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坎坷的历程>第二章 欢乐的童年 多彩的生活(一)

第二章 欢乐的童年 多彩的生活(一)

作品名称:坎坷的历程      作者:武陵樵夫      发布时间:2017-04-29 00:06:57      字数:6937

  昭阳镇的南边,有一个较大的苖族村寨叫郝家寨,郝治平就在这里出生长大。村寨依山傍水,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青瓦木房,沿山麓修建,错落有致。全村寨200多户人家,全都姓郝。村寨后面是绵延不断的小山丘,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错落有致。山丘下长满了修长的楠竹,山丘上生长着马尾松、冷杉、青冈等长绿树木,蓊蓊郁郁,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树林纵情婉转地歌唱。山丘下面是一抹缓缓的斜坡,一直铺到村寨的边缘。在这抹斜坡上,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有各种颜色的野花开放,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芬芳扑鼻。村寨前是一马平川的沃野,阡陌纵横,垂柳掩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田野,泛着涟漪,潺潺地向北流去。大大小小的筒车,在河岸边周而复始地转动着,一天到晚都在咿咿呀呀的歌唱中,汲起河水浇灌着两岸的农田。小河的两岸,长着高大粗壮的麻柳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就有成群的白鹭在这里飞翔栖息。河水清澈碧绿,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郝治平的祖祖辈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常年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与泥土打交道。郝治平的父亲和母亲,为人忠厚老实,纯朴善良,善于待人接物,从不争强好胜,事事都让人一着,郝治平的父亲被人称为“和事佬”。他们一年四季都勤耕苦做,顶霜冒雪,栉风沐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家人总是节衣缩食,省吃节用,依赖几亩田地和一片油桐林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生计。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纱织布。无论春夏秋冬,全家人都穿着用自家里纺织的“家机布”缝制的衣裤。全家人就这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勉强能维系温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仍有冻馁之虞。
  父母中年生下郝治平,所以对他特别疼爱,外祖父和外婆对他也格外关照。外祖父曾教过私塾,对外孙的未来寄于很大的希望,指望长大成人后有出息,能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因此,为了给外孙取个好名字,外祖父颇费了一番心思。想来想去,还翻阅了好多书本,最终认为《大学》里面的一句话最合适。郝治平在族人班辈中属“治”字辈,因此便取名“治平”。外祖父的意思是希望外孙长后有所作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郝治平出生以后,备受呵护,关爱有加。他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外祖父给她取名“淑贞”。姐姐特别喜欢这个聪明而淘气的弟弟,总是带着他一起玩耍,姐弟俩形影不离,一同度过了欢乐有趣、多姿多彩的童年。
