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三章 情爱无界碑(1-2)
作品名称:冰晶的仙莲 作者:jl板池天琴 发布时间:2012-09-11 08:59:47 字数:5363
1
那天上午。刚下课间操,邮递员送了一个圆筒式的邮件到高2(4)班。甘国才踏进教室门,何鲁丽就大声嚷开了:“甘——国!你有邮包。”说着,将邮包像抛篮球一样地掷了过来。甘国单手接过。一看,脸上就露出既惊又喜的神色。原来,邮包是广西日报社寄来的。甘国双手在发抖。他急速地想:在金龙中学读初一的时候,自己曾在广西日报的读者来信栏目中,刊发了一篇《各族师生联名写信给毛主席》的简短报道,报社在不停地以寄资料的形式对自己进行辅导,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地提高。进入高中以来,课程多了,内容深了,当个班干部以后事也多了,加上一些私事的无端纠缠,所以,投稿的机会相应地少了。这一次投稿,是根据自己听到,看到,想到,和体验到的一些素材,以情爱为线索,虚构而成的一篇小说式的故事。是用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顺便回应关心自己,希冀自己不断成长的亲人挚友们的一片诚挚的心音。至于个中具体内情,可以说,在同学中,除了范彩文、何鲁丽两位女同学之外,是不会有人知道个寅卯的。许茜概莫能外。他抖抖地拆开邮包,露出3张报纸。展开看,醒目的“花山”副刊版内,套红的5个隶书体大字亦十分夺目:情爱无界碑。这个显赫的标题下面,飘着作者的姓名和民族:[壮族]甘国。编者按也挺简洁明快:边地猎户的儿子,初写边界猎户的情爱,豪壮,深沉,透出小作者一束既深邃又犀利的眼光与笔锋……
甘国第一个短篇小说问世一嘞!
像母亲见到自己才分娩哇哇落地的婴儿,像亲人们包括爷爷奶奶姑姑阿姨见到哇哇问世的小孙子小侄儿,全班同学欢跳雀跃着,大声欢呼着。之后,有的在抢着报纸看,有的却跑出校外,到报刊亭抢购当天的广西日报。这个狂潮,有像几个月前,甘国掩护范彩文、何鲁丽同学的新闻那样,很快在全校各班传开了。全校一片欢腾,上下一片雀跃……
哎!甘国——这些材料,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有些同学看了小说后,好奇地问。
哎!你是说我抄来的吗?甘国反问着些同学。
不是说你抄来的。我是诚心问你呢!这些同学解释说。
我家的大门上挂着一块旌匾,是我爷爷当年参加镇南关保卫战,冯子材送给他的。里面就有着生动的故事。还有不少细节,是我平日看(包括看事,看人,看书)、听(听故事,听人说话,听人唱歌,听人哭笑……)、想(分析事物,想别人怎样想问题,分析问题……)和体验(通国对事物,人物的分析,自己的体会)等过程的经历得到的。在写的时候,有时间先后,空间变化,人物性格差异等操作的虚构。所有这些运作,都着意围绕一个中心即主题开展,那就是说:情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和国情——对国家的爱)是没有界线能阻隔的。
哦!我们听课,你也在听课。我们作业,你也在作业。我们搞文体活动,你在参加。我们睡觉,你也在睡觉。请问,你有时间写小说呀?不少同学问。感到不可思议。
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呀!有时,半夜想到一个情节,也爬起来,写它一两段呢!甘国说,这也就是想,也就是体验啊!
难怪!有时,我和范姐醒来,我俩中间空空的;有时,你虽睡着,但浑身冰冰的凉咯!原来,你趁着我和范姐睡着后,悄悄爬起来写小说呢!哥涛,你真鬼!警告你,下不为例,听到了吗?
