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冰晶的仙莲>第一卷 刻骨情爱 第一章 遥远的歌谣

第一卷 刻骨情爱 第一章 遥远的歌谣

作品名称:冰晶的仙莲      作者:jl板池天琴      发布时间:2012-05-24 10:09:39      字数:4893


广西白话民谣(睇:看)——
刘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清光绪年间,法国侵略军在越南南方取得进展后,便大举向越南北方进犯。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十三日,法军六千人在孤拔率领下,向驻防山西(今河内西北)的清军和黑旗军阵地发动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初时,清军尤其是黑旗军,在刘永福(刘二)的率领下,利用有利地形,加上当地百姓的协助,多次击退法国侵略军的进犯。有一回,刘永福根据法军多次用骑兵从河边平坦地域进犯的态势,发动军民赶织几百只鸡笼,隐埋在河滩与阵地前。那天,孤拔又派百余名骑兵进犯。待敌骑兵进入伏击圈,清军和刘永福的黒旗军一齐向敌军开火。敌骑兵大乱阵脚,到处乱窜,陷入鸡笼阵中,弄得人仰马翻。清军和黒旗军乗机冲锋,杀入敌阵,喊杀声震天,把百余名敌军杀得片甲不留,俘获百多匹战马。这就是刘永福留名青史的鸡笼阵战例。以后,由干清廷的避战求和战术以及后方太远,清军连战失利,法国乘势要挟,光绪十年(1884)四月十七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并声明将北圻清军撤回边界。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启用老将冯子材为广西军务帮办,重行部署军力。次年的3月23日,法军将领尼格里率领2000名法军,分3路向镇南关进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东岭的3个堡垒,并向长墙进逼。长墙是镇南关的屏障,是埋葬敌军的墓地,岂能让敌军占领?冯子材即向宁明、龙州、东兴的驻军求援。龙州不仅派了一半的驻军从正面助战,而且派少量的军力与地方团军、邻国的民军一起,由两国的边界线进发,包抄和截断敌军的后路,以实施攻击。冯子材正面顽强地抵抗,左、右、中3方面的援军相继到达,投入了左、正、右3面的战斗。尼格里4面楚歌,2000多人马死伤过半,结果丢兵弃甲,突围回逃。冯子材即率军乘胜直追,至4月2日,先后攻克了文渊、驱驴、凉山、屯梅和谷松等地,取得了历史上威振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黑旗军也在临洮大败法军。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使河内法军异常惊恐,准备逃窜。法国茹费理内阁亦因战败倒台。
刘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这是当年镇南关大捷后中国边民口头创作的一首民谣。开始只在凭祥一带传唱,不久,即在宁明,东兴,龙州广泛传颂。再后来,这首民谣就翻过边界,在越南靠近中国一方的地域传诵开来。以至穿过时空,传诵到以后的百多年的岁月——它见证了法国侵略军给中越两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它亦是中越两国军民抗法战斗伟大胜利的颂歌!

光绪十二年(1886),苏元春被欽命为广西边防督办。在此以前的几年,法国占领者,为了实现它的建立“东方帝国”的梦想,曾力图将具有战略意义的金龙峒(今金龙镇)划归越南。金龙境内,有七隘三村,均以壮话命名。七隘是:梗荡、凌檠、梗疾、梗吉、梗重、梗峒、孔村。三村是:里板、龙保、板孔。实为能攻能守的战略要地。到任后,苏元春为了加固边防,在龙州境内建筑了77座炮台,金龙峒就建3座。其中一座建在梗吉隘的山顶上。他派了一个营300多名边防军驻守金龙。
梗吉隘在陇吉屯的东边。翻过山隘就刲板桑寨——即是高山和平地之间的明仕峡谷之域了。