  村庄后面几座绿树成荫的小山丘,是郝治平和小伙伴们的“伊甸园”,大家经常一起在这里尽情地游玩嬉戏。暮春时节,东风和煦,阳光明媚,小山丘郁郁葱葱,一片生机蓬勃。这时候,小山丘上成片的油茶树枝上,大大小小的茶泡儿脱皮成熟了,郝治平便同小伙伴们一起来釆摘,茶泡儿又脆又嫩、酸中带甜,特别好吃。在树林的边缘,长满了无数带刺的三月泡儿树,矮矮的树枝上结满了一颗颗鲜红的三月泡儿,这正是小伙伴们最喜欢吃的东西,它香甜可口,沁人心脾。春夏之交时,林中遍地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蘑菇,如枞树菌、蜂窠菌、阳雀菌、绿豆菌、剥皮菌等。这时候郝治平便和小伙伴们一道提着竹篮来捡采,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这些东西拿回家经大人做成菜后,摆上餐桌,便是美味可口的佳肴。秋天,小山丘上的板栗成熟了,圆圆的刺球便绽开,暗红色而又油亮的板栗籽就掉落在地上。郝治平和小伙伴们总是早早地就起了床,相约一起去捡拾掉落在地上的板栗,直到衣袋装得满满的才回家。捡来的板栗吃法多样,生吃,烧着吃,煮着吃,味道又香又甜。
  村寨前的小河里,有各种各样的鱼蝦,鲤鱼、鲫鱼、草鱼、白鱼、岩花鱼、米蝦、马蝦等,种类繁多。一到春末夏初,郝治平便同小伙伴们从山上砍来野竹,自己动手编织一种当地叫籇子(hǎo)的捕鱼工具,设置在河滩捕鱼。在捕鱼过程中,小伙伴们彼此互助协作,配合默契,每次都有丰硕的收获,常给家里餐桌上增添了一碗味道鲜美的菜肴。在捕鱼的同时,小伙伴们还在小河里尽情地游玩,打水仗,翻天泳,比谁游得快,谁的猛子扎得久、扎得深。由于经常与河水打交道,小伙伴们都练就了很好的水性。
  童年时代的郝治平,曾在外婆家度过不少甜蜜愉快的时光,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外婆小时候曾读过《女儿经》、《教儿经》、《四字经》等书,认识一些字,看过一些书,会讲许多好听的故事和有趣的谜语。在外婆家里,外婆每天总安排一点时间,教郝治平和几个俵哥俵姐按照《柳公权楷书习字帖》学写字。布置要写的字写完后,外婆还要检查,指出写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并给写得好的字,用朱笔打上“○”,再好的就打两个“○”。郝治平年纪最小,开始写字时,外婆就捉着他的手写,字的笔画巳较少,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些字要重复地写好几遍,一直到会写为止。然后再学写笔画较多的字,如“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这样笔划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练习。由于从小就得到外祖父和外婆的指教,郝治平慢慢地练就了一手好的书法,“柳体”字写得很好,日后在小学写字比赛时,总是获奖。外婆除了教郝治平和俵哥俵姐练习写字外,还叫他猜谜语或者给他们讲故事,当地人叫“摆龙门阵”。
  一到盛夏的傍晚,外婆和待字闺中的小姨,就在庭院一角的大柚子树下面摆上几把小椅子,带着郝治平和他的俵哥俵姐坐下来乘凉。这时,外婆就给郝治平和他的俵哥俵姐还有邻居的小伙伴们出谜语,叫他们去猜,或给他们摆一些十分好听的“龙门阵”。小朋友们坐在小凳上,在外婆坐的地方围个半圆圈。外婆一边悠然地摇着大蒲扇,一边不慌不忙地把许多有趣的谜语娓娓道来,小朋友们都瞪着一双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外婆,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谜语说出来后,小朋友们就用手搔着脑袋,眼睛扑闪扑闪地,用心猜她出的谜语。外婆出谜语时,能把小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过的、接触过的东西,信手拈来,编成谜语,这样的谜语来源于实际生活,又生动形象,看得见,摸得着,十分贴切恰当。有时她还引经据典,古今结合,出的谜语饶有趣味。有的谜语只要小朋友们动动脑筋就能猜出来,有的经外婆稍加提示指点也能猜出来,深受小朋友们的欢迎,猜中后他们眉飞色舞,格外高兴。比如,在农家的屋角和檐下常有蜘蛛结网,外婆就把这一自然现象编成谜语:“黑脸包丞相,坐在屋角上;扯起八卦旗,要捉飞天将”。外婆把正在扬起风帆、船夫奋力撑篙划桨,在河上航行的木船,就用谜语说出来:“龙头蛇尾蜈蚣腰,孔明在上把旗招;张飞手把长矛使,云长用力磨大刀”。当地的山丘、河岸生长着一种带刺的藤蔓荆棘,结的果实叫金樱子,形状像鸡腿,小朋友就称它为“鸡腿腿”。