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女娲故事集>下卷 (3)

下卷 (3)

作品名称:女娲故事集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6-09-14 18:59:52      字数:7686

  擂鼓台的来历
  
  擂鼓台在竹山县西部的擂鼓镇镇政府所在地下边,有一座突兀而起的山峰,看起来似乎有点孤零零的感觉,不与其它山头连续。如今山顶上安装的有大天锅——建有电视插转站。该镇以此山为名,此山的名字倒也有一番来历。
  民间传说八仙那一群“驴友”曾经到擂鼓台旅游过,酒醉饭饱之余,纯阳真人吕洞宾感慨擂鼓台山的巍峨高大,用手指头在岩壁上刻划了一首诗:“台名擂鼓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南北往来雁,只让日月走东西。”其实现在看来那山并不是吕洞宾形容的摸样,海拔顶多两三百米而已。许是他老先生酒醉看花了眼看走了眼,或许是原本确实高大,经过岁月风雨剥蚀成目前这小巧玲珑的样子了。
  相关“擂鼓台”名字来历的民间传说是:宋朝的官兵前来当地祸害百姓,百姓门聚集在该山顶上垒石为寨进行防御;可官兵却横下心来要在那天夜晚拿下那山头,百姓们得知消息以后,由当地的一个聪明人使用了一个迷惑官兵的计策。是夜,只听山顶上马铃铛摇晃声声,战鼓擂个不停。
  官兵想冲锋又不敢贸然冲锋,磨蹭到后半夜就是听不到山顶上有人声;到天亮也不见山顶有人影晃动。于是官兵们大胆向山顶上冲去,却只见有几匹挨饿的马被栓在那里,急得直摇晃脖子上的铃铛;还有十几只羊子前腿被吊起来,悬着后腿在扑腾着敲鼓——于是这便成了一个说道:饿马摇铃悬羊擂鼓——官兵上当退了兵,却留下了擂鼓台的地名。
  把两个传说一结合,就有点东扯葫芦西扯瓢了,根据后一传说,擂鼓台的地名是在宋朝时候才有的,那吕洞宾所题之诗中的“擂鼓台”又从何而来?虽然该诗载于县志,但明显是后人牵强附会硬扯上去的。
  
