
  可哥哥不知,这深夜一封电报使得我们再没有入睡,猜测,琢磨,思考接踵而来。
  恰巧那天是25号,借粮日,于是我们就起床了。冬日夜长,早晨五点天色还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就跟老娘去排队等借下月粮食。
  有人会问:借粮食是怎么回事?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节粮度荒的年代,人们吃粮食凭粮本供应。那时我们小孩子每月也就供应24—25斤。没有副食,蔬菜也供应,热天时每天每人二两茄子,或者冬瓜柿子,或者黄瓜等,卖菜的用刀切着卖。冬天就是大白菜,上秋时一次性卖给几十斤,得吃到转年春天。除了年迈的老人,人们每月粮食都不够吃的。因此,不知是哪位领导的菩萨心肠,也不知是从哪年开始实行每月25号借粮,就是每到当月末25号,人们可以拿粮本到粮店去买下个月自己的定量粮食。这实际上是提前5天购买下个月的定量,提前使用,谓之借粮吧。那天我们的28粮店门市部早早的就排起了长队,离天亮还有两个多小时。我们盼着早些买到粮食,回家可以做早饭吃。
  这就是我讲的电报和借粮的故事。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儿时的一次有趣回忆吧。
  
  作者1968年末到黑龙江兵团留影
  为了挂门特
  某甲三医院化验大厅里的患者熙熙攘攘,验血的,验尿的,验静脉血的,取化验结果的,几条排队的人龙拥挤不堪。
  化验血糖的队伍里一个尖锐的女高音在空中回荡着:“这糖水喝少?”“这糖水多昝喝?”
  无人应答。
  女高音还在问:“喝多少?”“多昝喝?”
  “怎么了?你化验什么呀?”身旁一个男低音问她。
  “叫我喝糖水,化验血糖。”那“女高音”手持一个小纸杯和两个小纸袋糖。
  “那得喝完糖水2小时后再化验。现在化验不就高了吗?不准了!”
  “哦。就现在验。就现在喝。”“女高音”似懂非懂,自言自语。
  一扬脖,把一小杯糖水喝了。她继续排队验餐前血糖指标。
  大家向她投以不解的眼神。这人咋了?
  “谁让你这样喝呀?这样做不对……”一位老大娘说。
  “小孩儿老姑父说的。没事儿。”
  “那他是不懂得。”
  “懂。他是这医院的内科主任大夫。”
  “这是为嘛呢?”老大娘问。
  “您不知道。我跟您说……”“女高音”压低了声音。小声耳语:“这样做是为了挂门特,有了门特吃药报销90%,自己花10%。对嘛,您了。”
  “那门槛费不还高了吗?”
  “我门槛费已经超了。再这样看病下去,全年5000元都不够了,还得自己花钱看病,看不起了。我们俩人都下岗,哪儿有钱哪。”
  我回头看看“女高音”,一脸憔悴,头发花白。
  老大娘问:“办门特再看病就省钱了?”
  “是呢。”可能是怕别人了解了她的秘密,“女高音”声音又低了,“您看那药嘛,22元一盒药咱才花2.2元……”
  “哦……”
  “咱让大夫多开点药,用不完的,有收药的,咱卖给他们。”
  “这行吗?能卖多少钱?”
  “一盒可以卖到15元,咱可以赚12元多。对嘛?”
  “那药贩子买那么多药有嘛用?”
  “女高音”说:“药贩子再卖给私营药店,能卖到17块,他们坐地不动就赚2块。那药店再卖给顾客22块,一盒又赚了5块。”
  “哎呀,你们这是瞎折腾嘛呀。”老大娘不理解。
  “孩子上大学,需要钱。这样下来,孩子一年的学费有了。”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无语。
  
  老农智斗美女
  我叔叔一直在老家冀北山沟里居住。他是个非常好的庄稼人,老实、憨厚、正直,一手正经八百的庄稼活儿,样样精通,在村里出了名了。这年春节前他来天津市里采购年货。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他怀里揣着1000多元人民币,走在横七竖八的大街上。偶尔进城,又带了那么多钱心里总嘀咕,他不时地掏出来看看。最后一次是在某商店旁胡同的路灯下,他检查口袋时,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从他身边挤过去。他害怕被人发现,连忙惊慌地把钱揣起来,赶快在附近找了一家便捷旅店住下。
  便捷酒店不大,很干净,节前客人少,也很清静。他办完住宿手续走进楼上的房间,关上门准备休息,有人在敲门,他紧张地去开门,是服务员送给他一张便捷服务卡片。他感到这里的服务态度不错,心想,尽管60块钱住一夜贵了点,但累了一天,在这里也可以好好歇着了,他倒了杯热水刚要喝,又有敲门声,他心想这里服务真周到,不知又送什么来了。他打开门一看,一个女人的身影闪进屋里来。他还没搞清怎么回事,进屋的女士倒倚着门,解开头上的发卡,弄乱了头发。老农发现,她就是在那条胡同里从他身边挤过去的那位女士。只见这女士神情镇静,慢条斯理地说,我知道你身上有1000元钱,给我500元,我马上就走。如果你不给,我就喊服务员,说你侮辱我,让大家都来看看。你也不好受。怎么办吧?
