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按下葫芦浮起瓢(上)
作品名称:挚爱亲情 作者:太行飞剑 发布时间:2018-06-14 08:41:03 字数:5130
一
“你们是张如玉的父母吗?”警察同志问。
“是的,您找我们有什么事情啊?”顾晓玲疑惑地问。
“你们的儿子张如玉,害了单相思,给公安局长的闺女写情书呢。情书已经交到老师手里啦。你儿子被我们扣起来了,你们这两个做家长的,赶紧想办法吧!”两个警察同志咄咄逼人的口气,令张柏林和顾晓玲胆战心惊。张柏林心里只叫苦:“天啊,这傻小子,这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吗?怎么敢去追求公安局长的闺女?”
张柏林小心翼翼地说:“警察同志,我们教育孩子不够好,您看我们怎么办才能弥补孩子的过错?”
“你儿子已经被扭送拘留所了,拿着一万元钱去赎人吧。”听到这句话,张柏林的腿都软了,差一点就给人家跪下了。但是,他知道跪下也没有用,赶紧凑钱去赎小儿子最重要。于是他和老婆一起去银行中取了钱,跟着警察同志去拘留所把小儿子赎出来了。还好,儿子只是受了惊吓,没有受皮肉之苦。
张柏林警觉地明白了一个问题:小儿子不能在此地久留了,赶紧离开本地,去外地读书,以便躲过这几年青春叛逆期。于是他问顾晓玲:“家里还有多少钱?你带着小儿子回太行山老家去吧,给儿子联系县里的高中读书;同时你也为二弟的事情搜集一点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
如果说张柏林是家里的决策者,那么顾晓玲就是决策的执行人,她说:“家里只剩下380元钱了,回去办事,最起码要送人情和花路费,少说也得一万多。”
张柏林说:“借钱也要赶紧离开,越快越好。”于是顾晓玲四处借钱,一天的工夫凑了一万零一百元。第二天晚上,就带着小儿子上路了。这一年张如玉十九岁,还有一个月就高中毕业了。但是张柏林说:“就是高中不读,大学不上,也不能在本地呆了,惹不起,躲得起。”结果,当张如玉联系好老家的高中的时候,高考报名时间已经过了。张如玉也没有心思读书了,只好留级到高二班读书。
张如玉脑子聪明,学习成绩优秀,第二年顺利地考上了中国铁道学院。这是后话,放下不提。
单说顾晓玲找了当地最懂法律的一个亲戚,送了厚礼,向人家咨询了有关右派平反的技巧和政策,才知道自己带的钱根本不够用。没有办法,顾晓玲只好节省自己的开支,她从来不做饭吃,也没有买饭吃,而是做起了业余乞丐。她经常到县城的饭馆里帮助人家收拾桌子,以便店家给点残汤剩饭。
一次张如玉和同学去饭店吃饭,发现母亲原来是变相地讨饭吃,他气哭了。说,“妈,我不读书了,我要想办法挣钱养活妈,挣钱给二叔打官司,我不能叫妈这样作践自己。”顾晓玲说:“难道你不明白妈的心意吗?你的书念到狗肚子里去了吗?只有你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有出息,咱们家才有希望,才能改变我们家的命运。你现在不读书,能干甚?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出力气的活儿你也干不了;你就是一块读书的料子,只有读书才能解救妈于苦难,你不读书干啥?妈现在苦点儿,只要你好好读书,妈就有希望,有盼头;你不读书,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张如玉震惊了,他第一次看见妈妈披头散发、又哭又说的样子,心疼极了。男子汉的责任感立即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对母亲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考上大学,让您从此改变受苦受难的命运。”是的,他做到了。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分配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他改变了家里的面貌。这也是后事,放下不提。
二
自从顾晓玲离开家以后,张如云和邱老六租房住了出去,家里只剩下张如银和爸爸张柏林。张柏林每天业余时间督促小女儿读书。小女儿读四年级了,张柏林只能辅导她语文,和她一起查字典。她的数学作业只好去问姐姐张如云。张如云一边给小妹讲数学,一边给小妹讲人生,她说:“小妹,你赶上了好岁月,只要好好读书,就有大学读,起码也读中专,再也不用下乡了。姐姐我下乡受尽了哭,大狗咬我、村里的‘地老大’欺负我,都是因为那个年月不好。你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一个好出路。”张如银听了姐姐和爸爸的话,她学习进步很快。
