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屈原在汨罗的故事(长篇小说)>第五---第六

第五---第六

作品名称:屈原在汨罗的故事(长篇小说)      作者:文坛楚辞      发布时间:2017-08-28 14:56:21      字数:6383

  五、屈原与《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的鼻祖篇,是我国古代最长最辉煌的第一首有作者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是两千多年来对我国世代的文学、思想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被仁人、志士学者极力推崇的伟大诗篇。“骚”是诗体名。《离骚》题义含有“遭忧”“别愁”之意。
  《离骚》共373句,2477字,有十二章,可分为三部分:追述家世,姓名的由来;历数上古圣王尧、舜、桀、纣等人的为政得失;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的迫害。对楚国社会政治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的美政理想进行了热情讴歌。表现了自己坚贞不屈傲岸峻洁的高尚人格和眷恋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的耿耿情怀。
  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言:“屈原放逐,著《离骚》”。《离骚》就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构思、草就,最终在汨罗江畔的南阳里玉笥山完稿的。据传屈原将《离骚》反复修正定稿后,于初秋一个月暗风轻的夜晚,同女儿女媭在他常写《离骚》的地方摆上条案,点燃香烛,弹冠理缨整服,展开诗卷朝向西北席地长跪,深情纵意地吟诵。他那如歌如泣悲壮激越的声音在静谧的夜空飘荡。当他吟颂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永激后人为真理而奋斗的豪壮诗句时,突然江岸边传来一阵抽泣声,屈原仍融情激昂地把雄浑铿锵的朗诵声仰送夜空。而当他吟完诗的终结句,“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所居。”注(1)时,不禁双臂高举,仰天长叹,泣不成声。这时只听得寒风哀号,江水悲鸣,一片号啕大哭声顿起。屈原父女大吃一惊,举烛循声望去,只见宽阔的江岸草坪上黑压压地跪了一地人。穿着不一,形容憔悴,表情悲哀。屈原轻步上前询问,方知是楚国各方冤魂野鬼,有冻死的、饿死的,有遭强人欺凌残害而死的,也有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他们在阳世间受尽苦难,死后却也无处落脚,魂不定归。今适逢“中元节”注(2),飘荡经此,闻听屈原吟诵《离骚》,字字忧民,句句为国,蒙受不白之冤放逐此地,身处窘境,但仍不忘矢志,还在“上下而求索”,力求复兴楚国。然而,朝纲腐败,不纳忠言,无奈,大夫要像彭咸一样投江殉国,故油然生悲齐声痛哭。屈原深被感动,忍痛含悲,安抚慰藉,可众鬼魂仍更痛哭不已。旋即,随着一阵雄鸡啼鸣声都悄然消逝在茫茫晨雾中。屈原呆立江岸,痴望雾空,潸然泪下,忧心如焚……这就是“一卷《离骚》山鬼哭”的传说。后人在此筑台建亭以资纪念,谓之“骚坛”,是纪念屈原的八景之一。
  
  注1:此句译为:算了吧,国中没有贤土,无人理解我啊,又何必苦苦眷恋我的故国?既然没有谁能与我一起致力于政治革新啊,我将追随彭咸到他栖息的居所。
  注2:旧俗农历七月十五,烧衣包,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六、屈原的故事(摘编于《罗城清风》)
  