  我叔叔听后懵了。“啊啊……”说不出话来。实在是太紧张了,他不知该如何是好。那位美女以为他是哑巴了,深感沮丧。碰上了你这么个丧门星。
  “哦,你是个哑巴呀”。
  我叔叔被她一提醒,瞬时反应过来,随后装起哑巴,用手和她瞎比画开来。意思是我听不见你说啥,你给我写出来。女士没想到遇见这样一个聋哑人,无奈,只得用桌上笔和纸写道:你身上带了1000元钱,给我500元,我马上就走。如果你不给,我就喊服务员,说你要强奸我。
  我叔叔拿起那张纸,看完后对她说,这个意思呀。你说怎么办好?
  女士听见他说话了,知道上当了,慌忙走出门去。
  听叔叔讲完这个故事,我受到启发,办事情空口无凭,要留字为证,这个道理在我后来的工作生涯中终生受用。我就是运用这个经验对待有些不负责任的领导,使我摆脱了好多不该发生的干系。
  为什么现在有些领导都不轻易签字画押呢?也许,他们也知道这个故事吧。
  
  在中国可口可乐从娃娃抓起
  2012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4周年。大家还记得当年那个要可乐的孩子吗?
  那是2008年5月15日19时许,根据生命探测仪显示结果,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的废墟中还有两个生命体征现象。当五一二地震灾难过后的第80个小时,人们濒临绝望的心又带来新的期冀,有个男孩终于超越生命的极限被救援人员缓缓抬出废墟。就在多少双泪眼都注视着他被抬上救护车时,男孩突然向在场的救援人员说:“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这个不哭的“可乐男孩”孩子气的要求,让所有人破涕为笑,这笑是温暖的,是赞许的,是鼓舞。同时,也折射了孩子对可口可乐的肯定,我们在祝福这个孩子的同时,也由此看到“可口可乐”对下一代的影响是何等深刻。这位同学在下意识地为“可口可乐”做广告,可口可乐公司要奖励他。
  为什么判定他说的“可乐”是指可口可乐呢?以往的可乐,一般意义上讲就是“COKE”的音译,即可口可乐的简称。而百事可乐一般称为“Pepsi”,中文简称“百事”。再则,COKE在销售时一定要强调冰冻,要冷藏。这是因为COKE在零上4度时饮用是最佳口感。百事就没有这个要求。这是管理上的不同要求。说到这里就要说说可口可乐对中国的年轻人影响是如何形成的?
  这要归于可口可乐独特的营销方式。三十年前(上世纪70年代)我们国人平时很少有饮料喝,在天津一年四季中,只是夏季才见到山海关牌等汽水,那时更没有吃饭喝饮料的习惯。可现在的青少年们只要吃饭,就要喝饮料,多种多样的饮料,当然包括可口可乐等中外产品。这种饮食习惯极大地促进了饮料销售量的增长,促进了饮料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们民族饮料工业的进步。为什么青少年们这么钟爱喝饮料呢?尤其是80后的孩子们怎么形成这样的习惯呢?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看看可口可乐公司是如何影响他们的。
  要让更多的人喝可口可乐,而且要让他们喝得更多——这就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策略。可口可乐公司推销可口可乐饮料,是从娃娃抓起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美合资企业——天津可口可乐公司出资约200万元人民币从日本定做进口一辆豪华尼桑大轿车。座位定员50多人。车身涂满可口可乐广告,用来专门接待学生们来公司参观。每天上下午各跑一趟。公司市场公关部专设一名公关女士负责此项工作。每天要计划接待100名。1995年以前是6天工作日,后改为5天半工作日。每年52周,每天接待100人,全年28600多人。1993年至1998年,五年接待大约十四万人。主要接待对象是小学在学的学生。当时他们的年龄在10岁上下,即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该公司通过天津市教育系统事先对天津市各个小学情况摸底,然后逐校联系,确定接待参观时间。他们接待工作的程序是:
  1、从学校接学生到灌装厂,下车休息,喝现调机制造出的饮料,只供给可口可乐(不供应雪碧和芬达),每人一纸杯。不花钱就能喝上名符其实的可口可乐,孩子们可高兴了。
  2、接待人员讲解,介绍可口可乐历史、生产过程、产品种类等内容。
  3、带领孩子们参观生产线、流水线、看饮料制作过程。
  4、然后在休息之时给孩子们发放印有可口可乐标志的小礼品,如旅游小帽子、钥匙链、铅笔、橡皮之类作为纪念。这时每人还可以再喝一杯可口可乐。
  5、接待人员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回校后,写一篇参观体会,限期交到可口可乐公司。然后用豪华大巴送学生们回学校。
  6、可口可乐公司定期评选一次文章,将比较好的登载到可口可乐公司的报纸上。
  7、凡是获奖者将参加可口可乐公司组织的夏令营或其他宣传活动,届时天津市领导和可口可乐公司领导将出席。那时的饮料就随意用,并且还有丰富的文体活动。
