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拜水寻真游乐山
作品名称:说走就走 作者:祁河仪水 发布时间:2017-05-06 15:38:44 字数:11940
十四、拜水都江堰
从成都市区出来,我就坐大巴车赶到都江堰市,再乘公交车到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
公交车尚未进站,就看见远处有诺大一个广场,并且已经有许多游人在这里玩耍了。
我在服务中心存过行李以后,一身轻松,又回到景区广场感受这里的风景时,忽见东侧有一个古朴宏伟的建筑,就信步走过去,看见高高的门楼上有一个匾额,上书“南桥”两字。
南桥是什么意思呢?带着疑问,顺着门廊就走进去了。
长长的门廊横跨在一条河上,河水在桥下哗哗作响。这是什么河呢?正疑惑间,我已走过桥了,猛然间看见前面有个指向左边的路标,写着“宝瓶口”。再看左边,有一排古色古香的房子,房子与河流之间是一条长长的街道,靠河一侧还设有栏杆。
我就顺着这条街向前走——只见河水泛着绿色,极清澈的绿色,向我身后奔涌着;河水湍急,很有些咆哮的意味,有些地方还横起一段白色的水花,更让人感觉出“激流勇进”的意思。再向前不远处,就看见一个豁口,而西岸的小山也止步了,那河水就是从它的前面逼迫而来。
恰好旁边有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正在读取水文数据。我就问他们前面可是宝瓶口?他们说是的。还提醒我说,你再往前走百十米会看得更清楚。
我如他们所言,又走了百十米,果然看到宝瓶口全貌。西岸和这边的陆地形成一个豁口,水就从这个豁口挤进来后,一路向下狂奔,到南桥那里时,河面已宽出这里近十倍。这种水面宽度的变化,让人觉得豁口就象一个瓶口,想必宝瓶口就是由此得名的吧。
对于宝瓶口我是有所耳闻的。这是李冰将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后,为控制内江水流量,而设计的一个水量调节器,从容地控制着内江水量,对泽被成都平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看过宝瓶口再回到南桥上,南桥上面两边的廊柱上悬挂的楹联扑面而来——有赞美南桥的:雄踞江源第一桥,平添古城几分色;有描述宝瓶口的:玉垒山黑牛白犀鸟语蝉鸣,宝瓶口腾龙走蛟飞苍溅雪;……还有一幅看不太懂:西望长陪太守祠,东流不尽秦时水。
这“西望长陪太守祠”是什么意思呢?百思不得其解,还是先去景区参观吧。
进入景区大门以后有一个喷泉,喷泉里面放置着杩槎、楗尾、卧铁等治水工具,这些工具无不在喷泉里欢快沐浴,展示着它们的风彩。
喷泉过后的这一段道路叫堰功道,道路两旁有十二尊青铜雕像,他们代表着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堰功道尽头是一个如小山一般的地方,这就是离堆;这离堆原是和东侧的玉垒山相连的,为了将内江水有节制地引入下游,在建造宝瓶口时,对瓶口这些山石动用了“火烧水浇”之酷刑,才挖通了瓶口,分离出这样一个山丘,故而叫“离堆”。
离堆上还建有一个“伏龙观”,伏龙观里供奉着的是李冰的石像。原来古人认为洪水是恶龙在做怪,李冰在这里降伏了恶龙,让它造福百姓,所以将李冰仙化成真人。
“西望长陪太守祠”,指的是世代人民在内江东岸陪伴着李冰。人们有此良知,想来李冰地下有知,也不会感到寂寞了吧。
离堆北边不远的石滩就是飞沙堰。因为是枯水季节,整个飞沙堰的表面裸露着,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你要知道,在雨季,在洪水卷着泥沙而下的季节,它就如同内江的“清道夫”,不知疲倦地将泥沙从这里甩出去、甩出去、甩出去,……保障了内江的清洁和畅通。
离堆向西还有一座桥,过了桥向北的这一段路叫金刚堤,在沿着金刚堤向北行走过程中,路过一个公园,尽管游人众多,但只有我一个人进去观看了。
公园里立有几块石碑,石碑呈半圆形放置,上面刻着的文字,描述的是“水利丰碑”,介绍都江堰从古至今如何岁修,赞扬古人在建设都江堰工程中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经验,形成具有都江堰特色的水利管理体制与制度。其中,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建国初期,解放军在支援地方政府进行都江堰岁修时,遇匪特暴乱,于是,军民同心,一手持枪剿匪,一手操备修堰,不久,既平定了叛乱,也完成了岁修。
从这些文字表述中,也足以体现出都江堰的历史功绩。
金刚堤尽头就是鱼嘴。鱼嘴就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起始部分,因其形状象鱼嘴而得名,岷江就是在这里开始分为内外两江的。从鱼嘴这里沿内江回望——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这些名字组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冰知水懂水,因势利导,建设了这一伟大工程,直至今日,仍在为造福成都平原做出贡献。世界上能有哪个工程这么自然、这么持久呢?
