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 (3)
作品名称:女娲故事集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6-09-18 19:52:44 字数:7189
女娲传说在竹山宝丰的地方性特征
1、概说女娲传说地方性特征之缘起
新世纪以来,全国友不少地方为拉动旅游文化经济,把目光盯在神仙身上,欲借神的效应达到各自的预期目的。因此,借神、、争神、抢神、造神之风日甚。例如,上古神话人物——女娲究竟谁地而属,国内力求据为己有的地方竟达37处之多!近年争论得最有劲头的,呼声最大的有6家:一是陕西省平利县,理由是该县曾经隶属古上庸国辖制,还有一座山上建有女娲庙:二是河南周口,当地出土了相关文物:三是山西太行山地区,说太行山原名就叫女娲山;四是山西赵诚侯村,说有女娲墓存该村;五是甘肃秦纪,声言女娲姓风,出生于该处风沟,成长在风台;六是山西晋城泽州,建有规模很大的女娲公园;七即笔者故园湖北竹山宝丰镇,根由是有女娲山在镇南巍然耸立,且旁证博引出诸如《淮南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五代杜光庭的《录异记》、明徐道的《神仙全传》、清《康熙字典》和现代神话学领域权威袁珂的《神话大辞典》等权威著作关于女娲炼石补天在竹山的注脚来,诚所谓见经见传,有据可依,白纸黑字,不可抹煞。还有一处不动声色以静制动的是甘肃天水县,早年以前,他们的女娲庙宇建筑群就规模宏大,诚所谓无声胜有声。
在下虽然才疏学浅,窃以为以上情况并非是坏事,而是大好事。大家都在抢认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追根同源,追人同祖,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同心同德构建和谐社会,何乐而不为之?只是不要建立在排他性上(这个问题我有专门论文《摒弃民间传说专属地的排他性》另论之)。
话说转来,在国内排不排他也无所谓。只要不是排到外国去了就成。正如一首老歌曲所唱“谁不说俺家乡好”,争过来抢过去,也都在中华神州的土地上,也都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对于著名的民间传说,大家都想据为己有,我的观点明白,都想充当某个著名传说的专属地,是好事情。不过,我认为还是要有令人信服的佐证为好。
我出生、成长在女娲山下的宝丰镇,当然也有故乡情结。孩提时代就耳濡女娲传说目染家乡土地上女娲遗迹,由青少年时期的被动接受到中老年之际的主动刻意搜求,终于2003年整理出版了《炼石补天》女娲系列传说故事集(目前家乡宝丰政府正再版印刷);岁知天命身患严重三高症候,仍矢志以求,做深入挖掘、弘扬女娲文化的具体的基础工作,先后在发表论文《女娲当惊世界殊》、《试论竹山女娲遗迹与民俗与女娲之关系》,对女娲的品位做了定位;归纳总结出女娲四大齐天功勋: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人类;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人类;四是研习伦理规范,教化人类;并声言女娲是早于一切神和一切人的人。换言之,没有女娲,就没有一切人和神可言!归纳总结出了女娲的四大精神:“创造,奉献,民本,和谐”。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不是说文章本身分量有多厚重,但毕竟是一名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勉力探索后的一家之言。今天就教与各位方家的论述是关于女娲传说在竹山宝的地域性特征。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女娲传说宝丰地方性特征之体现