  这样的结果,孩子们加深了对可口可乐的认识,培养了他们喝可口可乐的兴趣。他们不但平时喝,而且形成吃饭时聚会时喝饮料的习惯,不但喝可口可乐,还有其他饮料。那时参观过可口可乐公司的孩子们大部分是80后,现在已经将近30岁的人,如果有条件他们几乎每次吃饭都要喝饮料。由于他们的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同龄人养成了这个习惯,甚至于连中老年人也加入此行列。
  可口可乐公司营销办法的推广,扩大了他们在全市、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获得高额利润。他们的销售手段和办法,带动和促进了我们民族软饮料行业的发展。尤其在这以后的这些年来,人们对碳酸饮料的兴趣转向果汁饮料,山楂汁、橘子汁、杏仁露等。制造这些果汁饮料是我们民族企业的强项,所以我们民族的软饮料行业得到促进和发展。
  可口可乐公司从娃娃抓起,推销可口可乐饮料,这是很有见地的、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措施。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了他们先进的企业管理,也就促进了我们的企业进步和发展。
  
  信义两兄弟诚信憾中华
  2010年的新春,我一次次被感动。最令我难忘的是,湖北一对坚守信义的兄弟,用生死接力给农民工送工薪,兑现了人门认为最简单的承诺,博得人们的尊敬。
  据报载,春节前夕,武汉市一位企业家孙水林为了给家乡的农民工结清工钱,寒夜上路,不幸一家五口遭车祸全部遇难。在天津做相同生意的弟弟孙东林得知后义无反顾地赶在大年三十前返乡,代兄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手中。哥哥发薪路上遭车祸,弟弟忍痛“接力”还工钱。这对被称为“信义兄弟”的湖北建筑商,用行动阐释着诚信,感天动地。
  孙家兄弟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饱尝打工的艰辛。不拖欠农民工一分钱,成为兄弟俩的约定。可是大多私企、个体老板每到年关,为了躲避民工讨债,撕毁协议,能躲则躲,能逃则逃,农民工“不闹要不到钱”,“不采取极端方式要不到钱”,几乎成了一些行业的潜规则。在我们开发区也如是。为了督办有的企业发给员工工资,政府专门成立一个工作班子,监督这些企业老板。然而孙家在一家五口遭车祸遇难的情况下,不找任何理由和借口,在没有账目的情况下农民工自己报多少工钱就发多少,不够,一家人凑钱,认的是“干活给钱天经地义”的理,守的是做生意应有的信誉。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能唤起人们心灵觉醒的希望。闪耀着诚信与道德光辉的“信义兄弟”感动着我们。
  央视《新闻联播》短评说,亲人离去的悲痛至今还笼罩在孙家,然而,孙家带给人们的却不仅仅是几十万元的工钱,而是比这更加珍贵且沉甸甸的一份诚信!
  由此我想起曾经看过的话剧《立秋》,讲了100多年前商业经营中的诚信原则、企业创新原则等。
  丰德票号是晋商的百年企业,有着成熟的运营经验和辉煌的历史。面对政局和业态的变化,最终,丰德票号由胜而衰。他们面对着拖欠账目的商家,作出了欠账还钱的举动。这就是诚信。诚信是现代企业立业之本,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说: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诚信方面,无论是企业或是个人,都应该率先垂范,从自我做起,绝不因别人不讲诚信自己就不讲。每个人都诚信,社会的诚信才能建立。
  特别令人称道的是话剧《立秋》中,老太太后来拿出祖传的60万两黄金还债。这既是诚信问题,也是人品问题,是一个人在做人方面坚持什么底线的问题。那60万两黄金实际上是百年来经营票号所得的利润。当时欠了国民的债就要还钱,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信誉是票号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法则。人家把钱存到你的票号里,就是对你的绝对信任,那么,你就得对得起这种信任。如果有钱不还,那就跌破了做人的底线。
  在这次生死接力给农民工送工薪过程中,孙妈妈拿出养老钱垫付农民工工资。“那天去孙东林家采访,一进家门,他母亲就紧紧地拉住我的手,放声大哭。”《楚天都市报》记者舒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忍不住红了眼圈。他说,一下子失去5位亲人,这个家庭的悲痛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他们的大义之举,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特别是孙妈妈,她还拿出了自己的1万元养老钱。”这与舞台上的话剧《立秋》是多么相似的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哪!