  咏橘言志
  独立不迁,凯不可喜兮。
  深固难徒,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
  
  这是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的一首《橘颂》,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咏物言志”诗的开山之作,更是打开少年屈原心灵思绪的唯一钥匙。
  推开那历史的大门,聚焦那政局动荡的汤汤楚都,我们依稀看见这位锦衣华服的贵族少年,在郁郁葱葱的橘林里深情赞美和人生告白。
  在屈原的眼里,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重要的是具有非常珍贵的内涵,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还有那“深固难徒,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诗人就是通过赞颂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和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来表达诗人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南国多橘,楚地可称为橘树的故乡。《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徒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准确地记载了橘这种固有本性。
  屈原通过观察橘树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触摸到她那跳动的灵魂:受命于后土和皇天,带着永不抛开楚国人民、永不背叛楚国君主的天赋使命,并完美的根植于自己的心灵土壤里,作为砥励志节的榜样,纵然面对着百花“并谢”的岁暮,也依然郁郁葱葱,不肯向严寒低头。
  青少年时代的屈原,就借物志,以物写人,把高洁的清廉种子播洒到自己的心田。在他未来的人生道途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始终铭记着自己早年咏橘所言的志,并作为心灵永不熄灭的航灯,指引自己用一生的情怀精心耕耘着纯洁的操守,让她慢慢地萌芽、扎根、开花、结果。
  
  渔父论道
  走过少年、步入中年、进入晚年,屈原始终不改初衷。他和渔父江边谈话的那一幕,展示的是他世界观里关于人格之道的坚守。
  那是苍茫野地上,滔滔江流处,无边苍穹下,一个疲惫不堪的老者,在踽踽独行。
  这位游于江潭的行吟诗人,即使来到了他心之向往的罗子国、汨罗江畔,也依然无法停止生命的歌唱——他要唱出自己的忠贞、不幸、愤怒和哀伤。
  此时此刻,楚国没落,朝廷黑暗,奸臣当道,上层社会一味酒池肉林,下层社会却颠沛无奈。自以为背负着上天使命的屈原,惟有一种处境那就是孤独,无法摆脱无处不在的孤独,万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这既是一种悲壮,更是一种伟大。
  超脱旷达的渔父,飘然出现在屈原面前。他诧异地问题道:“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是的,从高居庙堂,到沦落江畔,落差之大可以想见。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回屈原与渔父对话论道的现场。
  开篇屈原就为自己画像:“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活画出自己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锁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自己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自己的守节不渝和清白终生而张本。
  头戴斗篷、身披蓑衣、摇着一叶渔舟的渔父,回到青青江岸。看到满脸愁苦、气色凝重的屈原,他便问:“三闾大夫呀,你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抬了抬头,长长地嘘了口气,以自决于世的口吻回答:“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我被放逐!”
  渔父摸了摸长长的胡须,顶了顶破旧的斗笠,慢悠悠地劝屈原:“凡通达事理的古贤圣哲之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来推断改变。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把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
  停了停,渔父继续说:“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偏要以忧国忧民的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闻听此言,内心滚烫,情绪激烈。他以刚洗头的人一定经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作比方,发出了震撼山岳般的怒吼:“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见到情绪激动了的屈原,不再说话,只微微一笑,搬着两只小桨,拍打着船板离他而去。
  江中久久地回荡起“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要,可用来洗我的双足。”那悠扬远古的民谣,一直回响到渔父的身影在落日里消失而渐渐消失。
  这两个人物的对话,便形成了《渔父》这篇诗赋。当然,我们可以认为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写下的又一光辉篇章,是他25篇作品中最为直白又最为深邃的人生宣言书。
  在他与渔父的一问一答中,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有一种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强者。他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表达了他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守。
  今天,屈原只留下了一个背影,渔父也已经远去。但纪念他们谈心论道的中国古化十大文化名亭——独醒亭,依然孤寂地矗立在汨罗江畔,依然让我们发出“日落秋风起,亭空翠鸟鸣。木叶倚栏泣,汀洲放声吟。我叹渔父在,何处觅灵均。一江清流水,万古独醒人”的感怀。我们依然能听到明代湘阴知县戴嘉猷在此留下的声音:“百年旦暮,为日几何?以有限之荣枯,而无穷芳秽系之矣。瞻斯亭,能无感呼?能无惧也呼!”
  