甘国说了以上这段话后,见别的同学不在身边了,何鲁丽对着甘国的耳朵,悄悄声地嗔着他。
书友们!当年,著名作家刘绍棠还是高二学生的时候,他的处女作《青枝绿叶》发表了。他的同班同学抢着阅读。现在,甘国的同学们,也在抢读着他的小说《情爱无界碑》。你们想读吗?这篇小说都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呢?下一节,我将它供奉给大家阅读!
2
《情爱无界碑》
(原题:猎户情爱)
清光绪年间,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为了巩固边防,在金龙峒修建3座跑台。这篇习作,就是记叙发生在修炮台前后几十年间,边界两旁两个猎户几代人情爱缠绵的颇为感人的故事——
[1]
站在寨前高高的炮台山的顶上,朝南望,就会看到傍着边界相隔不远就建有的一幢幢简易的平房,那就是邻国的边防哨所。哨所的背面,是稀疏零散的村落。再往南,就是青雾笼罩的似乎挺空旷的望不到边的异国的纵深地域了。
脚下的山,原叫摸天山。历代的大人们总是对小孩们说,这山很高很高,站到山顶上就能够摸着天嘞!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广西边房督办苏元春在金龙峒建三座炮台,这座炮台就是其中的一座,这座山才改名为炮台山。
时令过了半个多世纪,炮台经历了崭新、残塌、又复新的沧桑历程,见证了两国军民奋起反抗外国侵略军以及彼此之间多次的磨合与矛盾。迄今它仍屹立在祖国桂西南的边界上,成为捍卫祖国西南边疆的坚强卫士,亦成为时代风云的晴雨表,更是边地两旁的山民登临呼情唤爱的最佳去处。
她早早就由阿爸陪同,爬上了这座山的顶尖上来。这,已经是第三天了。为的是要远眺她阿妈。她阿妈前天被山那边派来的一个人给差走了。那个人不说什么大套的理由,只说他的国家有规定,不能跨国成婚。她年纪小,还不懂什么叫跨国婚姻。她只觉得,她妈被那个人带走后,恐怕再也见不到阿妈了。她心里很悲痛,但没有什么办法,只一个劲地哭,哭得很伤心。她阿爸似乎也没有什么能耐,也只看着她哭并陪着她在流泪。实在是无法劝导她不哭,第一天中午,他只得顶着烫烫的灼阳,带她登上了这座炮台山。说是站在这座炮台山顶上,可以远望到她阿妈的那个寨子。他说,当年他九岁的时候,她阿妈也只9岁,曾到他这个家来玩了好几个月,是她的外公亲自过来把她妈接走的。不久,两国边界就打起仗来了。那些日子里,他整天爬上这座炮台山,听那边的枪炮声,担心着她阿妈的安全。一到山顶,心里觉得舒坦些。说也奇怪,他那天把女儿带上这座山的顶峰,看到边界那边她阿妈居住的房舍后,她真的不哭了。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要说,有要问不完的事要问。她阿爸也就如此这般地把她这一家自她的太祖到她这一辈的4代人的来龙去脉说了。如是,她才知道了她这一家和外公一家以及她自己的完整的身世。
她太祖叫甘保,祖父叫甘卫,父亲叫甘祖,叔叔叫甘国。而她上无兄下无弟,父亲就给她取个和的名。如是,4代人的名连接起来,就成了“保卫祖国和平”6字(目前还少个平字——因为名叫平的人还没有出生,那只等叔叔生个弟弟或妹妹,才能填补上),颇具匠心的。从太祖到她阿爸几代人都以打猎为生,所以,这个家算是个打猎世家,在山寨里是小有名气的。然而,边地人清楚,边界上的山民,如果捆死在一个职业上,谁再有天大的本事,也难养活自己一家人。以她一家来说,农忙时则务农,兼于打猎,是保护庄稼的猎手,闲时则经商,以添补家里的经济。太祖甘保,曾利用农闲时间为烟帮运输过大烟,以赚取些微的脚步钱;祖父甘卫亦从事过贩运铁木砧板的营生。此外,这一世家,太平时是猎户打猎,战时则是战士参加打仗,成为保卫边疆的卫士。居住在边界那边的甘和的外公一家,也大致如此。