  
  九华山游记
  初春,南国安庆,细雨霏霏。
  朋友安排我们到九华山游览,使得我们心暖意浓。驱车几百里,路上很顺利,只是到了九华山脚下感到堵车的困难。那天是初五,正是人们烧香拜佛的吉祥日,山路上往来人群川流不息,汽车蜿蜒,一辆接一辆直排到山上。尽管这样,我们心里安然,宁静,因为我们也是拜谒者。
  再次登上九华山心情有些不平静,因为20年前我曾经游历过九华山。望着窗外的九华妙峰,油然想起九华山上巧遇的释永明师傅。
  那是1991年夏,全国高校人事处长培训会在黄山脚下太平湖畔召开,我们闲暇时游览了九华山,享受着一种轻松和惬意,沐浴着一种净化和洗礼。
  清晨,我们长途跋涉,到了九华圣地大门时已经下午一点。在等汽车去天顶山时遇见了一位年轻僧人,他就是释永明师傅。通过交谈得知:他是从天顶山上寺庙下来,到邮局取老师寄来的经书,再回他所主持的寺庙———天台正顶真如庵。不久前,他去南昌讲学并给人治病刚刚归来,由于给病人治疗时用气过度,伤了自身,使得他面色苍白,静坐在路边树荫下,守着身旁一个盛书的几十斤重的大口袋,显得力不从心的样子。我们是同行者,他又是一位出家人,出于尊敬,我们帮他背经书口袋,为他打汽车票,请他一起吃水果,使他很感动。在攀登九华天台顶山的路上我们成为了好朋友,边走边聊,无所不谈。
  快到山顶,释永明师傅须绕道山后走,于是我们就分手了。临别时我们送给他钱物,他双手合十,十分感谢。然后我们直奔山顶而去。
  到山上我们环顾群峰,心旷神怡。
  天台正顶,海拔高度1325米,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迹”之所在,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都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这里也是游客游九华必到之处。
  那时我们年轻,经过一路辛苦奔波,一路挥洒汗水,终于站在了九华山的天台顶山。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远处一片云雾,慢慢地向我们飘移过来,过了一会儿,仿佛伸手便可以抓住一团大棉絮。突然白云瞬息万变,围住山峰,如万马奔腾,凶猛异常,铺天盖地,好似苍天张开大口要将我们吞噬。我们急忙躲避到一棵参天大树旁。那时四周完全被浓雾笼罩,好像黑夜一般。从未见过这样阵势的我们,胆怯了,疾驰下山。到了山下,再眺望那高山顶的白云,又如小溪流水,那样的安详平静,峻峭的九华峰在云中时隐时现。
  真不可思议,我们曾是山上腾云驾雾的神仙。
  随行人讲,这是释永明和尚在施法于我们,让我们洞开眼福,观九华山峰风云变幻的仙景。我不敢苟同。但是有一点我清楚地知道,释永明师傅为了酬谢我们一路的资助,不但称赞我们功德无量,还会祈祷佛祖降福我们。
  想来那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路上战友问道:谁是释永明师傅?我向他们娓娓道来:
  释永明——佛门的大学士,南昌人,他已经隐去了自己的俗名。那年高考后,快报志愿的那几天,他翻来覆去很不安宁,拿不定主意。就在填报志愿的当天早上,突然来了灵感,他要报考南昌佛学院。当他把想法告诉父母时,爹妈不同意,甚至于跪求他。但是他毅然决然走自己选择的路。
  我不解地问释永明那是为什么呢?他淡定地说:“缘分。”
  后来他就学于南昌佛学院。那里有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的课程安排,一样的教学计划,一样毕业分配,只是按照出家人的生活规律和习俗管理。每天清晨打坐,洗漱后吃斋,然后上课。学制四年共计八学期,每学期二十周。课程设置有20多门,包括基础课如古代汉语、世界历史、梵语、英语,汉语言写作,中国历史、哲学史专业课佛教史学、佛教专业课等。
  毕业后出家的释永明已经没有家庭的概念了,也没有爹妈亲人的感情了,用他的话说四海为家,普天济世。真没想到,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长谈不休,真乃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不知道此刻释永明还在天台顶的云雾山中吗?我很怀念他。
  九华山是佛教胜地,有一定的神韵和仙气。你看那九九八十一峰,峰峰殿宇整齐,鼓钹齐鸣,香烟缭绕,金佛灿照。僧人潜心修行,香客虔诚膜拜。在天台顶上曾见到两位女士小“香客”,也就十多岁的年纪,专注听经,诚信拜佛。
  你看那九华妙峰层峦叠翠,溪流飞鸿,错落有致。葱郁的树丛,给人生命的感悟。艳丽的花朵使人发现了情愫的美容。
  最奇特的是,那株天台顶峰脚下的凤凰松像巨鸟展翅,欢迎我们到来,欢送我们离去。其主干坚挺,横枝摇曳,多么壮丽的自然画面!美景的享用,扫除了我们下山的劳顿。
  现在想来,九华山是福地。日本鬼子的魔爪没有伸向她,文革的祸水也没染及她,所以她安然地保留下来,使我们一睹她的风采。可谓福大命大造化大——对九华,对我们。
  路上我们看到九华山的“挑山”者。他们背负竹篓或者肩挑扁担,在陡峭的山路上步履轻捷。接待我们的导游老王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下山买口粮,往返山上山下得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九华山上的一切物质用品乃至建筑材料,都是他们用双肩挑上山的。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他们——伟大而普通、辛劳而高尚的农民——创造的。
  朴实的挑夫,健美的身躯,古铜色的肌肤,磨出茧的肩膀,穿着草鞋的赤脚,无论在烈日下还是细雨中,一步步,一阶阶,向上攀登。他们往上坚定有力的每一步,都是强者的一次喜悦,我们为之高兴。九华是他们挑出来的,那里的生命、美景也是他们挑出来的。在我赞叹九华的同时,感到而今的九华比以前多了些财气,商气。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吧。
  
  天水采风纪行
