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篇之六
作品名称:我为论语讲故事 作者:飞红霞 发布时间:2018-11-05 17:59:36 字数:3262
那是鲁昭公七年的时候,楚灵王建造章华台,落成时想请各国的诸侯参加典礼,鲁昭公就带着大夫孟僖子去了。当然孟僖子负责外交礼仪,可是他偏偏不懂礼仪。途经郑国,郑国国君郑简公在都城门外慰劳鲁昭公时,孟僖子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犒劳礼欢迎鲁昭公时,孟僖子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宴席上楚灵王一时激动,把大屈宝弓赠给了鲁昭公,以示友好,可是事后酒醒又后悔了,他让大臣薳启彊又设法要了回去。这次出国,国君和孟僖子几乎丢尽了人,尊敬他们,他们不知道如何答礼,耍弄他们,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反击。要知道鲁国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这次外交之旅,简直是丢祖宗的人。孟僖子回来后,七天闭门不出,在家里反思自己的过错,自此他也虚心的向人求教礼节了。我认为一个知道而且能够弥补自己缺点的人就是君子,《诗经》中说:“君子的行为值得人们效仿,孟僖子受挫改过,比那些有错不改,至死不移的人要强多了。
有了场地,我的私学开办了起来,虽然万事开头难,但陆陆续续还是来了很多学生,像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颜无繇(yáo,颜回之父)、漆雕开、秦商等等,他们是第一批围绕在我周围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是比我小一些,但他们求学的热情都很高,当然我也非常用心的教他们。到了30岁时,我开办学校已经三年,不仅曲阜城中的学生来学习,而且城外几十里的小城邑都有学生来,可以说我的名声已经全国叫响。我教育学生是认真的,学生向我学习也是用心的,每天在城区里都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学生,来到我的住处,他们必恭必敬,行完礼后,由我带着到东郊泗水岸边,或习礼习射,或习乐习书,或习御习术。这种情景形成了鲁国一幅师生游学图。
我曾经说过三十而立,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年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和晏婴来访问鲁国,我作为礼官参加接见。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接见大国的国君和国相,能不慎重吗?然而鲁国上下懂礼的人不多,于是孟僖子推荐我作为礼官,也参加了这次两国首脑的会晤,在接待外宾时,我处理礼节十分的得当,赢得了外宾的认可。会晤期间,齐景公把我当作了博学多识的人,对我在鲁国办学也非常的赞许,他问我:“以前秦穆公时期,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而且还处在偏僻的蛮荒之地,他是凭什么来成就霸业的?”霸业是人成就的,但成就霸业就需要有能人,秦穆公的霸业是百里奚成就的,而百里奚曾是一个破落的奴隶。想到这里,我便对他道:“秦国虽然小,但志向却很大,虽然地处偏僻,但是行为却非常中正。”接着我就说到了百里奚,百里奚是个奴隶,可秦穆公能把他从奴隶的身份中提拔出来,给他士大夫的爵位,拜为上卿,并且把国家的政治管理事项悉数的托付,这样的不拘一格用人的魄力很难得。所以我最后说道:“秦穆公有这样用贤人的气度,说明他志向远大,就是称王也有能力,不要说称霸了。”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认为我回答的有道理。
圆满送走了齐景公和晏婴,国君虽然没有什么封赐,却赏了一些绢帛,家里的日子宽裕多了。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声望,又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学习了,三十岁是我人生荣耀的一年,这一年我感觉自己已经在社会上“立”了起来,人生在三十岁的时候,应该会有自己喜爱的工作,有自己心仪的职业,这样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了,所以“三十而立”。
出走齐国
孟僖子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孟懿子,一个叫南宫敬叔。生在富贵之家,他们都很顽劣,我在城里办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孟僖子早就想让他的两个儿子来跟我学习,可是他们两个不愿意,当然作为鲁国的上卿之家,怎么好意思向我这个身份卑微的人学习呢?可是孟僖子知道,家庭的兴旺不是靠财富和权力,而是靠本领,一个人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早晚会成为败家子,所以在他临终前,叫来两个儿子。
