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部伪书>11

11

作品名称:一部伪书      作者:爱在无言      发布时间:2018-10-18 07:48:58      字数:3728

  据那几部早已散佚的地方志记载,“石某,两颊虬髯,面色黝黑,能举过千斤之石,时任惠州卫千户,其先祖随永嘉侯入粤(注1),因功世袭千户,秩正五品,自幼熟读兵书,曰《尉缭子》,曰《吴孙子兵法》,曰《六韬》,曰《司马法》,常于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喜争话锋,每每铿锵有力,多讲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次讲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彼时石千户颇有盛誉,人称小韩信”。
  显然,上述不知出自何种版本地方志的评价颇有些奉承,或者是献媚。有研究卫所制度的专家曾指出,早年石千户追随都督同知赵辅前往断藤峡弹压瑶乱(注2),屡有败绩,却骄横无度,纵其麾下烧杀劫掠,俨然盗贼,又尽驱良善平民坑杀之,再割耳削鼻,以此冒功邀赏。弘治二年(1489年),因不堪增城士绅、衙役及上龙门巡检司的频繁袭扰——强摊夫役,强伐木材,劫掠财物,诸如强弩瑶刀,稻谷茴香,鹴裘熊罴之类,且官收粮差,士绅取租利——再加上当地土司惧怕改土归流(注3),遂瑶山民乱,洞主爷谭观福振臂一呼,聚众数以万千,屡屡击败官兵,“结聚肆掠,稔恶弗悛,其势甚炽,震动四野”,奉惠州卫之命石千户率其部下进剿乱民。
  当他抵达上龙门巡检司,见到弱不禁风的巡检郑添财,立刻流露出不屑,鼻孔朝天地坐在马上,大呼小喝。在这位千户的认知里,郑添财完全不配做巡检,而应该去做些笔墨文牍,或者直接去做教书先生。不过,他并不知晓这位郑添财同样对读书人不屑一顾,并不知晓这位看似文弱的家伙不识句读,甚至连字都不认识。他骑在马上,扬起马鞭在半空中啪啪地抽了个响儿,大嚷了句。如今没有谁记得这位石千户究竟嚷叫什么,是一句简单的吆喝,还是厉声的辱骂,恐怕只有当事人之一郑添财能够回忆起来了。这对巡检大人来说显然是个屈辱,要知道此事可是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些士绅们正站在巡检司前夹道欢迎来自惠州卫的王师,还有一些挤过来看热闹的乡民(当时恰逢墟日)——虽然他们听不清石千户说什么,但也分明看得出是非。不过,这位上龙门巡检司的巡检大人面对如此的污辱却面不改色,毕恭毕敬,拱手而立,连头都不敢抬。
  后来,有人分析,那位跋扈的石千户大概是怒斥郑巡检的败绩。毕竟那些瑶民是群乌合之众,上龙门巡检司的铺兵及弓兵却看似兵强马壮,尤其是还有一位闻名遐迩、屡次考核第一的宋巡检。但偏偏就是上龙门巡检司的人马屡屡不敌那些生变的瑶民,被打得丢盔卸甲,连惠州卫以及都指挥使司都知道了。或者,那位石千户在向郑巡检询问宋巡检在哪里,但没有得到一个令之满意的答复,所以石千户才会暴躁如雷。如果是名震粤地的宋宏昌,这位石千户可能还会客气些,但偏偏是名不见经传且说话细声细气的郑添财,恰巧一个同样瘦弱的铺兵一拐一瘸地经过(那位铺兵显然受了伤),他就不禁心生鄙夷,认定上龙门巡检司折戟瑶山是桩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他暂且歇息时写给指挥使大人的那封信上所述,“上龙门巡检司浪得虚名,纪律涣散,其司自巡检以降,兵冗且赘,不堪胜任,昔日之奋勇传言皆为虚妄”。
  石千户总共也歇不到半个时辰,一千零八名卫所之兵涌在上龙门巡检司前,绵延两三里,由西林都的士绅供应粮草。在此期间,石千户霸占了本就是局促之地巡检司,先后写了三封信,其一是写给指挥使大人的,尽述上龙门巡检司之庸碌无能;其二是写给夫人的,言必一举荡平瑶乱,建功立业;至于其三是写给谁的,至今都是疑问(写给留守在惠州卫那两个总旗,吩咐其收拾好军营,以待凯旋,抑或另有其人)。写过信,吩咐麾下的一名小旗并两名传令兵将信送往惠州卫。石千户小憩片刻,解开素银钑花带,换下五品熊罴服(注4),披挂好盔甲离开巡检司,召集人马径直奔往瑶山。
  很吊诡的是,那位石千户并没要求上龙门巡检司派兵协助,甚至连向导都不需要——抑或,郑巡检以属下伤员甚多无力劳师再战的缘由拒绝了,又抑或石千户压根儿就鄙夷上龙门巡检司的战力,认为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与其让其跟随掠过功劳,还不如弃之不用。石千户及其麾下兵士离开上龙门巡检司,其地一片狼藉,尿溺遍地,残羹四布,稻田也多被践踏。士绅们怨声载道,认为石千户及其麾下非仁义之师,“实乃虎狼”;且统帅石千户为人刚愎自用,甚是狂妄。
