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故事乡村>6.2

6.2

作品名称:故事乡村      作者:尔玛天空      发布时间:2017-05-08 10:46:00      字数:3136

  
  祖婆在堂兄家的堂屋坐定,从贴身的口袋里摸出字据,递与堂兄,十位背子客懒懒散散地整理着背夹口袋,就等着装粮启程。堂兄规规矩矩接过字据,认真端详细看,半天才抬起头来。
  “妹仔,我是让你拿我立的借据。”
  “是是是,就是这个!”
  “这个不是借据。”
  “就是这个,我专门收得好好的。”
  “你该拿我留的借据。”
  “你给我的就是这个,我没拿错。”
  “不是这个,这个不是借据。”
  “就是这个,我捡得好好的,一直都没乱动过。”
  “不是,不是借据,这是一张药单子。”
  祖婆越听越糊涂,一年来,当宝贝的收拾着,怎么会不是,难道会有错?祖婆伸手拿回,纸张样式,上面写写画画的字,就是这张啊,可惜自已不识字,说不出来上面写些啥内容。祖婆感觉到一股阴冷恐怖的气息向她袭来。不对呀,这是生她养她的土地,这是疼她爱她的娘家,世界上哪里还找得到比这儿更亲更让她相信的地方?
  两人各执一端,无法定夺。祖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在张家场摆下两桌茶,请来何家长辈,梁氏族长,做中人判断。祖婆陈述时,堂兄心平气和,全部认可,从不反驳,说到前因后果,总是坚持按当时两人说定,“口说无凭,立此为据,一切依字据为准”,只要祖婆拿出借据,立即归还借贷的八担麦子,如无字据,概不算数。如硬要九担麦子,祖婆定要向他立下借据。当着两桌中人,祖婆拿出油纸,慢慢打开,众人逐一传观,个个摇头。梁氏族长,何家长辈,长声叹息,不得不共同认定:双方纷争,全凭字据,此为药方,不得为凭,何氏不欠梁氏钱粮。两桌茶钱,由梁氏支付。
  祖婆欲哭无泪,虽呼天抢地,也于事无补。祖婆在床上躺了三日,哆哆嗦嗦爬起来,面对故乡咬牙发誓:“一日不报仇,我一日不踏何家门!”
  从此,这句誓言就开始苦了泽中先祖。何氏祖婆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逐一筛选,大的己经成家立业,自立了门户,只有幺儿梁泽中十一二岁,还可打磨培养,决定将家族报仇雪恨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她一直疼爱的,聪明听话的幺儿身上。祖婆说干就干,立即就报告了族长,备了束修,要将整日帮着看牛牵羊的泽中先祖送进梁家祠堂,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从此踏上雪耻之路。
  泽中先祖穿了崭新的衣服,洗干净脸颊和手脚,在祠堂里焚香下礼,拜了孔子,再拜先生,入学之时,己经满了十二岁吃十三岁的饭,比祠堂里家族中家庭殷实、六岁启蒙的孩童大了许多。由于一字不识,常常受到其他孩童的轻视与冷落。好在泽中先祖辈分较高,其他孩童受了族规的限制,不敢在他面前过度放肆。最重要的是他身高力壮,没人能在他手下讨到便宜,总对他忌惮三分,时刻想着巴结他。
  泽中先祖入了祠堂,听先生从“人之初,性本善”开讲,才发觉世界上还有这些道理,一切比在山上放牛撵羊有趣得多。原本按照何氏祖婆的想法,只是想让泽中先祖入短学,能认字写字,能记账写契约,不当睁眼瞎,不再受骗上当。哪知道,泽中先祖短短的三个月就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先生倍感惊奇,坐馆多年,这还是他第一次遇到奇才,居然就主动开始为他开讲四书五经,时常劝说族长:泽中聪慧,不要只上短学,莫耽误了,说不定是个进士解元,将来会光耀梁氏门宗。
  族长听罢,心有所动,几百年前先祖不愿回京做官,梁氏才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若在庙堂之上,虽然封候拜相,说不定哪天又要亡命天涯,对于先生的好意,族长只笑不答。何氏祖婆听了传言,也只是高兴欢喜,想自己小门小户,能识文断墨,不受人欺负,就谢天谢地;比不得大户人家,有钱请先生,整日呤诗作对。穷人家就图个家道殷实,生活体面,哪用得着整日学那帝王之术,老想治国平天下。儿子做啥成啥,能为她争气露脸,祖婆非常高兴,穷人家是出不了读书人的,关键要认文断字,兴业发家,报仇雪恨。看儿子喜欢读书,年龄太小,就让泽中先祖读完几年私熟。
