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印象老街》>印象老街

印象老街

作品名称:《印象老街》      作者:丹水元平      发布时间:2017-02-23 18:47:53      字数:5260

  (十)
  
  金黄灿如星云的油菜花,从潺潺细流的小河边往南,整片一直铺陈到了天边。黄得耀眼,令人陶醉,如少女般醇香、妩媚,透露出春的气息,使人感觉得到春的脚步已经渐渐的近了。流逝的岁月,飘落的故事,昔日熟悉的面孔逐渐在我眼前明朗起来。
  那桥,在现在人看来,那简直是太简单、太古老不过了。从河之南到河之北,清澈的河面上搭起的是十余渡杉木桥,人们从山中把杉树砍回,一般四根杉条并排放整齐,在头、尾、中间适当的位置用木棍横着,再用铁丝把杉条用虎口钳拧紧、绑牢,即为一渡。在河面上支撑起几个架子,架子与架子之间放上一渡杉木,这十余渡杉条搁在架子上,即成了河之北通往河之南的水上“坦途”。故事便发生在这十余渡桥上:三十八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应镇团委领导的重托,组建镇“农村文艺宣传队”专班,所选演员以镇周围村落为主。当然,我本身就是主管共青团工作的,对所在地的青年们过各自的兴趣特长,那是“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谁人擅长写作编个剧本什么的,那个有舞蹈方面的爱好,李妹有唱歌方面的喜好,张哥会些器乐……在我心里逐一筹划、文艺专班的盘子迅速形成,诸如连夜组织创作人员编写剧本、选材料、定表演形式,什么人合适演什么节目……当然也忙活了好长一段时日。
  “文艺宣传队”排练工作也就这样紧锣密鼓的拉开了序幕,这些热情奔放的农村青年,白天忙生产,只是在每天的夜晚大家才聚集在一起,“嗨”歌、展露各自表、导方面的才艺,真还看不出来,我们这里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各类人才应有尽有,他(她)们不拍苦、不怕累。每次排练总要进行到夜深人静、月亮直坠西天,大家才嘻嘻哈哈、乐此不彼的散去。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这样,那个开心,那个快乐……相处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时光。我看离参加县、市“农村文艺宣传汇演”还有一段时间,大家排练也够幸苦的,于是我决定:排练暂停一段时间,让大家回家安心休整一下,再听通知集中巩固……
  接上级通知,县、市“农村文艺汇演”展示,就定在这一年的冬月底、腊月初。记得当时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雪,也就是在我准备再一次召集大家集中排练的前夜,入夜,琼浆玉液般的“小精灵”就已经从高空慢慢飘洒着,开始,零零落落,又小又薄,又轻,又柔,就像那高贵的白天鹅轻轻抖动翅膀,一片片小小的羽毛,飘飘悠悠的落下来:接着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变得密密麻麻,就像调皮的雪娃娃用力摇动天上玉树琼花,那洁白无瑕的花儿纷纷飞下来:后来雪越下越大,小雪花们在半空中你拉我我扯你,抱住我,拥抱你,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撕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整个世界变得朦朦胧胧……我寻思着:“这可怎么办?”一夜都辗转难眠!
  第二天清晨,雪,落在枝桠上,屋檐上,各式楼宇,道路间,山岩上,勾勒出不同风景的美丽弧线,天地之间浑然一体,一片洁白,咋一看,分不清个东西南北。凭着日常生活的经验,从馄饨一片中第一个从厚厚的积雪中,踏出一条路来,只听得从脚下不时传来“吱嘎——吱嘎——”的声音,歪歪斜斜的印迹随着我的脚步挪动,向远处延伸,一直伸展到河边桥头。平时这十多渡木桥因为行走的人很多,有好几处拧的铁丝生锈,早已断裂,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加上河水急速的流动,使人有些眩晕的感觉。我小心翼翼地迈开第一步走在木桥上,滑溜溜的,使人难于把持住身体的平衡,就这样艰难的挪动着碎步,缓缓地向河之南的方向移步,刚走到第五渡桥时,河下流水喘急,杉条上下波动,不慎坠入桥下激流,好歹平时喜欢玩水,水性还不是很差,落入水中的我不禁打了个激灵,三五下我游到桥架下面,抱住木架,顺着拼了命的往上爬,初冬的雪天,晨风灌进我的领脖子里,像刀割一般……
  在一番波折之后,终于走到了南岸桥头,为了完成召集队员文艺排练的任务,我顾不了这多,来到了表妹家里。姑爹、表妹见了很是诧异!得知是为召集她们排练节目而……姑爹连忙找来衣服,裤子催我换上。我们围着火垅,相谈甚欢。熊熊燃烧的火苗,映红了我的脸膛,一股暖流沁入心脾。
  稍后,表妹也随我一同去排演室的路上,当然,前车之鉴,再次经过这座木桥,我们倍加小心。有时我和表妹还说上几句打趣的话。来到那渡晃悠得很的桥上,两人你搀扶我,我搀扶你,也较顺利的渡过“危险”地段。这其间它曾问我:“怎么没有人来修他,为何坏了就坏了?难道人有好处的时候,人就用他;当人没有用的时候,人就抛弃他?这样的人是不是太残忍?”看得出她一脸迷茫。她在问我吗?似乎又好像在自言自语,面对上下波动的杉木桥我愕然。桥的命运,桥的哲理,桥的缘分,桥……
  跟随着她挤过桥面,她笑了。笑的让人捉摸不透?
  “你相信命运吗?你相信桥还会变得辉煌吗?”她问。
  “不知道!”语言回答的没有力气。
  “人有苦难的时候,但是苦难过后一定是幸福;只要有一点作用,早晚一天他会找到他存在的价值!”她对我说完,又面向河水大声的呼喊,“他存在着,我存在着,美好就存在着……”
  存在着,爱存在着!
  那座桥应证了她的话,因为是现如今旅游开发项目,桥成了必经的通道,桥换了新的面孔——“丹水大桥”变得大、阔、豪华、繁忙!可爱的她却没有了踪影,桥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
  桥是回顾的风景,你存在着,我存在着,爱存在着!可爱的她的倩影呢?
  
