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故事家族>卷一 第三章

卷一 第三章

作品名称:故事家族      作者:尔玛天空      发布时间:2018-01-30 10:37:27      字数:4136

  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冬至节,长年住在涪城的老太爷梁荣信,慌慌张张回到石家沟。老太爷上了年纪,走路说话显得不太利索,抖抖索索,颤颤巍巍。回来的第三天,便把祖爷爷、爷爷和多年来长年帮他干活的帮工,长期租地的佃户全部召集到上房,一直在涪城经营生意的老爷梁敦义恭敬地站在父亲旁边。
  “这个世道要变了。”老太爷咳嗽一声,开了口:“我与敦义商量,我们家的土地林地,常年都是大家在耕种。我们都是一家人,往上数三四辈,都在一口锅里吃饭。我们留下五十亩地,其余都给你们,今天把契约都写给你们……”老太爷叹叹气,说不下去,指指儿子:“你说,你给他们说!”
  敦义老爷恭恭敬敬答声是,接下来说:“共产党打到涪城了,解放军进了城,这个世道要变了。我和老太爷商量,把土地山林卖给大家,先将地和林作个价,契约今天就写,先不收钱,毕竟我们是一家。我们留五十亩地,三百亩林,到时还是请大家来帮工。其余都给大家……”
  敦义长年在涪城经营掌管铺面,实在不愿意回到石家沟,可是解放军进了城,一些事情人们一时还弄不清,好多大商家都跑了。梁家先祖进入涪城,一直经营山货,生意的一头连着大山草原,一头连着来来往往的客商。要想跑,就只有一种选择,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敦义有一种冲动,干脆不跑,就守着铺面。改朝换代,无论谁当政,士农工商,社会总会需要。可父亲的看法迥然不同,说回到石家沟,可进可退,实在不行,再回涪城也不迟。于是在解放军进城的头一天,一家人收拾金银细软,逃回了石家沟。一年多前,时局吃紧,到处都流传着共产党在北方实施的各种政策。于是,父子二人按照听来的办法,最终下定决心,将土地山林全部分给了长工短工,佃农租户。可是对祖上建好的规整院落,实在下不了决心送人,依然决定自己住。
  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根本没人再仔细听老爷说什么,都心潮澎湃,浮想连翩。祖爷爷和爷爷两个人,相互看了看,低头商量起来,其他的人也都咬耳扯袖,窃窃私语。几天下来,各家各户都依着自己能力大小,确定了自己需要的亩口。祖爷爷决定要五亩耕地,一百亩林地。这几年也存下了几个钱,但不够,祖爷爷找到老爷,刚说了几句,老爷阻止道:“你不用给钱,这些年,你做了贡献,你们家人多,五亩太少,十亩吧,选甲等地,山林也选最好的,亩口多少无所谓,关键是要土脚厚有出产,莫选岩坝子……”
  最终祖爷爷选了十亩地,一百亩林,转眼就成了有田有土的人,家族几百年的梦想,瞬间变成了现实。祖爷爷跛着腿,柱着拐杖,每天清晨准时出发,沿着自己的十亩地走上一圈,不断地盘算翻春后每块地的耕种计划,心情欢快舒畅。分到土地的长年帮工,佃户租客,个个都如祖爷爷一样,人们常常在地头相遇,免不了感叹一番,都念着老爷的好处。这些都是石家沟最贫穷的人家,数百年来,在石家沟从来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如今变成有产者,从心底感激老爷老太爷。老爷祖上,如同自己的祖上一般,贫穷艰辛,慢慢发达起来,建设了石家沟最为奢华的院落,传到荣信和敦义手中,刚刚历经三代,如今散尽山林土地,一下分发给大家,怎不让大家感激涕零。于是商议决定,由祖爷爷负责召集,每到农忙季节,先集中力量抢种老爷田地,再抢种自己庄稼,以此报答老爷对大家的恩惠。大事议定,便开始家长里短,大家常年在地里劳动,对各个地块都异常熟悉,相互评论着各地块的优劣,虽然对老爷心存感激,私底下却在衡量自己土地的富饶贫脊,比较山林里林木的多寡,感叹土地山林的好坏。
  过了些日子,老爷又将几个丫环佣人也打发走了,只留下沟里几个长期在家帮忙煮饭洒扫的中年妇女,帮着张罗家庭事务。荣信老太爷看着儿子散尽家产,安排完一切之后,自己也油尽灯枯,腊月初与世长辞。敦义带着儿子梁崇廉,守着古礼,操办丧事,风风光光地送父亲最后一程。凡是受过老爷恩惠的,也都前来烧纸跪拜,在灵前哭上一场,全沟上下再次流传着地主一家几代人辛苦致富的故事。地主院子在经过丧葬之后,陡然间,显得冷清寂寥,了无生机。
  荣信老太爷卧床不起的日子,就开始传说石泉解放了。当时老太爷还能说话,听到解放了,连连说:“好,好,好!敦义啊!”眼睛就看着架子床上的雕花,不再移动。此后,就再没开过口,死的时候很安祥。敦义叹口气,说老太爷这辈子终于操完了心,一块石头落了地,没有牵挂担忧,走得还算利落。
  石泉解放了,人民政府成立了,石家沟的人们依然一日三餐,自顾自的过着日子,生活没有任何变化。
  
