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说走就走>第六章 三峡游

第六章 三峡游

作品名称:说走就走      作者:祁河仪水      发布时间:2017-05-10 11:16:58      字数:13905

  二十七、三峡游之启程
  等待是焦急的。好在,可以和任兄、王兄一超聊聊天,两个多小时也就匆匆过去了。
  大巴车驶出重庆市区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汽车在前行,两边的风景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清爽。而重庆市区已成回忆——别了,那些依山而建的高楼!别了,人民大礼堂!别了,解放碑!别了,嘉陵江夜景!别了,歌乐山!……
  我还记着在嘉陵江畔飞驰的轻轨,带给我无尽的享受,更妙的是它居然可以从居民住宅楼中穿过;我还惦记着素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之称的磁器口,这次我只是从你身边走过,下次我要仔细欣赏你的。
  
  大巴车在长寿菩提古镇停了下来。让游客在这里参观。
  已是下午五点多了,但这里还是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但这批游客明显不是专程到这里旅游的,因为他们都如我一样,匆匆进来,匆匆转了富有民族风情的街道,然后就匆匆离开,找寻各自的大巴车去了。
  古镇里面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江南水乡”。这里的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宛如江南水乡的模样,又给人一种舒缓雅致的感觉。而公路边上,一字排开的是卖柚子的摊户,不用问,这里肯定盛产柚子。
  我想知道这里的人们为何长寿,可转念一想,这还用问吗?这里如此秀美,如此安逸,如何不能长寿呢?
  大巴继续前行,终于在晚上八点多时到达万州港了。我忽然记起,前两天我看到过重庆至万州的高铁开通的消息,那时就有一种莫名的感慨,因为在2019年10月,郑州至万州的高铁也要开通,到那时,再来重庆、再来万州,那都不是事儿。
  万州的夜景是美的,但这会儿还不是欣赏的时候,还有一系列事情要抓紧办。
  
  下车,办手续,上船,找舱位……收拾停当,终于可以安心地欣赏这里的美景了。
  我来到三楼船尾的甲板上,尽情享受这里的一切——
  港区的水面静悄悄的,水面上平铺着的是江岸上灯光勾勒出的建筑物,水中的建筑物与岸上的建筑物通过灯光连在一起,既延伸了建筑物的美感,又丰富了水面的韵味。
  在如此曼妙的夜景中,怎能会没有音乐响起?——
  我的耳畔悄悄响起的是民乐合奏《好一朵茉莉花》,然后是钢琴曲《致爱丽丝》,然后是小提琴曲《梁祝》……
  这时,在万州港区,在灯光璀璨的建筑物包围中,我更加理解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含义。
  不知什么时候起,轮船已经行走在水面上,眼前的美景和耳畔的音乐开始交融在一起,直到轮船驶入茫茫黑夜中……
  
  我从三楼下来,到一楼来找任兄和王兄。
  他俩正在房间里和室友聊天。他们也欢迎我的加入。
  经过攀谈我知道,王兄是在银行单位上班;任兄在政府部门上班;和他们一个房间的,是北京来的一对夫妻,原是在铁路部门上班,现在都退休了。
  我们先是聊这次到过的地方,因为我们这次都去过成都、都江堰、峨眉山、乐山等地,所以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
  聊着聊着,王兄从背包里拿出一瓶白酒说,咱们边喝边聊。接着他又拿出一包花生米、一包牛肉干,而北京的老哥也拿出一包鱼片来,我们就边吃边喝边聊。
  话题也从这次旅游,延展到各自工作上的事情来,开心的我们就叫好,郁闷的就开导。
  北京的大哥年轻时当兵,而后又在多个地方搞铁路建设,孤独的时候也喝酒,酒量还比较大,一次能喝一斤多;而后在五十多岁时,终于团圆了。现在孩子们都已经上班了,闲着没事带老伴出来转悠转悠;
  王兄和任兄也是当过兵的,而后到地方,王兄到是一直在一个单位干着,而任兄就有些不得志的感觉,也曾换过单位,也找不到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我呢,尽管没当过兵,但小时候有过在部队生活的经历,他们说的部队上的事情我也能体味到。而我与他们不同的是,我的生活似乎更多了一些辗转,工作也更多了一些起落,日子也就这么不好不坏地过着。
  从聊天中,我能感觉出我们几个都是乐天派,都能够以宽阔的胸怀包容生活——老大哥已过花甲了,世事练达自不必说了;就我们三个而言,也都已过不惑之年,已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
  