  怒斥怀王
  透视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那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七雄分争,战火纷飞,整个社会处在急剧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态势之中。由于礼崩乐毁,许多怀有救世之策的人才,为实现自己“合纵”或“联横”策略常常不择手段。但是,屈原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高洁人格坚守。史记《屈原列传》里,还记录了一起“张仪使楚贿赂,屈原怒斥怀王,主张杀张仪”的故事。
  张仪出生于魏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曾和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后来成长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公元前313年的一个早春,张仪背负秦王的使命,一驾马车,顶着冒雨,千里迢迢地只身赶往楚国郢都,去离间和瓦解屈原苦心维系的齐楚联盟。
  暮色四起,城门将闭。张仪踏进那亭阁错落、远山簇簇、近水茫茫的著名兰台,不禁心生感慨:楚国果真是地大物博、宫廷华美、文化灿烂呀!怀王早已在宏伟的厅堂,亲自迎接张仪。怀王见面就说:“大名鼎鼎的张相,来到我们这个偏僻荒远的国家,您有什么来指教我呢?”
  张仪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把从秦国带来黄金珍宝献给怀王,看得他两眼发光后,才慢条斯理地说:“大王真听我的意见?那就跟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吧。我保证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张仪以金钱开道、以土地作诱饵,展开了他的外交攻势。
  停了停,张仪又抛出他的“美色牌、亲情牌”。说:“我还要奏请秦王,把秦国貌美如花的女子送给您,让秦楚之间广为通婚聚嫁,永结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地处西方的我们也就安宁了。您看,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吧。”
  贪婪的楚怀王,哪里又知道张仪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呢?他在梦幻般憧憬着土地与女人中,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仪。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怀王还馈赠大量财物给张仪,派了一位将军跟着他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怀王听到这件事,竟天真地问:“难道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勃然大怒,斩断来使符节,誓言与楚国两不立,并命使者前往秦国结交。
  秦齐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
  由此,怀王一怒之下,于公元前312年春光兵攻打秦国。结果,遭秦正面抵挡,韩魏两面夹击。楚军腹背受敌,八万将士阵亡,大将军屈匄被俘,曾经的楚都丹阳、汉中一带彻底沦陷。后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楚军大败,割让两座城池后,才结束战争。
  又过了两年,秦国为了破坏屈原的再修齐楚联盟策略,也为了让秦国赢得喘息之机,决定割让汉中的部分土地,并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黔中郡,来求得暂时的和平。上次被戏弄的楚怀王,怒发冲冠地告诉秦国使者:“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张仪心中谋定,楚国大夫靳、令尹子兰、子椒、夫人郑袖等既是亲秦派,也是贪婪之徒,只要再用重金美色贿赂外加谎言计谋,就可断定怀王杀不了自己。
  于是,张仪选在屈原已经被怀王疏远、不在左徒位置、又出使齐国的日子里来到楚国。他先悄悄地会了靳尚、郑袖等,又把带来的很多金银财宝献之,然后再会怀王。因为,张仪知道一直主张“合纵”战略的屈原,人格高尚、正道直行,是用金钱美色和计谋都打不倒的。他曾经几次想用贿赂的办法,都被屈原断然拒绝。
  果然,怀王把张仪囚禁了起来,扬言要杀掉他。
  受了贿的靳尚,按照张仪的计谋私底下告诉了郑袖,郑袖又一连几晚在怀王枕边“吹风”。
  没两天,张仪被解除囚禁。深谙君王心理的张仪,再次向怀王抛出了情感牌,建议两国互换太子为质子,并且表示愿意秦楚联姻,永不开战。
  任何局外都可看出,张仪的骗术并不高明,甚至十分拙劣,但在昏聩的楚国宫廷,这些谎言屡屡秦效。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最终释放了巧舌如簧的张仪,还派使者带了丰厚的礼物前往秦国,相约和亲。
  屈原匆匆赶回楚国。闻听此事后,便当面怒斥怀王:“为何不杀张仪?”“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这次他来到我们国都,我以为大王会鼎镬煮死他,如今却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他的邪妄之言,真是糊涂呀!”
  屈原在楚王面前怒发冲冠、暴跳如雷,他的气愤、无奈、疼惜,已经让他无所顾及君臣礼仪了。一句“为何不杀张仪?”更表明了正直耿介的屈原与张仪之流最彻底的切割。
  怀王这时才如梦方醒,知道只有屈原才是铮铮铁骨,不为金钱美色所动,是国家之栋梁。他也后悔没有杀张仪,便派人去追,可是没有追上。
  由此,楚国北离了“合纵”战略,渐渐地走向了灭亡之路。留给后人无尽思考的是:一个朝代培育了一个清廉之才,有时的代价就是灾难性的自毁。
  
