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信天翁——来自勇气村的故事>十二 爱飞翔教师勇气更新

十二 爱飞翔教师勇气更新

作品名称:信天翁——来自勇气村的故事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6-06-13 07:37:03      字数:7422

  海组织大家参加“爱飞翔”全国读书叙事交流活动。
  子夜,海在为昌军做心理疗愈。
  昌军把沙龙叙事中的概念词进行梳理,与自身体验对接:
  我读《教学勇气》很不合格,但这本书背后的东西,我思考和关注的似乎多了些。“好的教育一般不应该排斥好的分数”,这句话看似有道理,其实没意义,这只是为应试教育辩护而已。这句话应该改成:好的教育,跟分数没有任何关系。考试分数,完全是后人给教育安的“假肢”——只要教育没残废,考试分数就可以没有。有了它,反而让教育不会或无法正常走路了。否则,孔夫子就是最失败的教师了。
  另一个震撼实例是:美国英国等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孩子们,讲考试分数我们都能甩他们一溜胡同,但我们能说那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吗?
  我说话就爱辩论,我得向云老师和海老师负荆请罪,他们提醒我两年了,我总改不了这喜欢辩论的毛病。言辞总是过于激烈。但对事不对人,多担待啊。之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方式那么简单,科学文化却独领风骚数百年,就是因为我们祖先抓住了教育的本源。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对人的未来发展有用的,而不是为了本学期给校长老师争面子的。而今天,教师不是完成培养人的任务,而是完成领导指派的任务。
  云老师之所以抓住我就不放手了,可能就是因为她走遍全国就发现我这么一个“另类”。教师头上那把“剑”,对我作用不大。超(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有说走就走的勇气和实力,我没有超的实力,但我绝对有勇气。所以,这把剑在我眼里,不能说一点影响没有,但充其量,也就是烧火棍的作用。
  我的人不会随便跳出体制,因为云老师说的很对,我们在体制中可以为教育改革做更多事情——但我的心随时可以跳出,或者说它从来都没能真正完全束缚住我。
  班容量也好,教学中的具体细节也好,都是外在的,除了考试分数,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搞好教育。考试分数的存在,不是教育教学对象和教育目的的必需,而是快餐化功利化甚至是某种利益需要。
  “我被体制束缚20年,已经木了。但是通过读勇气我找到了新思路:在体制框架下放飞自己的思想,认知自我不懈努力,与体制共生与学生共生”——对,这才是我们读《教学勇气》的目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海的心愿应该算是初步达成了。
  在云老师海老师甚至W老师面前,我说话口无遮拦很随便,但内心对他们是执弟子礼的,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海静静聆听,发现,前两个子夜,时间没有白费,昌军在自己剥茧。
  云说:
  昌军两日的变化让我震惊。想起《王冕僧寺夜读》的故事。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我在想,王冕自幼被“书”所迷住,昌军呢?他孜孜不倦读《教学勇气》是为什么?被什么迷住?
  我想到班上“在地狱”的孩子,我和他相遇的故事,很想和大家分享。
  那是开学的第二天,才走出教室,就有个男生追上我。他递过来一本精致的蓝皮本子,说是叫我看看他写的日记。我很诧异,我没有留作业,更何况如果猜不错的话,他是这个班原来的最后一名。
  带着满脑子的不解,在进入办公室的一刻就赶紧打开本子,读起日记。崭新的本子才写两篇日记。知道他基础特差,课堂上还没有提问过他,这在我的课堂是少有的,我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本子上的字迹是清晰的,表意也明白。他说他想练体育,说我考虑他文化课成绩太低没有圆他的梦,为了这,他苦恼。可他没让我看出一点点,相反,他理解老师!我继续读,他写到自己的母亲,他说,只要母亲身体好,他自己一切都好。
  没有想到,教室里惟一一个沉默的学生,内心如此丰富。我跨出办公室的门,送他回家,一路聊……见到他母亲,又聊了一个小时……
  现在回想,我当时鄙夷孩子的兴趣是被什么迷住?进入现实联系中体谅孩子又被什么迷住?