  正在闲聊之时,广播里传来导游的通知:张飞庙到了,请各位游客下船参观。
  
  二十八、三峡游之夜游张飞庙
  因为夜已深,北京的夫妻俩不愿再下船游玩了。我就和王兄、任兄一道,随着人流往岸上亮灯的地方走。
  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半了。我很难想象这个景点儿还有人值守;也很难想象,如我这般被“小黄旗”牵着走的游客到底能在这个时候看到什么。
  走过一段石板路,离亮灯的地方更近了。在灯光的描摹下,依山而建的建筑群的轮廓清晰可见,并且镶嵌在灯光里的桃檐和山墙更显出一些神秘感。
  待到能看清头顶上匾额的题字时,看到的却不是“张桓侯庙”或者“张桓侯祠”之类的题字,而是很文雅的四个字——“江上风清”。
  在一个武将的庙堂前落下这样一个款,其中有何真意?不得其解。
  顺着人流往里走,感觉就是一会儿上楼一会儿下楼,而在墙壁上挂满了字画、石刻、木刻、木雕等,不用品味,打眼一看就让人感觉到文字的力量,这真是“文章绝、书法绝、雕刻绝”。
  在这里还有杜甫的雕像,他老人家曾客居这里两年,所以,这里有他的雕像也不足为奇。设计者将他的雕像设计得极为干瘪清瘦,让我感觉这“干瘪之中唯有忧国、清瘦之中全是忧民”,真的让人心疼至致。
  如果不是导游说这是张飞庙,如果不是在里面的一个门楣上写有“张桓侯庙”,如果不是看到张飞以及桃园结义的雕像,我怎能相信这里是张飞庙呢?还好,我是后来才看到杜甫的雕像,所以也没把主角弄错。
  可怜一代猛将张益德,最终为贼人所害,以至于身首异处。据说在这里埋葬的只有他的头颅。而能保全益德的头颅,也是极其不易、极具传奇色彩的——
  传说张飞被杀害后,贼人将他的头颅抛入长江。一位渔夫夜里得到张飞的托梦后,就在长江中打捞,结果不仅把张飞的头颅打捞起来,而且还打捞出一罐金子,随后就用金子为张飞修建了庙宇。
  这当然是传说。但他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对忠义的崇敬。同时,这里赞诵张飞的名联佳句,不也一样体现着广大人民对忠义的敬仰吗?
  张飞庙是三峡库区内重庆市唯一一座“全淹全迁”的建筑群。尽管只迁移了三十多公里,但如此大规模的全景式搬迁也确实罕见。并且,它也完好地再现了张飞庙的原样,不能不说现代技术的伟大。
  出了张飞庙,又走到“江上风清”的匾额下面,忽觉其意境之深远——
  益德一生戎马,忠义昭彰,最终安歇在这里,倒也是个风清云淡的好地方;
  恰又有子美相伴,想必可以放下兵器,煮酒对酌,只品文藻,不论英雄,岂不妙哉?
  
  待走到船上时,哪里还有张飞庙的踪影。原来的灯火通明之处,早已成了黑黢黢的山峦。想必那一班工作人员也只是为了等我们这批游客,我们这一走,倒也应了“客走主人安”的说法。
  我与王兄、任兄也互道晚安,各寻了船舱歇息去了。
  
