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从白桦林走来>第一章 回访北大荒游记(五)

第一章 回访北大荒游记(五)

作品名称:从白桦林走来      作者:望见马克      发布时间:2019-01-15 13:27:29      字数:9529

  回访北大荒游记9214
  2009年8月初我回访了原来下乡的地方----黑龙江兵团24团,随后又在哈尔滨逗留了两天。
  在列车上
  中午坐天津开往佳木斯的火车出发。车上遇见一位曾经在原黑龙江兵团25团下乡过的佳木斯女知青,她曾任过副连长。她这次带着女儿来天津看病后回佳木斯。
  一路上我和这位女副连长很自然地聊起当年黑龙江兵团的往事。
  这位副连长下乡时间自1967年到1979年,共十二个年头。回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经常半夜里从梦中醒来,好象又回到了那个地方。
  她说,想起过去那段岁月,总觉的有一种委屈的感觉。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在那里度过了。现在什么也没获得,倒落下一身病。她说,那是一个什么地方?荒原雪地,生活就从领导指定的一顶帐蓬开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有人说,是一场人与自然最原始的较量,灵与肉最本能的挣扎,现实与命运最无奈的抗争。我同意。
  “后来,我们行将回城的时候,那里才有了路,有了房子,开垦出来了那么多土地,场部也有了相应的生活设施。那时候我们也有了孩子,既是我们夫妇爱情的结晶,也是我们夫妇在北大荒黑土地的结晶。”
  “我爱人是连队的司务长,也是佳木斯人。他是个非常厚道,非常认真工作的人。由于我是副连长的缘故,直到回城的前一年,他才解决组织问题。不是他条件不具备,也不是没有群众基础,更不是他不迫切。恰恰相反,他不入党是为了我更好地工作,这样就少些闲言碎语,少些沾包的事情。”
  “我不愿提起以往,也不愿回忆那些事情,也没有回农场去看看的想法。我爱人现在佳木斯市纪委工作,有时工作需要,经常下到各农场调研、检查,因为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管局及其下属的各农场,党的关系隶属于佳木斯市党委。他每次下去调研回来说说那里的变化,我只是听听而已。”
  “那里的人们都忙着呢,去了也给人家添麻烦。去的人多了,人家也接待不过来呀。”
  “我们连有一位天津的战友,带着家人去回访农场,在那里吃了两顿饭,睡了一宿觉,呆了24个小时就回天津了。往返路上却用了4天4夜。原来的连队没了,原来的住户和老职工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老熟人找不到了。现在都是年轻人或者从外边农场调过来的,大忙忙的谁有时间帮你们去找啊。去了,见到老连长和指导员一面就可以了。”
  “有人说,看到了农场的新变化,心里很高兴,很欣慰。我却不然。我感觉那里变化越大,情况越好,心就越酸。我们当年在那里是啥样子?一穷二白。我们辛辛苦苦,战天斗地,可是一无所有。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却回家了。如果当时也有这么好的条件,谁也不愿意再回城市。刚回到佳木斯时,我们没吃没住的。那时我们所在的中小城市里,都不如现在这里的农场。”
  “现在农场的职工,只要你不偷懒,干工作,承包土地,每年至少可以挣十多万元。那是啥风景啊。有粮食吃,蔬菜是自己种的,啥菜都有,都是环保的,无污染。油盐酱醋茶每月花销不多,剩下的都是钱了。”
  “现在的农场几乎每家都有汽车,几乎都住楼房。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农机都敢买,甚至于进口的美国货----原装的约翰.迪尔什么大家伙。”
  “你问我,如何评价我们当年的开荒和下乡劳动,那不是咱们的事情。反正当年由于我们开荒种地才有了现在这个大好局面,这里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当然,我后来也听到不同的声音,听说1997年,中美俄三国地质环保专家在富锦市进行过调查和研讨,中心议题是当年三江平原、北大荒开发土地生产粮食的利和弊,以及开发北大荒对我国沼泽湿地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目前国家政策早已命令禁止了对北大荒的开发,并对现有的沼泽湿地施行保护政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并保护好环境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我们的闲聊断断续续,持续了24个小时,直到列车进到佳木斯站。没有客套,没有礼让,也没有留名片和姓名,好像当年在兵团时代一样。我们两个兵团老战士就这样分手了。列车上,我首次听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一种真实的声音。
  