滚滚岷江水,日夜不停歇。顺着岷江水飞溅的浪花,我的耳畔又响起战国时的鼓角之声——
那是一个刀兵峰起的时代,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尽快统一,而逐渐胜出的秦国,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他们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到巴蜀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在这种情况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不负众望,建成了都江堰工程,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经济基础。原本以战略目的而建的工程,千百年来竟也是润泽一方水土的慈悲之作。
站在鱼嘴向前方眺望,岷江水依然奔流不息,依然在这里温顺地分流。
岷江在历史上曾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足见其名望之高;岷江也有几百条支流,足见其流域面积之广阔;但就是这样一条有着蛟龙之勇猛、有着苍蟒之野性的狂澜,竟然被李冰驯服,乖乖地按照李冰设定的路线前进。
沿金刚堤往回走不远就是安澜索桥。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最早人们根据它的修建材料,称它为绳桥或竹藤桥;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远看安澜桥,只见它如同一条红彤彤的彩带飞舞在内江上空(外江部分暂不开放);你道这艳红从何而来?原来是桥两边的扶栏上系满了红红的许愿绳,多少痴情男女把恩爱寄托在这座桥上。
行走在安澜桥上,和着桥身的晃动,俯视下面的内江急流,顿生安渡狂澜之意,快哉快哉!
过了安澜桥,拾级登山,就来到了秦堰楼。倚栏眺望,远处群山巍峨、苍茫绵延,近处都江堰尽收眼底、风彩卓然。这里真的是观看都江堰的绝佳之处,莫非当年李冰就是在这里忽得灵感,建下这一举世瞩目之伟业!
从秦堰楼沿返程方向往下走不远就是二王庙。这里是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观看庙内石壁上所刻的各种碑文,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安流顺轨”这四个字。可以说这四个字不仅高度浓缩了李冰的丰功伟绩,而且还深有顺应自然因势而为的道家风范。
好一个“安流顺轨”!将天地人之灵气浑为一体,生生不息。
从二王庙走出来,就见前面豁然开朗,和刚才的山间小路、浓荫蔽日之感截然不同,并且在这略显广阔之处,许多银杏在这里展示着金黄的叶片,颇具争奇斗艳之态势。满眼的金黄引领我一路前行,就到了松茂古道。
这松茂古道也是极有说道的地方——
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市区西,止于松潘,全长320公里,是古代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物资交流的交通动脉。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如果再往前延伸,这条古道与吐蕃沟通,一直可以抵达尼泊尔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麝香之路”。
怎么样,长知识吧?
如此一条古道,相当年也是经贸往来重地,要不是这里怎么还会有玉垒关、西门关呢!出了这两个关隘,前面不远还有一个城隍庙。
这城隍庙不建在城里,建在这里是何意呢?在古代,这里繁华得和城里一样,自然要有城隍老爷等在此保佑来往商贾,明断是非恩怨。
再向前走就出了都江堰收费景区,却又见一处新景——
一棵高大黑亮的乌木,如魁星独占鳌头,手握朱笔,欲圈欲点,令人膜拜。
我暗想:这魁星肯定是圈点过李冰的!要不,李冰如何能将都江堰这篇文章写得如此绝妙,让世人难以超越!
