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万安母亲>第二章 勤俭持家过光景(1)

第二章 勤俭持家过光景(1)

作品名称:万安母亲      作者:大地琴韵      发布时间:2018-03-31 15:02:28      字数:8106

  第一节窑洞灯光暖全家
  
  春雨潇潇地下着,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有了一些淡绿的嫩芽,雨水顺着树尖滴下来,变成了一串串水灵灵的音符。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气息。小草也偷偷地钻出地面,开始编织绿色的地毯。
  春雨潇潇地下着,它正轻轻地唤醒大地,悄悄地带走寒冷,慢慢地抚慰树木上严冬的创伤。春雨洗去了冬日的残迹,万物在春风的吹抚下醒来了,在春雨的滋润下生长了。
  多神奇的春雨呀。它是朦胧的,又是清晰的。它给万物披上一件缥缈的纱衣,它又把万物洗涤得清新明亮。陈云竹的心情也好像被雨水清洗了、擦亮了,一种明朗、欢快的感觉在滋长。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好像一切都重新开始了,树是新的,新得绿芽满枝;草是新的,新得娇嫩纤弱;花是新的,新得含苞待放。甚至连陈云竹的心情也是新的,心中只有一种清爽愉快的感觉。
  新婚过后第三天,陈云竹就在妻子周贤英的催促下,外出做木工活了。春上的活儿还真多,这家还没有干完,那家就有找上门来。陈云竹的精力十分旺盛,劲头也足足的。刚在这家干完活,也不坐下喝口茶,掂起木工家什,拍拍屁股就走。到了那家,也不坐下歇歇脚,立刻分料分物,量尺寸、打线条、锯子拉、板斧砍、刨子刮,忙个不停。主人媳妇端来一碗白开水,也不坐下歇歇,就站在木工活旁,一手拿着墨斗,两眼瞅着木料;也不看主人的媳妇,伸出另只手,接了茶碗,对到嘴上,“咕噜咕噜”三口两口就喝完了。把碗递给主人媳妇,用手抹了一下嘴,就又开始干活。
  傍晚时分,陈云竹在邻居家打好一张桌子,早早地吃过晚饭,就踏着微弱光线里的春雨回到家中。
  他刚坐下,妻子贤英端了一盆洗脚水走到他面前,放到他歇脚的地面上。
  她问:“还吃不?”
  他答:“不了。奶呢?”
  她回答:“才给奶端了一盆洗脚水,泡完脚,睡下。”
  他又问:“才三和秋粉呢?”
  她“噗啼”一笑答:“在西窑耍四步丁呢。俩人耍得正欢。”
  他说:“你也不给他们派活,这样惯着,会野的。”
  她解释说:“都还是孩子,正耍的年龄,干一半,耍一半,就中。”
  周贤英一边给丈夫搭话,一边拿了一件衣服和针线筐,走到窑洞床前的煤油灯下,坐下,戴上眼镜,开始干活。
  这是弟弟陈才三的一件半新不旧的浅蓝色粗布棉袄。春天来了,才三再穿着棉衣出门,小孩子家,耍性大,火力旺,就容易被汗水湿透,就会穿着感觉不舒服。
  从衣领开始,她拿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衣角拆开。她又拿起缝衣针,沿着针脚将缝的线,仔仔细细地挑起来,把缝的线耐心细致地抽出来。然后,她又把棉衣服里的棉絮慢慢地掏出来,装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这些活儿干完,丈夫已经洗完脚,躺进被窝里睡熟。丈夫均匀的酣睡声,如美妙的家庭音乐,让身边坐着的妻子一边干活,一边感到特别受用,心里特别踏实。
  西窑不知啥时候不再吵闹,平静下来。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活,站起来,走出去,来到西窑。原来,两个小家伙,已经在各自的床上安静地睡下。从他们天真无邪的稚嫩的笑脸上,可以看出,两人都在做着各自的美梦。她笑了笑,悄悄地帮他们掖了掖被子,吹灭床前两斗桌上的煤油灯,轻手轻脚地走了出来。
  回到东窑屋,坐回床边,她继续干活。把掏出棉絮的棉袄,再缝制起来,变成了一件夹袄。到此时已经是深夜,她累得腰酸背痛。放下针线和夹袄,站起来,用手捶了捶背,这才将夹袄和针线筐收了起来。两只胳膊伸起来,悄悄地打了个哈欠,感到舒服多了,这才准备睡觉。
  周贤英就是这样,不分春夏秋冬,不分刮风下雨,不分酷暑严寒,大部分晚上都坐在床前的煤油灯下,替老婆婆、替丈夫;替弟弟、妹妹,拆洗衣服、缝补衣服、缝制衣服、织毛线、做鞋子等等。使这个家感到了温馨温暖,祥和平安。
  一个初秋的夜晚。开始没有月,星是极稠密的。十一点后人都睡了,四周真寂静啊,恐怕是个绣花针儿落在地上也可以听得出声音。
