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故事乡村>15

15

作品名称:故事乡村      作者:尔玛天空      发布时间:2017-05-28 18:52:59      字数:6034

  二爷看着两人,似信非信,心想:天底下还可以这样做事啊!不过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只要自已没撕封条,无论如何政府也不会找自已的麻烦。二爷也就壮着胆子同意了。两人这才告诉二爷,他们两人是彭城的,高的姓陈,矮的姓刘,两人一直搭伙做黄连生意。彭城是全国有名的黄连产地,但这两年价格太低,莫人愿种,眼看着收不到货,听说石泉有,他们来碰碰运气,想不到碰到二爷,遇到这样的事,顺便就做回英雄。二爷听了,也就真的信了,高高兴兴地睡了。当然陈刘二人没有对二爷讲实话,凭着他们多年的经验,这两年彭城黄连产量锐减,就是今年育种,最快也要五年才能采挖,不出三五年,黄连的价格将会有一次大的攀升,目前以低价吃进,到时再抛,定能赚个盆满钵满。
  陈、刘两位老板,第二天就真的同二爷一起到了张家场。两人一到,就让二爷陪着上山,看着满山遍野的黄连,两人异常感慨,说:“这就是票子,就是钱啊!这儿要发达了,这里的老百姓要发财了!”
  回到二爷家里,三两下便把封条撕了。走进房屋,到了后院,陈老板对二爷说:“老梁,你这儿啥都是现成的,房子、晒坝、药炕,不做黄连可惜了。”
  “做,做!只要你们诚心,我、我就承头收!”二爷很高兴。
  “老梁,你放心。说干就干,等下我们给你现金白银,你放开手脚做就是。”刘老板说。
  二婆见三个男人说得开心畅快,便认认真真准备了一桌酒菜。二爷端出自已煮的小甑子酒,摆上一两的青花杯,准备好好喝一台。大家坐上桌子,陈老板却拿出了纸笔,对二爷二婆说:“先把正经事定了,再喝酒。”
  二爷看看二婆,再看看刘老板。二婆看着二爷。不知道两个老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老梁,唐大姐,我和老刘今天看了山上的黄连,觉得这个生意做得。你们家正好是个做生意的地方。你们两口子是本份人,不得吃我们的钱。”陈老板看看老刘:“我们决定先给你们2000块,马上放风出去,今年要收黄连。价格,我们在石泉问的是12块,也就按这个价。现在正是季节,挖得了,还要炕干,要立马动手。”
  “这个、这个钱,才够收一百来斤。”二爷忧虑的地说:“人家都背来,我、我咋办?”
  “不急,给2000,是让你们吃个定心丸。我们铁定做这个事。回去后,马上带钱来,住到这儿收货。”刘老板说。
  “还是昨天说的,老梁,你帮忙收,按斤数给你分钱。”陈老板害怕二爷打退堂鼓:“这个2000,拿着,打个收条。”说着,就从包里拿出一卷钱。
  “这个、这个,无功不受禄。”二爷看着厚厚的一叠钱,不敢拿。
  “不是白给你啊,2000块嘛,按五角一斤,你要给我们收4000斤,才挣得到!”经刘老板这样说,二爷总算听明白了,心头才不那么紧张。二婆一听这个报价,在心里偷偷算着账:春华参加工作,一个月200多,帮着收4000斤黄连,就相当女儿上一年班。
  二爷写好收条,一再说:“我、我这字,拜不得客,只读了几年夜、夜校。”一边就将钱接过来,一边说:“我帮你们收、收,要好多,收好多。来来,喝、喝酒,自已煮的。”
  