  感恩我遇到懂事的孩子,两种迷住最后殊途同归,孩子文化成绩、体育成绩持续攀升,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体校。他说,他一辈子忘不了我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我把孩子的日记留作了永久的纪念。每每翻看,总会想:我们作为教师对不同的迷住应该持何种态度?这种态度对我们的课堂生态和孩子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我的言说跑偏了。但我对“迷住”感兴趣。请大家先耐心宽容我的天马行空。
  今天,我们爱飞翔沙龙叙事,有人关注教学的日常程序,有个人关注程序背后的理念,也有人关注教育思考与人类历史文化的联系。应该说,每人所关注的,都只是现实联系中的一个节点,都是与自己当下体验对接的主体。其间不分高下,只是切入途径不同。浮在表面,各种途径似乎截然对立,深入下去发现,节点与节点之间原来有无数的通道。原来,我感恩那本日记,当初若我看不见那种深层的相通,失缺主体与世界的联系,我、孩子、母亲不会形成共同体。今天,我感恩于昌军相遇,如果,彼此会缺少深刻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读书快乐不会持久而丰满。
  一直在为打开孩子成长的通道孜孜以求,这一点,昌军我们是相通的。我们虽然切入现实联系之网的途径不同,我从共同体切入,昌军从个体发展开始,但我们殊途同归。关键在于“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构成思想作为“问题”进行反思,以“主体”为中心,努力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这是我们教师成长的核心任务。今天,我仿佛触摸到了。
  记得在我们勇气村刚刚成立的时候,昌军说过,“我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优势:我们是一个教师共同体。他当时说,愿我们的网络家园,是一个精神的孵化器。
  我想,他自己的成长是最好的例证。我欣喜地看到,当伟大事物自己说话时,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不会瓦解于学生或教师的自我之中,而且知道要对核心的主体负责。这个主体,是昌军,也是我,更是我们这个共同体。
  说这么多,这“伟大的事物”到底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我的“迷住”,与昌军的“迷住”有什么相同点呢?赞同他向他者经验和理论的开放,在开放中走出自我经验和直觉的封闭,我呢,也走出了自己的狭隘。所以,我想,“自我”,特别是大多数一线教师,生活在自我的经验里,但是这种经验,是一种生命的富矿,一旦开采出来并加以提炼,就会向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们正是被“自我”迷住,这是伟大事物的魅力,我们从小我在逐步走向大我。
  
  海,侧身躺在床上,半闭着双眼,他有些疲惫。
  我们几次打断他,他都摆手示意我们坐下。
  他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聚在一起面对面聊一聊不容易。接下来,海的话,我是录音后梳理的。他说:
  能够理解昌军的苦心,因为他曾经有过与若水(一位小学老师)类似的经历,若水这次没来参加活动是个遗憾。
  先不说她,基础教育像若水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
  还是说昌军吧,他是走出小我的“原型”,像若水这些老师,是可以复制的,这是一条教师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
  昌军呢,因为遇上了云,走出了自我封闭。他想分享自己的经验,让更多的教师受益,把自己内在的富矿开采出来。但是他操之过急,像冬天的北风,想用自己的浩荡,吹掉行人自保的棉袄。他对若水的引领就是这样,外在的判断和评说太多。而对于自己呢,否定太多,这是“评判之声”在作怪,他源于自身的恐惧。
  教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成长。教育者不能替代被教育者的成长,他只能通过充满信任和安全的环境,与之结为成长共同体,在共舞中感受到恐惧,探索前行的快乐,在快乐中唤醒自己内在的学习天性。如昌军与云的共舞,就是超越恐惧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不可阻挡。
  这种强力的姿态,一如当下官办的教师培训,当然,前面我们聊过月如钩,像她那样,有机会参加“国培”的老师是幸运的,但是,更多老师是像若水和昌军一样,平时参加的是网络培训和校本研修。当然,也有做的好的县域。但是,有一点,我是不赞同的,试图用体制的狂轰滥炸把前沿的理论灌进教师的头脑。
  像月如钩,那样用心的教师一线并不少,所以能反观自我,享受国培那阳光灿烂的日子。然而,像若水,对专家理论的鄙夷,正是当下教师培训满堂灌的恶果。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不仅对孩子们而言,对教师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教师人格和经验起码的尊重,原本自然的学习的天性,就会转化为对学习的反抗。
  我与若水,相遇于濠上。若水是若,我则是鱼。鱼之乐,若水其实不知。若水是小学老师,她的母亲也是,这是教育的传承。
  若水有过这样的描述:1982年的阴历五月初三,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的医院里,三十三岁的母亲怀着初为人母的喜悦把我抱在怀中,仔细观赏着漂亮的我,喜不自胜。但这种喜悦维持了不到两天,我却因病再次入院,自此开始娘就一直带着我时常奔走于各大医院,一直到我九岁!攒钱,去医院,再攒钱,再去医院,重复着岁月!
  母亲重复的是什么?若水又在重复什么?我们的教育呢?