早在5——60年前,甘和的太祖就认识了她的外太公。外太公姓农,叫农德茂,他一家也是打猎世家。据说当年,两人是在追赶一头受伤的约莫200多斤重的大野猪时相识并结为兄弟的。以后两家你来我往,颇为密切,并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两国的界线,似乎只对两国的官兵起制约作用,对平民百姓说来,亲情友情是没有界碑的,爱情也如此。
[2]
传说1885年秋的一天,甘和的太祖甘保在摸天山旁自家的秋包谷地边把正在糟蹋包谷的一头大野猪给了一鸟枪。兴许没打着要害部位,它没有毙命,而是奋力逃跑,沿着两国的边界山往东南方向逃窜。进入邻国疆界时,被外太公农德茂发现,也给了它一枪,但它仍然没有倒下。于是,形成了两位猎手合力追赶的势头。追了3天3夜,追到了离镇南关不远的北伦河边,那畜牲口渴了,窜下河边喝水,两人又各补了一枪,才结束了这家伙的性命。时值法国侵略军已占领了邻国北方的所有重镇,并妄图建立包含我国西南地区在内的所谓“东方帝国”。抗法英雄冯子材被清朝廷委任为关外军务帮办,受命于危急之中。他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大抓军事训练,并在镇南关一带修筑堡垒、炮台和抗敌长墙,以抵抗敌军的侵略,粉碎敌人构建“东方帝国”的美梦。甘保和农德茂把这头野猪打死在河边,被清官军看到了,即禀报冯子材。冯子材决定买下,以给官兵们打一餐牙祭。甘保和农德茂知道部队已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就决定把这头野猪送给官军,一人只留一斤多野猪肉,并向部队拿了一点盐巴,准备在回家的路上烧着吃。这次追猎,虽然空着手回家,但实质上收获颇丰:首先认识了异国的猎友,结下了兄弟情谊;其次,打通了一条沿着边界线长达200多里的猎路;第三,认识了官军的一些人。每每想到或提到这一次不平凡的追猎,不论是甘保还是农德茂都喜形于色,由衷地感到无比的高兴,甚而自豪。
次年的3月23日,法军将领尼格里率领2000名法军,分3路向镇南关进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东岭的3个堡垒,并向长墙进逼。长墙是镇南关的屏障,是埋葬敌军的墓地,岂能让敌军占领?冯子材即向宁明、龙州、东兴的驻军求援。龙州不仅派了一半的驻军从正面助战,而且派少量的军力与地方团军、邻国的民军一起,由两国的边界线进发,包抄和截断敌军的后路,以实施攻击。甘保和农德茂也参战了。就是他俩带着援军的队伍,从去年他俩追猎野猪的那条小路,包抄到敌军的后面的。冯子材正面顽强地抵抗,左、右、中3方面的援军相继到达,投入了左、正、右3面的战斗。后面,有龙州军民的包抄拦截。尼格里4面楚歌,2000多人马死伤过半,结果丢兵弃甲,突围回逃。冯子材即率军乘胜直追,至4月2日,先后攻克了邻国的文渊、驱驴、凉山、屯梅和谷松等地,取得了历史上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胜利了,因甘保和农德茂带路有功,加上在战斗中奋勇杀敌,用鸟枪分别打死敌军5名和7名,各扛了一块旌匾回家,安钉在自家的大门上,真是无上荣光。接着,苏元春在金龙峒的摸天山上修建炮台,太祖甘保始终参加,直到修好了才下山。
[3]