  故人
  
  直到五0年二月,新年春节的第二天。满山遍野都是白雪,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着白烟。全沟的人都窝在家里,东家西家窜门子,相互请吃请喝,热热闹闹地过节。关门子外道路上的积雪,被人踩得乱七八糟,一名干部,五名解放军笔直的来到地主大院。敦义心中突突乱跳,慌忙迎到大门口,又是打躬又是行礼,口里一叠声的请请请。
  “是荣贵叔吧?请请!”敦义认出走在前面的,好像当年挑着货担做小买卖的梁荣贵,小心翼翼地问道。
  “是我,你是敦义吧?”荣贵指着为首的解放军说:“这是李营长,他想问你点事。”
  “请问梁敦祥是不是住这里?”为首一个四十多岁的军人问道。
  “哦,问我敦祥哥啊!他在,请进请进,马上叫人去请。”敦义一边往里让,一边让人去请祖爷爷。
  “点名见我?说的我的名字?”一家人正围在火塘烤火,听说有解放军指名道姓要见自己,祖爷爷不敢相信,不停地证实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大过年的,谁哄你开心哦。走走走,老爷专门喊我来请你,来人坐到上房等起在!”
  “好好好,崇寿你陪我!”祖爷爷整整衣服,拄着拐杖,一路上和爷爷不断地猜测,还是理不出头绪。
  爷爷嘴上应付着,心里更加不踏实,猜想是不是解放军发现了自己,是不是以前的战友认出了自己,如果真的是这样,怎么办?一旦证明自己是逃兵,怎么办?就说受了伤掉了队,还是说被川军俘虏了……爷爷心中紧张慌乱,一条几百米的路,好像走了多半天。
  “就是你们两个!没变没变,老样子!”刚走进上房,就听到有人高声叫道。
  “你是?”祖爷爷歪着头,背过光,希望看得清楚些。
  “我,小李啊!记得不?凉水洞,手臂受伤那一个。梁崇富,我们五个人受了伤,躲在凉水洞,你们两个给我们送吃的……”祖爷爷和爷爷立即就认出来了,真是小李啊,只是老了,胖了,不再是年青时的样子,老成稳重,自有一股威风。三个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连连叫好。
  小李叫李林,当年伤好后,从凉水洞出发,千辛万苦追上了队伍,南征北战,一直冲在最前线。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四九年十二月,在陕西褒城,研究石泉解放后搭配县级班子时,主动申请作为南下干部,前往石泉工作,理由是自己受伤期间,长期潜伏在石泉,熟悉情况,有利于工作。可组织上没有批准,一直到五0年一月,石泉解放后,首长命令他任545团三营营长,带领一个营的兵力,驻守石泉。任务两项,一是改编或歼灭盘踞在泽可的国民党20军的正规军队,摧毁国民党有生力量;二是驻防石泉,保证县委工作顺利开展,打击消灭反动势力,保卫新生政权。李营长一到石泉,立即着手解决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一直忙到春节,终于偷闲来到石家沟,看一看当年战友的墓地,见一见当年保护掩护自己的恩人。