十五、寻真青城山(上)
在都江堰景区服务中心取了行囊,又坐上去青城山的公交车。
一路上随处可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宣传语。但我只能拜水都江堰,却不敢问道青城山。因为我知道青城山是道家四大名山之一,而以我的无知,能在这里体会到“道家之真”,哪怕只有一缕飘逸的轻烟也心满意足了。
汽车很快就到了青城山景区停车场。但我却不急着登山,我要把晚上住宿的地方安顿好。经过打听,还好,不远就有可以住宿的农家乐。
安顿好住宿以后,再回到青城山景区停车场,原以为几步路就可以进入景区登山了,询问买门票的地方时,工作人员告知,这里距青城山景区还有两公里多的路程,可以坐观光车进入。
于是就坐上观光车前往。
这一路,道路逶迤、风光旖旎,正在陶醉之时,已到了观光车停车场。然后,又顺着山路接着向前走,忽见前面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中间有一柴门,柴门有三层挑檐,每层四角都是飞檐翘角;在门楣之上挂有一个匾额,上书“西蜀第一山”;左右门柱上是一幅黑底金字的楹联: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这柴门、这楹联,给人一种风轻云淡之感,脚步也因此显得轻快起来。
再向里走不远,路途一转,只见正前方有一个重檐结构的三开门山门,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非同一般,山门正上方有“青城山”三个大字。
果然气派!果然与众不同!
右侧是一个宫殿式的建筑群,取名“建福宫”。
这建福宫的来历可不一般——
建福宫原名丈人观,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奉敕迁址于此。南宋时朝庭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宫内主祀青城主神宁封真人及杜光庭先生。
这宁封真人谓谁?何以能称青城主神?这里却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宁封子是黄帝时期的陶正,也就是当时专门管理制造陶器诸事的官员。宁封很会烧制陶器,而且技艺超群。
有一天他正在烧陶,有个人路过这里,愿意帮助烧烧火,宁封高兴地答应了。
这位出手不凡的不速之客就是古仙人赤松子。只见赤松子烧的火能出现五色烟,制出的陶器不知比宁封高出多少倍。
宁封拜这位奇人为师,得到了真传。有时兴起,竟能跳进火窑里,随着烟气上下升腾。宁封子升仙后,栖于蜀之青城山。
后来蚩尤作乱,黄帝打不过蚩尤,便来青城山见宁封子,问以“龙跷飞行”之道。宁封送给黄帝一部仙书《龙跷经》,黄帝得以御云龙以游八极,终于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民族。为了表达对宁封的感谢,黄帝于是拜宁封为“五岳丈人”,让他管领川岳百神,其所居住的青城山亦被称作“丈人山”。
但后来为何又改为青城山呢?当地有这样两种说法:
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中“清都、紫薇”皆为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在下诏书时,误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
上面所述虽是传说,却也道出圣贤先人对青城山的喜爱。
再看山门门口有一幅题字:“青城山幽子规啼”。整幅书法磅礴大气脱凡不俗,让人百看不厌。
看看时间已是下午四点了,再有两个小时就天黑了。如此一座名山,两个小时怎么可以欣赏得了?明天再登山吧。
主意已定,就开始往回走。