  二十九、三峡游之奉节
  我被一阵吵闹声惊醒。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定定神,我记起来我这是在游船上。
  我住的是三楼的二等舱,四个床位,只住了三个人。我住下铺,上铺空着。对面住的一对东北来的已退休了的夫妻,女的睡上铺,男的在下铺。感觉那对夫妻还在睡着,我不能打扰他们。
  还是二等舱相对舒服些,感觉不出太多颠簸,一切都很平稳的样子。任兄和王兄住的是一楼的三等舱,我们坐在里面聊天时,明显感觉到船体辗轧水面时的震颤。
  我睁开眼睛,房间里的光线还比较暗,天也就刚刚亮的样子。我拉起窗帘一角向外张望,看到几条小船装满银色的东西在追逐游船。声音就是从这些小船上传来的。
  看不明白这是什么情况。索性接着躺在床上养神。
  又过了一阵子,船上的广播响起来,导游提醒大家白帝城快到了,请作好游览准备。
  我们就都开始起床,处理完内务后坐下来聊天。
  东北的大嫂说,昨天晚上你大哥你俩比着劲儿打呼噜。
  我不好意思地说,耽误您休息了。
  她爽快地说,没关系,我一方面习惯了,再者,也累了,休息得很好。
  她这一说我也就放心了。同时,心里在有底了,原来大哥也是打呼噜的。昨晚王兄说他睡觉打呼噜,影响任兄休息,如果我们那个房间里的人不打呼噜的话,能不能调换一下。我说可以呀,我了解一下再说。现在看来,倒也不必了。
  下船时,见到任兄和王兄,我把我们房间的情况说了。任兄说,给您添麻烦了,我这睡觉轻的人出门就是比较麻烦一些。那就不麻烦您了。
  我们的费用都不含白帝城的门票。任兄和部分游客一起,在导游的带领下乘大巴去参观了。我和王兄没跟着去,我俩想着看看奉节县城算了。
  我知道奉节县城原是在对岸的,因为三峡蓄水搬迁到现在这个位置。新县城还是可以看看的。
  正计划着走上江堤看看风景时,不时有当地居民对我们说,坐他们的私家车也可以到白帝城景区看看,路上还可以到夔门观景台留影。
  王兄我俩一合计,就答应了下来。于是就和当地人匆匆走到堤上,一会儿来了辆小汽车拉上我俩,也往白帝城方向前进。
  汽车在沿江公路上行驶,只见江面微朦,远山如画;近旁的山崖陡峭,路随山转。
  不多大一会儿,汽车在一观景台旁停下来,司机介绍说,这就是夔门观景台,远处就是夔门关,也就是拾圆人民币背面的图案。
  我们下了车,走到观景台上,临江而立,但见远处群山绵延,层峦叠嶂。那如斧削一般直直断开的地方,想必就是夔门关了。断臂这边的山呈三角形,由近即远,一层一层放大开来,直至融于天上的云彩里面。现在是早上七点半左右,多云的天气,虽无霞光映衬,但在山峦之间有朵朵白云相伴,山顶之上也是烟雾缭绕,气象万千。
  有江风拂面,只是有些清凉,倒也没有冷意。这种感觉,莫非就是“江上风清”的写照?但愿是吧。
  观景台上在段关于夔门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夔门位于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口,两岸赤甲、白盐双峰夹江对峙,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巍峨雄峻,历史上称其为“雄关”,素有“夔门天下雄”的美誉。
  这样看来,夔门关也就是瞿塘峡口,是赤甲和白盐这两扇大门开了条缝形成的。但哪座是赤甲、哪座是白盐呢?待到坐到车上时,请教了百度,找到了得名原因和辨别方法——《水经注·江水一》:“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士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杜甫《入宅》诗:“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
  司机边开车边介始说,前面不远,近处的那座颜色深重、又有长廊与江岸相连的三角形山峰,就是白帝城。你们可以站在长廊这端参观一下。
  这条长廊也是建得极其漂亮的。但我知道,这里原本是没有这条长廊的,在三峡没有蓄水前,下面是有条道路通向白帝城的。我想,在没有蓄水前,白帝城看起来肯定要比现在壮观,随着水位的升高,现在的白帝城看起来只象是江面上的一个凸起。
  再往前追溯,夔门关口的滟滪堆不也不复存在了吗?
  《水经注》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解放后,因滟滪堆是航运的障碍,于1958年冬被炸除了,现在这块巨石存放在重庆的三峡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可惜那日到三峡博物馆的时间太晚了,没能看到。
  但看到了,又能怎样,滟滪堆只是传说了。
  与滟滪堆同样成为传说的,还有这“凶险的瞿塘峡了”。如此平静的江面上,如何会有浪遏飞舟的场景呢?
  还是再说说眼前的白帝城吧。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称蜀王。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以为白龙献瑞,及自称白帝,故改名为“白帝城”。
  白帝城因刘备在此处托孤而闻名。可刘备托孤的真正地点在哪里呢?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8月,刘备伐吴,败于夷陵,退守白帝城,最后病死于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宫。永安宫历经战争烽火,到唐代时已荡然无存了,其原址也因三峡蓄水,而淹没于水下了。但不管怎样,那里才是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的地方。
  而蜀汉时期的白帝城在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被毁,仅存白帝庙。现在的白帝城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形成的。
  我和王兄没有进到白帝城里面参观。在长廊这端驻足怀想已经足矣。
  长江滚滚东逝去,忠义绵绵西边来。千百年来,白帝城因为诸葛亮的忠君而被后人景仰。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卧龙先生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书写了一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歌,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惜,钦佩之致。
  人说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但我感觉拾圆人民币后面的夔门画面绝非是从白帝城看到的,应该是在白盐一侧,借助航空器俯瞰而成的。
  倒是那些名联佳句需要日后百度出来,再细细品味了。
  
  汽车将我们送回奉节县城后就离开了。我和王兄看看时间尚早,就在江岸一带参观游玩。
  江岸上挺立的是夔州古城门。城墙坚实宽阔,中间为圆形拱门;上面是两层雕梁画栋的挑檐式城楼。
  古城门的左边,在阶梯的中间,有李白等几位文人的不同动作造型,诗仙李白,举杯邀月,潇洒风流。
  古城门右边,有一段沿江城墙,垛口相间,古风古韵。
  沿右边城墙往前走,不时经过一个个垛口,让人耳畔忽然响起鼓角争鸣。
  临江眺望,这里确实是易守难攻之要地。可惜,蜀汉政权在接连的失误之后,再也无回天之术,终于被晋统一,归于和平安宁。
  沿着这段城墙再向前不远有一座白塔。我和王兄便信步走去观瞧。
  在我的印像中,藏传佛教和辽代时期多用白塔。藏传佛教的白塔独具一格,一看便知。但这座塔既不是藏传佛教的,也不是像辽代的,因为它没有辽代白塔那么复杂。这是一个呈八面的造型简单的七层白塔;每一层上面都有一圈极简单的挑檐结构。
  我和王兄看了半天,也没看出这座塔的年代。索性不去研究,再去琢磨塔下面的一棵古树:这棵古树从中间一分为二,根基部分还把两瓣张开,让人看到中间部分早已空空荡荡,更增加许多历史沧桑感。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和王兄就往回走。回到船上不久,任兄和其他乘客也回来了。
  导游核对好人数后,游船就起锚了。
  
