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汨罗的故事
作品名称:屈原在汨罗的故事(长篇小说) 作者:文坛楚辞 发布时间:2017-08-25 09:14:51 字数:2946
屈原,名平。他的名字是他出生前他当兵戍边的父亲给他取的。意思是,上可安天,下可安地,能够作出伟大事业。屈原伟大的一生无愧其名。
屈原是贵族的后裔,出生在湖北稊归,死亡在湖南汨罗。
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人民还要纪念他?读了下面这些故事就会明白。
一、屈原与河泊潭
可以说,屈原在汨罗演绎的故事都与河泊潭息息相关。
河泊潭在汨罗江下游,靠近汨罗江汇入湘江尾闾不远处,是汨罗江二百三十五公里长,七十八潭中最大的潭。现行政区划隶属屈原区凤凰乡。
河泊潭是屈原生命终结的地方;是屈原精神品格完成、完善、完美、完整的地方;是他铸就与日月齐辉的惊天壮举的地方。潭泊潭,屈子一跃千古颂。
屈原为什么与河泊潭有如此不解的渊缘?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在《渔父》中写道“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意思是,在江边游荡独行,一边走一边吟哦(诗句)。其中“泽”即指湖泽(洞庭湖)。屈原最后在汨罗南阳里定居近九年中,他常顺江岸而下游荡到河泊潭。河泊潭地处凤凰山西南角,站在山嘴上洞庭湖广淼壮丽的湖光水景尽收眼底。更有意思的是,凤是楚人的图腾,最为屈原所推崇。凤凰山的得名是因辕帝南巡驻此,有十二只凤凰来朝拜,故而名凤凰山。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轩辕和凤凰,所以他经常来这里凭吊先贤。更有趣的是,相传屈原一日在玉笥山骚坛写《离骚》,突然狂风大作,将竹简吹到汨罗江中随波漂流而去,最终在凤凰山拐弯处(即河泊潭)被堵住,屈原才得以捞回。他于是认定这是先贤和凤凰所助,日后便经常来此地写作。
屈原最终选择在河泊潭投江是最佳的符合他的个性和习性的理想之处。此处不是污浊的水塘沟壑,而是清澈的江流;不是浅滩溪水,而是深潭;不是荒野恶岭,曾是凤凰朝圣的地方。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眼前呈现的最后一幕景象应是值得他留恋的热土。
屈原为什么非要投江结束生命?他可以有多种选择,甚而还可以高官厚禄,乐享荣华。这些问题从他的作品中又可找到答案。
先说他为什么要死?他的死并非偶然的一时情绪冲动无奈失控所致,而是直面死亡的,他不消极等待自然死亡的到来,也不会让别人来处死他,而是他将死亡把握在自己手里。他在《沉江》中写道:“听奸臣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意思是君王听信奸臣浮夸之谈啊,毁坏国祚使之不得久长。屈原看到朝政昏暗,自己建议君王实行的美政不纳、复兴无望,还遭到奸佞的人嫉妒,壮志难伸,深陷窘境,无回天之力,所以想到只能以死报国。他在《离骚》中七次言及死,还在《惜往日》、《悲回风》中也说到过死,而且在《离骚》结句中还将死的方式写出来了。“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说,既然没有谁能与我一起致力于政治革新啊,我将追随彭咸到他栖息的居所。彭咸是殷贤大夫,因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的。屈原死的方式决绝,毫无本能求生欲望,他在《沉江》中写道:“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意思很清楚:怀揣沙石纵身江流啊,不忍见到君王遭受蒙蔽!死意已决,毫无贪生惧死之念,正气凛然,从容赴死,死得其所,死得伟大。
屈原投江自沉的最伟大之点就在于体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思想。