由于时间充足,所以也不急着赶路,就边走边细细品味眼前的风景:树木以杉树为主,也有楠木闪现在路途中。这两种树都笔直挺拔插入云霄,甚是状观。
在四川,就不得不说一下楠木。楠木有香楠、金丝楠、水楠等种类,是一种极高档的木材,其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以四川出产的为最好。
在成都街头,在都江堰周边的街市里,随处可见加工销售楠木工艺品的店铺。尤其那些用金丝楠精工细雕并且经过抛光打蜡处理过的工艺品,光泽圆润异彩纷呈,叹为观止。
正在行走之时,又见路边有一座道观,便走到大门前驻足观瞧,原来是一所道教学院。
因学员在观内做功课,不便参观,只沿着学院围墙琢磨了一下刻在上面的“二十四节气坐功功法及功效”。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介绍,细细读了几个,感觉确实如此,道家之融于自然之精神,由此可见一斑。遂用相机将围墙上的介绍逐个拍照,留待日后慢慢研读。
路上还不断有观光车往景区挺进,导游的三角旗还不时地飞扬着。
我想:我若是跟了旅行社旅游,也会如那些游客一般,趁着太阳落山前赶时间;可我与他们不同,我这样子如同旅行,时间上不用那么紧凑,可能会多走一些路,但我能看到更多的风景。这一路所走的路、所看的风景,可以说是佛家的缘,也可以说是道家的造化。
很快就到了住处,小憩片刻再出来时,街道上的路灯大亮,各家店铺灯火通明。
沿着街道转了一通发现,此处的街道有前后两条,每条街道约莫两百米左右,各色小吃也是应有尽有。
街道的尽头还有几个篮球场,当地人说那是一所中学的。中学的名字没记着,倒是记着我所住的这条街道叫“桃园路”。
再回到住处时,时间已不早了。索性放松下来,让自己的思维停滞,让身心处于混沌状态,安心睡一个好觉。
十六、寻真青城山(下)
早上醒来,天已大亮。洗漱完毕,就想尽快去青城山。店老板一再提醒,一定要吃饱饭再去登山。
听人劝不做难,就找了一家小店吃了碗面条。
吃过饭后,时间尚早,就徒步前往景区。路上看到桥栏杆上、枯草上都有一层厚厚的白霜,为我所过之处平添了许多韵味。
我思忖着:这霜可是道家的霜?估计是。因为道家所言一生二、二生三;这三便是气——气之凝者,可以成雾、成水、成冰、成雪,当然也可以成霜。
想到这里,我不禁自嘲起来:如我这般牵强理解,道家仙人该不会生气吧?
又见“西蜀第一山”的柴门,又见建福宫,又见青城山山门……此时之景,与昨日有大不同——昨天下午,太阳已到了山外边,阳光成了高山的背景光,将高山衬托得更加巍峨,将这一处山坳衬托得愈加狭小;而此时,阳气升腾,不仅为我来时的路铺上金光,也将这里的一切映衬得生机勃勃——尤其是将山门上的“青城山”、正门口的“青城山幽子规啼”等字,照射得金光灿灿、熠熠生辉。
存包、买票,进山门。进到山门里边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影壁墙,墙上写着:西蜀第一名山。
这与先前看到的那个柴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个柴门给人的感觉是仙风道骨、飘逸潇洒,而这里却让人感觉到端庄沉稳、静以制动。
沿着盘山路往上行走,初见一个树木做成的亭子。莫非这是“西蜀子云亭”?细一起,绝不会是。一来不记得扬雄在此留下过什么;二来就时下而言,略有点文化影响的地方,哪个不被闹腾起来,围之圈之,再附庸一些华丽之物,达到创收增效之目的。
在西蜀想到子云亭想到扬雄,就不由得想起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赋之华美为后人赞叹,但我却所读不多。曾经想把张衡的《南都赋》把玩一番,却发现该赋用了很多古体字、生僻字,通过百度居然找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赋之精美就这样因文字问题被雪藏了。