  陈家窑洞和宅院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窑洞和宅院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刚刚爬出的月亮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星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与正在窑洞煤油灯下做着针线活的周贤英无关。
  今晚的针线活真多,老婆婆的、丈夫的、弟弟的、妹妹的,还有她的,都堆积起来了。
  这段时间,丈夫在外边给人做木工活,忙了这家是那家,根本顾不上地里的活。而初秋,也是地里农活最多的时候,都得不失时机赶快做出来才行。常言道,人勤地不懒。你尊敬它对得起它,它才会使劲地给你长庄稼,才能使你在秋后获得丰收的喜悦。为了让丈夫放心地在外边做木工活,为了不耽误地里的农活,周贤英这段时间把地里的活全包了,全身心泡在地里舞弄庄稼。
  初秋的傍晚,天空的云彩,绮丽多姿:有的如春花怒放;有的似猛兽奔扑;有的更若彩禽飞腾,倒映在清澈的杨沟村的河水中,甚是好看。且有一群晚归的鸭子,聚成三角形,在那粼粼的水波上,向它们的归宿慢慢地划蹼游去,溪水被分成两路,每只鸭子犁起的水波向左右展开,一直缓缓地涌到岸边的小草里,给人一种说不出的静美之感;隔河望去,对岸万安山下的农家,炊烟袅袅,冉冉上升,村上牛羊哞咩,金鸡晚唱;河边,村姑村妇们,一簇簇,一群群,一边笑语,一边洗衣,周贤英从地里荷锄归来凭栏眺望,为眼前这幅秀美的乡村风景画所陶醉。
  下午,周贤英刚把地里的活做完,晚上她就又开始做家务活啦。
  开始,她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做睏了就搓把脸继续干活;后来她睏了,站起来在床前的地上走动走动,踢踢腿,伸伸胳膊,继续坐下干活;再后来,她实在睏得厉害,干脆到外边打盆水,洗洗脸,再回来坐下继续干活。就这样,一个晚上,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黎明的霞光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这时,丈夫已经起床。弟弟妹妹刚起床就又跑了过来问候嫂子,当他们看到床上那一件件刚缝制好的衣服时,关心地问道:“嫂子,你又是一夜没睡呀?”
  周贤英摆摆手制止他们道:“你们听,外边树上的秋蝉在叫呢。”
  弟弟妹妹支棱起耳朵仔细听,还真听到了秋蝉的叫声。
  周贤英点着头一顿一顿地说道:“俗话说,听见秋蝉叫,懒婆娘吓一跳;薄衫没穿上,又该缝棉袄。”
  弟弟马上说:“可嫂嫂是勤婆娘,看俺们的棉衣全缝好了。”
  “是吗?”周贤英骄傲的低着头问妹妹。
  妹妹拍着手回答道:“是的,是的。”
  老婆婆和丈夫看到了这一幕,脸上堆满了既幸福又温暖的色彩。
  
  第二节夜半织机声声情
  
  陈遂亮母亲周贤英,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的四十多年中,她在陈家大部分晚上,除了给老婆婆、丈夫、弟弟、妹妹和后来的子女们拆洗衣服,缝补衣服,缝制衣服,织毛线,剪鞋样,做鞋子,干针线活外,剩余的大部分晚上几乎都是在纺花车里和织布机上度过。
  在那些年代里,由于战争的创伤和新中国刚刚成立等诸多原因,我国的经济和建设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状态。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发展,商贸往来,一切都还跟不上趟。各项制度需要健全,各项法律需要健全。一切生产、生活和建设的发展秩序都还没有进入科学合理的程序化轨道,都还在摸索中十分缓慢的十分艰难的前进。生产、生活必需品都相当紧缺,吃粮、穿衣、购菜、购物等生活必需品,都还需要按计划凭票供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那个时候,粮票、布票、油票等等都十分紧缺,只有在外工作的人员和城市居民,国家才会按计划供给票证,作为广大的农村农民,这些东西几乎很难得到。加上农民本来手中的钱就少,又没有经济来源,大部分的经济来源靠“鸡屁股银行”获得,几乎家家囊中羞涩,手中少得可怜巴巴的钱,只能抠着算计着在关键时候使用。因此,他们的吃粮穿衣等问题,几乎全是靠他们自给自足的手工活来完成。
  纺花织布是那个年代里的中国农民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穿着方式。广大的中国农村中的善良、淳朴、勤恳妇女,纺花织布也就成了在那个时期赋予他们的义不容辞的最重要的家庭穿戴时代使命。下雨天,下雪天,农闲的时候,除了打猪草和必要的家务活外,她们几乎没有什么闲心去干别的事情,去参加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大部分时间,尤其是晚上,都是在纺花车里和织布机上度过。