  二爷把封条撕了,没人来过问找茬,也就心安理得起来。同二婆商量后,把握一个原则,只动用自已的东西,贴了封条的机器碰都不碰。二爷一门心思地想着收黄连。决定先回石家沟去挖自已地里的,五年了,挖出来的黄连,个头大,厚实,长得肥肥胖胖,像泡熟了的鸡爪,真是名副其实的鸡爪连。
  四周的乡邻见了,便来问二爷:“今年啥价,你就挖啊。”
  “十二块,我、我家有人收。”二爷回答。
  “比去年贵点啊,不过还是不划算。”
  “比前两年高四五元哦。这个、这个,五年了,不挖,也不长。”二爷说:“挖、挖了,好又栽。”山里好多人的黄连都有五六年了,前两年卖八九元一斤,好多人都嫌价底,任其在地里自生自灭。但黄连不挖,占着地,啥也种不成,算不过账。大家听说能卖十二元,比去年高了四元,好多人家也学二爷,开始动手挖起来。于是满山遍野就有了人走狗叫,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炕房开始冒出袅袅的细烟,发财致富的消息在山前寨后流转。便常常有人到后街上来打听,二婆坐在家里,一一接待,十天半月过后,三山五沟的人都在传言,石家沟的结巴连壳子要收黄连,价格比去前年涨了三成。
  赵妹仔逮了个机会,将二爷叫进铺面,详详细细把来龙去脉问了个清清楚楚。想了半天,赵妹仔说:“这两个人这样耿直,中间的利润大得很哦。”
  “是嘛是嘛,人、人往利边行,无利不起早。”二爷说:“人家有机缘,有本钱,肯努力,该该、该赚这个钱。”
  “你想不想赚?”赵妹仔看着二爷。
  “想!钱哪个不想!”二爷说。
  赵妹仔笑了笑:“我出钱,你出力。收入二八分,我八你二,成不成?”
  “好!好!成成!”二爷回答。
  “我这儿放不下,货放你那儿。你屋里那个晓得了,闹不闹?”
  “闹、闹啥子闹,老都老了。”二爷笑到:“人老了,不操那些闲心了。”
  二爷以为赵妹仔说着玩的,也没当回事。哪知过了两天,赵妹仔居然塞给他一个报纸包,让他收好,本着这些钱,指着好的收。二爷回家打开一看,厚厚一摞,居然是三万块现金。天哪,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二爷忙忙把二婆叫来,说清来龙去脉,让她想法收起来,收黄连的时候好用。二婆听了,脸色一沉,不理不睬。二爷说完也不开腔,看着二婆。二婆慢慢地伸手过去,将钱拿在了手上。
  “这个、这个要单独记账。要买好的,以后好算账。”二爷说完就出了门。二婆先将钱放柜子里,觉得不妥,拿出来又放在米柜里,还是觉得不妥。拿在手里,在屋里转了几圈,依然找不到理想的地方。真是叫花子捡到银子。二婆自已想着笑了,最终把钱放在了装碗豆胡豆的坛子里。
  二爷听了赵妹仔的话,就把自己地里的黄连炕好、收好,不打算卖。接下来,就挑好的收,12元一斤,过称就给钱,四面八方的人都朝后街涌。二爷成了大红人,凡熟悉的、认识的,来卖黄连,都先给二爷递烟,恭维二爷当了老板。二爷先是惶恐谦让,逐渐也就习惯了,真把自已当成了老板。用二婆的话说,尾巴翘到天上,都不知道自已有几斤几两。
  赵妹子的三万块,半个月不到就用得差不多。还好陈老板很快就回来了,见二爷收了近两千斤,非常高兴,立即过称,按一斤五毛,给二爷做了结算。眼看着转手就挣了一千元,二爷二婆的干劲更足了。二爷就这样边收边屯,到了春节前,赵妹仔三万元的货全部备下了。自已忙了一个冬天,一计算,居然赚了三千多。
  
