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高山岁月>第十八章:特殊的年代(3)

第十八章:特殊的年代(3)

作品名称:高山岁月      作者:王双贵      发布时间:2018-10-29 18:50:59      字数:5245

  刘孝文和母亲,随着欢送的人群,来到大门口上,刘孝贵已经在众人地族拥当中,走出了老远去。他母亲用手打着眼罩,用力朝刘孝贵走去的方向望着。但是,刘孝贵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远了,母亲望不见了。只听见欢送他的锣鼓敲得震天响:
  “咚咚呛,咚咚呛!咚咚咚咚咚咚呛……”好象在说:
  “妈妈娘,不要思,不要想,参军当兵好榜样……”
  母亲笑了,笑出两眼幸福的泪花来……
  刘孝贵参军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孝文的母亲就起来了。虽说儿子刘孝贵,是在众人的欢送下体体面面的参军去了。但作为一个母亲,她总是觉得心中好像少了点什么。他悄悄地走到西隔间屋里,看见刘孝文和他的小弟弟,还忽忽地睡在被窝里,心中马上又得到了安慰。这也许就是做母亲的—种心态吧?儿女在身旁,个个是连心肉。一个生龙活虎似的儿子走了,她能不想念吗?她悄悄退出西隔间屋,轻轻地去舀水洗菜。她要照常的生火做饭,伺候身边的儿女。
  睡在西屋里的刘孝文,这几天每天都起来得很早。天一亮,他就起来写小剧本。为了写一个小剧本,他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悄悄在村子里四处打听,走访,搜集写作材料。忽然有一天,有一个社员告诉他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他说他有一个朋友,在今年春天,发现家里培植的地瓜秧,有一些根部发生了黑斑病。他担心自己栽到地里去会死掉,便挑着把根部有黑斑病的地瓜秧,全部拔出来,用温碱水洗了一遍,然后拿到集上去卖。谁知卖给了他老婆娘家侄儿媳妇的爹。冋家后向老婆一说,他老婆大惊失措,告诉他买主是她娘家侄儿媳妇的爹,叫他赶快把卖出去的地瓜秧追回来。不然害了亲戚如害己……
  刘孝文得到这个素材以后,马上回到家里构思、编排,先写出了剧本提纲。然后用了三天的时间,写出一个喜剧性的小活报剧。初稿写出来,他又高兴又激动。定名为《薯苗记》。但是,他把整个小剧本重新读了两遍后,又觉得很不满意。总觉得剧中的人物不够鲜活,语言不生动。于是,他白天在西隔间里,自己演,自己琢磨,一点一点的修改,一点一点的加工,直到咋天他二弟刘孝贵参军的时候,小剧本《薯苗记》,才最后定了稿。
  天渐渐亮了。窗楞上刚透出了一片浅灰色的银白。刘孝文就醒来了。他悄悄爬起身,给仍在熟睡中的小弟弟盖好被子,自己一个人躲在炕边穿衣服。他听见母亲在外边屋烧火做饭的声音,赶紧爬下炕,去到外屋里,向母亲说道:
  “妈,你起来咋不叫我一声,我好给你烧火……
  母亲望了一眼刘孝文,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说道:
  “文儿,妈做惯了。一个人做饭,忙得过来。你去歇着吧……”
