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南顿北渐第七(1)(2)

南顿北渐第七(1)(2)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2-13 23:29:54      字数:5162

  南顿北渐第七(1)
  那个时侯,大师正居住在曹溪的宝林寺,神秀大师居住在荆南的玉泉寺。当时两宗的弘化都很兴盛,人们都称为“南能北秀”,所以就有了“南顿北渐”二宗的分别,可是修学者一般都不了解两宗的宗趣。
  大师对大众说:“佛法本来都是同一个宗旨,只是人有南北的分别;佛法也本来只有一种,只是见性有迟有疾。因何说是顿渐呢?佛法并没有所谓顿渐之说,而是因为人的根性有利有钝,所以才有了顿悟与渐修的名称。
  然而神秀大师的门徒,常常讥笑南宗六祖大师:“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他会有什么长处呢?”
  神秀说:“不要这么说!他已得无师自悟的佛智,深悟最上乘的佛法,我真的不如他。况且我的老师五祖亲自授予他衣法,难道是凭空传授的吗?我恨不得自己能够远道前去与他亲近,也不想在这里枉受国家的恩惠。你们这些人,不要滞留在此地,可以到曹溪去参访,请他为你们印证。”
  于是,他命令门人志诚说:“你天资聪颖而且多智慧,可以替我去曹溪听法。你若是闻到了惠能所讲的法要,用尽心力记取,回来好讲给我听。”
  志诚领命到了曹溪六祖处,跟随大众一起向大师参礼请益,但并没有说明自己是从什么地方来。当时,大师就告诉大众说:“今天有盗法的人潜藏在这个法会中。”
  志诚一听,赶紧出来礼拜大师,并对他说明了自己的来历。大师说:“你从玉泉寺来,应该算是奸细。”
  志诚说:“我不是奸细。”
  大师说:“为什么不是呢?”
  志诚回答说:“我没有说明来意之前可以说是,可是说了就不是了。”
  大师说:“你的老师平时怎么开示大众呢?”
  志诚说:“我的老师经常教诲大众,要一门心思观察静处,长久静坐而不能倒卧。”
  大师说:“一门心思观察静处,这是一种病态,而不是禅。长久静坐除了拘缚自己的身体,对领悟佛理又有什么益处呢?听我说偈,‘在世时长坐而不卧,死去后常卧而不坐。这只是一具臭骨头,怎么说是立功课?”
  【原经文: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乃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汝若闻法。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南顿北渐第七(1)浅解
  在那个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居住在曹溪的宝林寺,被人们称为“南宗”;而神秀大师在荆南的玉泉寺,被人们称为“北宗”。两位大师法缘都非常殊胜,南面是能大师,北面是秀大师,所以当时人称“南能北秀”。至于这两宗各自的宗趣,恐怕连修学者都不知道。
  因神秀大师没有见性,但所执“净”的理念却足以成为众人修学的榜样,对于那些被尘劳缠缚的众生,如果能够做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种境地已是相当的不易,所以追随者甚多。
  惠能大师告诉他的弟子说,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都是出自一宗,也就是“见性成佛”,只不过是人的根性有差别。有的闻听佛法就能够立即领悟,也就是“顿悟”;而有的根性比较愚钝,就要渐渐地契入,也就是“渐修”。南顿与北渐,实在是没有什么区别。
  但秀大师的门徒,却因为神秀在五祖会下的时候曾是教授师,而今又受着国家的恩惠,因此便瞧不起南宗,讥讽六祖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他会有什么长处呢?神秀倒是深知自己不如他,恨不得自己能够去曹溪与六祖亲近,于是便派他的徒弟志诚前去听法,回来后说给他听。
  志诚混在众人之中,六祖却早已觉察,说:“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连忙出来礼拜并说明了是神秀大师派他来的。六祖说他是奸细,他说不是。如果是偷偷地听大师讲法而没被发觉,这样才叫奸细,可是自己现在说明了身份,再听大师讲法就不能算是奸细了。因为这是大师知而讲,却不是他偷偷听闻。
  大师问志诚神秀是如何讲法的,志诚回答说:“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大师当即告诉他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当时的“北宗”,以至于现在的“净土宗”的延承,想来定是都没有越过“净”这一执念。即便是对外境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内心也没有任何别的念头,只是执著在“净”这一似空实不空的境界上,也是一种很严重的病态。因为“净”是不可观的,你如果心中还有“我任何念头都没有了,现在是干干净净的了”这一个念头,仍然是有妄念。只要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到了“无我”的境地,“正念”立时现前,也就是真空妙有之境,所思所念便可破除世间万法。于是在这样心境下的所作所为都是“一行三昧”,行住坐卧都是禅,而不是在一个地方死死地静坐不许躺下才可以修禅。
  这正是众多修行人最难突破的关口,明明有的已经觉悟到了自身不与世间的任何境相有染著,也说不定已经正念现前了,却被“我要净心”这一念又扯进了凡尘,你怎么就意识不到你已经是佛了呢?明明可以用自己的正知正见从各方面服务于这个社会,却还在那里穿着僧衣特意去表明身份、或者是持戒打坐在那里枉费时日?
  须知,“佛”是自己的本心,无尘念亦无形态。但愿众多的修行人都能够突破“我执”和“我相”,走进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以真性自我驾驭在世俗之上,真正体验到那种做“佛”的乐趣。
  这里再引用六祖说的那首偈,“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但愿更多的人能够醒悟。
  