陇吉屯,顾名思义,陇者,群山包围之地也;吉,壮话,即木鞋的一种,别的木鞋是用木头做的,而这里是用竹板做的;屯,屯兵之地——原来这个山陇无人居住,官军走后,人们才从別的地方陆续迁来,撮合成一个寨子,取名陇吉屯。屯子东南西皆山,有关隘可通外地,只有北面略平,直通镇府所在地——金龙峒。这里的山多是石山。山尖岣嶙。山山有溶洞。炮台山南侧有两个分別取名为陇室和陇房的小山陇。小山陇里长着热带雨林,树高林宻,流水潺潺,栖居着猩猩猿猴巨蟒等各种动物。它们的东南面紧连着陇岗原始森林——今已辟为国家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陇吉屯,能活能攻能退,自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
人们说,陇吉屯是柴火头撮合成的寨子,真是一点不假。全屯30多户人家,计有李、农、梁、陈、甘、龙、黄、阮八姓氏,而李氏有七、八户,来自不同地方,故不是同一亲属。山陇地势西高东低,水土流失严重,土质贫瘠。水田极少,人们只得在坡边溪头的杂石间开垦小块土地,种上玉米、红薯、黄豆等杂粮,以弥补稻谷之不足。歉收年份,还得上山挖野薯以填充,生活条件自然比山外差。好得大家来自各地,命运联在一起,志向相同,所以人心较齐——穷是穷,但人穷心不穷。自古以来,沒人当过土匪,沒人搞过偷摸。和平的小日子里,寨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平淡淡,繁衍生息。由于山寨毗邻陇岗原始森林,动物、山菇等山货繁多,田土生产之余,多数人便进山或狩猎或采菇,有的则以马驮贩运,所得微薄收入,添补家庭经济。勤奋多劳,成为山寨人的时尚,尽管生产和创造的方式简单寡陋,但他们绝不捆死在一棵树上。若是战乱年代,社情不安宁,人们便拿起刀枪,以血汗乃至生命,保卫祖国和边疆的和平。这就是边地人的性格——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我们这部长篇作品的主人公就出生在这个僻穷的山寨里,成长在这个边地的充满神奇神秘的环境中。
3
寨子的西端,住着李、陈、甘三户人家。房子呈品字形,也像锅鼎的三只脚。它们几乎屋檐挨着屋檐。平日各家人说的话,只要平心静气地听,准能听得个寅卯。这是寨里的一个小格局,虽不同姓,但在休闲的时候,总是有来有往地串门闲聊,关系是融洽得可以的。然而,若究其底蕴和人气,三家就各有千秋了。
李家就是本书主人公之一的伊伸的家。祖辈大概在清军撤走时就搬到这里来,占据的田地既平又肥沃,加上搞点马运小生意,家底比较殷实。祖父有两个儿子,即伊伸的父亲李胜和阿叔李宣。他们各自有家。阿叔是地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脸朝大地背朝天,理不清日子是鸡日还是猪日。只有父亲有幸,书读到高小毕业,恰逢地方要有文化的人,便被送到省干校培训三年,回乡來被安排到卜桧保当保长,又加入了国民党,在社会上算是个有点脸面的人物,平时对寨里人,总显出一派瞧不起人的孤傲。在家里亦是个霸王,妻儿们是不敢大嘴吐气大声说话的。这是他苦心制订的家规,严厉得可以。
伊伸家的西右面是甘家,是本书主人公之一的甘国的家。甘国,年轻时多数人称阿涛。老了,大多数人敬称他为公涛。涛是他的奶名。汉话称涛阿公。
甘家的门楣上钉有一块匾,中用繁体汉字楷书写着4个字:卫国有功。落款为冯子材,后面是日期:光绪十一年。说起这块匾的来历,有一段很抢人耳朵的精彩故事呢——
甘家是个老猎户。祖父甘保一代,几乎是以狩猎为生。到父亲一代,才买来一匹马,兼搞贩运以得微薄的脚步钱添补家庭经济。如是,一家人农忙时搞农业生产,农闲时打猎或搞贩运铁木砧板、小百货的小生意。打仗时,就拿起刀枪保边疆的和平与安宁。门上那块旌匾,是祖父当年参加抗法侵略者,从遥远的镇南关扛来的。
传说光绪十年(1884)秋的一天,甘国的阿公甘保在炮台山(后改称摸天山)旁自家的玊米地边把一头糟蹋玊米的大野猪给了一鸟枪,但兴许没打在要害部位,它没有毙命,而是奋力逃跑,到两国的边界然后沿着界线往东南方向逃窜。进入邻国疆界时,被邻国的老猎人农德茂发现,也给了它一枪,但它仍没有倒下。于是,两位猎手合力追赶。追了3天3夜,追到了离镇南关不远的北伦河边,两人又各补了一枪,才结束了这头野猪的性命。时值法国侵略军已占领了邻国北方所有的重镇,并妄图建立包含我国西南地区在内的所谓“东方帝国”。抗法英雄冯子材被朝廷委任为关外军务帮办,受命于危急之中。他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大抓军事训练,并在镇南关一带修筑堡垒、炮台和抗敌长墙,以抵抗敌军的侵略,粉碎敌人构建“东方帝国”的阴谋。甘保和农德茂把这头野猪打死在河边,被官军看到了,即禀报冯子材,冯子材决定买下,以给官兵们打一餐牙祭。甘保和农德茂知道部队已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就决计把这头野猪送给官军,一人只留一斤多野猪肉,并向部队拿了一点盐巴,准备在回家的路上烧着吃。这次追猎,虽然空着手回家,但实质上收获颇丰:首先认识了异国的猎友,结下了兄弟情谊;其次,打通了一条沿着边界线长达100多里的猎路;第三,认识了官军的一些人。每每想到或提到这一次不平凡的追猎,不论是甘保还是农德茂都喜形于色,由衷地感到无比的高兴,甚而自豪。