这种果实的表面长满了刺,没有成熟时味道苦涩。秋季果实成熟后,顶端仍留有棕黑色、扁平的花萼残基,就像人戴着头巾。孩子们喜欢釆摘,抹掉果实外面的刺,挖掉里面细小的籽粒后就生吃,香甜可口。外婆就把金樱子的这些特点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编成了谜语说:“头戴纶巾诸葛亮,身佩利剑杨六郎;比干丞相挖心死,先苦后甜赵五娘”。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琐事,外婆也能把它编成谜语。比如夏天夜晚,为了防止蚊子叮咬,人们就在蚊帐里面睡觉,外婆就把它说成谜语:“长长方方一座城,城内住着一家人;夜晚来人城外叫,叫死叫活不开门”。当地旧时的手工榨油坊,为了碾碎油茶籽或油菜籽等榨油原料,就在室内的一块较宽敞的地坪上,铺设着一圏直径大约丈余的圆形石碾槽,在圆形碾槽“圆心”处的地面上,牢固地竖埋着一根高三尺左右的圆木柱,木柱的顶端做有圆榫头。一副用两根较粗的圆木做成的呈“A”字形、并在“A”字顶端凿有与木柱圆榫头一样大的圆卯眼的木架,就套在木柱的榫头上。在“A”字形木架另一头两根圆木的末端,一前一后地装有两个大石轮或铸铁轮,轮子底边有齿纹,轮子刚好落在碾槽内,用它来碾细各种榨油的原料。在碾轧时,就在安装前轮的圆木末端套上一头牛,带动木架,沿着碾槽边沿外周而复始地走动,直到把油料碾轧成细粉末为止。木架上铺有木板,人在上面可坐可躺,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地方,坐在上面如同坐牛车一样好玩,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大人也喜欢孩子们坐在上面,要孩子们驱使有时候偷懒不走的牛,为他们省事,还可以增大轮子的碾轧力,碾轧效果更好。外婆就把这件事编成谜语:“团团圆圆一口锅,一对明月往西落;牛魔大王来造反,千兵万马受搓磨”。外婆所编的许多谜语,既朗朗上口,又生动形象,能启迪小朋友的想象,使他们增添了许多知识。外婆摆的“龙门阵”和出的谜语,小朋友最爱听爱猜,也记得牢,他们还能把外婆所讲的故事和说出的谜语,能原原本本地讲给没有听过的那些小朋友听。她讲的《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七姐下凡配董永》、《求鲤卧冰》、《安安送米》、《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对小朋友们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小朋友也去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前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对于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爱与恨也能作出朴素地辨别和区分。
  郝治平在童年时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这天父亲就带他到小镇的街上去看“游黑神”,他对这件事印象最深也最难忘却。这天,吃过早饭后,四里八乡的人便拿着猪头、糍粑、糕点、鞭炮和香纸蜡烛来到镇上西街的黑神庙,虔诚祭奉“黑神菩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把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祭品,摆放在“黑神菩萨”神龛前长长的香案上。香烟缭绕,磬声铮然,香炉里钱纸燃烧,火光闪闪。上午10点钟左右的时候,庙祝来到“黑神菩萨”神龛前,烧香、作揖、叩头,恭请“黑神菩萨”动驾出游。然后再叫两人把神龛上的“黑神菩萨”从宝座上抬下来,毕恭毕敬地安放在准备好的八抬大轿内。这时,仪仗队手举着各种颜色的旗幡伞盖和弓箭、长矛、大刀、瓜锤、宝剑、拳头、巴掌等等仪仗用品作前导,人们称为“銮驾”。八个年轻力壮、赤裸上身的青年人便抬着大轿紧跟其后,沿着每条大街小巷游行,“游黑神”便开始了。大街小巷两边的各家各户都用长竹竿悬挂着几串长长的鞭炮,把竹竿两端横搁在街巷两边住户的屋檐上,当黑神菩萨游到这里时,立即将鞭炮点响。走在仪仗队前面的两个青年小伙子,打着赤膊,手中拿着“三眼铳”,边走边燃放,点燃一次,就发出连续三响。响完之后再马上又填装火药,连续不断地燃放。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黑神菩萨”游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了鞭炮声和“三眼铳”的爆响声。游行的人特别多,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男的全都脱光衣服,裸露着上身,紧跟在抬着黑神菩萨的大轿后面,簇拥着从噼哩叭啦爆炸着的鞭炮下和滚滚的硝烟中穿过。人流涌动,声音喧哗,气氛相当热烈。