再往上走,路过一养生商铺。商铺锁着门,但门框两边有幅对联是这般说道:良医自是肱三折,盛事终当继八萧。既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也再提醒君子当自强不息。
再向前就到了月城湖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帝望师廊”,两边歇脚的围廊中,镶有两块石条,其中一块刻有“玉真公主故事”,讲的是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行的事情;另一块刻着“望师廊故事”,诗曰:蚩尤善作五里雾,黄帝屡征常折缨,闻说青城多仙人,月城湖畔求明师,陶正秘传龙跷术,黄帝御龙九天行,打败蚩尤凯旋归,五岳丈人封青城。
然后到月城湖乘船到对岸去。这船却也有趣,在湖中装有铁索,这边搅动时这边铁索收缩便去了对岸,那边搅动时那边铁索收缩就去了那岸。
正当其时,左前方是茂密的树林掩映着群山,有一处白色山体裸露出来,如同一位打坐的道人;这位打坐道人的左上方,即是青城山的最高峰,有一座高塔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那将是我今天要到达的地方;右前方则是在连绵不断的树林中,一座宫殿式建筑逐渐出现,宫殿下的平台就是这条船靠岸的地方。
湖不大,船很快靠了岸,我上了岸,就见台阶的左侧有一龙头在喷水戏嘻,左侧的石壁上有三个红色大字“丈人泉”,龙头上方还有一小块字迹模糊的石刻,讲的是丈人泉的来历——传说黄帝和蚩尤打仗那年大旱无水,宁封见一异物自天而降入土不见,便叫黄帝以箭射之。黄帝张弓搭箭,箭落之处冒出一股清泉。黄帝饮泉水后顿觉功力大增,回去便把蚩尤灭了。
初看时,我以为是“文人泉”,因为对丈人一词不太习惯。但是,我们不该用现在的语言内涵去理解这个词。丈人在古代是泛指年龄大的男性,青城山在五岳之上,自然如老大哥一般,所以用丈人一词。青城山即是丈人山,即是在五岳之上的大哥山。
在这边上去后,见到了那个宫殿式建筑,原来是缆车乘坐站。我是不坐缆车的,那就从这边登山吧。回头看看,这边登山的就我一人,倒是湖对岸那边有一部分徒步登山的游客。也好,我下山时走那边,两边风景都看了。
山高路险,再加上古木参天,青城山的“幽”字已深入我心——青城山幽——道路幽远看不见尽头,树木幽深看不见阳光,山体幽幽满眼翠绿。
这一路,除了遇到分段清扫垃圾的保洁人员,便再没看到其他人。
过了林风亭后,看到的尽是一种高大笔直的树木,它的树皮和叶皮非常像杉树,但整棵树通身无枝杈,只是在最上面有茂密的枝叶,树枝还呈下垂状。
这种树真是奇怪了!恰好又遇保洁人员,保洁人员告诉我说,这不是杉树,我们叫它吊梢树,你看它们的树梢不都是倒垂的吗?经她这一说,我感觉更加形象了。
盘山而上,只走得大汗淋漓,热气腾腾;于一路幽静之中,走过半山亭、四望观,路过丈人峰,再向上攀登就到了慈云阁。
慈云阁门前也是上山缆车的终点站,所以眼前一下子繁华起来,摊铺一家挨一家,游人也三五成群热闹非凡。
未做停留又接着往上清宫前进,远远地看到一个平台上,有一堵照壁,正中一个红色的“道”字;转到照壁这面再看,写着“大道无为”四个金字。道家文化就在这不经意间,已悄悄融入血液之中。
上清宫正门口,左侧一棵还挂着金黄树叶的粗状的银杏树,右边一棵一样粗状但树皮黢黑光秃秃的不知名的树木。两棵古树和门前的两尊看上去饱经沧桑的石狮子,将上清宫渲染得古朴典雅。
上清宫所供奉神像就不必说了,都是这祖师那真人的。倒是很多游客挺有意思,一进殿门,倒头跪拜,口中一个劲儿地念叨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成都市区的青羊宫初见此类游客时便觉好笑,怎么会有这等佛道不分的善男信女呢?只是此时,我却不觉得有何不妥了:只要人心向善,何必要分清是佛是道呢?