  得胜镇的来历
  得胜镇是竹山县西部边陲小镇,但它在历来的地图上尤其是军用地图和交通专用地图上,“得胜铺”(镇)的标记比别的乡镇要大;甚至有的乡镇在地图上不出现,而得胜镇在地图上从来不遭受可有可无的冷遇——因为它处于界岭脚下咽喉地带,是入秦通蜀的必经关隘。得胜镇政府所在地的地名自古就叫得胜铺。是因为有了乡镇行政建制以后才叫做得胜镇的。关于“得胜(镇)之名的来历有三说并存——
  (一)
  明朝时候,大闹闯王那阵子,与闯王称兄道弟的大将张献忠那天准备从襄樊赶往陕南,路过竹山县西部边陲界岭脚下的一个小街铺时,像土匪一样烧杀抢掠,残害老百姓。
  街铺东北面靠近宝丰的深山里,有位行侠仗义的马二姐。一听说张献忠的队伍在祸害当地百姓,就率领她正在训练的娘子军前往进行抗击。可是,娘子军横直不是张献忠部下军士的对手,不多会儿工夫,好多娘子军姐妹已经被砍翻马下。情势危急时刻,马二姐急中生智,策马传令,要姐妹们务必尽快从里到外全部脱掉上衣。
  一时间,娘子军姐妹一个个赤身露体冲上阵去,让久不见女人的兵士眼睛都直勾勾发起呆来。马二姐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见机不可失,大喊一声“姐妹们冲啊杀啊——”合力抢杀前去,把张先献忠的人马杀了个落花流水,丢盔弃甲而逃。地方上才保住了安宁。
  马二姐的这一仗,凭智力或者说不是办法的办法打赢了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转败为胜。当地老百姓为感激娘子军的功劳,把本来没有名字的小街铺从此唤做得胜铺。如今,宝丰黄栗村马场沟(马二姐住家地方练兵跑马场地)马二姐坟冢尚存,其人不假。其事迹仍刻当地百姓口碑之上。
  (二)
  得胜铺这块地面上,有袁、孟两大姓老是抢争地盘,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冲突和氏族斗殴。街铺北面有块土坡台,风水先生看过,叫做”飞蛾扑火”之地,谁占领了谁的后人就发旺。袁姓抢先在那里建了祠堂,孟姓人不服,把所余土地山场开辟成坟地,袁、孟两姓为此打起了大官司。
  官司打到了郧阳府,官老爷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难得了结;对簿公堂时,官老爷就各打五十大板,无论祠堂坟地均做罢论。但是在官老爷命师爷写判决文书时候,袁姓人灵机一动,主动提出把祠堂改做地方公共学堂,官司就有了转机,袁姓之举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和褒奖。
  在这个事情上,当地老百姓说袁姓办公共学堂是积德,官司胜了,是“德胜”。从此改字不改音,地名写作了“德胜铺”。激励得袁姓更加乐于公益事业,牵头集资建设了连接对岸街铺的“长寿桥”——成为汉白公路和现305省道有名的公路桥梁之一。
  三、
  清朝时候,朝廷名将德楞泰兵发鄂西北,追剿农民起义女英雄王聪儿。王聪儿的部队与德楞泰的兵马打游击周旋,从界岭返回郧西;德楞泰跟踪追击,路经得胜铺时,孟姓一个下三赖光辊儿随军当了伙夫。
  在郧西,德楞泰与王聪儿的一场激烈战斗中,孟伙夫上战场送饭,眼见一发土炮向德楞泰轰来,就麻利冲上前去,抱着德楞泰打了几个滚,滚到了安全地方,救了德楞泰一条老命。德楞泰当下就提拔孟伙夫为“将军”。至于是几等几级的将军,搞不清楚。反正大家从此就把孟伙夫称呼为孟将军。
  又一次战斗中,又发生了同样的危急情景,孟将军如法再行,那土炮却把孟将军给炸死了。德楞泰又一次大难不死,就把孟将军的忠心向皇上上了奏折,朝廷格外恩典,让人把孟将军的尸体送回得胜老家安葬。
  这一下子孟姓来了荣耀,理直气壮地在‘飞蛾扑火”地的中心点“灯盏窝”处挖坑,埋葬了孟将军,垒砌了高大的墓碑,称为将军墓。那面土坡台从此称作孟家台子。
  孟姓大做水货将军文章,袁姓却再不敢争论。孟姓为争地盘算是大获全胜——所以孟姓就把街铺以南的地面叫做“全胜”,把街铺周围的地面改称“永胜”,意思是孟姓是永远的胜利。一直到新中国建立,那方圆百十里地面还叫“永胜区”,后来又叫“永胜公社”。
  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红卫兵造反派认真分析“德胜”与“永胜”,都与袁、孟两大姓的地主阶级有关系,还是以纪念农民阶级的女儿马二姐为妥当,从此又恢复“得胜”(镇)的叫法。
  