  在佳木斯
  第二天中午我们到达了佳木斯,在松花江江岸参观了知青广场。那里有两位操着天津口音的中年男女在照相,看模样像是大干部,听讲话又像是原兵团战士,两位都文质彬彬,两鬓花白。因为是同乡,我们请那位男士帮我们照了张合影。
  佳木斯是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总部和后来黑龙江农垦总局的所在地,是当年大多数北大荒知青,尤其是六师所属连队兵团战士的必经之路。
  佳木斯知青广场于2008年建成。广场位于松花江畔,风景秀丽,以知青文化为主题,内设标志性主题雕塑、浮雕、廊架、广场、景观步道、人行道路、景观灯、花草植物等。位于广场中央的主题雕塑高15米,跨度12米。帆状造型好似一页掀起的纸张,寓意翻开历史的一页,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帆状造型的下方是由一个经过艺术抽象的高耸的犁杖和一位开拓者正在驾驭耕牛奋力开垦土地的情景。这一犁,打破了沉睡的荒野;这一犁,便有了今天的万顷良田;这一犁,翻开了北大仓建设的历史篇章,这一犁,唤醒了兵团战士思想的进取,身心的长成。
  环绕主雕两侧有四组浮雕纪念墙,浮雕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反映了广大知青当年在兵团和农村生产生活的情景,把人们带入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浮雕纪念墙的背面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代表的题词,姜昆、张抗抗、濮存昕、梁晓声、赵炎等都曾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岁月。
  听在场人介绍,2008年8月31日那天,广场落成剪彩仪式上,各地的知青回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佳木斯,聚集在佳木斯知青广场。他们大多五六十岁,多数人已是两鬓斑白,有的携带家人和孩子,让孩子们看看他们的老一代人,历史曾经给与的磨砺和洗礼。他们见到当年的战友,当年睡在一个铺上的老乡,太多的拥抱、泪水和问候,讲不完当年的垦荒故事。我默默地听着,看着,静静地想着,心中像有一泓春水往历史的过去流淌……
  离开知青广场后,我去拜谒了清真寺。从埃及归来,作为回族一员,我对各地的清真寺比较感兴趣,如同有些信仰佛教、道教的信徒每到一处就去烧香拜佛一样,我愿意更多地了解清真寺及其相关的知识和事件。当然,这和信仰无关。
  佳木斯清真寺建立于一九一四年。那年佳木斯市有二十余户回族,他们几乎都是从关里逃荒到那里的。他们租两间房做为佳木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佳木斯最初的清真寺。一九一六年清真寺迁入拥有四间房子的新址,但还是满足不了全市穆斯林的需要,因此,在乡老白连国的组织下于一九一七年购置土地修建清真寺。几十年来全市穆斯林发展到上千户。一九二三年扩建了可容纳二百多人的礼拜大殿,清真寺初具规模。大殿北侧建成一座小型讲堂,一九二九年在南侧修建了一座平房,内设淋浴室、水房。一九五四年起,历时四年经多次扩建、修缮,清真寺规模大致保留至今。清真寺先后开办了回民小学,有了正规的民族教育。
  我们参观清真寺时,正巧碰上佳木斯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对于我们远道而来拜谒佳木斯清真寺,他们很感动。和我们一起照相留念。他告诉我说,现在佳木斯清真寺的阿訇是天津人,已经主持宗教教务好几年了,深受那里穆斯林的爱戴。听后,我心里美滋滋的,为我们的天津老乡获得这样的称赞感到高兴。
  