这时候张如峰已经大学毕业了,他被分配在一个北方的沿海城市做大学教师,工资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每一个月都寄钱回家。张柏林接到儿子寄来的钱都存起来,凑足了一个数,就归还给亲戚朋友,
张如云知道家里欠了债,也每月给张柏林10元钱。张柏林收下女儿的钱,也是不舍得花,攒着够一百的时候,寄给远在故乡的妻子顾晓玲。当张如玉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的债务就还清了。
张如玉在大学期间经常勤工俭学,到食堂打扫卫生,到图书馆整理书籍,挣钱寄给妈妈。自从张如玉上学以后,妈妈不用蹭饭吃了。她自己做饭吃。
这天,顾晓玲根据亲戚的指点,去搜集二弟张志林被打成右派的证据。来到张志林教学的中学,打听到当年的校长李校长。李校长当时还在牛棚里关着,他听说是张志林的嫂子,为平反而来,不禁哈哈大笑说:“报应,报应,当时我以为张志林是右派,拿出对阶级敌人的态度对他;如今我成了走资派,人们同样用对阶级敌人的办法对待我,真是报应啊。”说着坐在地上哭起来。
顾晓玲从提包里拿出老家的红枣说:“李校长,听说你也是太行山的人,尝一尝咱们家乡的红枣吧。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打断骨头连着筋,我是顾家的女儿,和你们姓李的孩子是姨表亲呢。你就先给我在这个证明上签个字吧,等我办了二弟的事情,有空来看你。你缺什么东西,我给你买。”那个校长听了,也不客气说:“你有钱吗?给我二十元,我买点日用品。”顾晓玲赶紧把仅有的二十元给了李校长,李校长才给顾晓玲签了字。顾晓玲告别了李校长一分钱也没有了,一路乞讨回到老家。
顾晓玲一进家门,邮递员就来了,送来一张汇款单——那是儿子张如峰寄来的钱。她接住汇款单,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不由得喊道:“天啊,老百姓办事怎么这么难啊?这可怜的张志林,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顾晓玲感觉自己的能力太小了,家里太穷了,要本事没有,要钱也没有,救二弟出来简直是骆驼穿针眼太难啊!
顾晓玲只顾伤心了,都没有仔细看看汇款单上的留言,张如峰在汇款单上留言说:“妈,这是儿子的第一笔稿费200元。”
有了钱以后,顾晓玲又去一趟县委,在信访办公室,遇到了一个司法办的咨询员。他说:“你要告状,需要有写成文字性的东西,这样用嘴说,立不了案。咱们县里有个老律师,姓张,住在城南庄,你找他去吧,写个书面的东西。”
顾晓玲找到张律师的时候,张律师已经退休了,在家里养兔子呢。顾晓玲陪着人家给兔子喂草,一边喂草,一边讲二弟的事情。张律师说:“好了,我听明白了,你走吧。明天中午,带上一百元钱,来拿材料吧。”
顾晓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明天中午?一百元?她不敢多问:“谢谢,谢谢!”一边道谢一边往出走。走出门了,才想起来,该问问他,这材料交给谁啊?
“管他呢,交给信访办吧。”顾晓玲想着琢磨着。回到了家。
第二天中午,张律师早就等着顾晓玲呢,他对顾晓玲说:“要想打赢官司,你需要像杨三姐告状那样,把这材料背下来。后天早上,县委书记召开公检法会议,你冲进去,举着材料,背诵下来。这样才能引起重视。”顾晓玲听傻了,这不是叫自己在生活中演戏吗?好在自己曾经是演员,《杨三姐告状》也在舞台上演过。这一次,为了二弟弟的平反,在生活中演一次吧。可是一看那个材料,傻了,七页纸,比台词难度大多了,妈啊!顾晓玲的眼泪又流出来了……
在故乡给张志林平反的这一年多,顾晓玲瘦了,黑了,也老了,她都不知道自己流了多少泪,偷偷地哭了多少回。对于一个半文盲的嫂子来说,替小叔子弟弟打官司,不但是太难了,而且不被人们理解。风言风语多了,顾及这些闲言碎语就不能活了。
顾晓玲按照律师的指点,拦下了县委书记的公车,真好,县委书记坐在上面。顾晓玲高举着律师写的材料,一字一句地背下来了。中途有人想打断他,可是县委书记不让,他说:“我们老区的人民是最实在的,让她说一说,我听听,就不用看材料了。这个案子很有普遍性,咱们老区解放这么多年,生活水平就是变化不大,那些吹牛浮夸的风气再也不能进行下去了。”顾晓玲听了这些话,带着哭腔背诵七页纸的材料。县委书记一直等着她背诵完毕,才让工作人员接过材料,对顾晓玲说:“老书记知道了,他会认真处理的,回去听消息吧。留下你的联系地址。”
县委书记的车开走了,顾晓玲昏倒了。她的心脏受不了这么强烈的刺激。一个老大爷将顾晓玲扶起来,给她喝了一点水,说:“你,你不是顾洪林的妹妹吗?”于是将其带回来槐树庄村,送回到顾晓玲的哥哥家。
顾洪林是顾晓玲的二哥,当年结婚走的时候就是从二哥家走的,这一走已经20多年了,一直没有回娘家看看,哥哥们都想顾晓玲了。大哥知道顾晓玲回来了,也拄着拐棍来看妹妹,他说:“你个傻妹妹啊,怎么就不知道遇到难处回家来找哥哥啊?”于是顾晓玲和哥哥抱头痛哭……