  秋,就像一位个性十足的画家,她把银杏染成金色,把枫叶涂成红色,给小草抹上黄色。乍一看,满世界金色流动,红色燃烧。她还不满意,便轻轻吹口气,一下子把所有树叶都变成了灵巧的蝴蝶,“沙啦啦”地陆续从树上徐徐飘落。这下,所有色彩都在空中飞舞,仿佛充满了活力。人们都被这极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惊呆了。有的提笔写出诗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看了高兴得直点头。
  秋,又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她用自己的乳汁——秋雨滋润着大地,使不少生灵孕育出更多的生命:虫子们产了卵,精心呵护着,把它们当作新的希望。秋天呼呼地吹着风,催促着棕熊快快储存食物,准备冬眠;她又帮大雁排好队,用双手将它们托向蓝天。她把小鸟送回巢,她把松鼠带回家。这时,她才停下来,笑一笑,脸上满是温柔与慈祥。
  秋,还是一位慷慨的奉献者,她把成熟的果实分给那些盼了大半年的农民们。瞧,金黄的荞麦笑弯了腰,没见过生人的高粱羞红了脸,苹果躲在树丛中往外瞧,石榴高兴得裂开了嘴,葡萄像玛瑙般闪闪发光。农民们忙得停不下脚,却也乐得合不拢嘴。好一派丰收景象!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菊花拿出来,把它的千姿百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有的羞答答地低着头,欲开又合;有的舒展花瓣,在风中舞蹈,显示着她优美的舞姿;有的昂首怒放,在寒风中挺立着,仿佛要做傲霜斗雪的英雄。秋天又捧出她的明镜——圆月,供人们欣赏,人们便乘这个机会和家人团聚,一边赏月,一边谈心,亲亲热热,和和睦睦。
  在这个充满温情暖意的秋天的夜里,周贤英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刷了碗筷,喂了圈里的猪,一如既往地给老婆婆端过洗脚水,揉背捶腿伺候老人睡下;又给弟弟妹妹们交待几句晚上应注意的事项,涮洗了大小人的衣服,这才坐上织布机开始织布。
  此刻的周贤英,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农村家庭妇女,虽然她的衣着穿戴仍是那么的整洁、干净、清爽,但再也没有在娘家时的大小姐的派头;不穿金,不戴银,不粉饰,粗布衣,粗布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为了生活,岁月的风,时代的雨,把那极度劳累过于疲乏的印记,渐渐刻在她的额头上,她的鬓角上,她的简单粗糙的衣着打扮上。但她母性的温柔和善良,勤奋和淳朴,坚韧和自信,也似乎随着日月光景的不断变化,更加的显现出来。中国农村妇女的优良作风,从那个年代那富有特色的娴熟的家务活里,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具体的彰显和升华。
  “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传导着她的温柔和善良……;“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传导着她的勤奋和淳朴……;“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传导着她的自信和坚韧;“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传导着她的希望和力量;“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传导着她对家人无限的深爱和无限的深情……
  虽然织出的布简单而粗糙,大部分是原型色的白布,织成的白布后来给上了色,也是简简单单的蓝色、黑色、酱色等几种。也有织出花色的,但也是线条型的,白线条多,红、黄、蓝、绿、紫等颜色线条少,线条型间隔着夹杂其中。这些花色布,大部分用来制作床单和被褥使用。
  祖母有了衣裳穿,丈夫有了衣裳穿,弟弟有了衣裳穿,妹妹有了衣裳穿……虽然那些穿着,穿在每个家人的身上并不光鲜,但却是每个家人都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温馨、幸福和吉祥。
  他们走在邻里间,邻居竖起大拇指:“云竹说了个好媳妇,福分啊!”他们走在村子里,村民竖起大拇指:“看,还是人家云竹媳妇,中!能干!”他们走在街道上,民众竖起大拇指:“男人在外边之所以事业能够成功,那都是家里有个贤媳妇发挥的作用。陈云竹家有个贤媳妇啊!”