  刘孝文没有去歇着。赶快坐到蒲团上,一把一把往锅灶里填着烧草。他一边烧火,一边看着母亲,一会儿往锅里贴粑粑,一会儿往锅里抓地瓜。一会儿一只手端着一盆菜,一只手去捏咸盐,忙得连喘气地空儿都没有。心里不觉想道:
  “做一个母亲多么辛苦啊!孩儿们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地养活着;孩儿们长大了,又为他们缝裤补褂,洗衣做饭,总是从早忙到晚。世间的儿女们呀,何年何月才能报答完一个做母亲地养育之恩啊……”
  母亲终于把锅盖盖上了。刘孝文也很快把火烧好了。不一会儿,刘孝文的小弟弟、小妹妹都醒来穿好了衣服,下地洗了脸,全家人就坐下来开始吃起早饭来。吃完了早饭,刘孝文的小弟弟,小妹妹上学去了。他母亲正要收拾碗筷去刷锅,这时候,刘孝文向母亲说道:
  “妈,给我一元钱用用。今天我要坐汽车到县里去一趟。”
  他的母亲听了吓了一跳,马上吃惊地问道:
  “到县里?文儿,到县里去做什么事……”
  “我写了一个小剧本,想今天坐汽车县城,送给县里文化馆的人看一看。来回汽车票,得花九角钱。”刘孝文诚实地说道。
  “哦……是到县里去讲文化上的事呀!”母亲如释重负。马上转换成另一种口气说道:“就拿两元钱吧!穷家富路,出门在外,还是宽裕些好。”
  “不用了,妈。一元钱还剩一毛钱,足够了。”刘孝文说道:“要是时间来得及的话,我很快会就坐汽车回来。”
  母亲从来就支持刘孝文做有文化的事情。她去柜子里,找出卷钱的小布包。从小布包里拿出两元钱,交给刘孝文,嘱咐说道:
  “要是晌午不能回来,就在那里买个火烧吃。可别饿着了肚子……”
  刘孝文拿了两元钱,带上写好的那个《薯苗记》小剧本,步行到乡里的汽车站等汽车去了。母亲一个人在家里,收拾好碗筷,刷好锅,便找出几件旧衣服,缝补起来。她一边补着衣服,一势静静地在心里寻思想道:
  “文儿就是喜欢学习文化,这又写起文章来。他写的么呢?还送给县里的人看,一定是很重要的文化东西吧!唉,这个文儿,天生就应该是个做文化事的人!老天爷怎么会把他贬成个庄稼汉呢……”
  母亲一边补着衣服,一边在心里痛惜地为儿子刘孝文抱打不平起来。在她的眼前,又一幕一幕的显现出儿子刘孝文,在考取岛城中学和考取文城师范学校的时候,受到全村人羡慕和赞扬地情景……母亲的心境,忽然隐隐地活了起来。她深深地期望着儿子刘孝文,这回能有个好地出头之日……
  下午,太阳稍微偏西的时候,刘孝文回来了。一踏进家门,就兴致勃勃地向母亲喊道:
  “妈,我回来了……”
  坐在炕上缝补衣服的母亲,看见儿子刘孝文,迈着大步走进屋里来,急忙放下手中的针线活,问道:
  “怎么样?县里的人说么子了……”
  刘孝文坐到炕沿上,先从衣兜里掏出一元钱,交给母亲,然后微笑着说道:
  “妈,事情办得很顺利!县文化馆的人,看到我写的小剧本,很是欢迎!又是和我握手,又是给我让座。说是目前咱们县里要参加烟台地区业余创作文艺汇演,很急需这样的小剧本。县里文化馆里的人,一遍一遍地表扬我,说我积极参加业余创作的精神好!值得提倡和表扬……”
  母亲虽然听不懂得刘孝文说出来的一些文化名词。但是,她能听出来,儿子刘孝文己经成为很受欢迎的人了。母亲高兴得直是抿着嘴笑。然后温嗔地埋怨儿子说道:
  遇到这样欢喜的事儿,也舍不得花一点钱,你呀,也太俭省了……”
  刘孝文看见母亲很高兴的样子,心里欣慰,嘴上却说:
  “妈,住家过日子,哪能乱花钱的?一元钱也有多莫大地用处哩!没听说:“‘一文钱憋倒英雄好汉吗?’”