三
1980年春节,张如峰要带女朋友回家,顾晓玲暂时停下了打官司的事情,回家准备给儿子掌掌眼;张如玉寒假也要回家看看;张柏林买了半只羊,准备欢欢喜喜过一个年。这几天下班回来,张柏林就教给小女儿张如银唱《白毛女》选段。全家人都盼望着过一个年呢。
这时候,张如峰收到了妹妹张如云的一封长信:那是妹妹第一次给他写这么长的信。信中透漏了妹妹这几年的生活,从1973年到1980年,妹妹的所有经历和心酸都跃然纸上。张如峰一边看一边替妹妹抱不平,一边看一边责备自己,后悔自己不该动员妹妹上山下乡。她感觉自己是害了妹妹。
“亲爱的哥哥你好,自从1973年暑假一别你一直没有回家,咱们分别已经七年了。这七年你可能还不知道吧?我已经从一个高中毕业的姑娘,变成孩子的妈妈了。这七年我经历了一个女孩最重要的蜕变。哥哥你能想到吗?我一个弱女子是怎么在举目无亲的农村度过了三年的时光……”
看到这,张如峰愣住了,妹妹已经结婚了,还生了孩子,为什么父亲母亲都只字不提?为什么妹妹好久不来信?为什么妹妹现在要写这样一封信?张如峰心如乱麻……
“我跟着同学们来到农村,对一切都很陌生。首先是村里的狗,总是对着我‘汪汪’叫,我真害怕,感觉那些狗都是冲着我叫唤的,随时都可能冲过来咬我。其次是吃水要在井台上去打水,我用辘轳挂住水桶递下去,可是无论怎样,就是打不到水。农民伯伯不帮助我,还要笑我‘笨蛋’。队里安排我除草,我除掉了麦子,留下来草。晚上回到居住点,还要轮流做饭。轮到我的时候,我不会做,只好全体吃夹生饭。生产队里照顾我,叫我放羊。那是两头种羊,他们的样子很可怕,我小心翼翼地赶着羊儿到草地上,它们胡乱跑起来。一天中午,天气很热,我睡着了,一会儿的功夫羊不见了,我四处找,怎么也找不到,只好跑回村里,向老乡求助。队长只管批评我。说要是丢了叫我赔,我一分钱也没有怎么赔啊。我吓哭了,这时候本村有个后生站出来,他说和我一起去找羊。我们找了四个村子,脚底板都磨破了,终于找到了羊。我又哭了。不知道是庆幸还是悲哀。回村的时候,都半夜了,我不认识知青点的路,又害怕狗咬我,只好在后生家吃了面条,睡了。在我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与后生发生了关系。我想,可能这就是我的命吧,我认了,从此就在这个后生家里住下来。结婚前后生的一家人对我都很好,好吃的给我吃,好喝的给我喝,不用我下地干活,只在家里做家务活儿就行了。结婚后,他们就变了,拿我不当人看了……”
张如峰看不下去了,立即请假回家,想看个究竟,他不想妹妹就这样窝囊地度过一生,他想给妹妹做一次生活的了断。
可是当张如峰带着女朋友回到家里的时候,父母亲给他讲的是另一个版本的“妹妹出嫁记”。母亲和父亲都说,以前总是“富养闺女”不舍得叫女儿干活儿,结果穷人家的女儿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一起下乡的女孩多了,人家都能吃苦,都能劳动,只有她生产队照顾她只放两只羊,都能睡着了,丢了羊。人家龙梅、玉荣小姐妹才8岁都比她强,放着一群羊,与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保护了羊群。“恨铁不成钢啊!”这是母亲反复说的一句话。
张如峰说:“难道妹妹不可以离婚,找一个更好的男人吗?”
母亲说:“那样的话,你妹妹就不但是一个懒惰和愚笨的女人,而且还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女人了。那个后生对她有困难中帮助之恩,你妹妹是出于报恩,想嫁给他来回报他的相助之恩呢,你就成全她吧,别叫她变卦了。”
说来说去,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的,而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叫妹妹的孩子失去父亲,就叫一家三口人生活下去吧。张如峰也爱莫能助了。
临走时,张如峰和父亲喝酒,父亲说:“我小时候放羊,知道管住头羊,头羊走正路,整个羊群就走正路,可是教育子女不能用管羊群的方法。你这只头羊,走了一条上山下乡镀金上大学的路,你妹妹却走了上山下乡嫁人的路。以后父亲不管你们了,你的婚事自己办吧,现在实行革命化的婚礼、集体婚礼什么的,你自己看着办吧。我老了,准备提前退休,叫张如银接班,我回太行山老家去了。”
张如峰对父亲说:“好的老爸,那我就报名参加集体婚礼了。等生了咱们自己家的孙子,我再回来看你。”
这一天父亲喝酒了,父亲哭了,他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女儿哭泣,可是她的女儿已经忘记了苦难,走向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