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凝望青春不归来(小说)>第一章:天真烂漫花自芳 学业有成回家乡

第一章:天真烂漫花自芳 学业有成回家乡

作品名称:凝望青春不归来(小说)      作者:朱俊平      发布时间:2017-11-24 06:22:42      字数:3403

  (一)
  一九七二年,这对诸家大院来说是最高兴的日子。
  小妮考上高中。她是诸家大院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前边有四个姐姐从未上过学,大字也不识几个,一个哥哥只读到初中。母亲给准备上学的小女儿新做了一条黑织布裤子。还得有个衫子,哥哥扯了块白底兰色的花花洋布,嫂子菊花裁剪缝纫,忙乎多半晚上,这才做好。小妮穿上身,这么一打扮,还真像模像样,很像个中学生的样子。
  小妮身材比较苗条,瓜子脸儿十分白净,不长不短的辫子即黑又粗,柳弯眉下一双眼睛明亮清澈,浑身上下显示着青春的气息。平时的文静含蓄不见了,她从来未穿过这么好的衣服,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白雪公主,她感到很不自在,在没人的墙背后,左瞧又看,也掩饰不了她内心的兴奋和满足,笑容挂在脸上,一个人的时侯常常暗自发笑,做起家务活也十分主动卖力。
  母亲拆洗了一个旧被褥,姑娘大了,要上这么好的学校,不能让她太寒酸了。父亲把自己最心爱的狗皮褥子让小妮带上,她硬是不要,毛烘烘的,女孩家的谁要?小妮也知道父亲的腿是静脉曲张,血管暴张,常常抽筋站起来要活动半天,才能走路。过去的人经常走路,寒冬也赤脚过寒冷刺骨的河流,落下了病根,现在根本离不了这狗皮褥子,在父亲眼里这是最好的东西。开过年后,寒冬还没有离去,夜晚又十分冰冷,父亲舍不得把女儿冻坏了。
  (二)
  小妮这个个村是一个很大的,古老的村庄,大部分姓诸,是六个家族一个祖先,上朔到元璋,下追到现代的诸德、鎔基都是诸氏的一脉,自然他们不曾在这个村住过!住在这个村除了这六个诸姓大家族外,也有其它住户,很少,是山东和河南逃难来的人。所以,这个村叫诸村也名副其实了。
  解放后,这个村办了小学,也曾有过中学,轮换交替,学校根据政府政策和乡村情况而变化着。文化大革命后只有小学,上高中要到十几里很远的丘镇上学。因为穷和自然灾害以及政治上的事情,能上高中的娃们也不多,更别说女孩子子了。
  这年同时考上高中的还有杜鹏程的女儿杜咪咪和杨家在公社当主任的妹妹青竹。三个姐妹十分要好,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都很认真刻苦,她们同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和妻子文斌还有画家修军等许多老干部下放到这个淳朴的乡村劳动锻炼,给这个乡村增添了新鲜活力和文化色彩,这些作家,曾经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革命或者战争的人,观在又一次参加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他们又一次热血沸腾了!写稿子,办墙报,得到农村人的热情欢迎和支持,乡亲们看他们来到村子生活同乡亲们一样艰苦,有的生不了柴火,做不熟饭,纷纷请到自己家吃饭,手把手的教他的做饭,生火。他们很快适应了这里艰苦的生存条件,投入到这个质朴的群体中。他们运用自己的思想,火热的心传播新的文化知识,办夜校,讲故事,使许多大字不识的大姑娘小媳妇,青壮年都会写自已名子,能读书看报写信了,封闭沉闷的乡村被唤醒了,人们自觉的参与进去……小妮深深的受到影响,她发狠心读书,做像他们这样的人……
  (三)
  高中,是这里的人民公社最高学府。座落在渭北黄土高原边缘的一条窄塬上。这个塬两边都是河流;一边是浊峪河,一边是清峪河。中部有一个小镇就是丘镇,中学就座落在这儿。
  小妮和咪咪,青竹她们仨兴高采烈来到这里报名了。青竹高挑个儿,身材修长,又黑又黄的皮肤,给人一种农村娃真实质朴的感觉。咪咪倒不一样了,好像有和她母亲一样,非同一般的气质,眼睛特别大,额头宽而高高的,脸庞白皙而俏丽,和农村姑娘比,皮肤细腻而光滑。学习也非常好,尤期是她写的字,清秀俊逸有力。小妮和青竹十分崇拜喜欢这个伙伴。
  小妮她们曾经最多在这个小镇街道上来过。但这个中学门还从未踏进过,这是她第一次迈进这么大的学校。好大啊!小妮发出这样的感慨,手拉着咪咪和青竹,越拉越紧,睁大眼晴瞧着,生怕把什么东西露掉了。
  这所高中是建国后新建的,有五六十亩大,一排排青砖瓦房,明亮亮的玻璃,篮球场,单杠双杠架,沙坑;特别是院中央耸立的伟人塑像,庄严的站立在那,招着手,好像注视着她们仨个,你们可要好好学习哟!