  三十、三峡游之滟滪堆。
  游船稳稳地行驶在江面上,向着瞿塘峡口前进,向着夔门关前进。
  我站在三楼船尾的平台上往后看,建设中的奉节县城逐步展现出它的全景画面,最后浓缩成江岸上的一句宣传语——
  “奉节白帝诗城韵,三峡瞿塘夔门雄”。
  饱经沧桑的奉节老城区沉寂于江堤之下了,而显露在江岸之上的这座新城,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带着厚重的历史来的。人们接纳它、呵护它,没把它看成是一座脱胎换骨的新城。它是新城,但没有脱胎换骨,人们还在叫着它的乳名,而它也很好地传承了老城的文化、老城的辉煌、老城的一切的一切……
  我不曾见过奉节老城,既便见过,我也不会心生遗憾。毕竟,国家已经付出努力,把该保留的保留下来,该迁移的迁移过来。还有那么多根植于心的东西,比如文化,比如那么多流芳百世的文章,它们不需要精确到某个点,它们也不会定格在某个时代。对于人类而言,总要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发展潮流,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游船经过白帝城时,我在想,最初让我记住这个地名的原因,不是刘备托孤,而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少年时代,只会熟练地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只知道白帝城好美,有彩云相伴,如同仙境一般;只知道小舟轻快,如梭穿行。不知道白帝城对于李白的意义是什么。
  前几年再读这首诗时,才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白帝时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写下的五言绝句。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因这首绝句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流放途中遇赦,这是人生喜事啊!白帝城可以说是李白人生转折点的见证者。
  当然,白帝城还是三峡的起点。从白帝城对应的这个点位开始,游船正式开始进行“三峡”了。
  游船行到了白帝城西侧时,我忽然想到,游船的下面就是“滟滪堆”啊!
  北宋《太平寰宇记》上说:“滟滪堆又名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水经注》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滟滪堆,我可以叫你“水候”吗?千百年来,你其实就是瞿塘峡口的一个“安全警戒桩”。但你也有太多顽皮——
  你“立于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中,从水下潜浮出上半截身躯,似披坚执锐,欲喝退江流”;你将滔天巨浪吹成惊人的漩涡,形成举世罕见的“滟滪回澜”;你不知道你曾让多少摇撸者汗手死心,面无人色,他们敬畏你为“生死关”。
  滟滪堆,我应该叫你“水候”吧!千百年来,人们把你当成水的“节令”看待,只是因为你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水候”见证者。
  但是,默默无闻的滟滪堆,你也曾见证了神鱼送归屈原的情景,而你却不曾说过,你只是把你的身子浸泡在泪水里,年复一年。
  战国时候,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死后,被一条神鱼吞入口中,从汩罗江经洞庭湖,然后入长江,再溯江而上,要把屈原送回故乡秭归。而当神鱼游到秭归时,百姓们在江边痛哭,神鱼也流下了泪水,泪水模糊了视线,它游过秭归,直到撞着了瞿塘峡的滟滪堆才猛然醒悟,又掉头往回游,将屈原的遗体送到了秭归。人们就将神鱼从滟滪堆往回游的地方叫做“鱼复县”了。
  滟滪堆,你终因阻碍航运被炸掉了!你坚硬的骨头静静地躺在重庆市的“三峡博物馆”中,成为一种纪念,一种永恒。但你真正的永恒早已沉淀在人们的心中,融入了三峡文化中。
  滟滪堆,你就安心地睡吧。既使当年不把你炸掉,那么,在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也会温润地拥你入怀,你也会如婴儿般地沉睡在长江的怀里。
  
  游船更加接近夔门时,我兴奋地跑到船头去,我想看峡门秋月,我想看瞿塘凝碧,我想看白盐曙色,我想看赤甲晴晖……
  我想知道近距离看瞿塘峡口的夔门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想知道这扇门凭什么能让文人志士咏吟不已……
  