  列车东行
  我们在佳木斯市游览3个小时,下午4点钟乘火车继续东行。
  在火车上观望列车外的美景,太动人了,太美了。八月的三江平原,天空气爽云淡。久违了的东北大地,一望无际,满眼是无垠的庄稼地,北大荒将其最动人的一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文人墨客这样描述:三江平原拥有大片湿地,湿地观鸟使人体验到亲近自然的乐趣。由草甸、沼泽、岛状林组成的建三江湿地,是三江平原原始风貌的缩影。夏季,蓝天下,芳草中,美丽的东方白鹳、丹顶鹤、白天鹅、白尾海雕等珍稀禽类或翱翔于碧空,或觅食于浅水,蓝天碧水芳草地,雁飞鹤舞百鸟鸣,这是湿地观鸟的生动写照。建三江人倍加呵护这些鸟,久而久之,这些鸟失去了对人戒备的心理,故建三江又有“人来鸟不惊”的美誉。
  回想几十年前的我们走在这条铁路线上,既没有这样美景,也没有今天的心情。
  晚8点到达建三江。建三江原来是黑龙江兵团六师师部所在地。后来改成建三江管理局。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小城市了。我们住建三江宾馆,稍作休息即去吃晚饭。建三江的清真饭店很少,也很难找,我们在火车站前仅有的一家回民饭馆吃了点蒸饺。这就预示着,越往三江平原深处前进,清真、回回,伊斯兰教的概念就越加淡泊。对于我们来说吃饭不能特别讲究,仿佛又回归到了建设兵团时代。
  
  在建三江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早天亮的地域,三点四十分天就亮了。这里日出大约比天津早2小时多。随着天空变亮,我就醒来,再也睡不着了,翻身起床,去街上拍照建三江街景。
  在人民广场遇见了孙英的丈夫——建三江管局质量监督局颜局长。孙英是上海知青,兵团时期任六师副政委,后来任建三江管局的工会主席,负责接待老知青回访工作。此次回访我带有招商引资的任务,有朋友介绍找孙英即可。我向颜局长说明情况,请求帮忙,他当即介绍了管局政策研究室的郭主任,约定上午和有关人员见面。
  上午9点多,我与郭主任和管局经委的杜主任、商务局的李科长一起面谈。他们表示慎重研究后再做决断。随后杜主任要车送我们去24团。我们此行,没想打扰任何人,只想悄悄地来,看一下就悄悄地走。没想到管局的领导这样热心,这让我们大出意外,非常感激……
  10点出发去24团即胜利农场,沿途照了许多相片。路上参观了七星农场的农机管理站,在那里看见了建三江管理局从美国进口的巨型耕作机械。人们介绍说,那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演出团的著名演员祖海到管局慰问演出时,就是站在这台机车上。我们能想像得出这台大家伙驰骋在黑土地上的雄姿。
  
  印象胜利农场
  别梦依稀中的24团,在吉普车轮的颠簸转动中出现在前方。那里已经是水泥路,从山上高坡往下看去,印象中的24团全变了。
  胜利农场的商场俨然伫立在繁华的十字路口,路两边有各式各样商店,农贸市场干净整齐,过去那种破旧、单调、冷清的模样已经不复存在。农场招待客人的地方——胜利宾馆是建三江管局下属农场中最好的。
  11点半到胜利宾馆,原农场工会主席、当年的团军务股李参谋,当年连队邵指导员,龙连长和场办任秘书接待我们。连长、指导员拍着我的肩膀说,胖了,胖了,模样没变。
  “能干,你是个能干的小伙子。”他们记得我当年打马草的情形。大扇刀一挥,“轰”的一下子,苍蝇蚊子小咬全都钻出来了,直向人们扑去。连穿着的厚布褂子都被蚊子叮透,顿时浑身起了无数的疙瘩。但是这难不倒我们,依然挥汗如雨地劳动,依然完成任务。
  李参谋说我们“这拨小年轻,当年什么苦都让他们吃了”,“胜利农场现在的局面有你们的功劳。”
  