  郝治平的父亲也在正月初二“游黑神”这天,带着腊猪头和香纸蜡烛等祭品来敬奉黑神菩萨。他在香案上恭恭敬敬摆上祭品后,就叫儿子在神龛前对着“黑菩萨”作揖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儿子长命富贵,易养成人,关煞消除,百福并臻。父亲还向菩萨许愿,每年在“游黑神”这天叫儿子打赤膊。游黑神时,郝治平和父亲都将衣服解开,系在腰间,裸露着上身,父亲牵着他的手挤在人流中。虽然天寒地冻,有时还雪花飘飘,但好像没有丝毫寒意的感觉。父亲深深笃信,只要对菩萨虔诚,就会受到菩萨保佑,所以不冷,而且一年四季平安。“游黑神”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左右,人们才陆陆续续散去,最后菩萨又被抬回黑神庙,回归原来神龛的宝座。
  黑神庙内有个精美的大戏台,戏台前是宽敞的庭院,每逢重大节日就在这里演戏。平时,一些庆典活动和集会也在这里举行。从正月初三开始,镇上的民间汉戏班子,便在黑神庙内演出汉戏,免费供人们观看。演出的剧目很多,有《打渔杀家》、《追韩信》、《王佐断臂》、《四郎探母》、《平贵回窑》、《捉放曹》等。每天演出的节目不重复,但观众特别喜欢的节目,应观众要求也多次重演。戏演到极为精彩时,台下观众除了拍手喝彩外,还向台上抛掷铜钱,当地叫“抛彩头”,这是对演员的奖赏。观众非常多,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庙内整个庭院。郝治平的父亲也带着他来看戏,因他人还小,被人挡住了视线,父亲就让他骑在双肩上观看。白天除唱戏外,周围附近的乡间艺人也到镇上来表演“三棒鼓”和“九子鞭”。“三棒鼓”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曲艺曲种之一,是一项集打击乐器、口头文学、表演技艺为一体的文艺走唱形式,在湘、鄂、渝、黔边区广泛流行,一般由三至五人表演。表演时一人自编自唱自打鼓,一人或二人打锣配乐,一至二人抛棒或抛刀。三棒鼓击鼓的技巧有好几种,如“单跨花”、“砍四门”、“绞花”、“织布”、“单鼓花”、“双鼓花”、“麻雀钻竹木”、“白蛇吐飞剑”、“乌龙搅水”和“金线吊葫芦”等等。抛棒或抛刀的人,能同时用左右手向上抛出三至五根短棍棒或者三至五把尺多长的尖刀,“左右开弓”。尤其是抛刀表演最吸引观众。抛刀人向空中同肘抛出的三把或五把锋利的杀猪尖刀,总是在两手中和空中上下来回。刀回落下来时,用手接住刀把,又瞬间抛向空中,干净利索,连贯自然,刀始终不会掉落在地上。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抛刀接刀,周而复姶,使人眼花缭乱。这三五个表演者配合紧凑默契,表演很吸引人。表演者的唱词没有底本,全是即兴创作,见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观众点什么就唱什么,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即兴编的唱词,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唱词内容也广泛丰富,有社会动态、古今故事、民间传说、百姓苦乐、婚姻爱情、劝善行孝等。观众还可以参与演唱,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多名演唱者同时参与,出现过为显示口才而一决雌雄的激烈场面。他们在演唱过程中,互相盘问,你问我答,追根溯源。内容时时翻新,情节不断变换,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将表演推向高潮。到了晚上还有各种“玩灯”表演,如花灯,蚌壳灯,狮子灯,釆莲船等。