  云南白药的来历
  说起来,这还是民国初年的事情。在云南的一座大山上,住着一户很有钱的人家。当家的老爷子是个爱玩爱耍爱摆设的人;他有两个个特别爱好:一是喜欢收藏古陶瓷花瓶;二是喜欢喂养猴子。那一天,老爷子出门有事情,他最喜欢的猴子趁主人不在家,就去把玩主人喜欢的一只“唐三彩”花瓶和一只“景泰蓝”花瓶。
  猴子不知道唐三彩和景泰蓝是皇家和官宦人家用瓷,很名贵;就一只爪子去抓一只瓶子,另一只爪子去抓另一只瓶子,不料两只爪子都没抓牢靠,当啷一声,又当啷一声,两只花瓶都滚在地上碰成一包渣。吓的猴子连忙拾掇破瓷片片,想撂到背静处去。
  恰巧在这时候,老爷子赶回家来看到了猴子的举动,气得火冒八丈高,跑过去,把猴子的左胳膊拎起来,只听得“苛察”一声,猴子的胳膊就给拧断了。还把猴子扔到门前的岸坎下去了!第二天早晨,当家的老爷子又要起早出门,把门一打开呀,嘿哟,猴子好端端的坐在门凳上呢。那左胳膊就象压根没受过损伤似的。老爷子心理有点犯嘀咕,不信这个邪,拉过猴子的左胳膊仔细瞧,哈哈,就象没扭断过一样!老爷子是个有心计的人,心里觉得很奇怪。一咬牙,心一横,就把猴子的右胳膊专门给拧断,依然扔在岸坎下去,想就此看个究竟。他一瞅啊,猴子一方面是疼得吱咛吱咛直叫唤,一方面那左胳膊连忙拽一样草草填进嘴里嚼。老爷子当下没有理睬猴子,照常出门办事情。不料,那猴子在第三天晌午又是好端端的回家来了。
  后来那老爷子叫家人把猴子吃过的草草拔起来,送到上海一家制药厂请人化验,化验出了治疗金创红殇的成分,开始榨取那草草的白色汁液制药,凝聚成白药粉面,就开始叫做云南白药。
  
  不是神农尝百草
  民间有个说法谁都知道:神农(皇帝)尝百草。其实呢,不是。中药铺的药草都是谁尝出来的呢?是神农喂养的一只专门尝药草的“药兽”。根据老辈人说,那药兽的摸样很象狮子,也有点象麒麟;不同的是,药兽浑身透明,血脉管管透亮。神农每天牵着它在深山沟里转悠,看见每一样草草,都要拔起来,让药兽吃。当药兽吃药草的时候,神农就仔细瞅着哪一样药草走到药兽的哪一经,哪一络,那一脏,那一腑,在药兽的身体内起着什么变化,药兽有什么反应,都给清清楚楚记载下来。然后,再决定用什么样的药草给人治什么样的病。说是正好记下了两千多神农样药草的那一天晌午后,神农忽然想解大便,就蹲到一个背静处去了。等他转回来的时候,不料药兽变得墨黑墨黑的死在地上。神农掰开药兽的嘴一看,一颗鸡蛋大的药果子还卡在喉咙里。神农很伤心地把药珠子取出来,捧在手上,向当地的人打听,才知道那药颗子名叫“滚坡珠”,毒性很大,无论人和动物吃了它,都没有办法解毒。事情已然是这样了,神农只好很痛心地把药兽埋葬了。把药兽埋葬以后,神农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心里总是不痛快,总是想念着药兽的摸样。后来,他找了个老石匠,把药兽喉咙卡着滚坡珠的摸样用石头凿出来,凿了许多许多放在山里,要开中药铺的人都盘一个回去,放在卖药草的柜台上。意思是让人们不要忘记药兽尝药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尤其是要人们记住毒药回丧命。后来性成了传统习惯,直到现在,开中药铺的柜台上都还放着药兽。它也有另一种用途,要买毒药的人,只要拨拉一下药兽嘴里的珠子,不须开口,中药铺的人就知道来人要买毒药。
  
  铁匠为啥和叫花子好
  一、叫花子为啥站炉角
  叫花子站在铁匠炉子后边一角,烤冷馍或者生红薯吃,或者是烤闲火,铁匠师傅都不赶叫花子走开,也不嫌叫花子碍事,还怪亲热——这是啥讲究呢?那要从太上老君说起。铁匠的祖师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的炉子是按阴、阳两仪,四面八方,四象八卦筑起来的;他的工具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置备起来的。那一天,太上老君炼好了一炉丹,恰好赶上了孙猴子大闹天宫,孙猴子从那里逃跑的时候,踮起脚把太上老君的炉子踩了一脚。眼看炉子一角要垮掉,也恰好有一个叫花子仙路过,麻利过去用双手把炉子的那一角兜了起来,并且兜拢得和原先一模一样。于是,太上老君很是感激叫花子仙,就叫叫花子仙站在炉子那一角帮忙,让他学习一些打铁、炼丹的窍门。并且还说,以后你有机会到了人间,人间铁匠炉子的那一角也永远属于你站。从此,人间的铁匠也都晓得了这个来历,所以都不赶叫花子走,由他的便站在炉子角上。
  