以我之所知,道家和儒家都是抱拳行礼即可,既便是道家的跪拜也是与佛家不同的。也难怪他们,现在很多寺庙道观貌似只是为放置功德箱而建,而功德箱的模样是没有区别的,很多香客游客见惯了一样的功德箱,所以哪里分得清什么道家佛家呢,进得门来,只管烧香了跪拜了许愿了掏钱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上清宫右侧道德经院门前有两口井倒是奇巧,这两口井一方一圆,泉源暗通,却一清一浊一深一浅,让人不得其解,故人称“鸳鸯井”。
道德经殿房里除列的是张大千和徐悲鸿与青城山的不解之缘,有两个人在青城山游历创作的介绍,还有其作品中融于道家思想风范的点评。
我驻足观瞧了一个多小时,自觉受益匪浅。
道家在研究自然、理解自然、运用自然方面,真的是非同一般,比如都江堰,比如张大千的《墨荷》,比如徐悲鸿的《紫气东来》,难以想象如果把道家思想抽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再往上走,就到了青城第一峰上的老君阁。
站在老君阁的围栏向远处眺望,只见树木葱郁、沟壑万丈、远山苍茫、宛如仙境……
如不积圭步,何以登高山;如不登高山,何以知仙山云海、霞岭绵延……
近景悦人、远景悦己,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放开胸襟融于自然……
上山艰辛,下山留恋。
告别青城第一峰,告别海拔1260米,几回回回头张望,几回回再眺远方;无限风光藏衣襟,再向前方觅新篇。
走到老君阁下方,再向上望去,只见老君阁巍然屹立,一览五岳。
而从老君阁脚下到我头上的部分,却有几块断裂岩石,躺于青城山上,几分安祥几分凶险。莫非这是汶川地震时形成的残岩碎石?不得其解。但见前方有提示“乱石落处,快速通过”,就急忙走过此地再说。
这下山时,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更曲折、更狭窄——要么是直下的石阶,手扶铁索不敢有一丝分心;要么是巨石之下,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需弯了腰才能顺利通过;要么是石阶阴森湿滑,需时时小心;……终于到达一处平坦之地,却是“朝阳洞”。
这朝阳洞不知是哪家真人或道长在此结庐居住之处,因其面朝东方,故而叫朝阳洞。
站在朝阳洞前的平坦处再次向上回望青城山巅,却见古木参天中,有一株鲜红的小树立于岩石之上,沐浴斜阳,点缀青山,难道这就是“子规啼血”?不可道、不可道、不可道也……
正行走间,忽见一处路标指向右方还有一座真武宫,正在犹豫去还是不去时,有一游客搭话说“既然来了你不看看?”
看看就看看吧,只是山里路长,路标上的三百米可不见得好走。
果然路途较远,但也算是没白跑一趟,这是一个晋代道观,一位道姑在此值班,说是玉真公主在此修行过。又是玉真公主,那就不得不说道说道了。
先看下李白为玉真公主所作的《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这首诗在浪漫之中,也表达了对玉真公主的崇尚敬仰。
玉真公主何许人也?她是唐睿宗李旦第九女,自幼丧母,景云二年,玉真公主与同母姊姊金仙公主入道,而后在青城山修行。
我们很难对古人的生活状况有真实的了解,但是,从一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佛道不管是对凡夫俗子还是达官贵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行程中,我开始与搭话的游客一边游览一边聊天,原来这位是方兄,山东菏泽人,也是来成都一带旅游。
正说话间,遇到一个卖笛子的老人,方兄信手拿来试试,然后评价说:这笛子过于大众了,高音不太圆润,买回去也只是个玩具,就不买了罢。