次年的3月23日,法军将领尼格里率领2000名法军,分3路向镇南关进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东岭的3个堡垒,并向长墙进逼。长墙是镇南关的屏障,是埋葬敌军的墓地,岂能让敌军占领?冯子材即向宁明、龙州、东兴的驻军求援。龙州不仅派了一半的驻军从正面助战,而且派少量的军力与地方团军、邻国的民军一起,由两国的边界线进发,包抄和截断敌军的后路,以实施攻击。甘保和农德茂也参战了。就是他俩带着援军的队伍,从去年他俩追猎野猪的那条小路,包抄到敌军的后面的。冯子材正面顽强地抵抗,左、右、中3方面的援军相继到达,投入了左、正、右3面的战斗。后面,有龙州军民的包抄拦截。尼格里4面楚歌,2000多人马死伤过半,结果丢兵弃甲,突围回逃。冯子材即率军乘胜直追,至4月2日,先后攻克了文渊、驱驴、凉山、屯梅和谷松等地,取得了历史上威振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胜利了,因甘保和农德茂带路有功,加上在战斗中奋勇杀敌,用鸟枪分别打死5名和7名敌军,冯子材就奖励了他两各一块旌匾。他扛回家来,钉在自家的大门上,真是无上荣光。后来,苏元春在摸天山上修建炮台,甘保始终参加,直到炮台修好了才下山。
一般说,猎户婚配比较迟,这兴许是大多数女人见猎人似乎不务正业(诸如从事农耕一类才算正业)所致。甘国的阿公甘保41岁才结婚,当年即生父亲甘卫。邻国猎户农德茂也在那一年生了儿子农思华。父亲甘卫28岁那年,有一个红军首领在龙州发动起义,第3天起义军从龙州撤出,朝县城的西北方向进发。因路途不熟,陷进了陇岗原始森林中。当天,父亲甘卫正为金龙街商家莫荣廷运铁木砧板到县城回来,发现这一情况,就自告奋勇带路,还把自己的黑鬃马给一位首长骑着上路。这事,后来不知谁人告发,才从省干校毕业回来当村长的农尚礼知道了,有一天他特地到屋边来打探,并朝天打了3枪。大声嚷:甘卫,以后你还给红颈人(红军起义时,每人的颈上捆着红布,白军就称红军为红颈匪)带路,当心吃我的花生米!然而,父亲甘卫毫不理会他,照样打猎,照样为街上的莫老板运送铁木砧板。那年,他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即甘国的大姐伊初(学名甘毓萍)、二姐伊苏(学名甘毓莲)、三姐伊赛(学名甘秀华)和四姐伊品(学名甘秀芵)。祖父母在三姐出世之前先后归阴了,父亲要承担一家6口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的重任呢!世俗的偏见使父母无论如何要生1-2个男孩以传宗接代,如是时令又过了6年,才生了甘国的哥哥阿貌(学名甘祖)和甘国自己。
甘国哇哇问世的时候,大姐和二姐已跟寨里的男人派对订婚了。据说,这是陇吉屯建寨以来不得已的习俗——因为穷,女人嫁到外寨无嫁妝陪送,別寨人不愿娶;男人要娶外寨女人,无彩礼奉送,別寨人不愿嫁。如是,只好在八个姓的寨人中相互婚配,代代人如此。二姐嫁给闭家的老大闭一荣,家在寨子的南端。大姐就嫁给邻家李胜的弟弟李宣。他家的屋檐就接着李胜的屋檐。细理起来,李胜家和甘家也有微妙的关糸,不算直亲,也是旁亲了。伊伸(学名李若英)同阿涛(甘国)亦是表兄妹了。
陈家就在伊伸家的西左侧,与甘家相对。兴许陈家的祖辈们搬迁到这山寨来,在时间上更加滞后,所以开垦的田地更少更贫瘠,每年收入不多,全家人更要倍加勤奋,才能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日子过得太平凡,沒有太多的当时感人心脾而令后人传承的歌谣。好得这家的阿四(学名陈建民)与阿涛、伊伸同辈,又是邻居,在涉世的交往中,不免产生一些筋筋绊绊的联系,从而也构成了《冰晶的仙莲》这部长篇主杆上的青枝绿叶。
[作品进入正传之前,唱个遥远的歌谣。兴许不少读者原来吃惯了纲络文学一开题即“打打杀杀”、“摸摸掐掐”、“高峰”、“圆臀”、“床上功夫”的快餐,而对笔者写的这一章产生“多此一举”之嫌。笔者认为:这是传统文学所必须的。这就是作品的典型环境,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性格作铺垫的。下面言归正传。]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