  这一天的夜,天空蓝的透明透亮。满月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方天边升上来,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着。
  不知什么时候,天边起了一团云雾。云团缓缓地移动着,被吞没了多时的满月一下子跳了出来,像一个刚出炼炉的金盘,辉煌灿烂,金光耀眼,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陈遂亮家的窑洞边小溪里的青蛙,草丛里的蚂蚱和树枝上的小鸟,都被这突然降临的光明惊醒,欢呼、跳跃,高声鸣唱起来。
  “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老婆婆从睡梦中醒来,心疼而关切的喊道:“云竹家,快睡吧,别累着。”“奶,您放心,俺再织一会儿就睡。”
  “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丈夫从睡梦中醒来,心疼而关切地喊道:“不早了,快睡吧。”
  “嗯,俺知道,你快睡吧,俺一会儿就歇。”
  “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弟弟从睡梦中醒来,心疼而关切地喊道:“嫂子,别忙了,身体重要。”
  “没事,你快去睡吧,别冻着。”
  “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织机声声,妹妹从睡梦中醒来,心疼而关切地走到织布机前,拉住嫂子道:“这活啥时候也干不完,你能把自己累死。下来吧,你不去睡,俺也不睡。”
  “死妮子,就你能!中中中,俺去睡。”
  周贤英下了织布机,走进卧室。这妹妹陈秋粉才回自己的卧室休息,可妹妹陈秋粉再一觉醒来,又听到“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声……
  
  第三节硌牙冻柿充腹饥
  
  历史的原因,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吃食堂饭,致使中国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全部被打乱。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因为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库水渠,致使耕地抛荒和弃收严重,造成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各家各户出现饥馑情况骇人听闻。后来又因政府实施的生产方式的不配套与劳动力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而使农民的物质生活供应仍然跟不上日常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农民的吃饭问题,在后来十多年中,一直成为搞粮食生产的中国农民最头疼的问题。
  周贤英和她的家人,生活在这个年代里,也就成了这个大时代一个具体的生活缩影。
  临近中午的时候,杨沟村家家户户的灶房上升起少气无力的袅袅炊烟。
  束着围裙的周贤英,在锅底门往锅底壳廊里撺了把柴火,红色的火苗就窜出了锅台的眉眼儿。她站起来,掀起锅盖,见锅里的水丝丝缕缕地冒着白泡儿,又赶快盖好锅盖,来到案板前。她皱了皱眉,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案板上仅剩下一瓢红薯面和半瓢玉米糁,这饭该咋做啊?老婆婆、丈夫、弟弟、妹妹,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半大孩子,一家七口,这饭根本没法吃。
  还是深冬季节不到过年,家里的粮食就上顿不接下顿了。为了能让家人吃上饭,可让周贤英作难不小。主要粮食不够吃,就拿磨麦面撇出来的麸子,磨玉米糁撇出来的皮子,磨豆面撇出来的豆壳,还有高粱面、红薯面、红薯、红薯片、土豆、萝卜、蔓菁、山野菜,等等,作为补充粮食来充饥。
  为了把生活调节好,尽量让家人吃得好,她又生着法子变着花样做饭,要大家吃。譬如,她做麸子面糕的时候,在麸子面里掺些白面,麸子面糕吃着就筋斗,似乎就好吃了许多;她做皮子面馍的时候,在皮子面里掺些红薯面,皮子面馍就吃着甜丝丝的,似乎就好吃了许多;她做豆壳面饼的时候,在豆壳面里掺些玉米面加点食盐,把豆壳面饼炕得黄焦,吃起来满嘴香味,似乎就好吃了许多。另外,她把麸子面、皮子面、豆壳面与柿子搅合在一起,晾干,再拿去磨成面,一是与白面或者玉米面做成花卷馍,大家啃那馍甜丝丝的也就喜欢吃了;二是干脆拿出来一部分,在锅里炒熟,变成炒面,吃的时候,盛在碗里,加上少许开水,和匀来直接吃,大家也很乐意吃了。