  等到泽中先祖年满十五,何氏祖婆请了中人,拟定契约文书,将泽中送到石泉米行当了学徒。泽中临走时,祖婆置了酒席,请来至亲,点了香蜡,燃了黄纸,一齐祭奠祖先,一面恳请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后代子孙外出平安,事业发达,一面要泽中在祖先和亲人面前立誓,在外守规矩,知进退,积极上进,不能辱没了梁家颜面。
  泽中先祖守住家族教诲,在米行中从扫地打水一一做起,谨言慎行,谦逊好学,加上会写会算,不到三年学徒期满,已成了米行中一等一的好手,是老板的得力干将,老板外出谈生意、会客人都带着他,要让他多见识、会观察,熟悉生意场上的你来我往,计划着学徒期满雇佣下来,帮着自已打点照料。
  何氏祖婆在这十年的家庭经营中,逐渐摸索到了发展商机。山区盛产油料菌类等种类繁多的山货,山民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荞面、玉麦和土豆,却不产大米,米行的生意一直都很好。何氏祖婆计划,要泽中先祖学会做生意后,回张家场开家米行,只要大山里住着人,这就是门永远不会消亡的生意,诚信经营,定会慢慢发家致富。
  三年转眼就过去了,泽中先祖并没有回到张家场当小老板,更没有留在石泉当伙计,他离家愈来愈远,到涪城去帮着老板做起了山货生意。涪城三面环水,三江交汇,上接草原大山,下达巴渝长江,享水利之便,自古以来,就有做山货的商人,将大山里出产的桐油、生漆和核桃、药材,沿水路运至巴渝,再沿长江一路向东,销往全国。庚子年,大清与西洋开战后,山货的需求日见旺盛,涪城的山货店面逐渐兴旺,像泽中先祖这样,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熟悉各类山货,掌握着山货的色泽质量,一眼便能辩明真假曲折,能写能算,长年在生意场中的人,水涨船高,逐渐成了争相聘用的人才。
  泽中先祖志存高远,帮了老板几年,摸索出了门道,居然在涪城自己做起了生意,开启了铺面,生意一日盛过一日,就在老家买地兴业,家大业大起来,何氏家婆到了晚年,杨眉吐气,终将堂兄留下的山林土地全部买下,成了自已的资产,着实出了一口恶气。到了二爷父亲接管家业时,已有良田千亩,山林上万,牛羊过百,街面上有了自已的铺子,石家沟的老家建成了豪华奢侈的地主院落。
  梁家人穷尽几代人的努力,凭着不倔的毅力和信心,创造了石家沟的财富传奇。但与财富发展极不匹配的是,人丁偏少,毫不兴旺,从泽中先祖开始,连续三代一脉单传。泽中先祖在石家沟明媒正娶的夫人,只为他生养了一个儿子梁荣信,在外娶的小妾也只生养女儿,再未添男丁。荣信先祖守着父亲创下的基业,养尊处优,虽三妻四妾,也只养下儿子梁敦义。梁敦义直到五几年枪毙镇压时,也只有二爷一个儿子。现在传到二爷,四十多岁,赶上政策改变,平反昭雪,成家立业,却是这般光景。再过几年,人上五十,精气衰微,更让人失去希望。
  二婆睡在夜里,整夜整夜想着心事,不知道自已该向何处。在桦子林生活的日子,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计划生育,只养下一个女儿,因为没有儿子,被张家扫地出门。来到梁家,一切都很顺心满意,偏偏怀不上孩子。老天总是这样折磨她,五年后,十年后,自已又该向何处去?二婆常常看看躺在身旁的二爷,感觉到两人是如此的凄凉和可怜,觉得自已有种难言的孤独和寂寞。从前是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做封建毒瘤看待的,可活生生的经历重重地惩罚了自已,凭着“女生外向”四个字,张家就将自已和春华赶出了家门,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任何人替她争辩一言半句,就是娘家唐姓人,针对张家的处理也无话可说。自已心中有天大的委屈,却找不到申冤的去处。如今嫁进梁家,老公上无老下无小,除了说话结巴,一切都很好。两口子只要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日子定会过得红红火火。可若不生养子女,美好的前景又将暗淡。况且梁家三代单传,老公的心思比自己还急切,唉,这真是命,人的一生真有定数,左右都不让人如意。就如隔壁的蒋幺婆,早年守寡,动用心思,终于谋得一个儿子,受尽了全沟人的指责和嘲笑,含辛茹苦将一女一儿拉扯大,还把儿子送去入伍当兵,本指望着一辈子享受清福。可前几日传来消息,说儿子在部队出了点问题,幺婆已赶往部队,至今还没音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