  三十一、三峡游之瞿塘峡。
  夔门就象张着的大嘴,长江就象嘴里的一条白色舌头,游船就是被这条舌头拉向嘴里的。
  “夔门”,我忽然在想你为什么叫夔门呢?
  百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奉节这一带古称夔州,瞿塘峡口又是川东门户,所以叫“夔门”了。那么,这里为什么叫夔州呢?无解。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夔”字。《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说文解字》说,“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这样理解的话,这里被叫做“夔州”,是因为奉节一带地势险要,而长江又如同它的一足,整体来看就象是一个叫“夔”的独角神兽了。
  但是在古代,这一代就是再凶险能凶险过“夔门”吗?那么,是不是先有“夔门”,而后才有“夔州”?要是先有夔门,这个夔字又是何意呢?
  游船在夔门的两唇之间行驶时,我感到有江风拂面而来,尽管是隆冬季节,也感觉不到过份的寒冷。
  夔门有风,如果安静下来,应该可以听到风过夔门之声;四季不同,风力大小不同,夔门之声亦不相同。而“夔”字还有一解,就是尧、舜时期的乐官名。所以,我个人猜想,也许是古人在这里听到风从这里吹过留下美妙动听的音乐,所以把这里叫做“夔”,而后有了“夔州”,又把这里细化成“夔门”。
  再牵强地联想一下,在夔门的白盐断壁内有溶洞、有泉水,有赏心悦耳的“嘀嗒”之声,这声音之美妙,非常人所能演奏,让人感觉白盐之壁就象是懂音律的“夔”官一样,所以人们把白盐之处称之为“夔”,由此产生“夔州”、“夔门”。
  不管如何想象,不管从何而来,我们都不得不佩服大自然之鬼斧神功,叹服古人对自然的深度把握。
  这样想时,游船已到夔门的咽喉,水面变得极其狭窄,我感觉这里充其量也仅仅可以让两条船错开而已。夔门的两片嘴唇也更加接近我们了,有种伸手可及的感觉。
  这两片嘴唇倒也奇特:一边是剑削斧劈一般巍峨险峻,一边却如同江水中刚生出的一般模样很是可爱。这两片嘴唇便是白盐和赤甲了。
  关于白盐和赤甲,我就不再具体描述了,因为杜甫留有咏吟之语,摘录过来即可: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可能是季节不对,或者时间天气不对吧。现在是上午十点三刻,太阳懒洋洋地在云层中时隐时现,所以我既没感觉到“白盐曙色”的韵味,也未看到“赤甲晴晖”之妙处。就这样,游船在两山的夹持下,被长江这条白舌拉过了夔门的咽喉。
  过了咽喉,也就过了夔门,江面渐渐宽阔起来。
  船行不过百米,就见在白盐山的断壁之下,有一块平滑如镜的石壁,石壁上刻满了各种题字,使用篆、隶、楷、行等不同字体。这就是有名的粉壁石刻,又称粉壁堂。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题字是“踏出夔巫,打走倭寇”,据说这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所书。
  看罢题字,让人不由得又生出凌云之志,保家卫国之心油然而生。
  而据资料记载,抗战时期,人们曾利用这里的天险优势,在断壁上的溶洞里面放置战备物资。所以,这里看似一堵文化墙,实则还是一堵爱国墙。
  我看那题字的下方,还显露一些栏杆扶手,想来,早几年三峡未蓄水时,在那山崖下面,设有通到这里的楼梯,游人可以站在字前,恭恭敬敬地瞻仰,甚至伸手触摸。如今,只能倚船静观了。
  离开粉壁石刻后,游船其实已离开夔门很远了。
  我又走到船尾的甲板上,向夔门方向回望:夔门已不是那个夔门了,两岸的青山象夔门伸出的手臂,将长江托举着、托举着;长江就这样被两岸青山稳稳地捧在手心里,一路延伸开来。这一路延伸的过程是静悄的、舒缓的,水面一直是平稳的,游船连一点儿颠簸都没有,更不必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惊险了。而在游船过夔门时,可能是过于平稳的原因,我竟一点也没感觉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观。
  所有的一切都变化了。由于三峡的蓄水,曾经的急流险滩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这种平稳安详;曾经激流勇进般的冲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这种沉稳老练。
  三峡,已让我们放下紧张,可以安静地欣赏两岸风光了。
  游船在平稳地行驶着,平稳得让我也听不到两岸的猿啼之声。啼叫的猿猴被李白带走了,藏在了他的文字里面。
  就在我账然若失之时,我看到平静的江面上泛起了光亮,微澜之中,这光亮竟有些耀眼起来,这景致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瞿塘凝碧”?
  我想应该是的。并且因为三峡大坝的蓄水,这“瞿塘凝碧”之景会贯通整个三峡,那么,“瞿塘凝碧”就延展成“三峡凝碧”了。
  我喜欢这三峡凝碧。
  我贪婪地欣赏着、品磨着。其他游客早已到船舱休息了。只有我,还在船尾,一屑不漏地把这美景拷贝到我的脑海里。
  