为什么不讲女娲传说的地域性?一时因为女娲传说本来就具有全国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共、通民间传说不属于某个地域实际意义上的专有;二是因为争论女娲传说专属地尽管有37处之多,但在37处均不具备广泛地域的流传,都是只在某个地方的小范围流传;比如,女娲补天传说在竹山,就不具备全竹山的地域性,女娲补天传说的中心点只是在竹山县属地的宝丰镇这个小地方,所以女娲补天传说只具备宝丰这个地方性;三是因为地域性有严格的标准和严肃的原则,比如商品地域性原则,举例通俗讲西湖龙井茶的标识牌子竹山圣水茶就不能用,用了就是侵权,要负法律责任。再说就是法律也有地域性原则,比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汉民族是大力提倡一夫一妻生育一胎,在有的少数民族就不适用。但女娲传说就不存在这个地域性标准与原则,在中国,谁都可以挖掘、传承、弘扬女娲传说与文化,谁都可以利用女娲文化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我在所发论文《女娲当惊世界殊》中有言;这个世界上先有人然后才有神——神是人派生出来的。如果硬要说世界上有神的话,那也是有了人以后,通过人感知了神反映了神。人感知了神,又通过各中方式去反映神。对神的信奉和崇拜就是重要的反映方式之一。本文所要论述的,即是女娲传说在宝丰人的地方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女娲形象的世俗化
有人类社会以来,各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都有自己规定的神,或者是约定俗成的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所信奉尊崇的神。宝丰人尤其是女人,于各路神仙中最信奉的是两位女神,也即观音和女娲两位娘娘。两相比较,后者胜于前者。原因是,一是宝丰人认为观音位居南海,地理位置很远;有路程上的距离;再则,观音是唐朝时人间组合神仙班子的需要由男人改换性别而成的女人,所以有心理上的距离。不如舍远求近,尊崇信奉尊位就在镇南女娲山上的女娲,才显得更为灵验。因此宝丰人对小儿做周岁所敬奉的“娘娘”不是观音娘娘,而是女娲娘娘。
据郧阳师专潘世东教授《圣母女娲》(见〈十堰广播电视报2007,6,29)一文言及,对女娲形象世俗化(美化)处理,〈通俗演义〉书籍与唐朝帛画已经开了先河。唐帛画把女娲蛇身变换成窈窕、秀气的女儿身。而在女娲山下的宝丰,对女娲形象的世俗化比唐帛画更早——这从女娲山南面一个“仙狐洞”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其传说与古典志怪小说〈封神榜〉开篇故事相吻合:说纣王那一天去女娲庙中敬香,一见娘娘是“清堂女儿”(待字闺中)“样范儿”(摸样)很排场(美丽漂亮),尤其是一双“妈妈儿”(乳房)硬足(坚挺),就起了邪念,掀起娘娘的裙子飘带写了一段“歌六句儿”(顺口溜);“都说女娲你是神,我看娘娘是美人。可惜不该是金身,应把金身换肉身;何日你把肉身换,换成肉身配寡人!”这么一来,惹恼了女娲娘娘,女娲娘娘决定要惩罚纣王,就喊叫(指派)我们这个仙狐洞得道的九尾狐狸,连夜赶路,在皇城(朝歌城)外饭店里掐死了苏臣子的女儿苏妲己,冒名顶替苏妲己去给纣王当了野女人(非原配正配老婆)。硬是让纣王乱了朝纲倒了台……
清注意这段故事开头部分的地方口语,用普通话书面语言转换过来就是:女娲是一个没有出嫁的大姑娘,摸样长得很美丽,浑身上下都漂亮,尤其是那一对坚挺(婚则趋软)的乳房,迷住了纣王的眼睛;还有那裙子飘带等语言,足以证明女娲在宝丰人的心目中是未嫁的清堂女,而清堂女是最受礼教规范、伦理道德维护的,其圣洁不可以随意亵渎,神圣不可以让谁侵犯。宝丰人在未嫁姑娘面前讲话不允许“带把子’(说脏话)吐粗口,甚至不允许开任何玩笑。再以故事中女娲有裙子飘带而言,也证明女娲在宝丰人的心目中不是蛇身神仙,而是穿裙子的大姑娘。如果是蛇身,怎么可以穿裙子呢?