  难忘38连
  午饭后往老连队38连里赶,水泥路,一路平坦,路边当年栽下的树已成片成林了。原先从团部回连队至少2个小时,此时仅用了15分钟。
  连队(现在叫工作站),记忆中的模样全变了,一排排的知青宿舍已荡然无存,那熟悉的小道也无影无踪。站在其间,过去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挥之不去,众人的音容笑貌一个个闪过,被定格在这陌生的边远小村。
  这遗址是原来的学校;这痕迹是原来的连部办公室。前行100米,终于找到了,是我们曾居住的茅草房,现在已经破败不堪……
  感叹呀,当年我们栽种的小树苗,现在已经长成碗口粗的树木。当年的我们,历经沧桑,现已年逾花甲,思绪万千,感叹人生。我们重返故里,找这旧景新貌,就是为了寻求那种情结。
  故地重游,结识了38管理站霍常在站长。他领我们先到办公室休息,天气炎热,他们没有沏茶,拿来几瓶可口可乐招待我们,完全是城市派头。管理站是男人的天地,办公室里凌乱不堪,刚刚午睡过的大炕伴着吃过的残羹剩饭,一片狼藉。但是,办公桌上的电脑、电话、电视一概齐全。不用出村,外面的消息全都知道,情况数据全都了解,和场部、管局联系方便极了。这就是种田的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
  霍站长介绍了站里的情况。原来我们曾经种植的大田现在都改为水稻地了。他给我算了一笔账:由大田改种水稻,观念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经济上,拯救了那里的人们。论单产,水稻产量是大豆的3倍,是小麦的2倍。种地的职工承包一百亩地每年利润至少3万元。虽然种水稻比较辛苦,但农忙时可以雇工,农业机械也能通过租赁使用。霍站长介绍有个场领导办的家庭农场,承包七千亩土地,目前耕种五千亩,去年利润一百三十七万元。他将去年的获利全部投入冷冻食品行业,修建了地下冷库,地上是住宅。
  这位场领导得益于一九八五年的一项国家政策,当时政策是谁开垦谁耕种,三十年不变。现在不行了,政策可能要有变化。
  霍站长说,种植水稻最主要的问题是灌溉,这当然归功过去的水利基础。我们在兵团时期就大兴水利,冬天挑沟修渠。我们看见在水稻田边,有一个约100米长20米宽的红色水池。开始我以为是游泳池,人们介绍,那是用来温水用的。有些地块从地下抽水浇地,由于地下水特别凉,影响水稻生长,就先把水抽到水池里,在太阳光下照晒一天,水温陡升,再灌溉。
  如今建三江管局大多农场全种上水稻了。这在北大荒是一场革命。听说当初对此的争论很热烈。刚开始谁也不敢种水稻。知青走后,土地开始承包,有的职工就有转给外地人耕种的。东北不乏有种“东北大米”的能人,农场领导人就宣传、支持、帮助。后来职工们从过去的不敢种,到争着承包种水稻。少数冒富的职工,添置了不少农机具,目标是家庭农场的机械化、集约化。听后我很感慨,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江南稻乡般的模样,已经成长在现在的北大仓了。
  晚上参加副场长主持的招待宴会,席间,场领导极诚恳地说:“知青在当年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当年的知青,就没有今天的胜利农场。”我从中得到了安慰。
  
  东安旅游
  转天上午去东安。东安镇是个自然屯,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部,紧靠乌苏里江岸,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东安为交通要冲,曾繁华一时。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成为八五九农场场部所在地。1959年,八五九农场场部迁至饶河镇,东安镇遂为农场的物资吞吐港和东安分场场部驻地。1970年撤销镇的建制,成为兵团三师二十三团的连队驻地。那时由于战备,原有房屋大部分毁坏,遂为一般自然镇。后经重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安镇内有航运站、农场油库、煤厂、渔业队、县属林业站以及小学校、商店门市部,共有职工和居民200多户,800余人。站在东安镇眺望,远处对岸耸立着俄军边防哨所,虽已无人上岗,但仍然能让我回忆起1969年那场中苏边境战争,仍然能回忆当年我们在乌苏里江边装卸煤炭的情形。江边有几家出售俄罗斯商品的小店,我们买了些纪念品。这也不枉此行啊,因为这一趟从天津到达东安,我们走了3000里路。
  中午回到胜利农场,在一小饭馆吃饭。我们点了两个特色菜:一个是刚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蘑菇,另一个是当地水里的狗鱼。饭后我们就回建三江了。
  