  “八愿”宣言
  在屈原的清廉世界里,有一个“八愿”宣言,最能完整地体现他对于清廉的永恒追求。
  屈原在流放中写过一首叫《卜居》的诗,记述了他问卜的一件逸事:放逐三年了,依然没能再见上日夜思念的楚怀王。屈原想到自己竭尽智慧效忠国家,却被谗言诽谤,与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见一个掌管阴阳卜筮的太卜郑詹尹问卜,叩问人生之道和生存智慧。
  屈原彷徨地走过田埂,爬上小山冲,来到郑詹尹家。推开茅屋门,屈原便直接了当地对他说:“先生,我对有些事疑惑不解,希望通过您的占卜,帮我指点指点。”
  郑詹尹见之,深感诧异。他在心里盘问着“一个饱读诗书典籍、精通治国之道、掌管国家祭祀的三闾大夫,还有事情要问我这个民间巫师?我又岂能在大师面前班门弄斧?”摆正蓍草(蓍草: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根状茎。古时用于民间占卜,烧来作卦,跟龟壳的作用一样),拂去龟甲,郑詹尹连忙轻声问道:“先生有何见教?”
  而屈原呢?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找到郑詹尹就像找到了人生知己和生命救星一样。他连环炮式地展开向太卜发问:
  “我是宁愿诚恳朴实、忠心耿耿呢,还是迎来送往、巧于逢迎而摆脱困境?”
  “我是宁愿垦荒锄草、勤劳耕作呢,还是交游权贵而源码铭钓誉?”
  “我是宁愿毫无隐讳地直言地为自己招祸呢,还是顺从世俗贪图富贵而苟且偷生?”
  一连三问下来,屈原旁若无人地继续追问。
  “我是宁愿鹤立鸡群而保持正直操守呢,还是阿谀逢迎、强颜欢笑以侍奉那位妇人?”
  “我是宁愿廉洁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呢,还是圆滑诡作、油滑适俗、趋炎附势?”
  “我是宁愿像志行高远的千里驹呢,还是像浮游的野鸭随波逐流而保全自身?”
  俯首恭听的郑詹伊,不忍打断屈原的问话。
  “我是宁愿与骐骥并驾齐驱呢,还是追随那劣马的足迹?”
  “我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同鸡鸭在地上争食?”
  屈原连续以8个“宁愿……”的两疑方式,在对立铺排中傲慢地交替震荡,似乎表现出某种“不知所从”、须由神明决断的表象。
  问完这“八愿”之后,屈原才收起那撕心裂肺般的告白,缓缓地讨教太卜,说“上述种种,哪个是吉?哪个是凶?哪个该舍弃?哪个该遵从?”
  语气一转,屈原又坚定地自语:“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蝉翼为重,千多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佞小人,嚣张跋扈;贤明之士,默默无闻。唉,沉默吧,谁人能知我廉洁忠贞的心啦!”
  郑詹尹于是放下蓍草,抱歉地说:“尺比寸长,但也有短处。寸比尺短,却也有它的长处。世间万物各有不足之处,人的智慧也有不明的时候。术数有占卜不到的事情,神灵有时也无法通晓。您就按自己的心意去行事吧。我的龟壳、蓍草实在无济于事,不知如何破解您的疑惑!”
  回望屈原这“八愿”宣言,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屈原那廉洁正直、心性高洁的品格与坚持操守、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窥视到了一位伟大志士身处黑暗世道的铮铮风骨。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