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汝窑
作品名称:寻宝记 作者:卧龙饮水 发布时间:2018-10-16 21:33:54 字数:4243
这个盘子和平常所见的有些许区别,直径大约二十四厘米,底部大约有直径的一半左右,盘口并不深,整个盘子发出一种淡青色的光芒,厨房里白色日光灯格外明亮,灯光下这个盘子明亮如镜,满身潋滟。杨老呵呵一笑,说道:“好漂亮的盘子,我怎么看着古色古香呢。要不是你端过来,我都以为它是一件文物呢。”
这句话不由让王凌雪打了个愣神,他转眼看看远处正在和面的丈夫,又把已经伸出来的盘子收了回去,她喊道:“如江,家里还有盘子吗?要没有我可把你淘来的宝贝用了呀。”连如江这才看见妻子拿着他放在桌子上的盘子,忙制止说道:“别介,家里有大的鱼盘。那个圆盘可是我的宝贝,怎么能随便用呢?我马上去给你拿鱼盘。”说着顾不上满手白白的面粉,就拉开壁橱,从里边拿出几个盘子放在桌上。他刚要招呼杨老把鱼收拾好后放到盘里,却发现杨老竟然痴痴呆呆的站在那儿,眼睛直勾勾盯着王凌雪手中的盘子,似乎被施展了定身法。他手中的桂鱼晃荡几下,扑啦啦掉到了地上都没有让他清醒。
开始害怕的是杨梅,她放下手中的蔬菜,一把拉住杨方林的胳膊,嘴里喊道:“爸爸,爸爸,你怎么了?”杨老就像在梦中被人敲醒了,他的眼睛释放出一种光芒,顾不得仍然在地上翻腾的鱼,伸手就向王凌雪手中的盘子抓去,说道:“这,这是国宝呀,这很可能是宋朝五大名窑的东西。小王,能让我先看看吗?”
连如江俯身把鱼从地上捡起来,桂鱼又叫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上等食用鱼。而松鼠桂鱼是江苏的传统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将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想来今天杨老肯定是千挑万选了这条桂鱼,来露一小手,但他无意中发现了王凌雪手中的盘子,一下子就被惊呆,偏离了主题。
对于这个盘子,连如江早已经发现了它是件古物,自然也知道它价格不菲,但对于其来历则是不甚明白。连同学最近借助于自己似乎开了外挂的双眼能发现很多的出奇之处,但他对于文物知识上的贫乏让他丝毫没有什么成就感,他不懂这件看上去蓝莹莹的盘子究竟是何方神圣。中午在武毅车里连同学已经把盘子里里外外看过好几遍,但只言片语的文字都没有发现。本想这几天有机会见到黄院长,问问他是否认识这件他感觉明显是古物的东西,不想杨方林竟然也发现了这个盘子的秘密。
王凌雪把盘子递给杨老,眼里满是疑问,杨梅见父亲不是生病,也就放下心来,凑向前来,站直身体依偎在父亲旁边,观察起这件让杨老目瞪口呆的物件来:盘子釉色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精光内蕴,造型古朴雅致,周身布满纵横交错的纹片,有着开片自然天趣;器物口沿由于上釉时釉汁下流,釉层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过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显紫色;胎体较薄,质地却并不紧密。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这种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少部分的胎质呈土灰色。杨老哈哈大笑,说道:“这应该是紫口铁足吧,标准的汝窑瓷器特征呀。”
“汝窑瓷器?”杨梅又惊又喜,她的眼睛眯成了一道小缝,想从父亲手里抓过盘子仔细看看,但触手之处,却发现父亲攥得紧紧的,生怕一个不小心掉在地上一样。不由责怪地瞅了父亲一眼,但见杨老目光莹莹,竟似有泪花闪动,嘴里喃喃:“这是一件宝物呀,真的是一件宝物呀。”
连如江也和王凌雪对望一眼,这夫妻俩对此有点莫名其妙:不就是一个盘子吗?这反应可是太过于激烈吧,杨老已经是一位人老成精的厅局级领导,什么世面没见过?怎么会轻易为一件在地摊上捡到的盘子激动到流泪的地步呢?连如江咳嗽一声,说道:“杨老,那个,那个厨房有点小,要不您和杨书记到客厅里好好鉴赏一下。刚才那条鱼在地上蹦蹦跳跳的,把地面都弄脏了,您别踩一脚水。”他手里那条桂鱼已经有气无力了,于是干脆在厨房里边找了个洗手盆把鱼扔进去,自己放水冲洗起手来。王凌雪也回身去倒茶,很客气地称呼一声:“杨伯伯,您过来坐。”
一直到这个时候,杨方林才反应过来自己是来做客的。他的脸上微露出一丝尴尬,但马上又被兴奋淹没了:“如江,你真是善财童子,也不是,我怎么形容你呢?你这件宋代官窑瓷器是在哪儿发现的?你的瓷器知识怎么样?听说过五大名窑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几乎让连如江无从招架,他擦擦手扶着杨老胳膊,坐到客厅沙发旁边,王凌雪则递过来一杯茶水,杨梅一直想从父亲手里接过盘子,但老杨同志就是不撒手,生怕一撒手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当然听说过五大名窑,是不是汝、钧、官、哥、定?其中有‘汝窑为魁’之称。”连如江读的书很多,并非一无所知。
“不错不错,但你对汝窑知道多少呢?我先给你说,这东西据史料记载,大约共烧造了二十年左右,随着北宋为金所灭就失传了手艺,所以传世品极少,物以稀为贵。根据我手头上的一份资料,现在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十七件、台北故宫博物院二十三件、上海博物馆八件、英国达维得基金会七件、天津博物馆一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一件、日本现存四件、美国现存五件、英国私人收藏一件,共计六十七件半。”
“半件是怎么回事?杨伯伯。”王凌雪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问道。