  二、铁匠的羊皮和无跟鞋
  
  叫花子仙后来真的到了人间,成了人间的叫花子。第一次开始进人间第一家铁匠铺的时候,铁匠并不喜欢他们,心说叫花子讨嫌碍事得很。因为知道一些渊源关系的来历,只是不好明着开腔驱赶,不仅不理睬,还棱鼻子瞪眼的。好的是叫花子也不多做计较。表面上看来是相安无事。有一天,那位人间的第一位铁匠穿着新衣新裤新鞋子来打铁,恰好炉子火好,铁也少的发红。铁匠抢火色,用钳子夹出红铁打,那铁末子火星子直喷,总朝铁匠怀里钻。铁匠心痛新衣服,横直没有啥东西遮护。叫花子一见那情景,连忙把自己睡觉铺垫的老羊皮翻过面来给铁匠系上胸前。老羊皮的里面被叫花子磨光了,铁末子、火星子一碰上就往下落。这样以来,就烧不到铁匠的衣服了。可是,那铁末子和火星子又朝铁匠的鞋子里面钻,烫得铁匠连跳直弹,越急越脱不掉鞋子。叫花子又连忙把自己没有后跟的鞋子脱给铁匠师傅。铁匠一试,穿和脱都很方便。从此,铁匠腰里都开始系羊皮,脚上穿没有后跟的鞋子。为此,也跟叫花子真正改善了关系。
  
  三、铁匠师傅为啥用小锤和点空锤
  从前的铁匠,师傅和徒弟打铁都是使用大铁锤,不用小锤。自从叫花子把羊皮和无跟鞋子送给了铁匠师傅以后,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好。有一天,铁匠师傅请叫花子喝酒,喝得叫花子很高兴。席面上,叫花子给铁匠师傅说知心话:“你咋那老实呢?大锤一天打到黑,该有多累呀。依我说呀,那大锤只能让徒弟打,你当师傅的就用小锤。”铁匠师傅说:“我没有小锤。”叫花子就又把自己带的小锤送给了铁匠师傅。第二天,铁匠师傅一试小锤,真是省力气多了。但是,手脖子还是有点酸痛。叫花子说:“你咋不晓得只用小锤指引大锤的路数,多敲些空锤呢?”铁匠师傅又按照叫花子的指点,就敲起了空锤。有时只象征性的敲几下子。从此,铁匠师傅好省力哟。可是,徒弟的大锤一下子也不能空啊。
  
  四、铁匠为啥富人少
  铁匠师傅使用小锤以后,铁砧上发出的声音是“叮当地铛儿……”叫花子一听,说:“你们铁匠这一行啊,富不了的。”铁匠师傅问:“那是为什么?”叫花子一笑,说:“你听铁砧上不是正在说‘打点儿吃点儿’,‘打点儿吃点儿’嘛!”铁匠师傅一听,很不高兴,用钳子夹起红铁就朝冷水桶里丢,冷水桶里发出的声音是“古都古都呱呱都……”叫花子又哈哈一笑,说:“你还不信这个邪呀?你听水桶里咋说的——‘古都古都’——不打——吃球!不打——吃球!”
  