  真诚的建议
  从胜利农场到东安的旅游是我们自己付费,不给农场领导添麻烦。我们事先和司机讲好价钱,包车一个上午150元,心明眼亮,大家都同意。
  本来想去抚远参观游玩,一是因为修路,去抚远要绕饶河,单程得走半天路,当天无法赶回来。二是路程太远没人提供租车服务,没有交通工具去不了。假设有人愿意开车送我们,往返费用得500元以上,我感觉贵了点。胜利农场变化翻天覆地,如果没有汽车还是寸步难行,缺乏交通工具制约着农场经济的发展。于是我向有关方面提个建议:随着农垦事业的大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现代化大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的美好景象,已经展现在垦区的许多农场。近年来,许多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地的兵团战士老知青,频频回访,回首青春岁月,体验现代化大农业的感受。可惜,在各个农场他们找不到车,也没有导游,只能望而却步。农垦系统许多值得人们参观访问的地方,比如建三江等分局的小城镇建设,建三江“绿色米都”,还有859农场、胜利农场的场部,比公园都漂亮,都可供人参观游览。还可以组织去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江游,参观东方第一哨乌苏镇、东安镇等都是可行的。不需要农场花费,只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人们可以自愿参加。否则奔波几千里到那里,呆一两天就回家了,有些不那么完美。
  听说现在农场也在搞经济核算。多年前,知青回访兵团农场,在那里的吃住行都由农场负责费用。现在有些农场有了新的规定。譬如这次我们到胜利农场住在宾馆要自己付费用。宾馆给予优惠待遇收90%。招待餐基本是迎来送往各一次,在知青集体回访的时候,安排农场领导出面;如果是少数人员,就以原来单位的老战友接待为主。
  回想起在列车上女副连长的一番话,对比现实情况,果然让她说中了。以后还是少给他们添麻烦为好。
  
  哈尔滨街景
  早9点多到达哈尔滨。住宿在龙门大厦,三星级酒店,与哈尔滨火车站迎面而立。始建于1901年的龙门大厦贵宾楼,是哈尔滨最早的一家豪华宾馆。早年为俄罗斯军官的俱乐部,后改为俄国总领事馆。1937年又变为接待军政要员的“大和旅店”。解放后,这里是接待前苏联专家的专家楼。虽历尽百年沧桑,但至今俄式风格犹存。据说解放初期,毛泽东来哈市就住在那里。
  我们先游览著名的中央大街。这是一八九八年建立的,初称"中国大街",后改称为"中央大街",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沿袭至今。它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其中车行方石路为10.8米宽。全街建有欧式或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时期及现代多种风格的建筑很多栋。一条小小的街道,包含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含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其含括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多姿,为世上少见。
  1986年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建筑街路。1996年8月,改造成步行街,于1997年6月1日正式开通,是目前亚洲最长最大的步行街之一。建成的步行街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她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条街上我们多次进出卖俄罗斯商品的店铺,开了眼界,花了不少钱。大马哈鱼子酱、俄式烟熏马哈鱼、俄国巧克力、套娃、俄国雪茄和伏特加、俄式披肩等林林总总,一直在吸引我们。
  哈尔滨为什么有那么多俄式的东西呢?
  导游告诉我们:满清时期,东三省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那里修建铁路驻扎军队,建设了一些俄罗斯风格的城市,甚至有一些移民。到了民国时期,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大批反对共产主义的白俄人流亡中国,有数十万之多,主要都居住在东北地区。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居住区,建了很多俄式建筑。还有一部分是建国以后,苏联援建的项目很多采用俄国建筑。哈尔滨的俄国建筑只是在教堂、学校、工厂比较多,其他的都是各种欧式建筑,只是中国人分不出来,都叫俄式。大量的欧洲商号到东北发展,尤其是犹太人比较多,所以欧式建筑也较多。
  