  (十一)
  
  大队部门前是一个水塘,平时没有水。只是到了雨季,夏天暴雨时积满水。
  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透过房舍,投下万千银针,在晨风中,微波荡漾,泛起斑斑点点的金光。我们趴在水塘边沿,用细嫩的小手去捉小蝌蚪,然后把捉来的蝌蚪装进透明的玻璃瓶,看着这些黑头黑脑的小家伙,一会儿游出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一看有时就是几个小时。
  水塘边,是一个晒坝,立着几根木架子上,架子的横监上布满了不少圆孔,那是加工厂师傅,趁天气晴朗,赶压面条,一挂一挂压好的面条,插进横监上的小圆孔中,一阵晨风拂来,那些面条随风舞蹈,白花花的,耀人眼目。
  有时,我们顽皮的在里面穿来穿去,就像是在开启,一扇扇用珠帘串起的帷幕。你捉我,我追你,玩得好不开心。少不了要遭到师傅们的一顿呵斥。我们只得怏怏地,依依不舍的不欢而散。
  水塘旁边是一户农家,农家房屋前面是公社邮电局所在地,与邮电局比邻的是一大片土瓦房,那是公社农副产品收购站。
  收购站里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年近五旬的中老年人,银丝白发,长脸,尖下巴,高高的鼻梁上,戴着一副金丝眼镜。
  他为人很随和,见我们去了,眯缝着眼睛,抬起头来望着我们,眼镜的镜片泛起一片白光。
  “小朋友,早!”他微笑着与我们打着招呼。
  “向爷爷,早!”我们争着和他问早、问好。
  我们便在那儿,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在那儿捉迷藏,一点也不拘束。
  “这里到处都是收购的破铜烂铁,竹扫帚、锹把。小心扎伤了你们哦!”向爷爷温和善意地提醒着我们。
  “嗯,嗯。”我们仍然边追、边赶,只是在嘴里发出声音,算是已经知道了。
  一来二去,向爷爷很是喜欢我们,我们也很喜欢他。
  后来,我们见收购站,热闹非凡,有的扛着一捆捆锹把、一摞摞竹扫帚,有的提着蛇皮口袋里面装的生铁、烂布头、橡胶鞋底什么的。经向爷爷过秤后,这些人都从向爷爷手里接过了不少人民币纸钞,喜笑颜开的离去。
  “这些破玩意儿还值钱?”我在心里这样想。
  于是,心里也痒痒的,想学着这些大人的样儿。用自己的双手来挣钱,减轻家里爸爸、妈妈的负担。
  我这样想,也这样去做了。
  一个星期六的清晨,我胡乱的喝了一点玉米面糊糊。穿一套打着补丁的旧衣服,腰里别着刀卡子,带上镰刀,就直往对面“大石板”爬去,因为我知道那里的山上长有不少黄荆条。
  来到“大石板”,我爬上一块青石上,踮着脚放眼四望,发现靠北的林中,有不少黄荆条。便迅速奔向那儿,手拿银镰,不停地割呀、砍呀。不一会儿就砍了一大捆荆条,顺便还从荆条上唰了不少黄荆籽儿,心里好不快活,这真是一举两得。
  太阳西下,我扛着荆条,挎着黄帆布包里的黄荆籽儿,唱着歌儿,三步并着两步飞快的就下山了。
  等来到收购站,已经快要下班了。
  我让向爷爷给我验收、过秤。这一次,收获满满,第一次用自己的小手,挣得了二元多钱,我接过向爷爷递给我的钱,高兴地回家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大声地喊着:“我会挣钱了!我会挣钱了!”回到家里,爸爸见我衣兜里有钱,急忙追问我:
  “钱是从哪儿来的?”我笑而不答。
  “是他自己在山上砍黄荆条挣来的。”妈妈在一旁帮我回答了。
  爸爸、妈妈嗔怪地对我说:
  “小小娃儿,莫刮伤了手脚哦。”
  我知道这是爸爸、妈妈在夸奖着我,但他们心里都有些心疼。
  第一次挣钱,尝到了甜头。
  后来一发而不可收。只要一放学,我都要想着法子,去自己挣钱。这不,我像一只灵敏的小猴,机灵的爬上了丹水河岸边长着的几棵高高的柳树上,砍下树枝,扔到河岸草坪上,等砍完这些枝桠,便急不可耐的滑下树,去掉枝桠,按收购门市部收购锹把的尺寸,下成了一截一截。有时还爬到山上采来山竹,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学扎竹扫帚。
  这样下来,经过我的辛勤劳动,积攒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我用这笔钱,给家里的一个弟弟,三个妹妹,还有我自己。每人做了一套新衣服。
  等新衣服做好拿回家。我们五姊妹穿着新做的衣服,一个个精神着呢!
  弟妹们高兴地脸上,笑得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我也兴奋不已。
  