  南顿北渐第七(2)
  志诚听完再次礼拜大师,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学道九年,都没有契悟佛法。今听大师您一说,我便契入了本心。弟子觉得生死是人生大事,希望师父慈悲,再给我教诲指示。”
  大师说:“我听说你的老师是用戒定慧的方法来教示学生,但不知道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什么形相,你说给我听听。”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一切恶事都不去做就是戒,奉行一切的善事就叫慧,自己清净自己的心念就是定。’他是这样说的,不知道师父您是以何种方法来教诲学生呢?”
  大师说:“我如果说我有佛法教给别人,那就是在欺骗你。只不过是随缘方便,为众生解除束缚而已,却假托个名字为‘三昧’。至于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我对戒定慧的见解又有所不同。”
  志诚说:“戒定慧应该只有一种,哪里会有不同呢?”
  大师说:“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接引大乘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理解和领悟的能力不同,见性就有迟速的差异。你听我所说的和你师父说的是否相同?我所说的法,不离开人的自性。如果离开自性本体而说法,就叫做著相说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生起的相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我说偈,‘真心从来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真心没有痴迷就是自性慧;心地从来没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这本来就是三昧。”
  志诚听完偈颂后,向大师悔过谢恩,并且也呈上了一首偈,“五蕴假和成幻化身,幻化怎会有究竟?一心想修得真如,还是著法自心不净。”
  大师很赞成他的说法,又对他说:“你的老师所讲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的;我所说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的。如果能够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槃’,也不必建立‘解脱知见’,没有世间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自性万法。如果能够理解此中的含义,就可以说是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也叫做‘解脱知见’。见性的人,立这些佛法名称也可以,不立也可以,来去自由,无所滞碍,应用之时随缘而作,当说之时随缘应答,普现一切化身,而不离开自性,这样就是得到了自在神通和游戏三昧,这就叫做见性。”
  志诚再次请问大师说:“什么是‘不立‘的意思?”
  大师说:“自性没有是非没有痴迷没有散乱,念念都能够以般若智慧来观照,常离世间一切法相,就能够自由自在,一切妙理无不知晓,这样还有什么可以立的呢?自己悟得自性,顿时开悟,顿时修证,根本就不用有渐进的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世间诸法寂灭于无形,还有什么次第可言呢?”
  志诚顶礼拜谢,发愿随侍大师左右,从早到晚都不肯懈怠。志诚,乃是吉州太和人。
  【原经文: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南顿北渐第七(2)浅解
  志诚在神秀大师门下学道九年都未曾契悟佛法,而今在曹溪经大师一点拨立见本心。
  大师问志诚:“你的师父所教诲学生戒定慧的方法是什么形相的呢?”志诚说:“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神秀大师没有见性,哪怕是内心只有“净”这一个念头,依然是受尘劳所缠绕,无法摆脱,所以他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任何过错,受各种戒律的约束,也就是他所说的“诸恶莫作名为戒”;而他又深晓佛法只有般若智慧才是最高境界,尽管自己没到这种境界,却也知道一切的正知正见都是善念。这里所说的善也只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俗世中与“恶”相对的那种“善”。神秀却误以为这种善就是一门心思去做善事,做好事,所以他说“诸善奉行名为慧”;见性是不可以感知的,越是努力去想摆脱妄念,便越是执著于“求净”这一个念头,所以又怎么会“自净其意名为定”呢?他尚未到达佛法的最妙处,却离开真心本体去说法,这样就是著相说法。他以他的这种见解来教诲学生,让他们存着知见去修学,他们当然不能够契入佛法,自见本性。
  大师为他解说了自己对于戒定慧的见解,“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人的自性本就清净无染,从来没有过什么过失,这就是自性戒;又能以圆满觉智来观照自身,心中没有任何痴迷,这就是自性慧;自性本来就没有任何妄念所缠绕,处于禅定状态,也就是自性定。由自性起用而生起万法,这就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如果清净本心被尘劳所覆盖,就会变成贪嗔痴。
  自己初读有关戒定慧这一段的时候,心中曾有些迷惑,因为对于“定”与“慧”的境界倒是能够契入,而这“戒”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自己从小行事,自觉从来没有偏离过本性丝毫的距离,既然没有一点染污,这“戒”又缘何说起呢?仔细读过大师后来这段解释,这个疑问便也释然了。大师所说的戒并不是要修行者去戒掉自身的毛病,而是自性所具有的法力。
  如果悟得自性,便觉无一法可得,而后才可以随缘建立一切万法,这也叫“菩提涅槃”,也叫“解脱知见”,可以离开世间一切法相,来去自由,没有任何滞碍,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对于这样的人,自心从来不染尘境,又有何法可立呢?
  因此,所有修行的人,都不要执著于经中的文字和某些自以为得法的人所立见性的方法,而是清净自己的内心,不对世间的任何境界产生贪嗔痴的念头,以超越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一切,这样才可以做到不立一法,却可建立自性万法。也能够做到“应用随作,应语随答。”这个时候,你就是“佛”!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