  丙子年的春节很特别,正月初一正好是雨水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二爷每天起得很早,开始盘算新一年的生计。想想去年,因为帮两位老板收黄连,赚了3000多。土里产的一千多斤黄连还没卖。与赵妹仔屯下的二千多斤还可以分成。古人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年年穷”,真是有道理。照这个道理,黄连还是要种的,重楼的草也该锄,开些荒地种些家杉柳杉,还是要种些玉米……
  按照山里人规矩,过完大年十五,闹了元霄,才算过完年。二爷二婆也就窜门走亲戚,算计着今天吃这家,明天吃那家。春华寻了时间,买了烟酒,去给校长主任拜了年。还从自已余存的工资里,拿出钱来,给二爷二婆从头换到脚。给弟弟勤达发了红包,买了娃娃书。二爷感动得逢人就说,养闺女好,贴心,知道心疼人。
  哪知初五刚过,陈老板刘老板却跑到张家场来了,劝二爷马上开始收黄连,说春节前收的货已经卖完了,断了货,要货的人都排成队,门槛都踏烂了。二爷说,山里人都天天在烤疙瘩火,吃转转饭,这个时候莫人做买卖。两位老板看没办法,要求二爷找几家有货的,每斤涨一元或伍角,马上背来,立即给现。二爷找了几家,大家都不热心,这生意也就黄了。两位老板真想不通,吃饭烤火比挣钱还重要,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人!山里头的人真是榆木脑袋!山里人却笑平坝人,一心钻到钱眼里,一天只晓得找钱,邻里乡情不管了,逢年过节也不过了。
  世事真是无法意料,两个老板走后,居然再也没人到张家场来收黄连。每家每户挖好炕好的黄连,只好放在楼板上,任其自生自灭。特别是二爷家里,居然存了三千多斤,堆在屋后的工棚里,灰尘铺满了编织袋。好在黄连性寒味苦,老鼠不啃,虫子不咬,不会因此坏了无用。二婆有时打扫卫生,就嫌黄连占地方,妨碍自已工作,嘟囔着让二爷想办法挪走。二爷也知道那是气话,但一分钱没赚到,自是理亏,便不去理论,随她说去。
  好在黄连放在那里,不管吃不管穿,只要不一门心思想换成钱,并不影响生产和生活。二爷偶尔也心疼自已地里釆挖出来的黄连,如果当时卖掉,一千多斤,可是一万多元啊,现在可好,莫人管莫人问,一文钱也不值。特别是想到还有两千多斤,堆在工棚里,二爷真替赵妹仔惋惜,当初要是卖掉,可以赚两千多块。人啊,真不该贪心,得好就该放手,现在拿在手里,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三万元啊,放在银行里,一年都有上千元的红利。黄连放在这里,还碍手碍脚,占人地方。可赵妹仔不着急,她说我又不急用钱,存钱是存,存药也是存。我是铁了心,不但是赚不了钱我不卖,就是钱赚少了,我也不卖。二爷看赵妹仔这样坚决,也就不心疼自已那一千斤黄连了。人家穿皮鞋的都不怕,我一个穿草鞋的怕什么。二爷相信,赵妹仔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如此铁心,一定有她自己的道理。
  只是方圆几十里的药农,都知道二爷自已采挖的黄连没卖,当着面不好问,背地里都在笑话。说二爷把火候看得太老,心思太重,一万多元的黄连变成了陈仓烂货。当然,大家还不知道二爷家里共有三千多斤,如果知道了,还不知道要说成啥样。
  二爷回石家沟种地,祖爷爷也过来关心:“崇廉啊,听说你几亩地的黄连都没卖啊!”
  “是、是,前几年你喊我种的,全部、全部都在,没卖!”
  “没啥。黄连放十年八年都不会坏,一样的。”祖爷爷说:“药疯子,药疯子!说不定过两年就涨上来了。”
  “不存在,没、没卖成钱,东西在。”二爷说:“春华、春华工作了,用钱的地方少,放着就放着,不影响。”
  “勤达是不是该读书了?”祖爷爷问。
  “是是,下半年,就、就该上小学。”二爷说:“现在上学贵,比、比春华那几年,贵、贵多了。春华说,今年、今年可能要一百多。”
  “涨得太快了,前几年是不是只要几十元?”祖爷爷问。
  “春华读,只、只要几块钱。”二爷说:“翻了几十倍。听说国家在管,在、在查。”
  “是该管,这么贵,读不起!”祖爷爷晃着一头白发,叹着气。
  
  直到勤达上了小学,二爷才弄清楚中间的曲折。春华工作一年后,丙子年秋季开学真的就调回中心小学作了教师。勤达也上了小学一年级。有了春华在学校,二爷二婆没操任何心,勤达也就分到了同级最好的班,各科老师都配的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勤达因为姐姐是教师,就不用缴杂费,只交上级规定的学费,一学期总共十五元。平常的补课费,试卷费,冬天的碳火钱等等,都是不用交的。二爷二婆享受着政策带来的优惠,但又觉得不妥;沾了女儿的光,又觉得害羞,不敢在外面透露半点儿。随时觉得掩藏的秘密,把人憋得难受。春华笑妈老汉儿,当老实人惯了,得了好处,居然还成累赘,哪个像你们哦,别人天天想办法钻空子,就图占点儿便宜。
  二爷告诫春华:“人、人一辈子,该有啥才有啥,不是自已的,不、不能贪,贪了上天也会拿走的!”二爷说这话时,满脸敬穆。春华正经起来,规规矩矩做了答应。
  
