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抬阁故事彰巾帼
作品名称:汨罗江水静静流 作者:清书轩主 发布时间:2018-08-22 11:13:20 字数:3072
在长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打破传统观念的囚笼,充分发挥女孩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出一批巾帼风采,为传承文明注入了活力。
1、十二金钗踩高跷
陈松柏任副会长,负责组导工作,为长乐抬阁故事的传承立下了汉马功劳。
故事会自古有“女孩不上高跷”的习俗。一是女孩子胆子小不敢上,二是大人认为女孩子抛头露面有失礼数,不准上。陈松柏担任副会长后偏不信这个邪。他一直在思考:如果女孩子能上高跷,宛如仙子下凡,另有一番韵致。我一定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一支女子高跷队,或许对长乐故事会的传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位心怀开阔、眼光远大的故事传人,决心培训一支高水平的女子高跷队,刷新长乐抬阁故事“无女孩踩高跷”的历史。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他首先动员自己的女儿陈运平第一个登上高跷,在陈松柏的耐心指导和调教下运平很快掌握了技巧。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报名那一天,当化妆后踩着高跷的陈运平来到报名现场时,她那优美的造型、飘逸的神韵,让在场的年轻裙衩们羡慕妒忌不已。那些尚在犹豫中的女孩子,纷纷报名要当高跷队员。
陈松柏及理事会成员见了喜出望外,最后只好从众多报名的女孩子中挑选年轻而有气质的12位小姑娘,进入高跷队。在陈松柏等老师傅的精心培养下,这十二金钗个个悟性好,很快上了高跷,进行实质性彩排。为将这支队伍打造成品牌,陈松柏专门赴杭州购置靠子、羚子、器具。穿上新袍靠,戴上新羚子,手把古兵器,真是个个威风凛凛,人人貌若天仙。元宵比故一开始,上市街以“十二寡妇征西”挺进下市街。下市街随即以“十三棍僧救唐王”而迎战,好一个珠联璧合,互相辉映,成为长乐故事会历史上最精彩、最有规格的高跷典范,至今仍是一段脍炙人口的美谈。
这12个女娃,现均已成家立业。为让女子高跷队后继有人,陈松柏又从第三代女娃子中择才培育,薪火相传。他的外孙女舒文芳八岁就赴长沙聚义堂表演“杂技英豪”的高踩;长孙女陈雨晴十岁即是“大战陆文龙”故事高踩上的陆文龙扮演者,并多次扮演“刘海砍樵”中的刘海;二孙女陈沁怡的三米高踩几乎是每场必到,并且在岳阳楼表演中获得了新闻媒体的青睐。2015年《岳阳晚报》以“十三岁女孩踩出了长乐千年古歆”为题,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陈松柏一直热衷于故事组导,竭诚尽职,善于发现和培养新人,挖掘故事元素,成为故事会的一代宗师。他现已过古稀,但仍宝刀未老,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活跃于故事会的各项活动中,进行现场指导。
2、草原英雄小姐妹
现年65岁的陈范兴,是长乐抬阁故事会第18代传人。1963年,在父亲陈斌泉的传授下,开始学习踩高跷。先后从师梁作林、李宗勉、陈青大、单文钦等民间艺人,博采众家之长。从艺50多年来,他熟知“故事”艺术的各项内容、表现手法和制作技艺,是不折不扣的老行家。2008年,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授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荣获市级以上奖项30余次。
文革结束后,陈范兴千方百计寻求如何尽快恢复故事会,让这经典文化再次展现风采。1988年正月,他借办春客酒的机会,把上、下市街有威望的老人召集拢来,在家里摆了8桌酒席。席间,酒过三巡,他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要大家一起商量。大家一致赞同,当场就凑了一笔钱。第二天陈范兴亲自带人赶往省城购买服装、道具。尔后,陈范兴又跑镇政府、到县文化局,向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赏,陈范兴喜出望外,连夜召开会议,筹备在“六一”儿童节举行上、下市街联合表演活动。
活动结束之后,陈范兴有所感触地对大家说:“联合表演冇意思,没有‘比’环节,故事会黯然失色了,就象人少了精、气、神,没有生命力了”。于是,他又召开第二次会议,将600米麻石街,以300米为界,分为上、下两市街,恢复两个故事会,以后每场故事都是一次比赛。他告诉大家:只有“比”才能有竞争、有创新,使故事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在传承中提高,在发展中普及。“比”得热闹,“比”出特色。