他怕两个孩子向我学习会感到羞辱,于是先把我的身世介绍了一番,他说我是商汤之后,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十世祖弗父何本来可以继宋国的国君之位,却让给了弟弟,甘居为公卿。七世祖正考父当时连续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宜公三位君主,官位做到上卿,但他的官位越高越谦恭,他曾用铭鼎文(把警醒的话刻在鼎上,相当于现在的座右铭)来警示自己:第一次任命,我鞠躬去接受。第二次任命,我弯腰去接受。第三次任命,我俯身去接受。他非常谦恭,也非常节俭,吃饭只是为填饱肚子,每日粗茶淡饭从不浪费。到六世祖孔父嘉时,做了宋国的大司马,因受到太宰华父督的迫害,他的儿子流亡到了鲁国。然后就提到了我的父亲,鲁国的大夫,神勇盖世受人尊敬,这样一个积德行善的家族,肯定会造就出一个德才出众的达人,而这个达人肯定能经天纬地,匡扶危世。说到我时他说:“如今孔丘年少,而这样爱好礼,我想这个才德出众的达人,就应该是他了!”所以立下遗嘱道:“礼好比是人的躯干,不知礼便不能立身处世。我死后,你们两个一定要向孔丘拜师学礼!”真的感谢孟僖子对我的帮助和信任,这样一个知耻而上进的人,就是在临终前也不忘记自己的志向。
为了完成他们父亲的遗愿,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向我行了拜师礼,我自然万分高兴,可以说这是贵族子弟向我靠拢的最有力的证明。以前我办学还遭到许多人的非议,他们有的还当面指责我,说我不务正业,不劳而获,说我不事农桑,沽名钓誉,我只能报之以善意的礼让。不过后来子路被我说服,做了我的学生后,指责的话渐渐的少了,也许是他们从我收复子路做学生的能力中,增加了对我的认可,也许是子路这个鲁莽的武夫,对我的忠心耿耿的追随,使他们受到了感染,总之非议之声渐渐平息了。而今孟氏家族的两个孩子,又拜我为师,我想那些高门望族不可一世的人,对我也应该另眼看待了吧,谁知竟引起了贵族子弟恶意的诽谤,他们传言说孟僖子是老糊涂,他们传播向身份卑微的人拜师是可耻的行为,甚至还到国君那里诬告我开办学校是以下犯上的行为,因为六艺是贵族子弟们登科受爵的技能,现在我要交给平民百姓,这样会乱了社会秩序。
一件本来以为的好事,现在竟变得乱糟糟的。我知道这都是那些人不善良的结果,那些整天养尊处优的贵族,他们早已成了社会的蛀虫,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他们哪里肯轻易放下架子向人求教呢?但这些诽谤和打击又算什么呢?我的内心是强大,也很淡定,只要我一如既往的向前,我相信会有改变的。
很早就听说过周王室,有一位高人叫老聃,大家都尊称他为老子,他在周朝做管理藏书的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精通礼数,博古通今,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志,但他大智若愚,守强现弱,见素抱朴,他姓李名耳,比我年长许多,作为对长者的尊重,作为对智者的崇拜,更是出于对学习的渴望,对自己的成长需要,我产生了要去周王室拜访老子的愿望。当然去王室考察周礼,学习先王的礼制也在其中。可去那里路途遥远,我没有资金,师出也没有名,这怎么是个好呢?
趁着孟氏家的两个孩子在这里学习,我竟冒出个想法,能不能让他俩在国君面前通融一下,也许会得到国君的认可和资助呢。于是我便和孟氏家族的两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俩也在国君那里表达了我的意思,谁知鲁昭公不但同意了,给了我大量的经费,还赐给了一乘二驾马车。真是太惊喜了!这样我是以国家的名义外出考察学习,可就是出师有名了。
南宫敬叔,这个小伙子十三四岁,说话做事都很稳重,行事也彬彬有礼,长得挺讨人喜爱的,所以这次去洛阳,我决定带他前往,安排好了家里的一切事宜,我们便上了路。二驾的马车,沿着黄河岸行驶,荡起尘土扬在千年的岁月里,驾车的师傅比我年长了些,一路上我们谈天说地快乐无忧。我向师傅学习驾车,师傅问我其他的知识,南宫敬叔童心未泯,天真的像个小孩子,看着沿途的风光,想起什么就问什么,当然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回答,也像他一样问他问题,他又要学驾车,又要学我做老师,真是开心极了,旅途我们没有劳累,只有快乐。这样我们都学驾车,都做老师,也都做学生,结果弄得老师不像老师,车夫不像车夫,学生不像学生,但我知道,这样才是最好的学习,最快乐的学习,所有的尊重都只有在这样快乐无间的自由态中,才能真正的放大,所有的尊重都是在随心随意的欢声笑语中树立,我做老师就喜欢做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