这一下子,我知道方兄在音乐方面很有一手,接着方兄与我聊书法,我只能说惭愧了,我练了几年书法了,自我感觉无甚长进。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我偶遇一人,俨然已成我师。
有了这么一个好游伴,下山的路一下子短了许多。转眼就到了山脚。
青城山下,已与我昨日来时的模样差不了许多——
太阳已到了山外边,阳光成了高山的背景光,将高山衬托得更加巍峨,将这一处山坳衬托得愈加狭小。
取了行囊,和方兄互留了微信,一起坐了观光车,转乘公交车,他径直去都江堰景区了;而我在青城山车站下了车,又几经辗转坐上了去乐山的车辆,直奔乐山而去。
十七、不一样的乐山之行
到达乐山市区时已是晚上七点多了。
以我对车站现状的理解,需尽快离开此地。
我就走到公交站牌那里看公交路线,刚好有一路公交车到乐山师范学院。感觉学院附近消费、治安各方面会相对好些,就乘上公交车到师院去了。
下车后,找了一家餐馆吃饭。
在吃饭过程中,老板给我推荐了旁边的海棠居,说那里价钱便宜还干净。
然后,老板又借着酒劲儿对我说,到景区看大佛还不如到滨河公园的艄(肖)公看的好。
再想问清是什么地方时,他用的是纯方言了,听不太清楚,我不好多问,只揣磨着可能是指艄(肖)公坝吧,因为我下车的地方也叫什么坝。
吃过饭以后,对店老板千恩万谢地走了。然后看海棠居的条件也还可以,就在那里住下了。
第二天早上醒时已经七点了。收拾停当后,只带上手机出门了。
成都一带的早餐都是咸饭,也没什么可挑选的。就在海棠居旁边点了一碗抄手,匆匆用过以后就去乘13路公交。公交站牌上没找不到艄(肖)公坝,却找到了“乐山大佛”。
正在疑惑间,13路公交车来了,那就先去乐山大佛看看吧。
到乐山大佛下车后,看到入口处的广场上已经有很多人了。在售票口扫了一眼,和我想象的一样:5A,每张90元。然后就听到一些游客说不进去了。
我本身就没打算在景区看大佛。因为我印象记录片中的大佛全景都是在大佛对面比较远的地方拍的,再加上昨晚的聊天,更觉得这个景区更是不用进去的。
于是,我就沿着广场西侧的河堤向对岸张望,雾气较大,朦朦胧胧中,看见对岸是两江交汇处,对岸被分割成相距甚远的两部分。
那么从哪部分能看得更清呢?从景区游览图上看,大佛还在入口处南侧很远的地方,而刚才的公交车还要往南走,并且在对侧还有个乌尤寺。那就往乌尤寺看看吧。
又乘上公交车到乌尤寺下车,去往乌尤寺要过一座桥,正开始过桥时,迎面过来一位长者,我便问他,在这附近哪里能看到大佛全景?长者回答,那你得到艄(肖)公嘴。
对,艄公嘴!一不小心,我把它记成艄公坝了。那坐公交到哪里下车呢?你坐13路车到公园下车,你再问一下就到了。好的好的,我一边感谢着一边开始往回走。长者不放心,还提醒我说,在对面坐13路,别坐反了。
我真是感动啊。我说,不要紧,我先走一段路再说。
正走着呢,看见河堤下有位穿红衣服的摄影者正架着相机拍北边的一座桥。我顺着方向看去,那座桥确实与众不同。
完全出于好奇,我也下去拍了两张。拍完和摄影者打了个招呼,摄影者告诉我说,这座桥是世界上最美的桥之一;她还强调说,你可以在网上搜搜,能搜到的。
她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有个外国人常年在这里照这座桥,非常漂亮,尤其在油菜花开时。
她这一说,我立马重新端详了一下这座桥:中间一个大拱形,突出于两侧的桥面;两边各一个小拱形;小拱形上面是桥面,桥面与大拱形相接,大拱形突出的部分就形成了一段弧形桥面;桥面与拱形之间,又分别用一长两短三根柱子顶着,这样与桥面之间形成两大两小四个更小空洞,空洞上面也是拱形;桥面上是一段长廊;长廊两端是亭子,靠近大拱形的亭子的中心线就在刚才说过的长柱子上,靠近堤岸的亭子,却因为树木的遮影看不清了,能分辨清的是,靠近大拱形的亭子只有一层,靠近堤岸的是两层的。
从我们能看到的角度来说,整座桥是红色的,而用白色将代表行走路线的部分描画出来,就像物理学中“波传递到中央”的样子。
这个意外收获真是太大了!