  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的过着。为了方便,二婆便搬进春华在学校的寝室,一日三餐为儿女做饭,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只是二爷离不开土地,还是年年计划着春种秋收,整日劳作在石家沟。
  乙卯年二月,三年不见的陈、刘二位老板又来到了张家场。看后街上二爷家的房门紧锁,四处寻访,居然到中心校找到了二婆。
  “唐姐,命好哦,享起福来了。”陈老板说:“我们找了一条街,才把你找到。”
  “享啥福哦,天天给两个煮饭。”二婆问:“几年不见,啥子风把你们吹来了?”
  “还是来收货啥!”刘老板说:“老梁又钻到山里了,咋不出来啊!”
  “这几天忙到栽黄连,砍草,逢三要出来。”二婆说。
  “喊他出来哦,我们有事同他商量。”陈老板说:“天天守到土地,有啥搞头。”
  二婆看两个人着急的样子,也就回到街上,找人带信,让二爷下山。原来从春节前开始,黄连真的开始涨价了。春节前还只是二十元一斤,这几天都三十了,说不定还会一直涨下去。今年多收货,弄不好要发大财了。二爷听了,暗暗高兴,不动声色。
  “这、这个天,是栽黄连。哪个、哪个会去挖哦。”二爷说:“这几天挖,不合季节。”
  “你晓得哪些人有存货,我们高价收嘛。”陈老板说:“你想法把消息传到沟沟坎坎,不怕没人卖。”
  “好多一斤?”
  “现在说公斤。50一公斤,25一单斤。”陈老板说:“这个一定要讲清楚,不注意,要出问题。”
  二爷心想,这世道真是看不懂,这就翻了一倍了!三年翻一倍,做啥也赚不了这样多。
  二爷中断在山里的农活,又开始做起了生意。中间寻个机会,去讨赵妹仔的主意。赵妹仔叫二爷不动声色,等到两位老板的走货量放大了,价格不再攀升时,再考虑卖货。哪知道,黄连一天一个价,二月间50,三月就55,四月60,五月就65……就这样一直涨到冬月,居然变成了190元一公斤。这一路疯狂上涨的行情,让大家目瞪口呆,不敢相信。每天、每月,都有人在叹息,卖早了,卖早了,咋这样沉不住气哦!每每这时,二爷总在心里高兴:还好,还好,我还没卖!二婆二爷每天都在新奇、焦虑中度过。
  赵妹仔则一扫往日的庸懒与沉闷,时常兴高彩烈,居然两次跑到后街来看二爷收货的情景。也主动同二婆打招呼,拉家常。二婆先是绷着脸,嗯嗯啊啊的应答。后来发现赵妹仔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坏,况且,赵妹仔的两千伍百斤黄连,变得越来越值钱,自己将分到的份子钱越来越丰厚,也就主动同赵妹仔东拉西扯。随着黄连价一路走高,一年下来,俩人竟然亲热得像姊妹。
  乙卯年的腊月,庚辰年的正月,黄连不再疯涨。二爷下定决心,将自己的黄连全部脱手,到手的资金居然达到142568元,二爷二婆拿着信用社的存折,把几个数字数过去数过来,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活了半辈子,从来不敢想,自已会有这么多钱。这居然是真的!
  赵妹仔的黄连也卖了,一共成交237500元,刨去三万元的成本,尽赚207500元。按照当初的协议,赵妹仔二话不说,拿口袋提了45000元现金交到二婆手里。两个人推来让去,二婆坚决只收三万块,说这个数字吉利,好歹是朋友,以后好搭伙再发财。
  陈、刘二位老板更是飞黄腾达。来去不再挤班车,顾了司机,开着新买的桑塔娜,比书记镇长还气派。手头举着砖头式的大哥大,走到哪打到哪,声音宏亮,业务繁忙,指头粗的金项链晃得人发慌。
  小小的黄连,丑陋如鸡爪的东西,不经意间,就这样把一群人变成了富翁。二爷感慨不已,说屋檐童子、三宫神位旁的话真不错: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关键看你怎样去硾炼。瞬间的暴富,坚定了二爷对大山、对土地更加深沉的热爱。二爷常常拿自已同外出打工的村民做比较,自已常年在大山里劳作,没有见过大世面,见识少,但大山给予了自已丰厚的回报,一年四季吃穿不愁,一次偶然的机遇,就让自已储备足了一辈子生存需求的资金。外出的村民走南闯北,飘浮不定,失去了大山提供的坚实依靠,靠着双手,辛勤劳苦,也只挣得衣食无忧。大山生养、护佑着自已的子民,用无穷无尽的资源滋润着各种生命。只要你愿意真诚质朴的劳作,大山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奇。二爷体验到了祖爷爷不去繁华都市,常年生活在大山的心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