花灯、蚌壳灯和釆莲船里的旦角,千娇百媚,楚楚动人,唱腔也清脆悦耳,小孩子们最喜欢看,灯玩到哪里,他们也紧追到哪里。玩狮子灯的演员功夫特别高超,身手不凡,演技精湛,集武功和杂技于一身。舞狮子的两个人,能在数张重叠起来达到两丈多高的大四方桌子上面,从容自若地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跳跃翻滚,腾空悬俯,狮口吐出熊熊烈火,动作连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演出的全过程中,花样百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观众都时时为演员的惊险动作心惊肉跳,从头至尾捏了一把汗。这些演出一直持续到元宵晚上才结束,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生计,又各自去劳碌奔波了。
  看地方民间木偶戏,也给儿时的郝治平带来了不少欢乐。在当地有民间木偶戏班子,他们闯荡江湖,常年在湘、鄂、川、黔边区的集镇或者农村演出,靠卖艺来养家糊口。木偶戏班子的成员多才多艺,除了会击鼓、敲锣、拉胡琴和吹唢喇等乐器外,还能表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演技特别精湛。木偶着装形形色色,非常华丽,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演出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各种角色栩栩如生。演出的木偶戏,能在帷幔内不到两丈的空间里,营造出一个宏大的场面,“三五步走遍整个天下,六七人演绎百万雄兵”。当地人们为了消灾驱邪,祈求平安,就沿袭流传下来的习俗,平时有请民间木偶戏班子到家庭来演出的习惯,唱的主要是“观音戏”。一家唱了,另一家接着唱。一般人家只唱三天,家境好的也有唱七天的。郝治平和村寨的小朋友,最喜欢看木偶戏,戏班子到哪家,他们就赶到哪家,紧追不舍,总是家家必看。尤其是武打戏,小朋友特别爱看,刀枪剑戟,棍棒槌叉,在木偶手中舞动时,和真人舞动的一模一样,使人眼花缭乱。木偶戏演到最后一天时,就要“化五猖”。当地人们都认为,“五猖”是邪恶之神,在人间常做坏事,抢劫、放火、偷东西、调戏妇女。它们还喜欢恶作剧,把在张家偷的东西,送到李家,若看那家不顺眼,就会把他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偷去,送给它们看得顺眼的人家,所以人们才许戏借以化“五猖”。这天的戏很热闹很精彩,最能吸引小朋友。化“五猖”开始时,首先是一阵紧锣密鼓和嘹亮的唢呐声,然后是五个手持五色华盖,身着五色服饰的木偶壮汉先后出场,接着四个身穿彩衣,扮成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的木偶,先后出场。随后是五个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威风凛凛的“五猖”先后上场。这些身穿红、蓝、黄、黑、白五色服装,勾画着五色脸谱,手持五色行具的“五猖”,它们面目狰狞丑陋,张牙舞爪,在锣鼓声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跃,做着稀奇古怪的动作。“化五猖”过程中,有非常激烈的打斗,喊声杀声,刀光剑影,充满了整个场面,最终这些妖魔鬼怪都被一一收服。这时,戏班子的一个人走到帷幔前,在帷幔外的地面上一长条地摆下12碗用白开水煮的白豆腐,然后宰杀一只大雄鸡,倒提着挣扎着的雄鸡,让鲜红的鸡血流在每一个盛豆腐汤的碗里。这时郝治平和小伙伴们都会一拥而上,抢着吃这鸡血豆腐汤,因为唱戏的人说吃了可以“消除关煞,驱灾避邪,百病不生”。这鸡血豆腐汤无油无盐,其实很不好吃,还有浓浓的血腥味,但是郝治平和小朋友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和胆量,就闭着眼睛狼吞虎咽地吃了。紧接着便是“抛斋粑”。唱戏的人把主人家做好的像汤圆大小煮熟了的糯米粑,裹上熟黄豆粉,当地人称为“马打滚”,盛在一个大盘子里面,从帷幔内向外面抛撒出来。这时在外面看戏的人都抢着捡来吃,郝治平和小朋友抢得最厉害,也捡得更多,因为大人们总让着他们,不与他们争抢。戏班子的人说“斋粑”也有与“鸡血豆腐汤”一样的“功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