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风雨同舟为传承
作品名称:汨罗江水静静流 作者:清书轩主 发布时间:2018-08-24 12:20:32 字数:3456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112台湖南抬阁故事逶迤数百米,将整个长乐“闹”了起来。会旗、彩旗、彩灯、锣鼓等,中间是故事,两边是簇拥的群众。或演故事、或看故事,数万人将长乐镇围得水泄不通。一台台的故事从容不迫在人群中穿过,一身僧服、化身毛脸孙猴子的娃娃,肩头扛着一把巨大的芭蕉扇,扇上踮脚站着个铁扇公主,这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身穿带旗戏袍的“杨门女将”,手拿长枪威风凛凛立于半空中;勾脸谱、着戏装,踩着高跷扭、跳、弯腰、后仰等,稳稳地从人群中穿过,高跷故事惊奇险巧,引来惊叹声无数。然而故事会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戏袋子的“孤本”
看到这个故事的标题,有人会问什么叫“孤本”?孤本就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主要是拓本和手稿之类的书本。由于孤本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特别为人所倚重。长乐故事会就曾经拥有一个珍贵的戏剧人物“孤本”。说起这个孤本,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人
李谷常上世二十年代出生于长乐下市街,是长乐街的故事会的权威人物,也是远近的闻名的“戏袋子”。
有一年故事会上,上市街推出了一台古典故事“长坂坡救主”。故事的主人赵子龙手持宝剑,身着黑袍,威风凛凛,长须飘飘。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李谷常只瞄了一眼就摇摇头道:“错了、错了,这个赵子龙‘三不像’。一是常山赵子龙,身穿白靠,怎么今天着穿上黑袍了?二是当年的赵子龙才20岁,正当青春年少,英俊潇洒,哪来的长须飘飘?长坂坡救主的赵子龙使的武器是“霸王枪”,只有老迈年高的赵子龙多了一把“青釭剑”,今天这故事赵子龙手持宝剑不合适。上市街人不服气辩解道,赵子龙用过剑,有什么不合适的?李谷常笑了笑将《戏剧精要》的一段文字背了出来: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年纪已高的赵云方知是宝剑也。
对方见李谷常引经据典,说得有理有据,那有辩驳之余地,只好频频头称是“受教了,受教了”。
为研究故事,准确把握古典人物,李谷常老人家曾经出资邀请岳武台的名角熊祖胜到家里,殷勤款待,敬若上宾。熊祖胜感其致诚,为他写下了五百多台戏剧,名为《戏剧精要》,其中包括戏剧的名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特征、兵器和穿戴等等。李谷常将此书视为至宝,经常捧着这个孤本学习、揣摩,熟记于心。正因为此,李谷常成为一代故事宗师。那戏剧“孤本”曾为长乐的故事的开发和传承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当时的制作故事人物的蓝本。遗憾的是这么珍贵的手抄“孤本”现已失传,后人常为之叹息不已。
2、风雨过后是彩虹
江文藻业余时间总爱摆弄扳高彩故事。“许仙游湖”、“蔡丁山耕田”两台经典故事都是出自江文藻之手。他设计的高彩故事特别注重力学的平衡,安全系数大,还便于组合、拆散、保存。
这两个故事突破了人物一上一下的传统扎彩模式的局限,采取“三级组合法”,最顶层一级两人,中层一人,底面为彩阁层,可以一级一级拆到三级。在研究改进故事的过程中,江文藻苦苦思索了一个把月,有时夜里一个人坐在工作室看着制作中的高彩模具冥思苦想。有一天深夜,时钟敲响了12点,江文藻睡着、睡着,忽然想起什么了。他“忽”地坐了起来:“好,就这样!”老婆以为他在说梦话,连忙摇晃着老公的肩膀说:“老江,你怎么了?”“老婆,我终于想到办法了”江文藻笑着说。他立马爬起来,跑到工作室敲敲钉钉,直捣鼓到天亮。
扳彩技术要过关,需要懂得理工知识,思维要缜密,力的平衡必须考虑周全,来不得半点疏忽。他设计的“八阵锤”这台故事下面是陆文龙,上面有岳云等三个人物,这是个有难度系数的挑战。有一次江文藻演练试排“八阵锤”,刚将四个孩子扎上去,“嘭——咚”几声巨响全都摔了下来。在场的几个人脸都吓白了,慌忙跑过去看孩子们,除了一个孩子脸上受点轻伤,其他三个都安然无恙,真是菩萨保佑,有惊无险。江文藻的老婆听到出事了,吓得不得了,一口气得跑到故事会馆,指着江文藻大声骂了一顿。玩故事这养不得家、发不得财的事,要是还伤了人家的孩子又如何交得了差?是啊,他老婆的担心不无道理。
故事人,注定了有委屈、有气怄,还会有亏吃、有失败。但江文藻把故事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在他的眼中,这些挫折和失败都只是暂时的风雨,风雨过后终有彩虹横贯当空。