  2011年7月14日至18日,我随《东方散文》组织的全国作家采风团队到甘肃天水采风。天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祖国腹地的秦岭山脉北麓,地理位置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自然风光兼备南秀北雄,境内南部是著名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天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
  天水伏羲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步入伏羲庙前院,可见中轴线上立有一块由当代书法家舒同先生题写的“羲皇故里”石碑。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xian)天灾,至今却依旧昂然挺拔,蔚为奇观。迎面有一座碧瓦覆顶、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这就是文祖殿。穿过仪门,便到了宏大壮观的先天殿。这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伏羲像高五米有余,上悬“文明肇启”匾额,系清代嘉庆年间秦州牧王赐均所书。目前先天殿内陈列着与伏羲传说有关的“先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器物以及颂扬伏羲、女娲兄妹启蒙洪荒、教民克愚伟大功绩的图画。天水伏羲庙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海内外华人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而伏羲文化,也成了天水名声远播的人文景观之一。
  利用大会报到时的时间差,我们在第二天上午游览了仙人崖。这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好景点。说它好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自然风景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二是景区小而精,有点江南玲珑剔透小园林的味道,但又不是那么浮华,很简练。三是园区内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配置恰当,那些寺庙和僧人道人也深受大家喜爱。四是此处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寺庙。三家在这里心平气和、其乐融融地平和相处。走进天水仙人崖西崖下的三教殿,就有这种感觉。我们在这里的整个活动不足4个小时,但是身心受益,心旷神怡。
  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距天水180公里,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遗址总面积约达32万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3底,发掘清理房址200余座,窑址30多座,共出土各类文物8000多件。其中犹以变形鱼纹陶罐,自成系列的簸箕形艺陶量器和集陶艺、彩绘、雕塑于一体的人头型器口彩陶,展现出令人窒息的古朴美,使有此眼福的与会代表终生难忘。我们有幸在遗址关闭修缮的时候,借机参观,不枉天水一游,否则就太遗憾了。讲解员告诉我们,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又推前了12000年。这是个重大的发现,随之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研究和考证,将在世界范围内再次震撼全球。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乡。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五代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时期,始修凿石窟,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600多年的开凿重修,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麦积山石窟有洞窟近200个,泥塑和石刻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见长,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麦积山石窟是中国诸多石窟中风景最为秀丽的一座,以七佛阁、万佛廊、牛儿堂等最为著名。泥塑以形传神,神形兼备,反映的内容具有彻底的世俗和浓厚的生活情趣。塑绘手法是上彩不重彩,特色显明。据介绍,麦积山石窟佛龛由于是开凿在砂砾岩山体崖面上,极易遭风雨侵蚀,加上历经战乱和地震,到晚清时期已经十分凋敝了。解放后,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名列其中。1977年,国家拨巨款对麦积山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山体,重修栈道。至1992年开始,这座东方艺术宫殿才正式对外开放。行走在凌空栈道,观赏那窟龛内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与会代表无不被古代艺术工匠的艰辛劳动和智慧才华所折服。
  此外我们还寻找了街亭——那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地方。在天水出现两个:一个位于秦州(今甘肃天水)的东南70里。它地处陇山西侧,扼古丝绸之路(小路)出陇山的要道,是现今陇右防御来自关中进攻(特别是直接的进攻)的战略要点。一个在天水麦积区,今甘肃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的街泉亭。此地位于天水东北的陇山与关山交汇处,是关中地区沿中线到达天水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上陇右防御关中进攻的咽喉要地和著名战场。两个街亭孰真孰假,有待专家们考证。而我们领略了天水的好山好水,这是我们的福分。