  游览著名景点
  我们在哈尔滨用了一天时间游览了哈市的著名景点。
  平生第一次登上太阳岛,印象深刻。太阳岛风景区位于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北岸,是哈尔滨市面积最大的一座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这座公园解放前曾是外国侨民的休闲度假区,景区内现在还有很多风格各异的外国建筑。建国后,经过多年的建设,太阳岛风景区现已形成了集旅游和避暑为一体的疗养胜地。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写了“太阳岛”三字。公园分为游览区和疗养区两大部分,游览区的景点主要有水阁云天、太阳山等二十多个,另外,在太阳岛南面的松花江中有天然浴场,名为江心岛浴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太阳岛因地处冰城之中,四季景色各异,除夏季可到此避暑度假外,每年的冬季,这里都会有雪雕游园会,深受中外游人的青睐。举办雪雕比赛的同时,还有各种形式的冰上运动,如滑冰橇、乘冰帆、溜冰、打冰球等。
  哈市虎园也很有特色,用东北话说:叫贼好。东北虎林园目前建有成虎园、育成虎园、幼虎园、非洲狮园和步行区5个景点,我们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游完全程。其中成虎园、育成虎园、幼虎园、非洲狮园都是乘车观赏。东北虎林园有10多台豪华舒适的旅游观光车,我们只能坐在车内去寻觅虎踪,领略东北虎的风采。因为这里曾发生过老虎吃人的事件。今年3月24日早晨,哈市阿城区居民张亚春离开家后一夜未归。次日,他的父母沿着公路寻找了一天也未见儿子的踪影。5天后,老夫妻得到阿城区警方的证实,张亚春已经被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的老虎吃了。
  我们还参观了索菲亚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中央大街附近,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既雄伟又壮丽。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传说,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了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现在,教堂内部已经被改建成民族历史博物馆,已经失去了东正教教堂的原始面貌,仅仅是外形保留了原貌而已。
  哈尔滨,有人说她是东方莫斯科,还有人说她是时尚,潮流的发祥地。对于我来说,她是一个我几经路过却未曾游览过的地方。这次如愿以偿,倍感亲切。
  
  哈尔滨的清真寺
  离开哈尔滨前的当天上午,我特意参观了哈市清真大寺。哈尔滨清真寺在道外区,是国家一类保护建筑。该寺始建于1897年,1904年改建,1935年在众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议和捐助下再次扩建,保存至今。望月楼和每个穹顶的顶端都高耸着一弯新月,是伊斯兰风格建筑的经典之作。其中大殿面积为426平方米,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
  每年清真寺都接待从苏丹、马来西亚、土耳其及西亚地区等十几个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国际友人,接待国内穆斯林朋友。该寺作为省会的清真大寺是哈市广大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在开斋节、宰牲节等重大节日,都有上万人在此举行活动。1998年哈尔滨清真寺被评为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
  2003年清真寺扩建改造工程是在清真寺南北两侧临十二道街新建两座附屋用房,建设面积440平方米,并对清真寺主殿进行维修和装饰。广场建设是以清真寺为依托,建设占地面积1.8公顷,供市民游玩、教民集会活动用的绿化广场。哈尔滨清真大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是全国1500座清真寺中唯一的一座阿拉伯式建筑,主殿高13米,可容纳500~600人,后窑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称望月楼),每逢斋月和开斋节前夕,可以从旋转式阶梯攀登上去仰望新月。尖塔上有电灯及有机玻璃装饰的透明"月牙",为开斋时间信号。寺内有2个敏拜尔(象征性的讲坛)。中间弧形的圆门周围镶着若干红绿黄色的电灯,装饰着礼拜殿,并照耀着圆拱门的《古兰经》金字经文。清真寺的配套设施和宣礼塔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和沙特麦地那大寺的宣礼塔设计而成。塔高50米,塔分五层,各有走台。白天双塔耸立云霄,庄严神圣,夜晚在灯光的辉映下,灯与塔浑然一体,如同沙特的第二大寺麦地那圣寺一般。
  
  结束语
  我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胜利农场(原24团)乃至建三江今天的成就,有我们的汗水在闪光。北大荒——第二故乡建设得越来越好,这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胜利农场我永远也忘不了她。我在那里成长,我从那里走出,我深深地感谢她。尽管在胜利农场来去匆匆,无暇细细品味和了解那山,那水,那块宝地,那里的乡亲,但是无妨,退休以后都是我的时间,我还会再来回访。再见了,洒满我青春血汗的24团!再见了,我永远忘不掉的北大荒!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