  (十二)
  
  公社邮电局正对面,是一栋有近几百年历史的,老式空斗砖木架房屋建筑。
  四合院,中间还有一个偌大的天井,一到下雨时,房屋四面的瓦沟的雨水哗哗地流进了这个天井,有时雨大时,水疏通不急,天井里积满水,形成了四四方方的水池。看那瓦沟里不断线流下的珠帘般的雨水,似晶莹剔透的珍珠,似哗哗泻下的白银,围合成四面绢绣似的屏风。看着看着,使人陷进一片遐想之中,这是哪位仙女巧手制作的绢绣,慷慨的洒落凡间,把凡间点缀得如此壮观、如此绚丽、如此婀娜多姿!
  这是一栋过去大庄园地主老财的房屋,面积大约五亩见方,在喧闹的老街中,它以其清雅为这丹水添增了无穷的魅力。
  把嚣杂的街市隔在身后,迎面而来的是一园清幽,满眼素雅。这份在街市上永远无法感受到的恬静之美,这种在对比和反差中产生的意境,正是这座老建筑的韵味所在。
  房屋我曾经进去过好多回,看里面雕龙画凤,在我看来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曾经听老辈子讲过,以前这栋房子气派的很。这里原有小山、怪石、莲花、绿水、翠鸟,还有高亭斜廊、白墙画角……一派平静中,偏见“犨墙绕曲岸,势似行无极,十步一危梁,乍疑当绝壁”,这,是诗是画,但它的情趣却非诗画所能了得。春风夏雨,秋云冬雪,四季嘉物,应时而至;浓缩的山水,变化万千。此诗所难形容,画所难描,故这里又胜于诗与画。
  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街市而有林泉之趣”;这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把房屋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其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于我们这些很少出远门,了解甚少的人的眼里,房屋虽小,但昭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延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房屋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处处是景,处处是画。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房屋开敞流通。尤其是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桶扇等手法的应用,使这一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
  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厅内巨柱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房屋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窗格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居住之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
  后来,这栋房屋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强行驱赶走了原来住家主人,分给了苦大仇深的贫雇农。临街石雕大门上的门槛上面是“双龙戏珠”,屋内是一个黄氏理发店,店主人满头白发,白净的脸上有些许暗斑。
  我儿时常去那儿理发、修面。一是觉得黄爷爷理发手艺精湛,更重要的是,黄爷爷一有时间,还跟我们讲述这栋房屋相关的渊源由来。
  在黄爷爷那里,我获得了不可多得的传统历史文化信息,至今还深深地记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