“所谓的半件,其实就是一块汝窑瓷片,经过修补才陈列出来的。有一句话就叫做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都在内库所藏,历代君王均视若珍宝,可以与商彝周鼎比贵。”杨老可能有点口渴了,端起茶碗猛喝一口,却不想王凌雪倒茶时水温尚高,把老头子烫了一下,他一口水喷了出来,忍不住咳嗽几声。手里的盘子也放到了茶几上,杨梅却没有照料她家老爷子,而是一把抓起那个盘子,仔细端详起来。
屋里四个人中,连如江夫妻二人反而成了多余的,看这父女满脸兴奋,一会儿沉思冥想,一会儿凝神聚气紧盯盘子,如痴如醉一般,连如江悄悄责怪妻子:“你怎么能拿那个盘子用来盛鱼?这要是有个闪失,后悔死我呀。”
王凌雪已经感觉到了这个盘子贵重的内涵,但习惯了在家里的领导地位,眼睛一瞪:“你知道珍贵还乱放呀。”连如江忙陪着笑脸说:"怨我,怨我。"
杨梅看了大约七八分钟,依然是爱不释手,她轻轻弹了一下盘子边沿,一种轻灵的声音传了出来,在静静的房间里回荡。“爸爸,不对呀?要是汝窑的话它的瓷胎就太薄了,而且声音也不完全对。”杨梅也是一个鉴赏高手,虽不及自己父亲阅历丰富,但也见多识广。不过对于汝窑的了解,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从未见过一个真品。她记得汝窑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釉面微微泛红,香灰胎,鱼鳞纹,鱼子纹等诸多特征,但仅凭书籍的文字描述很容易产生曲解和臆断,由于认识不清而易入歧路,现在能面对实物,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汝瓷原来为北宋宫廷所垄断,因此制作的时候不计成本,有传说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手摸起来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大多呈现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小梅,你仔细看看,它的颜色是不是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另外汝窑中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这席话由杨老一口气说出来,倒好像在背诵课文,连如江不甚了解这种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盘子如何让人激动至斯,但杨梅却很理解父亲的心情,这种文物属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概念,无怪乎自己的老爷子就差一点老泪纵横了。她扶父亲坐下,自己不露痕迹地抚摸一下老人的脊背,暗中提醒这是当着别人的面,不要太过于失态。
杨方林慢慢醒过神来,他起身拱拱手说道:“如江,小王,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刚才我没控制住自己,太激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汝窑的物件,没想到有生之年居然会有如此好的运气,真的要谢谢如江了。”
杨梅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她提醒父亲:“爸爸,这个盘子怎么没款识呢?”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听女儿如此一问,杨方林倒是成竹在胸的样子,他介绍道:“在宋代,并没有形成瓷器底下写款的制度,只有部分瓷器写款。比如汝窑的款识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甲、乙、丙。一听很简单,就是编号,按照顺序。但这种编号不是烧制的时候写上去的,都是后来刻上去的。第二种,底下写很明确的文字,比如写‘奉华’两个字。‘奉华’指什么呢?奉华堂,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写‘奉华’的汝窑都是她用。还有一种款识,只写一个字:蔡。一听就是姓氏,他肯定指的是蔡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蔡’原来应该指蔡京,字写得漂亮。但因为他是奸臣,后来就把‘蔡’换成蔡襄了。中国人有很强的好恶,你是一个坏人,就不允许你出名。以蔡京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使用汝窑。”
“那也就是说这个盘子没款识也很正常。是吧?”杨梅问道。
“对。但就是有一点疑问,我记得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十到十五厘米之间,超过二十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三十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但看这个盘子口径应该在二十五厘米左右,这就有点不符合常理了。”杨方林已经从刚才的狂喜中清醒过来,他又开始翻来覆去拨弄这个盘子,偶尔还轻弹一两下,顿时清脆声音传来。忽然屋里多了另外一种动静“咕咕”,连如江脸红了,说道:“不好意思,我有点饿了。”王凌雪抿嘴一笑,说道:“你先陪杨老说说话,我马上包饺子。”
杨梅也觉得她和杨老有点过分,本来说是到人家里来共进晚餐,谁知道竟然被这个新发现弄得大家转移了话题,急忙站起来去追王凌雪,二人开始做饭。
杨老终于放不下心,他在屋里踱了几步,最后回头问连如江:“如江,你方便给黄院长打个电话吗?我总是吃不准这个盘子,说他是汝窑,但也有特征并不完全吻合,和其他五大名窑的窑口更加对不上号,但它绝对是一个好东西。要不我俩去请教一下黄院长。”
“好。”连如江丝毫没有犹豫就掏出电话,他现在觉得和黄院长打电话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几天的交往有了忘年交的感觉。
“什么?汝窑盘子?你不是开玩笑吧?”黄院长正在玄武饭店陪着几位老朋友喝酒,突然就被连如江的消息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