  母亲笑了。朝外面看了看天上的太阳,就收拾起针线和缝补的旧衣服,向刘孝文说道:
  “好嘞,妈说不过你!天也不早了,你到西间歇着吧,我这就下地做晚饭去……”
  一个星期过去了。公元一九六六年的新年也过去了。刘孝文一直在家里等候着县文化馆对他写的小剧本《薯苗记》的阅后意见。
  这天吃完早饭后,刘孝文正在自己睡觉的西间里,打开那本北京出版的《小剧本》杂志,重新阅读起来。他要从那本《小剧本》里刊载的剧目中,再推敲一下其中的写作技巧。
  忽然,刘大荣从外面急匆匆地跑进刘孝文家的院子,高声喊道:
  “孝文兄弟,孝文兄弟!县里来人啦!吉普车就停在大门口,你快出来迎接呀,迎接吧……”
  刘孝文猛然听说县里来人了。立刻估计到一定是县文化馆的人来了。他放下手中的小剧本,跳下炕,穿上鞋,跑到屋门口,向外—看,—个干部模样的人,己经从外面走进了他家的院子里来。他马上认出了来人,急忙热情的欢迎说道:
  “啊呀,是杨馆长!快进屋,快进屋来坐!”
  杨馆长,就是前些日子,在县文化馆初次接见刘孝文的文化馆的副馆长。四十左右岁。是县文化馆专门负责业余文艺创作的专业干部。
  刘孝文把杨馆长让到屋里,刘孝文的母亲,早把一条长板凳按放在当间屋里,望着老杨馆长笑着说道:
  “馆长同志,您请坐。”
  刘大荣告辞走了。杨馆长很客气地坐到长板凳上面,望刘孝文的母亲笑着,点点头。然后向刘孝文说道:
  “小刘,你写的小剧本《薯苗记》,经过讨论、研究,大家认为写得很不错,一直推荐作为这次地区文艺汇演的参赛剧目。这次咱们一共挑选出四个比较优秀的剧目,都是全县业余作者写的。为了精益求精,达到更高水平,馆里领导派我来,接你马上到文化馆里去,会同所有被推荐参赛剧目的业余作者,在一起集体讨论加工。你,收拾一下,咱们马上就走。”
  刘孝文的心情立刻激动起来。他没有想到,为他写的一个小剧本,县文化馆还派专人专车过来接他。他去到西屋里,拿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走出来,母亲己经找出一套洗得干干净净的裤褂,等着他穿上。他穿上干干净净的裤褂,带好笔记本和钢笔,然后向母亲说道:
  “妈,我这就跟杨馆长到县文化馆去了。家里有事,等我回来再做,你千万别太累着了……”说完,和杨副馆长向外面走去……
  母亲送到大门口上,果然看见大门口外面,停着一辆小汽车。一些来看玩意儿的邻居,都围着小汽车看这看那。她聚精会神的看见杨馆长一边打开了车门,拉着儿子刘孝文一只手,一起坐了进小汽车里,一阵欢悦的心情,充满了她的胸廓。使她异常激动。小汽车的马达“轰然”一声响了起来,她似乎没有听见,小汽车的轮子就开始滚动了,她也似乎没有看见。她只看见了坐在小汽车里的儿子刘孝文,转回头,从小汽车后面的玻璃窗上,直向他招手,向她微笑……
  刘孝文写了一个小剧本,被县里的人看中了,并派专人专车拉到县里去了的消息,像刮风一样,在高落山村的街巷村道,以及林间树空浮泛洋洋地传开了。人们处于对刘孝文这个全村唯—考取中级师范学校有着满肚子文化地年轻人,显示出无比同情和敬佩,消息越传越多,越传越广,越传越玄!也越传越远……
  “喂,听到没有?听说刘增奎家的大小子刘孝文,写了一本书,被县里的人看中了,马上派专车接到县里去工作了……”
  “是呀,那样有文化的人,怎能让他蹲在庄稼地里呢?这一回可要升到县里去吃长粒米了吧……”
  “听说再住几天,还要调他到地区去呢……”
  然而,消息传到大队部里,大队一班干部一听都皱起了眉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卫东,心中感到特别懊恼。他怎么也想不通,刘孝文这么个当年反对大跃进,反对人民公社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县里的人怎么会对他如此地器重,派专车来把他接到县里去。这不是混淆了阶级路线吗?为此,他在大队部里,当着很多干部的面说道:
  “对于刘孝文这个人,一定不能让他重新站起来!我们要向县里的有关部门去反映,他是彭德怀一流儿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他应该一辈子接受劳动改造……”