  天水之行不但欣赏领略了陇南美好风光,还结识了一批文友,可谓双丰收。我们临别午宴时,议论着几天来的点点滴滴,每个人脸上的笑意难以溶化,每个人心里荡漾着春风,快乐的天水游,真是难忘而甜美的记忆。当大家握手道别时,突然觉得,我们的采风活动不应该这样落幕吧……
  
  卦台山上识憨仲
  为赶在笔会前准时报到,我们深夜到达甘肃天水市。一个偶然因素使我打扰了憨仲先生的香甜睡梦,但同时也幸运的结识了这位好友石绍弘先生。
  那夜,我和憨仲住在一个房间。我因为超负荷赶路的劳累而兴奋,憨仲因为梦中惊醒后很难入睡,所以我们索性打开电视边看边聊起来。几番话语过后,但见他待人热情,幽默风趣,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侃侃而谈……我们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亲切随和。我知道憨仲在中国乡土文坛上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散文作家,可对待我个无名之辈却没有一点架子。
  第一次亲切交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听他讲自己的经历,辛苦而乐观,无不闪烁着智慧和诙谐,一位坚强的山东汉子,尽管没有大汉的身躯,可有那种大汉的精神。五十多岁的人了,依然天真朴实的样子,脸上挂着憨厚的微笑,当然,他为人处世憨厚朴实,做起事儿来也心底憨厚。
  零距离接近憨仲,是我们次日同游伏羲庙。那次他告诉我,16年前一场心脑血管疾病,使他同上帝谈判了5天5夜。经过医生们全力抢救,憨仲闯过来了,但是患上了半身不遂,至今一条腿仍行动不便。可后来在攀登卦台山时,憨仲充分地向我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坚韧不拔的风格。我看到他在赤日炎炎下,敞开胸怀,艰难攀登,终于登上了卦台山顶。我钦佩之至。
  那是我们从大地湾参观归来,再游街亭镇,吃罢午饭已经1点多了。大多数中老年作家现出慵懒瞌睡的神态,憨仲却依然精神抖擞。
  汽车在行驶,车窗外一路是黄土高原雄壮的山脉。车辆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前,蜿蜒向上,很快便把大地湾街亭古镇甩远了。我们被八百里秦川大地周围的山峦吸引得忘了一切。穿越三阳川腹地,透过车窗远远地领略了那位于西北不远处的卦台山独特的风光,很快便抵达了卦台山山脚。
  文友们关爱憨仲,劝说他在山下面瞻仰即可,倔强的憨仲毅然决然冲在我们攀登队伍的最前面。他是我们的领路人,就一定要走在前面。正常人走山路还很困难,何况憨仲一个残疾人呢。伴着赤日炎炎的火辣,清清爽爽的干风,还有欢声笑语的文友,我们沿山间小道艰难爬行而上。辛苦,劳累,且有些惶恐,忧虑,但却神圣满怀。因为一步一步向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走近!沿着那条蜿蜒崎岖的山间土路,大家手足并用地攀登。汗流浃背的我们,带着求知探索的心思,很快便到了山门口。回头看,憨仲仍瘸着一条腿,那步履蹒跚地向上攀登,看到他刚毅的身影渐渐到来的时候,我被深深感动。
  卦台山顶,看到的是憨仲一脸倦容,一身疲惫,想到的是他一腔激情,满腹诗文……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面对眼前开阔的山谷,心胸豁然开朗。我不单见识了一处神圣的朝拜地,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而且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油然想起马克思的话语:那在崎岖小路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憨仲具备这种精神——为了到达光辉的顶点,他勇敢地攀登,攀登……
  先民的伟大、圣祖的英明,以及他们引领人类,由一片洪荒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一步步走来,的确不易。我们亲切却不失敬畏地目睹了伏羲圣祖的伟岸、博大,领略了其右侧的龙马独特的风采,以及两侧壁画上女娲补天、钻木取火等故事深远的意义。追古思今,思绪竟像那滔滔渭水一样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做一件事情,获取一种结果,光凭神灵和运气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意志和毅力,更需要一种情感。憨仲先生的意志和毅力让我尊重,他对乡土文学的情感投入让我肃然起敬。
  从憨仲攀登卦台山的行动,我感受到一种不屈的力量和奋斗的精神。正是凭借这股力量和精神,憨仲先生带着抱残之躯一路走来,步履蹒跚,但是信念坚定,不屈不挠,斗志昂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先哲说得对,自古能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只是有超凡的才能,也一定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我相信,憨仲会走得更稳更远……
  
  读《津沽轶事》有感
  天津人喜好吃。我是天津人,因此我也喜好吃。
  看刘文华老先生写得《津门轶事》,引起了我对吃的极大兴趣。我先看了“大福来”的锅巴菜,又欣赏了“杨村糕干”,那贴饽饽熬小鱼令人垂涎三尺,心馋嘴馋。就是在看写新老“三不管”时文章里,我也特别关注吃的事儿,譬如“在那个撂地场就有好多卖吃的”,“花上几个钱,吃上一顿平时吃不着或是舍不得吃的什么切糕、盆糕、茶汤、炉干烧饼及牛肉饼等。会喝酒的大人们在这儿,也可要上一碟爆肚或是凉粉刮成细条拌的凉菜等”,“最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卖羊肠子的”,“挨着羊肠子的是羊肚、散丹、羊口条,羊眼珠,还有小胎羊和羊脑。吃主想吃嘛点嘛”。