宝丰镇东坡梁子天桥下面,是一马鞍形地貌,远看近看都象一把硕大的铜锁;宝丰人说那是女娲留下的曾经锁了衣服箱子的铜锁。“铜锁”上面后来林茂草盛,宝丰人遂把那里的地名叫做“女娲青锁”。木版竖排《竹山县志》将其地名列为古八景之一。由此也证明在竹山把女娲看做世俗女子。女娲不仅有衣裳穿,还有锁衣服箱子的铜锁。
笔者于2003年编著出版的《炼石补天》女娲系列故事专集,请县文化馆老画家杨德芳画封面——自然是女娲补天图案,当为女娲娘娘的乳晕着色时候,德芳先生颇费斟酌,按照既定补天传说,女娲已经是兄妹婚配了的妇人;那么,成婚后的妇人的乳晕就应该着暗红色或者是赤褐色。而最后落笔却还是按照宝丰人对女娲属于未婚姑娘的敬重,为其乳晕点燃了桃红色。
笔者为撰写此文搜集资料时(2007年7月29日)去了与女娲青锁一梁之隔的罗家坡村采风,有幸见到了72岁的村民俞少珍——民间剪纸老艺人,正为一对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剪出了一套四副“春夏秋冬”条屏,每副条屏的主人公都是女娲,但都辅之以梅兰竹菊外带石榴花的外绕图案。那图案在民间都是四季美好且生命力旺盛的象征,石榴与竹还有多子多孙的寓意,这样的条屏是美好吉祥的祝福。女娲真是大到天能补,小到锁也用,尤其是要把多子的石榴送给新人——把女娲形象已经“世俗”成竹山宝丰人的一员了。
(2)女娲传说的风俗化
俗言有云:“一去二三里,各地一乡风。”乡风,是民间风情、风俗、地域特色、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女娲山下的宝丰民间,除有秦楚巴蜀杂烩遗风外,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拥有与女娲传说相关的风俗。
一是居家供奉的神灵虽然有观音塑像,但更多的则是女娲。第二届女娲文化研讨会期间,县电视台和县文化馆有关同志在宝丰北大街很巧就碰上了一家居民为自己的小孩过生日,便拍摄下一组镜头: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小孩的父母杀整鸡供奉在女娲圣像前,插香的容器里不是装沙对神灵的随意怠慢,而是盛着绿豆和大米的慎重。小孩子父母抱着孩子,跪在女娲娘娘面前认真虔诚祷告,吉祥话语喃喃.....全国向观音求告保佑小孩子的话,宝丰人则转换在女娲面前倾诉。
二是婚俗一直仿效女娲传说中女娲兄妹成婚的套路、格式和程序。早年有指婚(解放后废),更有媒灼撮合,且有太白金星式的男媒——当地不称其为月老,却称其为“红爷”。新郎服饰仿照传说中伏羲头插雉鸡翎毛腰挽红云演变的红凌;新娘子头搭遮羞红云演变而来的红(绸段布)盖头。进新房仍叫入洞房:街镇与周围农村新婚闹房、听房的习俗至今未改变。
三是年节喜庆用窗花、枕头花,帐帘花、装饰画,女娲图案并非鲜见。不仅在宝丰有善剪女娲图案的民间剪纸艺人,在麻家渡镇、潘口乡、田家坝镇都有善剪女娲传说图案的民间艺人。在县南部深山,还出了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善剪系列女娲传说图案的剪纸大师余曼伯。
四是求子嗣的心理安慰。女娲山南面一块巨石上面有天生的“碓窝”,当地人称其为“打儿窝”。根据传说,那个窝是女娲补天以后升天之时,伏羲呼唤飘然上天的女娲之际咕咚跪下——下跪的劲太大,由其男根捣成的窝。所以婚而不孕者,可来该处抄起各自的碓锤去捣腾那碓窝,以求得子嗣。此模式其实是古人对生殖器官崇拜的模拟,看来这风俗起源很早了。与女娲传说一联系,与女娲丈夫伏羲一结合就显得更神更灵。
五是祭祀石头干老(宝丰人对两种人叫干老,一是相认的父母,二是兄弟姐妹姻亲的父母亲)。女娲山北半坡(宝丰小学后山)果园中,有一突兀而起的巨石,传说是女娲兄妹滚磨订婚时候,由太白金星一分为二的那两扇滚动的小石磨,就是碰巧同时撞在这块大石头上才合二为一,促成了女娲兄妹的婚姻。因此宝丰人把那石头叫亲切地叫做“石头干老”,世世代代在春节时候都要为石头干老燃鞭炮,贴对联;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也都要去烧纸、敬香。想结成美好姻缘的男女,也自然选择吉日去叩拜、禀告。