  可是,刘孝文一直在县里没有回来。他是在县文化馆里,参加全县业佘作者创作研讨会,讨论、研究今后怎样繁荣全县业余创作,怎样开展和活跃全县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这天上午,杨副馆长正在县文化馆里,主持召开研讨会议,忽然从有关部门转给他一封信。他从拆开的信封里,拿出里面的信纸,仔细地看了起来。原来是高落山村党支部,揭发刘孝文反动事实的一封信。信中的言辞十分严肃。先是揭发刘孝文一九五九年,在文城中级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用写文章地方式,会同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一伙分子,含沙射影污蔑人民公社地成立。然后又揭发他回到家乡,在参加劳动改造当中,暗中教唆生产队长搞农业生产承包制,破坏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体制,试图把广大社员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信件的最后说,刘孝文近期,又蠢蠢欲动,以写什么小剧本耍出的新花样,来麻痹上级领导,从而混淆阶级路线,达到他扩散其反动气焰的狼子野心!要求上级有关部门,马上将刘孝文遣回生产队,叫他老老实实地在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不许他再写什么文章,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反动活动……
  杨副馆长看完高落山村党支部揭发刘孝文的信件之后,心情立刻沉重起来。在这之前,他不知刘孝文还有这样一段曲折的历史。但是,当他想原来是在读文城中级师范的时候,因为写文章含沙射影地反对大跃进,反对人民公社而受到处分,回到家乡的。心中又感到不以为然。他也是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当中走过来的人。对那个充满冒进和浮夸的年代,他不但身有感触,而且还记忆犹新。现在,国家恢复了正常地经济建设。回过头再想一想,当时彭德怀元帅说得大跃进搞快了,得不偿失;人民公社刮共产风,把中国刮穷了,是千真万确地事实。历史的现实胜于雄辩,彭德怀元帅的右倾机会主义早就不讲了,怎么还揪住刘孝文不放呢?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难道对刘孝文的看法就要永远不许改变吗?他过去有错误也罢,没有错误也罢,现在他写的小剧本,内容却是健康的,动机也是积极的,为什么要剥夺他写作地权力?高落山村党支部,完全是左视眼,完全是抱着左的倾向,不惜余力地扼杀文化人才!杨副馆长寻思:国家既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就应该大胆地支持刘孝文搞文艺创作!就应该排除一切阻力,鼓励刘孝文进行文艺创作!他把高落山村的揭发信件,扔到纸篓里。心里说道:
  “刘孝文是一个人才,对他要雪中送炭,而不可冬天泼冷水!”于是,在这天的研讨会休会之后,他到招待所里,找到刘孝文,用委婉的口气,向他谈了很多很多鼓励他继续努力进行业余创作的话。最后,杨副馆长这样向刘孝文说道:
  “小刘,你要振作起精神来,努力提高业余创作水平!这次研讨会结束之后,回到家乡,希望你排除一切阻力,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努力写出更多、更好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
  县文化馆举办的这次全县业余文艺创作研讨会,一直召开了五天,才结束了。
  文化馆举办的研讨会结束以后,刘孝文回到了家乡,每天除了帮助母亲做些家务活以外,就潜下心来,到村子里向社员们走访,搜集创作素材,准备再写出一个小戏剧。在走访、搜集创作素材,需要时间;有了创作素材以后,还要进行构思、剪取,编排故事内容和情节,也是需要时间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