  文峰塔的来历
  竹山县城东部的绵延山峦中,有一座七级砖石结构的塔,名曰文峰塔。与房县接壤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本来是在薛家梁子上,但乡镇之称,就是以该塔命名的,叫做文峰乡。文峰塔距离县城有20多里山路,却在县城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清楚看到文峰塔;换句话说,文峰塔鸟瞰着整个竹山城。关于该塔的来历,在竹山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是说古时候历届的县令夫人都不算贞节,要么偷人养汉子,要么就与相好的私奔,溜之大吉。此事在官场中传说不雅,有失县令的脸面。清朝嘉庆十年那一任县令,决心要挽回这个很伤体面的事情,就请风水先生想个好办法制止从今往后县令夫人的出轨行为。那风水先生说县城三面环水,易生漂浮之事。若想根治夫人不贞节之患,可在城东建塔镇邪。于是,该任县令就拨出库银,动员民众,修建了眼前这座塔。因为塔是以正文雅文明之风的,所以塔名叫“文风”塔。说也灵验,该塔建起以后的县令夫人们真的都没有再出轨生事了。
  遗憾的是却在十堰地区流传下笑柄,至今竹山县领导出外,总还要碰上别县领导同志开这个玩笑,很是恼火。
  二是说在清朝嘉庆十年,竹山有七名秀才一起中了皇榜。外地人不服气,联名串通造谣,说那七名举人是通同作弊。硬是造得朝廷取缔了七举人应有的名分。这七举人无力分辨众人有心使坏之口,只好回竹山,要建一座塔来证明自己在考场的清白,并昭示他们在正文风的基础上还要攀登学问的高峰。因此定名“文峰”塔。那七层塔一人负责一层的建设经费。因此那塔也就只有七层。
  上个世纪末,该塔因雷击而毁坏了上面三层,其余完好无损。但传说一无形中损伤了竹山人名誉,传说二则证明了竹山文化人的志气。2007年十堰市高考,文科与理科状元都是竹山的娃子呢。
  