六是唱丧鼓歌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入夜时分歌师们“开歌路”(起歌头)时,从混沌初分开唱(专家说是唱《黑暗传》),都得从女娲抟土造人唱起——有了人,才又细数历代君王的功过是非(我认为是中华民族的韵文编年史)进入主体唱本。不是从女娲造人唱起的,听歌的人不认账,说那是水货唱家。
3、女娲传说的生活化
人的一生的生活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八个字。而这个生活过程很多是在风俗化中完成的。前面所讲过的风俗化表现,也是生活化的重要内容。除此,在宝丰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现象看出女娲传说在宝丰生活化的体现。一是日常用语的体现。例如:批评那些不干好事不干正经事的人是“不成人形儿”!长辈指教、批评晚辈最狠的话是“坏了人胚子!”再如,互相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开骂也有最狠毒的用语:“让你妈把你毁了重新做一道(次)!”这些独特语言,从辞书里面找不到诠释。因为它来自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女娲在造人过程中,曾经遇到了暴风雨,女娲收检泥人的时候,慌了手脚,被雨水淋坏了的泥人就不成个好人完人形状了,所以叫做“不成个人形”;同样,被雨水淋坏了整个身体的泥人,就是“坏了人胚子”,更不是个好人完人了。对于已经不成个人形状的人坏了胚子的人,还是由女娲给毁了,重新和泥,不管男女参合一起再捏——这反倒又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男人女人谁也离不开谁了。
在宝丰,说谁洗澡洗干净了也是骂人话。根据女娲传说,人是泥作的,所以人身体上怎么洗,还是能搓出泥垢捻子来,所以说人是洗不净的,洗净了是相对而言,洗不净是绝对的,谁绝对洗净了就是死了。
二是夫妻相互称呼的体现。宝丰街镇和周围农村,男女青年谈恋爱,不仅见面时候以哥妹相称,在书信来往中更是以哥妹相称。哥妹称呼的淡化,是在结婚多年以后。而在做丈夫死亡时候,做了最集中的回归——作为妻子哭丈夫的开门调——类似于戏剧中要开唱的叫板:“我的姊妹啊,我的哥哎,我的人哎.......”然后才哭诉各自不同的内容。这,是来自于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成婚后的女娲兄妹不便称呼丈夫妻子,仍以哥妹称呼而自然而习惯,所以宝丰人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改变,而且谁也改变不了。
三是小地名的体现。宝丰镇以及周围农村,特别是女娲山周围,很多地名都与女娲传说相关。例如,女娲山东北边的“九里岗”,是因女娲做的泥人在那里摆放了九里长而得名;山南的“大席场”,是因为女娲把她特别喜欢的泥人另行摆放在一张大席子上面而得名;“双龙洞”是因为女娲兄妹居住并且做了成婚洞房而得名;“仙狐洞”是因为出了给纣王当妃子的九尾狐狸而得名;连一片都向县西圣母山倾斜的石头,也与女娲联系了起来;那是因为女娲补天以后,要去圣母山享受人间香火,那片石头舍不得女娲,腾飞起来要追赶女娲,被女娲手一挥指定在那里了。石头们不能动弹了,可是它们都面朝圣母山……还有摇钱树、转运桥、女娲青锁等地名不一而足。
四是关于男女性别来历的解释与崇拜。据女娲传说传人花甲老人、古稀老人张租亮等讲述:女娲捏出来的泥人,起初都是看不出来男女性别的;那是因为女娲要晾晒人坯子时候,摆放着的你人有男女生殖器官很不雅观,于是女娲把泥人身体先做出来,然后把生殖器官做出来,另行堆放在一个生殖器官的仓库里。她对泥人人吹了仙气,泥人们成活以后,就让泥人各自去领取,自行安装生殖器官。跑得快的泥人就抢先拿了男根,跑不快的就没有拿到男根,而成了女性。宝丰人对男女生殖器官有自己独特的称呼,把男根叫做“本钱”,把女阴叫“门面”——有了本钱和门面,就不愁做不成人生的大生意了。民间对男“本钱”和女“门面”都很看重很尊崇。比方不论是夫妻打架还是与外人斗讴,谁都不轻易下手动别人的本钱与门面,如果有那种行为的人,大家对他、她都嗤之以鼻!从此那人也就走不上人前。