再顺着往大佛方向的公路走时,又见一处红墙高耸的大门。大门口有栅栏隔离,提示购票入场。
不知这是何处,却见大门两侧各有一尊浮雕菩萨。这两位菩萨站立在那里,眉宇间全是慈爱,那穿着形态和敦煌飞天一模一样。
这地方如此厚重,会是什么地方呢?只见门头匾额上有“东方佛国”四个鎏金大字,落款是刘开渠。
刘开渠我倒是略略知道一点儿,那是我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也是将人体模特用于美术教学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这东方佛国嘛,估计是方兄说的那个很震撼的地方。
我看了看门口旅游路线图,这里有一尊170米的卧佛。170米的卧佛,这一下子让我想起我曾看过的纪录片,在乐山确实有这么一个地方,好象仅这尊卧佛是古人留下的,其他的好象都是美术界的创意作品。
那还是就此别过了,以后有机会来了再看吧。
看看时间,转眼十点多了,也得抓点儿紧了,还是坐公交走吧。
公交车再次路过乐山大佛门口,又路过八仙洞、嘉定坊,然后左转开始上桥,就在上桥的时候,我看见桥头的公路标识牌上写着:岷江一桥。
这时我才记起这就是岷江,这是从都江堰那里流下来的岷江。
公交车过了桥我就下来了。这里是大曲口,也是这一段滨河路的起点,我估计顺着滨河路向下走就可以找到艄公嘴。
正走着看见了路边有个公交站牌,我上去查看路线后笑了,艄公嘴,还有三站就到了。
脚步一下子轻快起来,看到路边挂着的鸟笼,也不忘停下来,吹吹口哨,逗逗里面的画眉鸟。
岷江里不时有游船的笛声响起,让我忍不住又向江里眺望:阳光泻在江面上,惹得一大片江水波光粼粼的,既璀璨又耀眼,在这初冬的季节里,让人感觉暖洋洋的。此时的江雾也只剩下了少许,对岸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就在对岸,再往南一点儿就是大佛的居处。但是,这么远的距离,我很担心能真的看清楚。
路过乐山港时,我萌生了坐船的念头。
我买了票上船,直等到凑够了人数游船才出发。
我站在船顶的观光台上,看后面的岷江一桥、左岸的高楼、右岸的青山都不断退去,我知道船在驶向大佛;转身看前方,水面不断被游船碾轧过去,大佛离我越来越近,近到我已经看到大佛的居处,只是大佛的居处向西南侧了一下,现在还看不见。
能看仔细的是右侧浅滩上的鸥鸟,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洁白的羽毛,红色的鸟啄,红色的小腿和爪子,它们一会儿在这里悠闲的散步、觅食,一会儿在江面上展翅翱翔;当它们自由而舒缓地在游船周围展示美丽的身姿时,我能够看清楚它们两端的翅膀下面是蓝黑色的羽毛,与其他地方的白形成更强烈的对比,也将它们点缀得更加妩媚靓丽。
游船真的走到大佛面前了。
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啊!只见他双手扶膝、正襟危坐、面目慈祥地看着我们,看着芸芸苍生。
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寒来暑往,时过境迁,风云变换,大佛依然是大佛!
游船一闪而过,大佛不见了。正待要询问服务人员时,游船又调过头来,在大佛面前足足停留了五分钟。
我看到景区的游客,是从大佛这边的山崖沿梯子下来,然后从大佛面前走过,再从另一侧的梯子走上山崖。他们是那么渺小,几个人合在一起也没有大佛的一个脚趾甲盖大。
大佛如此宏伟,近距离如何能观其貌?就如同我们俗人,狭隘的思想如何能企及大佛的思想;满脑子的利益如何能理解大佛的空深。
游船离大佛越来越远了,但大佛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伟岸——回头望去,那几座山连起来看,也是一尊佛,一尊能够看破、能够放下、懂得自在的睡佛。
弃船上岸,就是海棠公园。一簇簇海棠花开得正艳,一尊尊酣态可拘的弥勒佛也笑得正美。
也就是这次到乐山,我才知道乐山大佛是弥勒佛坐像;
也就是这次到乐山,我才知道乐山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
乐山,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意犹未尽之时,我路过了艄公嘴,这里还真看不清大佛,因为大佛在那里斜了个方向,并且因为是大雾天气,甚至连大佛的轮廊也看不清。
我不愿匆匆赶路,看到右前方有一繁华街道时,我信步走了进去。
当我走到一个五岔路口时,我知道我迷路了。这个区域的道路都是因河而走、因势而建,迷路应该是正常的。
求助公交车吧。我刚一动念,13路就来了,好在我记得我下车的地方是“赛公桥”。
十二点半,我退了房,又在路边吃了碗鸡杂面后,就开始了我的峨眉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