江文藻就是一个打不败的程咬金!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对故事的这份执着,江文藻的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永远充满着诗情画意。
3、改良后的秋千架
到过长乐街看故事的人都应该对“秋千”这台故事有较深的印象。八个孩子坐在一个秋千架上,任秋千上的“摩天轮”悠哉游哉地转动着。这台故事就是经熊克勤之手里,精心改良的作品。
原先的那台“秋千”故事,架上只能坐四孩子。玩了一年后,木匠出身、善于动手又爱动脑子的熊克勤开始琢磨起来,要是能让八个孩子坐上去该有多热闹啊。点子在脑海里闪过,熊克勤立马动起手来。为了能达到力的平衡,保证安全,熊克勤设计了一套又一套方案,又一套一套地被自己否定。几天几夜的冥思苦想,没有找到巧门。
一天晚上,熊克勤在房间里一边踱着步,一边思索,突然,他兴奋地一拍桌案高声叫道:“好,有了!”把正熟睡中的老婆被惊醒了,直骂“你疯了!神经病”。熊克勤却不愠不恼,笑嘻嘻地说:“呵呵,对不起,老婆,你睡吧,我出去有点事。”说罢,溜出卧室直奔杂屋子动手做起来。
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熊克勤敲敲钉钉折腾了一夜,总算做出了秋千架。第二天,大年初一上午,来了一帮轻年小伙子上门拜年,熊克勤连忙叫上八个小伙子坐上“摩天轮”。熊克勤按动电扭,轮子缓缓转动起来,一切OK。这一下把熊克勤乐得像个孩子,手舞足蹈,眉飞色舞。
最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的秋千架是不可以拆散的。经熊克勤改良后一台秋千架高4.5米,宽2米的庞然大物,拆卸后就可绑成两大捆,即方便运输,又便于收捡,理事们赞不绝口。
熊克勤1983年开始为头玩故事,是个热心肠。因为自己做木工的缘故,许多台故事架子都就着自家的材料做了,更不要谈有工钱了。光说这台秋千架就费了他二十几个工,拿现在的工价来说应该有几千块吧,何况还得自家贴材料,买铁钉、铁丝什么的,可他从未没有提过“钱”字。
“只因喜爱,不问得失”。正因为有一群这样的热心肠、乐于奉献的真汉子,才使得长乐街的故事会长盛不衰,灿若星空。
4、周怡茂老来“得志”
2007年来一直从事故事会穿戴和道具管理的周怡茂,在年过花甲之后,竟然被推上上市街故事会第二十三代会长的“宝座”。为什么他会老年得志呢?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家学渊源。
周怡茂会长的父亲周价保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包学之士,对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俗古籍颇有研究。他老人家知道故事来源于史料,所以对历史典故中人物个性、穿着十分关注,熟记于心。每一年正月闹元宵,长乐总出动了上百台故事,有抬阁、有高彩、有高跷、还有地花鼓、杂技和彩龙船,可以说群英荟萃,各显神通。周价保老人总是手持旱烟筒一边“吧嗒吧嗒”呑云吐雾,一边笑嗬嗬把周怡茂拉到身边进行现场点评:看那个故事华丽中少了点真实性,再看这一个故事真实中缺了点艺术感。老人家用艺术的眼光和历史背景,以点评方式向周怡茂传授故事知识和技巧,培养儿子严谨从事故事传承的作风。老人还时不时对周怡茂进行历史、典故知识的提问考试。一旦周怡茂“吱吱唔唔”答不上来,老人家就会责令儿子马上去翻书查找,弄通弄懂,容不得儿子一知半解。周怡茂从小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潜移默化,承接了父亲的故事基因。成就了周怡茂尊重历史,追求完美的艺术品质。
周怡茂年轻时喜欢翻阅历史典籍,对古典故事里的人物的穿戴、性格、身份、特长也颇有研究。他喜欢收藏,善于陈列,经他陈列出来的会馆,美观有序,简直就是一个展览馆,谁走进来都会觉得耳目一新。然而这工作要倾注他多少心血,付出多少辛劳。每回玩故事活动结束,他总是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在收拾、保管道具、行头,当人们看到他穿梭忙碌于大街小巷的身影时,都会暗暗地竖起大拇指。
先前在李放根、李桃父子继任会长期间,周怡茂经常和李放根、李桃父子商量改革道具、开发新故事,是一位相当得力的参谋。周怡茂还是一名不错的电焊工。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因为他家学丰盈、多才多艺,加之他严严谨谨做人,勤勤恳恳办事的品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这二十三代会长的“宝座”自然非他莫属。
有这样一批老人,他们不服老,为长乐故事会的发展和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