  刘老介绍的羊杂碎太全了。
  再有新“三不管”卖吃的有秫米饭、小豆粥、黄米面炸糕、糖稀浇的蜜麻花,蘸糖的江米藕,各种烧饼,蒸饼、煎饼果子,茶汤。除此之外还有炸卷圈、炸藕夹、炸鱼、炸虾、炸蚂蚱、炸豆腐。那具有回民风味的牛肉饼、回头馅饼使人看得眼花缭乱。香香美食,咂咂滋味,好一顿精神会餐。
  看了刘老的文章,我有一种亲切感,勾起我童年的回忆。那时我也就10来岁。我老爸休息时,带着我来到南市三不管,先进黄河影剧院看曲艺杂技,十分钟二分钱,听几段相声后,就出来遛大街,不一会儿来到东兴市场,看摔跤的,看算命的,还有拉洋片的。老爸给了那人一分钱,我就透过那个小圆玻璃窗口,看里面的大画面,是武打的内容。那家伙,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拉洋片大声唱。看了有五六分钟,十多张画面就完了。至今我想起来,还觉得有趣。
  看完刘老谈吃的文章,我禁不住对吃充满兴趣。于是有时间就各处转转,找有天津特色的小吃去。譬如中山路美食一条街,南市食品街我品尝过不少品种;再者西北角南大寺门前,早晨一溜都是好吃的:羊肉口蘑老豆腐、羊(牛)肉粥,酸辣粉汤、煎鸡蛋、煮鸡蛋、茶鸡蛋、熏鸡蛋等各式各样;那里的炸糕气死“耳朵眼”。为嘛呢?面好馅好还便宜。想吃那里的煎饼果子得排队等半个小时,那里的烧饼夹里脊,是多种口味儿的,还有汤面炸糕……
  刘老的文章也不单纯讲吃,讲了许多动人传说和故事,引人入胜,也引发了我新的回忆。我记得在南市摔跤场,看见那里的人有魁梧的大胖子,也有精明强干的小瘦猴。小瘦猴把大胖子楞给摔倒了,看不出破绽来,很滑稽,惹得哄堂大笑。同时还听到了旁边老人们讲旧社会天津跤场的“大老九”张魁元,为救一位中国姑娘,在南市和平路口,摔倒两个美国兵的故事,我心中对这位义士肃然起敬。现在想来,“三不管”里也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元素。
  那时跟老爸溜达一下午又累又饿,晚上来到一个小清真饭馆。老爸和几个朋友,每人一壶浊酒,分别点一个菜,来个小聚餐。我记得老爸经常点的是爆三样,纯正回民口味。然后给我要一个茶鸡蛋。我和小朋友在一边玩耍,大人们在一起议论事情。
  跟着刘老享受完美食,还可以接着在书里“遛弯”。从黑牛城到六国饭店,从葛沽到鬼市,无奇不有。童年时侯老爸给了我物质的享受,现在刘老又给了我们精神的食粮。
  人是有不同需要层次的。从最基本的生活生理需要,到安全的需要,到人际关系的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再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我们现在已经吃好喝好之后,追求精神的生活,回忆以往乐趣是我们的正当需要。刘老的《津沽轶事》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我们感谢刘老。满足我们需要的同时,刘老也获得了人们尊重的需要。此一举多得的事情,大家都高兴。
  刘老耄耋之年出书,我们小字辈深受感动和启发。刘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为自己,为大家,为社会。您那认真写作的态度感人至深。您的文章内容清新,描写细致,语言精练,印象深刻。我们祝福刘老健康长寿,请您接着写下去,把您心中珍藏的好东西都写出来,比如写写清真大寺、城隍庙、天津城内三件宝等,让我们多长长见识。
  
  1970年初作者回天津探亲在海河岸边留影
  
  读罢《屈辱》后的感想
  看了“建字106网”的一篇《屈辱》文章,我想到一个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以何报德和以何报怨?
  论语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以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区别不同的人员而做出不同的报德或报怨的行为,泛指以德报怨是不恰当的。以德报怨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引起对方的内疚感,使之受教育,被感动,并由此产生一种弥补过失的心理;第二,对方可能会认为你好欺负,从而变本加厉地伤害你。
  泛指以怨报怨也有偏颇之处。第一,可能会使得对方认为你不是好欺负的,他以后再不敢伤害你;第二,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愤恨,他会报复你。
  对待伤害你的人,首先采取避免事态恶化的举措,冷静处理,应该区别不同的人寻找相对方法,不盲目地采取以德报怨或以怨报怨。
  中国人认为人是有属性的,有性善恶之分。譬如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国外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分“X”理论人和“Y”理论人。西方Y理论跟中国古代人性善的观点很是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的,对待人对做事实实在在。
  X理论认为,人天生都是好吃懒做的,不能刻苦工作,讨厌工作,逃避艰苦困难,和荀子说的“今人之情,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惰性也”的“性恶说”不谋而合。
  当然这些都是人们假设的。尽管是假设的,但也有道理。如果是这样,那么结论如图:
  
  性善人性恶人
  行善以德报德以德报德
  行恶以中报怨以怨报怨
  
  对于善人做善事,我们必须以恩德报答他人的恩德。
  对于善人做恶事,他们大多不是故意,或者是因为误解造成。俗话说好人办坏事,就要以中报怨。“以中报怨”就是以正直之道对待仇怨,不做相应的报复。但也不能曲意隐忍(违反自己的本心而忍受)。这叫做“直”。谁让你办错(坏、怨、恶)事呢。可决不以德报怨。