  金莲洞与十八女子投潭
  金莲洞在竹山县西部得胜镇西南1.5公里处,由石底河与姚家河交汇“垮山”侧边的金莲洞水电站,再向秦古镇方向穿越悬崖峭壁,进入深谷,即可看见金莲洞遗址。金莲洞因早在明朝就是白莲教重要聚会的神秘之处,所以在鄂、陕边境很出名;因抗日战争前夕有袁姓十八位女子为免遭土匪凌辱而集体投潭以后就更加出名。金莲洞在“垮山”南侧。先说垮山——从前是一座很挺拔很秀丽的山,民国二十八年间的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山崩石裂,大如房间小如斗的石头轰然垮下,至今仍是零落参差在山坡与河边。民间传说是金莲洞的金莲飞走了,山既垮,洞也要遭败。不过,一处垮山,改变不了金莲洞处悬崖峭壁直插云天、捷猿莫攀俊鸟难度之势。两岸危岩,形成峡谷,长三里多,宽三百、四百米不等。形成的涧流,一反水东流而西去,故称该水为“倒吸水”。涧水奔腾咆哮,穿谷而跌宕。谷底隔三岔五便有深潭,难度深浅。“文革后期”驻扎在得胜的125地质队,因急需木材使用,听当地年长人说深潭内都有蓄积的木材,便派人专门潜水探索,确实见到了潭内因千百年洪水冲送而来的原木蓄积。大量原木如带般在深水处飘荡,可惜崖险水不可测底,怕出危险,地质队打捞原木的念头遂作罢。
  金莲洞在南岩腰部,地势险要,以岩就势,架天桥、云梯多处。非登梯渡桥不可入洞。相传该洞是明朝白莲教传教之秘所。明朝末年,该洞属于地方上毛姓所有;清朝末年,被当地袁姓大族从毛姓人手中购买,金莲洞遂归袁姓所有。
  金莲洞归袁后,袁姓人为着太平年月避暑消夏、陶冶性情,更为灾难降临避匪躲患保全家人,花费重金修建,因地制宜,形成洞中八个景点:羊圈春云、龙潭秋水、城门桂月、洞口松风、滴岩瀑布、岩头晴雨、轿顶流霞——由此可以想见金莲洞的风采与风貌之别具一格。清朝同治年间,得胜铺贡生肖畹香留有赞美金莲洞佳境的诗篇,选录三首于兹;
  其一、琴剑当年此地留,思量往事等浮鸥。
  泉飞峭壁晴犹雨,凉送层楼夏亦秋。
  穿水钓翁轻似鳖,攀岩樵子捷如猴。
  凭栏一望无穷趣,欲唤山民与唱酬。
  其二、披襟莲洞坐忘言,两岸藤萝护短垣。
  性旷不嫌岩势逼,心清何碍浪声喧?
  半生只籍书为稼,晚景唯依道是藩。
  只笑鱼郎头似雪,又敲兰桨到桃源。
  其三、小立横桥发耸然,问谁捷足敢登先?
  寄自楼阁三弓地,极目云烟一线天。
  花不粘泥红艳艳,竹虽穿石翠涓涓。
  此中自有长寿药,何必蓬壶访谪仙?!
  肖贡生对金莲洞的赞美诗,对仗工整,语言精炼,描写生动,是金莲洞真实的写照。也证明袁姓氏族在金莲洞所花费的工夫与银两——把金莲洞建成了亭台楼阁式的小城堡,别出心裁的大别墅。例如,从洞东门向南行百步,登石阶多级,即进入“月城”。该城用巨石垒砌成半圆形石壁,形似新月,故名月城,也即“城门桂月”景点。入月城,再行数十步,登一长梯,则上“天桥”。天桥架在悬崖上,垒石为磴,铺排长而宽的木板做桥面,竖木栏杆以护行人,以防失足深渊。该桥险要,可与汉代栈道相比,诚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桥后,有门楼,门联曰:“小立横桥,此地谁能捷足/大观世界,前途我亦留心”。天桥后,又有长梯,方是正式入洞处。大门上横额四字:消夏书房。门联是“得高歌处且高歌,澹泊能甘,谁识此中名士/遇饮酒时须饮酒,俗狂不羁,我为化外愚民”......总之,金莲洞属于袁姓以后,真个是层楼重叠,曲径通幽;隙地种有花木果树,梅花、兰草、竹丛、芭蕉不一而足;外迎自然风光,内外合壁成典雅的洞天福地。袁氏族人常居住其内,琴棋书画,吟诗煮茗,饮酒捕鱼,消闲永昼,自称为世外桃源。遗憾的是以族长袁黄卿为首的袁氏宗族(并非是《十堰日报》日前所载《金莲洞》一文中说是一个财主)合力苦心孤诣营造出的世外桃源,却毁于一旦。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却被人攻破,摧毁。
  金莲洞至于是谁人攻破,有两说。一说是得胜本地与袁姓为敌的仇家——劣绅朱式维(绰号朱刺猬)联络地面流氓地痞,合力攻破;一说是在鄂西北边陲地区闹腾得很凶的土匪部队(国民党杂牌军)“牛剃头”的部队攻破的。但两说的攻破方法是一致的,也即在几次正面攻打都对金莲洞毫发无损的情况下,佯装败走作罢,却在夜晚杀了回马枪,携带如船锚样的铁钩爪,在金莲洞顶部山头上“抓”牢靠,铁爪上再系绳索,土匪从绳索上溜下入洞,使袁姓族人们措手不及。在枪刀的逼迫下,财物由土匪抢掠一空。情势危急之中,袁姓宁舍财毁家,也不让姑娘们有损名节,族长令18名姑娘集中一起,集体投身于金莲洞下万丈深渊!
  土匪杀人越货,还恨未亲近到袁姓女子,索性将洞内予以轰炸,捣毁。从此洞毁人散,袁氏走上了败路。
  但是,袁姓在地方上诸如建设长寿桥等公益事业的好处,当地百姓至今不忘,叨念于口碑之上。更欣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金莲洞电站,并入了黄龙电网,入夜,竹山西部山区的得胜镇华灯璀璨,似有万朵金莲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