  三十二、三峡游之巫峡
  瞿塘峡很短,只有八公里。也就是当我望着它时,它已经远去了。
  当我从沉醉中醒来时,两岸的青山依然牵连不断地延续着,连同两山之间这一泓精美的“三峡凝碧”。
  这两岸的山石有一些会偶有裸露、显现出山石的原色,更多的是被植物覆盖着的,就象裹着一条毛绒绒的毯子,那毯子也是极大的,一直覆盖着山石不说,毯子的边缘还坠落在江水之中,与江水融为一体。虽说是冬季,但这条毯子还是绿绿的,没有一点儿冬的意思,如果从毯子上点缀着的一些黄色或是红色而言,那更象是秋了。那些绿色一点儿也没浪费,全都倒影在江中,凝聚成碧玉,妆扮这人间仙境;那些黄色和红色更是不可多得,直接映入我的眼帘,装饰我眼前的美景。
  游船在峰回路转间行驶。两岸的青山上,或是层峦叠嶂间,都升腾起梦幻般的云雾,让人如坠仙山云海之中。就是这风姿独特的山峰,这飘渺欲仙的云雾,让我确信游船已进入巫峡了。
  巫峡之美在于两岸群峰各具特色,尤以巫山十二峰更为峭丽。巫山十二峰分别坐落在长江两岸,江南江北各六峰。江北六峰有:登龙、圣泉、朝云、望霞(神女)、松峦、集仙;江南六峰有:净坛、起云、上升、飞凤、翠屏、聚鹤。古人云: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足见人们对十二峰之仰慕。
  巫峡之妙在于群峰之中云蒸霞蔚美不胜。由于巫峡谷深狭长,日照时短,峡中湿气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雾,云雾又千姿万态,有的似飞马走龙,有的擦地蠕动,有的像瀑布一样垂挂绝壁,有时又聚成滔滔云纱……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
  正在欣赏之时,忽听饥肠敲鼓,一看时间,已是下午一点多了。赶紧跑到船舱简单吃了些所带的食物后,又赶紧到三楼船头的甲板上,接着观赏。
  如此匆匆,你道为何?我是怕稍不留意,美景会从我眼前溜走啊!
  站在船头看风景,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和“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意境。
  游船行走在江面上,有时明明看到前面的路被青山遮挡住了,以为船在向一个绝路行驶,可等船行驶跟前时,水路一转,绕到青山之后,仍然有一条水路,水路的两侧仍然有高耸入云的青山。
  游船在走,青山在走,江水在走,我的心也在走。游船辗压着江水在走,青山因为船在走,我的心因为江水在走。我想问问被游船辗压过的江水,疼吗?疼了就哭出来吧,让我看看你的眼泪,也许你的眼泪还是江水,那么,这江水之中有多少是你自己,有多少是你的眼泪呢?无论如何,作为人类,我们是感恩你、崇敬你的,要不怎么说“上善若水”呢?况且,我们也只是借您的肩膀用用,您可不要耍小脾气啊,人类对您的脾气可是非常敬畏的。
  正在遐想之际,导游的声音在身旁响起:左前方的山顶上,大石头旁边的那块小石头就是“神女峰”。原来是导游领着大伙来看神女峰了。
  我按照导游的说法用目光搜寻上去,果然见一块竖立着的大石头旁边有一块竖立着的小石头。
  这就是神女峰啊?有种失望蹿上心头。尽管我知道,神女峰看起来小,只是因为山高陡峭,是视觉上的原因。但是与她旁边的那块大石头相比,她真的有些小啊。小又怎么样呢?巫山十二峰中,数神女峰最出名啊!自然界的景观也能给人以启迪——待人接物要有平等心、平常心,不能以貌取人啊。
  我看到神女峰下面,在江水上面,是一段裸露的山崖,如大刀一般伸入江水之中,让人望而生畏。山崖上写着毛泽东的诗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山崖的旁边修有壮观的山门,沿山而上的还有盘旋的楼梯或者说是栈道吧。
  导游说,从那里可以走到神女峰。我们是没有这个行程的,只能远观了。料想神女真的是安稳无忧的,因为导游说神女峰旁边修有神女庙,香火还很不错的。那么,无恙的神女,看现在的三峡会怎么想?看现在的中国会怎么想?看当今的世界会怎么想?应该是超乎想象吧!
  导游说我们在船上可以看到巫山十二峰的其中九座。我极目远望,只见山峰林立,从哪里去分辨这些山峰姓甚名谁呢?倘若真要分辨的话,下次再来这里时,停驻下来,直接到山上认准了,再到江面上来确认,这样才行啊。可认准了又有什么意思呢?本来这些名字就是人们根据山峰的造型想象出来的,如果再拘泥其中,岂不枉费心机。正如世间事,很多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非要深刨下去,只能算是个“痴”人,会误入歧途的。
  