  对于恶人做善事,无论是浪子回头,还是别的什么动机,自然要以恩德相报。我们应该看客观效果是积极的,绝不以怨报德。
  对于恶人做恶事就要采取以怨报怨的方式,因为只有以牙还牙,才能使对方醒悟。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我10岁那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逢上节粮度荒。那时的粮食可金贵了,每人每月定量供给,几乎都是粗粮,仅有的一点大米白面要留着节假日改善伙食。说是每人定量分类,轮到家里,好吃的要紧着老爸吃,他是家庭的主力,是财富的来源。因此我们要吃点白面白米很难。记得大哥在某局机关工作,那年正值下乡河北省献县支援农村建设,是工作队队员。春节回家探亲时,在他手提包里收拾完衣物,搜罗了两捧稻谷即没有脱粒的稻子,老娘没有扔掉,让我把稻子脱去谷糠剩下谷粒,答应我脱完的大米给我蒸饭吃。其实老娘的本意是以此来占着我的课余时间,不到外边淘气。我可就当真了。于是,我就利用休息时间,把稻谷铺在小搓板上,用粗饭碗往返碾压,使谷糠一点点脱落。想到白花花的大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口里就流口水。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完成任务了。两捧稻谷,只脱成一个小碗儿底部那么多米粒。老娘用姥爷的医用消毒的小铝盒给我蒸成米饭,与那时大家吃的野菜窝头一起蒸熟。和姐姐们一起吃饭时,只是在我的米饭里加了一点点酱油,我吃起来,美滋美味的。那会儿天天吃野菜,喝稀粥,能吃上一小盒纯正的白米饭,真好!老娘节约粮食的行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同年夏天我和老爸去北京看望在中国国家篮球队服役的哥哥。他们吃的伙食比我们老百姓好多了,鸡鸭鱼肉蛋,样样俱全。我们在吃饭时,老爸让我把剩下的菜汤也和了米饭吃,省得倒掉浪费。
  下乡兵团时,辛苦耕作在田间,汗珠子掉在地上摔成几半,我体会到盘中之餐,粒粒辛苦。所以那时4分钱一个馒头,从不浪费。即使有人因为馒头发霉扔掉,我看到捡起来送给老职工家里,也许做大酱,或许喂猪禽。
  回城后我一直保持这种节俭精神。后来一段时间忽略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丰腴了,大家在一起在外边就餐,剩下的饭菜,谁也不处理,白白丢掉。我去可口可乐就职,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我,改变了我。
  那是1994年,我们访问菲律宾后回到香港。作为东道主的香港人,同时又是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甘先生(属于高层的领导),在香港鲤鱼门为我们接风。这次属于个人行为,因此没有惊动公司同事。甘先生力尽地主之谊,餐桌上佳肴美酒,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饭罢,甘先生叫来服务人员,将剩下的残羹剩饭打包带回家,在座的无不为此行为惊讶。这么有钱的老板饭后也打包?要知道甘先生家住浅水湾山上的别墅里,这足以说明了他家的地位和富有。而甘先生的老爸在加拿大开很多家企业。这样富庶的家庭在香港是中上等家庭,还这样对待餐桌上的剩菜剩饭。我们大家都受到教育。从此,我就学习甘先生的剩饭打包行为。
  多年来艰苦生活的磨练使我养成了习惯,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行为自然。所以再看到满桌剩菜饭要扔掉,我就阻止。如果是家庭聚会,我就分派家人打包;若是单位组织活动,就打包回单位或是让员工带回家,或者送给值班的保安员工。我不怕人家笑话,也不觉得丢脸,我以为很正常。看着一桌几百、上千元的饭菜,有时没吃多少就撤席而去,随后即被弃入泔水桶成了垃圾,的确可惜。
  有些人铺张浪费,究其原因,我以为:一是虚荣心作怪。有些人或许没有这么大的经济承受能力,但因为有求于他人,或是礼尚往来,作为东道主,就不能不讲面子,就是吃不了也不能安排差了,安排少了。否则就会被人视为小气,宁舍钱财也不丢面子;二是摆谱心理。有的人热衷讲排场比阔气,喜欢摆谱显身份。他们认为,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已成为不合时宜的“老土冒”的象征,因而相互攀比,花钱如纸;三是满在不乎随意心理。这些人大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认为小打小闹的浪费无所谓。
  殊不知,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优良传统。
  节约,不仅是个意识问题,也是人品问题。节约,不仅是费用问题,也是素质问题。节约,不仅是单位和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不但看到舌尖上的节约,还有那身边流逝丢掉的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张纸……这些浪费看似微不足道,积水成河,就大得惊人。
  看到习近平最近倡导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我举双手赞同,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响应和参与,认真实施勤俭节约,养成节俭风气,继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着眼未来,着眼环境的改善,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坚决杜绝浪费现象。让人民群众在新时期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新的精神面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