  还有,红薯面,她的吃法也很多。第一种吃法是把它蒸成红薯面窝头吃。做法是把红薯面倒进烧制的瓦盆里,兑进少许水,把面粉弄湿搅拌均匀即可,但面粉不能太湿,太湿就拿不起来;用手挖一手捧多少的湿面粉,用双手把它旋转着拍均匀,从底部大拇指在里,四指在外,把它旋转着做成,上小下大,底部平整,中间是空的,看上去像个半椭圆形的和尚帽,就成了一个半成品的窝头;然后用同样的手法,把瓦盆里的湿面粉全部做成半成品的窝头后,上笼蒸半个小时左右,掀开笼盖就成了黑不溜秋的红薯面窝头。
  第二种吃法是把窝头在压红薯面机上压成红薯面条,用葱、蒜、辣椒汁调着吃。那压面机是一条板凳上,靠一头的二分之一位置上,挖一个圆柱形的孔,孔里安放着一个圆柱型的底部均匀的钻有许多小孔的铁篦子,铁桶里是一个圆柱型的木塞子。同时,在那同一头的板凳头上,安装有一个铁丝套或者绳套的东西,用来套杠杆。杠杆是木头做的,有盖房子用的椽子大小长短。这就成了一个压红薯面机。压红薯面条时,一个人不行,至少得2人以上。把蒸熟的红薯面窝头,放进圆柱型的铁桶里,凳子下放个瓦盆成红薯面条,按上木塞子,用杠杆压木塞子,圆圆的长长的红薯面条就挤出来,落在了下边的瓦盆里,用葱、蒜、辣椒汁搅拌了,盛在碗里就可以吃了。
  第三种吃法是把红薯面做成红薯面鱼儿吃。这个做法比较简单,把红薯面粉放进瓦盆里,用水拌湿,湿的程度与做窝头的程度一样,然后全部挖出来,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把面擀成厚厚的面片,用切面刀削成一小小块条状面片,下到黄蜀黍面锅里或者是稀糁汤锅里煮熟,因为有点像小鱼儿,因此叫红薯面鱼儿。
  第四种吃法是做成两掺面条或者两掺面叶来吃。同样的办法把面在瓦盆里和好(即搅拌好)。这是先和好白面(即小麦面),再和好红薯面;先把和好的白面摊在案板上,用手把它摊平,再把和好的红薯面摊在白面上,也基本与白面一样摊平,再用擀面杖把面慢慢地卷在擀面杖上,慢慢地擀成面片,用切面刀切成面条或者面叶就可以下锅煮熟来吃了。
  总之,那个时候的周贤英想了很多办法做饭,变着花样要家人吃。这些办法,那个时候的农村家庭妇女大部分都使用过,周贤英只是那个时候的一个农村家庭妇女的缩影。
  如今已经是晌午了,又仅剩下一瓢红薯面和半瓢玉米糁,周贤英愁这饭可咋做啊?她只好又弄来一些山野菜,先把半瓢玉米糁下到翻浪子滚的锅里煮着,然后把一瓢红薯面做成红薯面鱼儿,糁子三成熟的时候,下到锅里,七成熟的时候,把山野菜也放进锅里。
  丈夫在外做木工活回来了,弟弟和妹妹在生产队里做农活也回来了,两个半大孩子在堂屋里由老婆婆领着玩耍做着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么多人,这饭当然不够吃。周贤英想了个办法,要一家人都坐在院子里吃饭,她自己躲在灶房屋仅仅吃了半碗饭。丈夫和弟弟妹妹问起来,她说,自己已经吃过了,要他们赶快吃。
  到了下午,天气突然变了,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着村子里行人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行人的肌肤。行人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扣得严严实实的,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而村道两旁的松柏,却精神抖擞地挺立着,傲迎风霜雨雪,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前进。
  黄昏的时候,周贤英实在饥饿难忍,因为天天吃红薯面饭,她的胃也吃出了问题,时常吐酸水儿。她走出窑洞门,见下雪了。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像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她搬了一挂梯子,走进院子,踏着雪片,来到柿子棚下,把梯子放到柿子棚的边沿,沿着梯子爬了上去。柿子棚上覆盖着一层玉米秆,她把玉米秆揭去,露出冻得像琉璃头样的柿子。她也不怕凉,也不怕硌牙,捡起一个就吃,“咯砰、咯砰”的,牙框子冰得生疼,满嘴冰凉,身上打个寒噤,头发稍都是凉的,肚子里更是冷热交集有些说不出的难受。可这又怎么办呢?为了能给家人节省些粮食,她宁肯每顿饭自己少吃些,宁肯自己来吃着冻柿子。
  雪越下越大,这漫天飞舞的雪花,纷纷扬扬,似玉屑,似羽毛,似花瓣,悄然落下。在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翩翩起舞。让人看着就喜欢。它们像玉一样洁,像银一样白,像雾一样轻,像柳条一样柔。它们是那么纯洁,纯洁得晶莹透亮;它们是那么静,静得悄然无声。每一片雪花都是一首宛转、悠扬、清新的乐曲;都是一首轻快、和谐、鲜明的小诗。让你的心也陶醉其中。
  此刻的周贤英,不就是这样一片圣洁的雪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