  看到烈士墓保存得很好,李营长非常高兴,向组织作了专题汇报。自此全沟上下才知道了当年的故事。寂寂无名的石家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四名烈士为了革命,长眠在这里;石泉县解放军的最高指挥官曾经在这里得到帮助,成功躲避了追捕;当年走村串户的货郎梁荣贵也是地下党,现在是领导;失踪的梁崇富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追认为革命烈士,门上钉着政府发放的军烈证。石家沟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村,凉水洞旁的四名烈士墓也重新修过,地主家因为帮助掩护过被搜捕的红军,被认定为开明绅士,受到政府优待。祖爷爷和爷爷也成了功臣。李营长一到张家场、白什衙门检查工作,总要带着酒,来到石家沟,由祖爷爷和爷爷陪着,喝喝酒,叙叙友情。在新的时代,一切显得那样美好,全都欣欣向荣。
  每次吃饭喝酒,爷爷总是注意控制自己,生怕喝多了,说出些不该说的话,特别害怕漏出自己参加过红军。在桌子上,不声不响,总是放不开。祖爷爷说:“李营长,崇寿自从来到石家沟,就是这样子。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还是这样子,你莫介意。”
  李营长喝口酒,笑一笑,说:“民国二十四年,崇寿也是这样子。这样子的人心里有数,如果叽叽喳喳,弄不好,当年就泄露了秘密,所有的人都被民团捉去了,还会连累一帮人。你们两个都是我的救命恩人,感谢都来不及,介意啥!”便连连地敬酒。
  爷爷陪着笑,喝口酒,心中却想:唉,这可真没法说,当年自己如果不当逃兵,说不定也可当营长,再不行也是个连长。走到哪里,都跟着几个兵,背着枪,威风凛凛。现在啊,只能小心翼翼,陪着笑,大气也不敢出,话也不敢多说,这人活得啊,真是窝囊!爷爷也就常常会喝多了,等到李营长离开时,已经醉得没了一点声息,这就成了李营长下次来时取笑他的把柄。
  五0年三月,盘踞在石泉的国民党残部,裹协土匪和地主豪强,武装反扑,多次进攻县政府和各区政府,屠杀干部和战士。李营长率领部队,四处围剿残军匪徒。四月十八日,在苍头山指挥击溃两千人的反革命暴动中,中枪牺牲。祖爷爷和爷爷听到消息时,已经是半个月以后了。祖爷爷心痛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蹲在屋檐下,吧嗒吧嗒地咂着旱烟。
  爷爷焉焉地坐着,心中无比的忧伤。几天前,还在一起喝酒,谈笑风声,几天后就牺牲了,阴阳相隔,世事无常!李营长啊李营长,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居然会在阴沟里翻了船。从民国二十四年到解放,雪山草地都走过了,从北到南,那得打多少仗,经历多少危险啊,福大命大,又回到石泉。真不该回石泉,石泉不是李营长的福地,受伤变残在石泉,最终牺牲在石泉。人的一生,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最终死在哪里,是不是真的有定数?爷爷又想到自己,出生在几百里外的仪阆,十几年却一直生活在石家沟这个陌生的地方,人生真的很神奇,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奇怪的经历!
  敦义也感慨不已,佩服李营长是个直爽人,敢说敢当,真是好人命不长啊。五一年十一月开始土地改革,敦义时常在心底怀念李营长,口里时常叹息:“要是李营长在,事情不会是这个样子!一定不会是这样子!”可是无论他怎么说,都没人听。就连平常向着他,帮他说话的祖爷爷也不敢开口。敦义知道,一切都是徒劳,也就闭了嘴,再不辩论,一直到枪毙,他也没再开一次口,再求一个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