  从上龙门巡检司至瑶山大约三十五里,徒步行军大约一个时辰,石千户却行走了大约两个时辰,也就是辰时出发,至午时尚不见瑶山。千数兵士饥渴难耐,已呈现出烦躁之态,不觉骚扰了偶尔出现的两户农家,迫其一户之男丁当做向导;其中一户的房子还被焚烧掉了,于是已经心急如焚的石千户先后派出三组斥候(每组五名兵士,包括四名铺兵,一名弓兵),以寻进剿之径。随后,有股约十余盗贼或乱民前来骚扰,抛掷来石块,竹矛,以及零散的竹箭。石千户驱动全军掩杀,盗贼四散,将先前俘虏的斥候五人弃于路旁,并弃百余只鸡鸭于山野。石千户大笑,认为盗贼不过尔尔,杀鸡已用宰牛刀,从而更坚定上龙门巡检司皆为羸弱之卒。此时,石千户已无法约束麾下,任由兵士追逐鸡鸭,束其腰间或搭于肩上。再前行三五里,又有盗贼骚扰之,石千户再次驱动全军掩杀,不知不觉偏离了原定路线。如此三番五次,石千户及其麾下已疲惫不堪。
  终入一处陌生山坳,四面忽然泛起锣鼓,喊声震天,箭矢如雨倾泻直下。起初,石千户及其麾下还奋力抵挡,半个时辰后其队形就混乱了,尸横遍野,哀鸿遍地,千余兵士死伤大半(多死于毒箭之下),两总旗恩军之一溃逃狂奔(注5),之一战场倒戈。虽然如此,如果不是石千户惊惶失措,勒马奔逃,兴许兵士还能勉强收拢队形,后撤至附近无名山丘之上,坚守固援。据侥幸溃逃出来的一位弓兵声称,“猺之乱民的箭矢本已稀疏,但千户大人策马奔蹄,冲垮了聚在中心的弓兵”,于是箭矢复又如雨,倾泻而至,石千户亦不能逃,马陷于稻田之中,顷刻之间就被流矢射成刺猬。此役后被称为坑口之役——自此,瑶乱之民兵锋大炽,开始堕城杀吏,劫库放囚——惠州卫以此为辱,纷纷叹息原来自称小韩信的石千户不过是纸上谈兵,银样蜡枪头。那位世袭指挥使引咎辞职,消息辗转传到京城,朝廷也因此震动,急令广东都司限期戡乱。
  经年之后,若干矢志于史学的研究者对影响颇为深远的坑口之役提出诸多疑问。其一就是既然那部地方志早已散佚,关于石千户的记载又是从何而来,难道真的如《吴孙子兵法》般只剩下残编断简吗?其二到底是哪位研究卫所制度的专家从哪部史籍里读到石千户屡尝败绩的,或者是从何种资料中得出这一结论的。其三则是石千户本是往瑶山前进,何以逆向退却到坑口,难道并未抵达过上龙门巡检司,抑或彼时的上龙门巡检司就在坑口附近?其四是既然抵达到了上龙门巡检司,为何巡检司的铺兵及弓兵没一同出征(为地方戡乱,这难道不是必须的吗),哪怕是派出一兵一卒以做向导。其五是石千户共派出三组斥候,一组一度被乱民俘虏,那么另外两组呢,为什么三组斥候不曾发现危机,或者发现了危机还没来得及向石千户报告?其六是瑶山乱民何以得知石千户会经过坑口,又何以远离瑶山前出坑口设伏的?其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宋巡检究竟身在何处?其八瑶山之乱的诱因到底是什么,改土归流吗(大明帝国也开拓式地进行改土归流的尝试了吗,难道不是满清帝国才开始实施的改土归流吗),抑或这只是张冠李戴,人云亦云的一种传说,经不起推敲?
  针对以上种种疑问,另有孜孜不倦的执笔吏翻阅过汗牛充栋的旧纸堆,竭尽所能地解答了其中几条疑问,却对另外几条表示无能为力:经过三百余年的连绵战祸,无数史籍已化为灰烬,或隐匿民间;但无论哪一种,总有一些事实会从扑朔迷离的传说里钓沉,渐渐浮现于人们的视线之内,若隐若现——有人认为,虽然经过漫长岁月,战祸天灾,许多事情都会以讹传讹,但在这纷繁的信息里,毕竟有一些可信的东西隐藏其中:石千户在不谙地理的情况下,南辕北辙地走错了路那是必然的;尤其是中了诱敌深入之际的情况下,三组斥候中有两组皆为不愿征战的恩军,那十人听闻败绩,惧怕责罚早就逃遁了,天下之大。他们无异如同水滴汇入大海(抑或十名恩军降了乱民,又抑或他们早就与之暗通款曲,做了内应)。
  再说昔日威风凛凛的宋宏昌,按照年龄推算弘治二年(1489年)他已经年过花甲了,老迈不堪,更何况长期卧床,忍受蛊毒之累,身体孱弱,早就行使不了巡检之职责了,可谓廉颇老矣,英雄不再。至于谭观福何以得知石千户会经过坑口,那是因为上龙门巡检司附近也有零散的瑶民在赶墟,他们看到绵延了两三里地的官兵必然会跑回去向自己的同乡报信(亦有人认为那是七星岗衡岗之下的谭家为保全自家的土地做了谭观福的内应,或者是谭家七少的那位来自瑶山的妾室通的风报的信)。而导致石千户陷入万劫不复的死亡之境,还是要归罪于他的刚愎自用与狂妄自大,以及临危慌乱的无能,所以才会有人鹦鹉学舌般地重复他的话语,嘲笑他只知强辩,不知“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抱怨他不知合变,视兵书如粪土,指责他一将无能害死千军。
  
  注1永嘉侯,即朱亮祖。
  注2断藤峡,又称大藤峡,位于广西境内,明朝中后期发生了持续约250年的瑶民起义。
  注3改土归流,就是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明朝时期小范围内试用此政策,清朝时开始大规模实施。
  注4素银钑花带和熊罴服均为五品武官的朝服。
  注5恩军,明朝时期因罪充军者亦被列入军籍,称为恩军或长生军。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