  她们很快报了名,分了班,一星期的功夫就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她们告别了土窑洞的小学初中,还有泥土味很浓的老师,这里一切都很新鲜好奇。特别是这里的数理化老师,听说都是大学生,个个温文尔雅,讲的都是普通话,很是好听。吃饭时,同学们排起了长长的队列,吵吵闹闹的,敲打饭碗……那吸风灶烟筒高高的冒着黑烟。男女同学也没有了初中的羞涩,一起讨论学习,谈论国内外大事,特别是小妮和青竹打开了视野,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喜欢上了这个学校,喜欢这里的老师同学。
  (四)
  转眼小妮在这里已上了二年高中了。马上到了最后一学期,刚开学,咪咪随父母回了省城,她们在一块念初中上高中,建立了深厚的同学之情,走时难分难舍,小妮和青竹俩哭泣了整整一晚,咪咪亲手给小妮和青竹每人一本《保卫延安》这部小说,她的父母都签了名,希望她俩象老一辈革命者一样,好好学习真本领,将来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自从咪咪走了之后,小妮好像丢了魂似的,是啊!她们朝夕相处,突然走了,怎能使她们习惯呢?更重要的是咪咪是个乐观豁达,很有见识的女子,对她们的生活有着深厚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学习上的指点,相互激励,生活上的开导关照,这是父母难以给予的。咪咪多才多艺,书法,绘画,什么都会,样样精通,这无疑是对她们的启迪和熏陶。她们仨都是中学篮球队健将,青竹是后卫,咪咪是中峰,小妮是前峰,她仨配合十分默契。特别是穿上篮球运动员服装,英姿飒爽,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一次又一次荣誉。高中部派学生到农村搞调研,咪咪是辅导员,访贫问苦,她们仨合写了《农村文化工作如何开展》的调查报告,深入分析,解析了农村文化教育存在严重问题,以及如何教育农民,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以及解决办法,在校院墙报上连篇累续的登载,咪咪被评为学生会主席,小妮成了班上学习委员,青竹成了体育科主席,每天早操都会有一个女同学领队出操,成了中学一道亮丽风景……
  这难忘的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两年真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
  小妮念完了高中,但必须回村劳动,接受农村劳动锻炼。那时由于文化大革命,高考制度还没有回复,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无论是城市青年,回乡青年都得到农村去,就是有工作岗位,也得接受教育二年以上锻炼,再经过队,大队,公社推荐才能上大学,叫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分配工作。
  毕业后,小妮告别了同学,告别了母校,又要回到了家乡诸村,诸村在等待着这位女高中生的到来……
  小妮回到了自己村庄,回到了生她养她,让她难以忘怀的地方。这就是她的家乡,让她从心底里感到这是她最可爱的地方!
  这个地方座落在清浴河中游的原上,也是丘镇的一个中腰地带。
  它是一个坳地,有平展展的粮田,说不上鱼米之乡,也是州城地区为数不多粮仓之地。西边紧临沟壑即清浴河。因沟壑和河流是半园型的,村庄也逞半园型。
  这个地方北边有个城墙,那个朝代修建也无法考证。城池里有庙,有戏楼,有房屋,人们为躲避战乱和土匪集中藏在这里。虽然是土墙,这城墙也有一架马车宽,有墙垛,有瞭望台。由于年久失修,墙壁上长滿了荆棘和灌木。
  由于城壕地势低凹,雨季水从壕沟流向村中央的涝池里,涝池非常大,方园数百米。水满时从溢洪道自然流向清浴河。城墙,壕沟,涝池,溢洪道,不但是景观,也是小妮先祖们创造的生存法则,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聪明和智慧。
  涝池水从未断过,一群群牛羊来喝水,姑娘媳妇来洗衣,大叔大伯挑水浇菜。妈妈们拿着自织的土布儿,从池底挖出黑泥和蓝泥给土布染色,庄稼人穿上耐脏。池畔上笑声一片,多棵弯脖子柳树枝条垂挂,绿叶婆娑,水中有影儿倒挂在水中忽悠忽悠……
  小妮的家就在这城墙北,望着再熟悉不过的这一切,是她热泪盈眶,她和父母去戏楼下看戏,她和姐姐在这城墙上摘酸枣,和妈妈在涝池水里洗衣服……清晨傍晚的时候,炊烟缕缕,鸡鸣犬吠;也是成群骡马,牛羊结队而过的地方!远远望去,村庄被绿色的树木包围着,没有清堂瓦舍,看不见人影。走近细瞧,人们住在四合头庄子的地窑里。也有住在胡同里,胡同由东往西伸向沟壑。村中央也有很大的院落,都是座北朝南,或者坐南朝北,一孔孔一排排窑洞,十分向阳,阴面也很亮堂。凡是胡同都是半明半暗的院子,用高高的土墙围着,这土墙很结实,上面长满了绿茸和苔藓。每户墙边都有门楼,有的是土门楼,有的是青砖门楼,砖门楼上还有炮楼,这可能是过去的财东呀!墙和门楼都是绕地势而建,错落有致。
  回家了,小妮回家了!回到了这个古老而又十分美丽的地方!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