一般说,边界猎户的婚配比较迟。这兴许是大多数女人见猎人似乎不务正业(诸如从事农耕一类才算正业)迟迟不愿嫁给他们所致。太祖甘保30大几才结婚,当年即生太公甘卫。外太公农德茂也在那一年生了外公农思华。祖父甘卫21岁那年,有一个红军首领在龙州发动起义,第3天起义军从龙州撤出,朝县城的西北方向进发。因路途不熟,陷进了弄岗原始森林中。当天,祖父甘卫正为金龙街商家莫荣廷运铁木砧板到县城回来,发现这一情况,就自告奋勇带路。还把自己的黑鬃马给一位首长骑着上路,以解除他脚痛生怕掉队之忧。这事,后来不知谁人告发,被才从省干校毕业回来当村长的邻村人农尚礼知道了,有一天他特地到甘家的屋边来打探,并朝天打了3枪。大声地嚷:甘卫,以后你还给红颈人(红军起义时,每人的颈上捆着红布,白军就称红军为红颈匪)带路,当心吃我的花生米!然而,祖父甘卫毫不理会他,照样打猎,照样为街上的莫老板运送铁木砧板。
岁月过得真快。祖父40岁那年冬天,随着一阵哒哒哒的机枪声,金龙乡国民政府宣布垮台,乡长农尚忠仓惶逃回家里躲藏。原来是桂西游击队的一个支队进驻金龙乡,将领导山民进行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的伟大斗争。支队长就是邻县雷平中学的校长农世芬。然而,敌人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立即组织反动力量进行反扑。县长黄忠国亲自委任杨春成充当桂西南五乡联合剿共主任。采取了先在金龙乡的外围的几个乡进剿,步步为营,最后进剿金龙,决计将游击支队一网打尽。同时,派县警察局的史世光率领原县警备队30多名兵马驻扎金龙,协助新任乡长农尚礼训练乡丁,并伺机打击游击队的活动,以降低游击队的威望,与游击队争夺群众。金龙的局势一天比一天趋向紧张。
正在这时,县监狱发生了政治犯暴动越狱的事件。由一个叫黄尤的人把拥有20多人的一支队伍也拉到了金龙,自命为桂西游击队第二支队。此人是金龙乡板蒙屯人。就以拥有一座炮台,周边有许多山洞,寨子的东面连着著名的弄岗原始森林,既能攻又能退的陇其屯作为根据地。后经过桂西游击队考察核实,这是敌人玩弄的苦肉计,妄图打进游击队内部,以从内部瓦解游击队。局势更加复杂起来。
为了保存自己,以便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农世芬把游击支队拉到了武联乡,以那里为根据地。在这里,他扩大队伍,加强训练,同时与邻国的边界游击队取得了联系,决心相互支援,共同打击敌人,保卫边界的和平与安宁。后来,祖父甘卫知道农思华参加了邻国的边界游击队,十分羡慕。恰恰这时,黄尤派人上门动员他参加黄尤领导的游击队。他思考了许久,说:“我儿媳才坐月,我内人又有病,小孩甘国还小,甘祖大点,但他忙里又忙外。所以,家里的油盐柴米酱醋茶,都得靠我这双手呢!等一段时间再说吧。”他婉言拒绝了来人的邀请。这些日子里,他出入莫荣廷的家,并奔跑于金龙和县城之间,驮去的是铁木砧板,运来的是盐巴百货。这时期,新闻和谣言混杂,泥沙俱下。在听到的林林总总的传闻中,有一条他始终是放在心里边的,那就是国民军兵败如山倒,全国将全部解放了。一小撮坏人就像秋后的蚂蚱,完蛋的日子不长了。他十分欣喜,但是他不曾对任何人说过,只把这种喜悦深深地藏在心中。
[4]
那天,祖父甘卫在莫荣廷的院子里装铁木砧板,准备明天运到县城去。这时,有一个陌生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莫老板的办公室,说游击队队长正在他那个村开群众会,搞宣传。莫荣廷问他是那个村,他说是弄橱村。莫荣廷即摇乡国民政府的电话,说是找史世光巡官。甘卫心里一个格登,说:不好嘞!游击队有危险呢!说着,放下砧板,翻上自己的黑鬃马,在马的屁股上抽了3鞭,黑鬃马便飞一样地朝弄橱村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