1989年,湖南电视台专程来到长乐镇拍摄故事会,片名叫《古镇狂欢》,向建国四十周年献礼。自那以后,长乐抬阁故事会这块民间艺术瑰宝,开始走出了长乐,走进三湘,载誉九州
作为传承人,陈范兴脑海里常有一个困惑一直困扰着他:如何让故事会既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渗透时代的元素?为了解开这个迷惑,他经常蹲在书房找答案。陈范兴爱读书,且出生故事世家,书房里收藏着父亲传下来的三本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手绘《故事脸谱》。他刻苦钻研脸谱,希望从中有所感悟,得到启示,但总没有搞出个子丑寅卯来。
“有心人,天不负”。2012年的一天晚上他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一则新闻中摩天轮旋转的画面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复思和摸索,终于为创作新故事打开了思路,获得了灵感。在那段时间里,陈范兴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不断与木匠、梯匠、油漆工、电焊工交流切磋,通过反复试验,最后成功将由8人表演的“八仙过海”古典故事,改良成12人组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空中飞人”;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既美观又典雅,完成故事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跨越。随后,陈范兴还不断创新“故事”。他创作了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成为他的代表作。
近年来在他的策划下,建立了长乐上市街故事会博物馆和下市街故事会民俗馆,成立了长乐镇故事会“传习所”,并现身说法、亲身授教,参加培训学习的达1000多人次。
“‘比’才有创新,才有活力”,这是陈范兴玩故事的心得,也是他传承故事的新理念,长乐抬阁故事会就在这种理念和创新中不断传承、完善、发展。
3、贤内助
胡石群、郑景根是一对穿开裆裤、玩泥巴长大的哥们。哥俩从小志同道合、酷爱故事,遇事一唱一和,有时还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小时候没有道具、服装,他俩就用大人的衣服当长袍,报纸折剪作行头,招集屋场里的孩子们拿着锅碗瓢盆当乐器,敲敲打打玩故事,这哥俩自然成了“孩子王”,老人家都称这是长乐街上的一对“刘昌景”。
后来,因工作迁入汨罗城关居住,但每年春节玩故事时,他二人一定要回长乐住上几天。因为这哥俩是技艺双精的造型、扎故事的行家里手。经二人搞出来故事造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每年必须在故事会的彩台上亮相的“十二生肖的轮回”,这就是胡石群、郑景根的杰作。鸡年扎鸡,狗年扎狗,相辅相成,栩栩如生。特别是去年为庆祝“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胡石群、郑景根哥俩一合计,决定悄悄搞个“高科技产品”,要联手设计、制作一台“神舟五号”飞船的抬阁故事,给众人一个惊喜。
为保密起见,他俩开始搞“地下工作”了。制作这样大型抬阁故事要买材料、道具,哥俩把自己老婆叫来,一起商量,帮忙。俩位“夫人”,受丈夫感化,也是一对闺中密友,贤良有礼,见丈夫们介绍后,欣然放囊,每人掏出1000元钱,真是难能可贵的贤内助。
正月十四下起了大雪,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但他们的飞船还没有装裱好,第二天就是元宵节,故事会就要开锣了。怎么办?“一定要把飞船推出去。”胡石群坚定地说,郑景根点头道:“那是,不然咱兄弟俩白忙乎了。”于是二人顶着纷飞的大雪,不顾寒风刺骨,忙了个通宵达旦,才完成装裱,安上霓虹灯。一台又精致、又壮观的故事诞生了。坐上两个“航空员”,简直是就要发射升空、遨游太空了。制造成功后,两人又马不停蹄,将飞船用彩条布遮挡得严严实实,运到现场。外人见不到,不知道这兄弟俩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当“神舟五号”惊现在上市街的故事行列中时,人们惊呼:“上市街有了‘核武器’啦!”
在上市街人的眼里,这哥俩成了他们故事会造型艺术的“一双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