五是群众文化活动歌唱的体现。前面说过在丧鼓歌的开歌路中有歌唱女娲的内容,在山歌、薅草锣鼓、民间小调和采莲船花鼓歌中也都有关于女娲传说的内容。而且在宝丰小堰村,80多岁的民间皮影艺人梁仕位保存的皮影折子戏剧目中,也有关于女娲订婚传说的唱本,且别具特色。全国的统一传说是女娲兄妹滚磨订婚,梁老先生的皮影戏唱本中却是女娲兄妹燃香——在山两侧分别烧两根香(其实是蒿草杆),看到两缕香烟合成了一缕而定的婚——比太白金星作伐成亲更真实(因为没有人哪里有神)。
4、女娲传说的社会化
由于女娲传说在宝丰的影响深远、悠久,中共竹山县委、县政府在加强建设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县的同时,把女娲文化的发掘、弘扬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形成了以女娲传说为代表的女娲文化热潮,并使女娲文化日趋社会化。其主要标志是:
(一)首先文化主管部门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把女娲传说内容纳入了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女娲文化品牌。一是撰写发表了《女娲山》、《奇景复苏的女娲山》等文章和《女娲当惊世界殊》、《试论竹山女娲遗迹和民俗与女娲之关系》等论文,为弘扬女娲文化喧声造势;二是编著出版了《炼石补天》、《彩船歌飘女娲山》等图书,丰富了女娲传说的内容;三是创作了大型地方歌舞剧《炼石补天》,全剧发表于省《艺术》杂志,成为接待外商、外宾必备的剧节目,扩大了女娲传说在海内外的影响。
(二)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女娲文化节,打造绿松石珠宝名牌,拉动以女娲传说系列为主的绿松石制品在海内外的俏销。在此基础上成立女娲文化研究会,并且已经连续举行几届女娲文化研讨会,邀请了北京、武汉等地对女娲文化研究资深专家学者与会进行高层次研讨,以期在女娲文化学术研究上达成共识,并力求有新的突破。
(三)女娲山所在地宝丰党委、政府不遗余力,着力恢复建设女娲山风景区;县旅游局则把女娲山风景区纳入了长远建设目标与规划,与省市及相邻市县接轨,形成黄金旅游圈,拉动旅游文化经济。
(四)政府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全面彰显女娲文化。除文化部门出版关于女娲传说的图书和创作演出关于女娲文化的剧节目以外,县新闻办公室在竹山论坛网站上开辟了女娲文化专栏;《今日竹山》小报与县电视台《堵河视线》栏目时刻关注打造女娲文化品牌和弘扬女娲文化的动态,及时予以报道。已经形成了舞台上有女娲传说节目,报刊上有关于女娲传说的文章,电视屏幕有关于女娲的影象,田边地头有关于女娲传说的歌唱,民间日常有女娲传说的言讲……而且不少学校已经实施了女娲文化进校园课堂的良好举措。
2007年7月底,湖北省政协办公室张主任和相关专家一行受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委托,莅临竹山、宝丰,对竹山发掘、弘扬女娲文化的工作及做法进行了全面考察,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汇报。县文化部门与宝丰政府近年积极准备女娲传说相关材料、资料,扎实认真做“竹山女娲传说非物资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敝人编撰的《女娲补天》传说专辑由宝丰政府再版,更加突出了宝丰地方特色。女娲当含笑于蓝天白云!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以上虽然不敢姑妄言之,但是错误与偏颇在所难免,还望专家、学者以及有识之士赐教,给于批评指正。先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