  忽然发现游船驶离了长江主航道,在右侧的一个小港湾停靠下来。我看到岸上的一个牌子上写着:巫山神女溪欢迎您。
  那就到神女溪一游吧。
  
  三十三、三峡游之神女溪。
  我和游客们一起,随着导游的小黄旗,下了游船,又走过一条长长的河上通道,来到一个悬浮式的码头上。这里有十几艘画舫式的观光船在等着我们。
  我坐在一艘观光船上想:神女溪应该是三峡蓄水生成的一个景区。并据此推想,这里原本有一条细长的峡谷,三峡水位抬高后,形成了一条可以渡船的溪流,再经过雕琢开发就成了一个景区。
  观光船刚开始往里走时,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奇特,感觉就和长江一样:两岸青山与三峡凝碧相随相行。由此可想,人的审美很容易疲劳的,在游船刚入三峡时,很多人都站在船头船尾观看,而后渐渐稀少。直到现在再换乘观光船时,已有人感觉到折腾了。和我同一个船舱的夫妻俩原本就不来了,我劝他们说:既来之则看之,活动活动也好啊。人是劝来了,只怕风景不好,让人家白跑了。
  这一段风景是与三峡是相似的。但是这个船上的导游却是与众不同的。她说她是当地土家族居民,姓朱,按这里的习惯,让大家叫她朱幺妹儿。她以自身为例,为我们讲了很多风土人情——
  我之所以能当导游,是因为我是这里的女孩子中比较有文化的了,因为我读过中学,也就是初中。
  在这一带的群山当中,大约有三十多万居民,我们分散而居,相隔甚远。这里交通不发达,也可以说没有交通。但我们在这里有活得很幸福啊!我们在这里靠山吃山,没有医药没有保健品,都很健康、快乐!这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们靠的就是这里的水土气候,它们滋养出土生土长、疗效非常好的中草药,身体不舒服了,就自己配一些中草药熬汤喝下去就好了。
  这里的山势很大。有多大呢?我每天早上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赶到这里上班。所以每天五点多就得从家里出发。这里的山上有蛇、野猪,还有其他野兽,但我们不怕,我们学会了怎么应对这一切。
  这些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山上的资源归由政府统一管理,都要讲究可持续发展,要有计划地种植和销售,所以,山里的村民们都是每天把采好的巫山庙党、巫山天麻、巫山神茶等特产放到这里,委托我们销售……
  我们一听就感觉最后肯定要推销刚才提到的土特产,但是这她用诙谐幽默的话语说出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尤其她将当地的方言揉和在里面,说话还有萌萌的感觉,所以也没让人感到腻歪。
  但她在展示了这些土特产的包装放价格后,并没有急于销售,只说数量有限回来时再说。然后就转过身去,接着向我们介绍沿途的美景。
  我一直在注意着沿途风景的变化。
  画舫往驶一段距离,又转过几道弯之后,进入一个较为狭窄的地带,两岸的青山更近了更挺拔了,水也更绿了,渐渐有种进入桂林的感觉。船再往里走,水面真的窄成小溪了,高山需仰视可见,阳光从山顶上投射下来,山上的植被被辉映得绰约迷人起来。
  那些植被,原本是粗壮的,以勃发的英姿与山岩相配的,而在此时,在峰回路转之后,已渐变成细腻的,以藤蔓罗织之态拥吻着山岩,将山体演变成一个绿油油、毛绒绒的宠物。
  神女溪就穿行在这个宠物中间,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原始山谷里。
  画舫在一处悬浮的平台停靠时,我感觉象是到了热带雨林。
  下了画舫,再沿着浮梯向里面走上一段,那更象是热带雨林了:两岸的植被全是细嫩可爱、青翠欲滴的模样。与这里不协调的倒是我们这些游客,我们穿着的棉袄还原了真实的地理位置。
  往里面走不多远就走不动了。太原始了,里面还没开发呢。就这已经足够了,游客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停地拍照。这里的美景确实需要记录,因为它是天然的。
  我们返回到悬浮的平台时,导游们已经架起音响、摆开阵势,为我们演唱了几首当地的民歌,还跳起了当地的集体舞蹈。这种情绪感染了游客,一些热情的游客也参与其中,开心不已。这种形式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但真正身临其境时,感觉到的是民族融合之美,是集体和谐之美!
  