须知,屈原所处的时代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对地球还无认知,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四大洋。那时在中华大地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并存,最后兼吞掮并成为七个国家,屈原所在的楚国是当时的强国,所割地方广大,国力雄厚,敢与秦国抗衡。那时贤能人才的流动没有国界限制,谁的学术才能适应哪个国家需要,就可以在哪国被重用,封官赏禄。最著名的苏秦说合六国、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就是发生这一时期。像屈原这样杰出的人才,只要他愿意到哪国,哪怕是敌对的秦国去,都无疑是高官厚禄。然而屈原矢志不移,忠臣楚国,在他年青时所作的励志诗《橘颂》中可以看出,“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是说巍然独立而不变更,怎能不令人欢喜啊。屈原的一生践行了他“独立不迁”的志向,在流放和定居汨罗期间,屈原为联合抗秦曾出使过的韩国、魏国都先后派使者找到屈原以重金厚礼邀请他去参与朝政治理国家,屈原都毅然拒绝,他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国家,他不贪求荣华富贵,誓与楚国共存亡。他笃定自己生是楚国良臣,死是楚国忠魂,他一生力求实现美政,拯救楚国,即使流放外地,仍念念不忘楚国的复兴,充分地体现了他强烈的与日月齐辉的爱国思想和求索精神。
二、屈原与沉沙港
沉沙港,位于河泊潭下游,距河泊潭约十里的汨罗江与湘江交汇口处。
屈原在河泊潭投江后,浮而不沉,随着平缓的江流向下游漂去。屈原担心如此下去恐怕向东流入海洋,他在《沉江》的诗中就曾写明了他的这一心态,“恐逐流而复东”。于是,他爬上岸后,沿江信步西行,忽见江中一团枯草浮漂于水上,屈原灵机一动,捧起一捧捧泥沙砸向这团枯草,只见枯草渐渐沉入水中不见了。屈原由此得到启示,忙将裤管扎紧,上衣的夹层撕开,灌满泥沙再次投江,便沉入江底了。
后人为纪念屈原,便将此处叫沉沙港,两千多年来一直袭用其名。现因屈原区围垦大堤,其港不存,但其地名仍在。
三、屈原与“三家墩”
“三家墩”原叫晒尸墩,现属屈原区河市镇三合村,位于屈子祠对岸相望处。
屈原在沉沙港沉江后,正值湘、资、沅、澧南水猛下,长江西水涌涨,齐注洞庭湖,洞庭湖水位猝然升涨,湖水倒流注入江水还未漫及河床岸的汨罗江。汨罗江人把这种水叫作“让水”。于是将屈原的尸体逆江而上推进了三十里,来到三家墩江段。有神话传说,是洞庭君(龙王)念及屈原是忠良之臣使派遣鲤鱼神顶着屈原的尸体送到“三家墩”江段的。相传,自此每年汨罗江水要倒流一次,皆因屈原投江之故。打捞屈原尸体的渔民们把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后,摊放在村庄东头一高坪墩上,村民在屈原尸体四周插上艾蒿、菖莆,点燃自制的蚊香,洒上雄黄大蒜酒,以防蚊虫侵害而保护尸体——(这以后也是汨罗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蒿,洒雄黄大蒜水,喝雄黄酒习俗的缘由)。故,此处叫“晒尸墩”,也叫“摊尸墩”,是纪念屈原的八景之一,因人们平日忌讳“尸”字,恰该地聚居有周、郑、胡三姓家族,而取谐音谓之“三家墩”,其名一直沿袭至今。
四、屈原与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现时的话,在汨罗地区方言叫“划龙船抢头”。
其实,划龙船在设定端午节以前就已有,那是在新年伊始水域地区的人们划着结彩的龙舟,游弋于江河,燃香鸣炮,祭敬河伯(水神),以祈求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而龙舟竞渡(划龙船抢头)这才是源于屈原。在屈原沉江的十天里,渔民们驾着捕鱼的小船,每条船上一个人在艄仓荡桨,还有几个人在各节船仓两边用小桡划着,小船飞快地在江面上纵横交错,游弋寻找屈原躯体,同时,还一边敲击船梆,一边大声喊叫:“屈大夫回来哟,回来哟,回南阳里哟……”其时村民们在岸上含悲噙泪,时而招手呼喊,时而双手抱拳祈求河神保护屈大夫躯体灵魂回归,还有的将包好的饭团丢入江中给鱼吃,以不伤害屈原。由此演绎出划龙船赛龙舟包粽子的端午习俗。
“力争上游”真正形象地、实际地体现在龙舟竞渡上,也体现了屈原的“求索精神”。
屈原是阴历五月初五投江的,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古往今来,因某一人某一有意义的日子定为一个民族的节日,仅只端午节。人们过了初五这一天节日,还意犹未尽,于是把屈原打捞上岸的五月十五日又定为大端阳,所以汨罗是端午的源头、龙舟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