  返程途中,导游热情地招呼大家购买这为数不多的特产。我则专注于前方的美景,要把它们全前吃进眼里,找到它们美丽的根源——
  遥望远山,有一处裸露的山岩,只有绿色植被勾勒出山岩的轮廓;端详那座山岩,竟然像是一尊弥勒佛端座在高山之上;
  抬头看头顶的一线天,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白,蓝天白云点缀着高山,也衬映出山的伟岸;
  有一缕阳光在山的缝隙中投射下来,把溪水上的山峦照得婀娜多姿的,这份婀娜多姿又倒影在溪水中,让溪水更加活跃起来。
  在这高耸的绝壁间,我忽然又想起了夔门。这里可不止有一个夔门,这里处处是夔门啊!
  面对高不可攀的山峦,我又对这位导游充满了敬意:她为了这份工作,每天要在这陡峭的山林间往返四五个小时啊。这中间包含的不仅仅只是生存的意志吧。
  她还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英语口语学好,这样她可以带外国朋友的团,可以挣更多一些钱,可以过更好地生活。我佩服这种学习精神,但又担心,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
  船又行到开阔处,只见一泓碧玉藏于青山之间。那两岸青山层层错叠着、遮挡着,让碧玉在微风中荡起层层的涟漪,这涟漪又在西斜的阳光照射下,显现出几分娇羞和红润。
  画舫停靠在来时的那个小码头时,导游已将船上的特产销售一空。她站在码头上热情的挥手欢送每一位游客。
  
  再回到船舱里时,那对夫妻对我说:这里真不错,真的是不虚此行。
  
  三十四、三峡游之西陵峡
  我估计游船从神女溪码头出来后,再驶入长江不远就是西陵峡了。因为神女溪这一带在重庆的官渡区,而官渡区的官渡口就是巫峡和西陵峡的分界处。
  
  我是舍不得坐在船舱里休息的。
  现在是下午四点一刻了,估计到六点左右,天就黑了。还能再看一个多小时的美景。
  我站到三楼船尾的甲板上,倚栏远眺,看长江向着山的臂弯处流去,向着天的尽头流去。此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真实意境。
  在这脉脉斜阳下,在这三峡的碧波里,游船在欢快地前行着。欢快地前行着的也不止这艘游船,还有来来往往的游船和货船。我曾看到还有比我们这艘游船大几倍的游船;我也曾看到象平板车一样,拖了很多煤或是汽车的船舶;……也只有在这里,在我与长江真正实密接触时,才知道长江的魄力如此巨大。
  我曾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看到过来往的船只,也见过这种拖着煤堆的货船。但在那时,我真的小看长江了,以为那些只是江面上的小玩意儿。
  但是在这里,当这些游船或货船擦肩而过时,我能如此接近地听到船只马达的轰鸣声,感受到船只排开水时带来的震憾!
  这就是长江——不辞劳苦的长江,厚德载物的长江。
  
  蓝天上的白云安详地铺设在那里。
  过不了多久,就有一些调皮的白云跑将出来,象条条洁白的哈达,呈现在蓝天上,恭迎着八方来客。
  再过一阵子,有一些白云又变换了玩耍的方式,抱着团在一起嬉闹着、嬉闹着,终于在斜阳更斜的时候,把它们涂抹成了粉红色。
  当斜阳变成了夕阳,斜挂在山的尽头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奇妙的画卷——
  近处的山峦是高大黢黑的,象两个门板守护着中间的江水;中间的江水泛着粼粼波光,温存地将身体铺展到山脚下,用黑色融为一体;两山尽处的山峦,是那么地轻巧精致,一簇簇跳跃起来,挡着江水的去路,又在夕阳的描绘下,由近即远颜色也由深变浅,由藏青色最近竟淡化成粉红融于天际了;天空之上,由远山淡化成粉红的地方,云彩由远至近由粉红渐变成白色,又镶钳在近处的蓝天上。
  这是最美妙的夕阳!虽不见“飞鸟相与还”,但能看到“山气日夕佳”的傍晚,此生幸矣!
  我一时感慨,想出一首打油诗来——
  日落青山外,尽处江水白。
  晚霞卸红妆,静待长庚来。
  我还给这首打油诗取名叫《西陵峡唱晚》。
  
  夕阳西下之时,山顶上的高压线塔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些输电线路铁塔就像一个巨人一样站在高山顶上,长长的电线就象它们张开的双臂,一边伸向远方,一边跨过长江,与另一个铁塔相接。长江上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凌空而过的电线,但每一条跨江电线都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这样的铁塔最高的有多高?皖电东输工程跨江铁塔的高度超过277米,跨江长度超过三公里。这在2013年以前,属世界同类铁塔中高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这些铁塔就如同设立在长江上的国家发展的丰碑,引领着人们不断前进。
  夕阳中,山顶上还显现出的有移动通讯基站。这可是“互联网+”时代的基础和保障啊。难怪这一路,手机信号都是满格的。
  
  夕阳终于将满天的云彩幻化成粉红,再幻化成橙红,又将最后几缕云彩幻化成青灰色,连同它一起,消失在夜色中。
  夜色来临。远山黑黑的轮廓线上方,有一弯新月挂在那里,泛着金黄色的光,不媚也不俗地平淡地挂在那里。倒是在稍近处的山上,有一颗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调皮地看着这江、这水、这山,还有寂寞的我。
  那颗星星就是长庚星。有你相伴,我会寂寞吗?况且,天边还有一弯月,江边还有红色和绿色的航标灯相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