  昌军重复,甚至走下坡路是20年的时间。他的不甘,是因为和云相遇的缘,让他有机会走出自我,也挽救了自我。
  昨天你们说,为了让昌军参加这次全国活动,云和省里电话沟通5次,市领导亲自给县区主管局长打电话,才让昌军获得了这次分享的机会。你们昨晚的沙龙我很受感动,11位校长的故事都是唤醒自我的力量。
  昌军的发言更是精彩,把大家逐一扫描,联系自身成长分享感悟,让我看到一个重生的昌军。
  今天昌军的表白大家感觉到了变化,这样的变化是质性的。
  我呢,想到微课中听到的一个事例:
  一个13岁的男孩子,被爸爸送到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玛丽家里。男孩子刚到玛丽家,玛丽就给他立了很多规矩:“你爸爸让我照顾你,但我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不负有责任,你己经有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从明天起,你要自己起床,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工作,不可能帮你。吃完后,你要负责把盘子和碗洗干净,那是你的责任。洗衣房在那边,你自己洗衣服;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有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选择去哪里玩,如果有时间,我会带你去,如果我没有时间,你要自己去玩,总之,你要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添麻烦。”男孩眨着眼睛,认真听完玛丽的话,不知他心里怎么想,至少这和他原来的生活相差太大了,因为,一直都是父母照顾他生活的全部。
  一个假期之后,男孩回到了中国的家,家人惊喜的发现,这个男孩变了,变得什么都会,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会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钦佩得五体投地,问玛丽:“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的儿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长大懂事了,像变了一个人?”玛丽说:“我什么都没做,只是让他学会为自己负责。”
  其实,我们身为父母常常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过分的照顾和宠爱,就像是把孩子等同成小猫,小狗一样的宠物来对待,包揽孩子生活起居,代替孩子作决定和选择,插手管理本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用大人的要求来约束孩子等,这样的方式看似在爱孩子,实际上大大阻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毕竟不是我们的宠物,而是一个未来要独立生活的人,他们将来有一天总会和我们真正的分离。身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付出真爱(利于孩子内在成长的爱),而不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满足家长内在需求的爱)。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人,还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学会为自己作决定,学会为自己负责,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昌军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与每一导师共舞的教育,其开始之出处是否都起于自己内心感受到的尊重与信任。
  记得前天你提过,那年云去你们那里送课,你在课后的讨论会上提出了三个严重的质疑。云不但没有气恼,反而鞠躬致谢再三,让你深受感动。此种尊重与信任,昌军应该牢记在心,并在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时候将它传递出去。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就如同科学业已发现的引力波,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若水被课堂迷住,昌军被成长迷住,而云被共同体迷住。从分离的视角观之,三者似乎差异很大,但从现实联系的关系网观之,三者存在内在的相通。成绩离不开成长,成长离不开共同体,只有三者相辅相成,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出孩子们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教师才能摆脱职业倦怠,才能在与学生共舞的过程中成长,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导师。这几天参加活动,不断有往日的学生从外地赶来看望,让我感到曾经的共舞,成为彼此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力量。
  我打断一下海老师。
  昌军一直笔挺挺坐在床上。我和其他老师坐在沙发上,望着他,也担心着他。毕竟,疗愈,涉及个人隐私,需要自己揭开伤疤,那样会很疼。前两夜,昌军主动要当靶子,他把自己裸了,裸奔的快感让他今天依然不肯放过疗愈的机会。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说:“我的同伴是这样描述当时那场辩论的,说,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都震惊了,因为从来没有人敢在某场培训上给专家出难题,更因为昌军大哥当着众多局领导的面道出了所有老师的心声,我们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而云老师的优雅、智慧和对一线老师的尊重更是让我敬佩!所以我第一时间加入了大哥建的勇气群,后来加入专家群,我发生了很大改变,感谢大家!
  是的,从分离的视角观之,冲突是争执和敌意的开始,从悖论的视角观之,冲突是共舞的开始。当时的那场冲突,被云巧妙化解,其中的胸怀与智慧,如你的同伴所说,感染了许多在场的教师,并吸引他们开始共同体的共舞。还有若水,记得她原来的网名是醉流年,如今在本群改为惜缘若水,其中隐隐透出成长的气息,也透出共同体的魅力。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若水,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群增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她的生命体验,唤醒了许多群员言说的冲动,让群有了更大的张力。她的迷住与其他成员的迷住相辅相成,在冲突中拓展我们的胸襟和智慧。
  今天沙龙,云叙事的最后一个情节,是云端对一道语文题的讨论。
  是的,这道作业题,我们分享过,是“寻隐者不遇”的填空题:为()谁而来?为()而去?很简单。但答案各有不同。您怎么看?
  其中,孩子被诗中的情节迷住,答案被作者心中的期待迷住,而老翁被作者的问题迷住。从分离的视角观之,三者只能是其一,从现实联系的关系网观之,三者各自关注一个层次,各自有得有失,综合在一起,方展示出事件的原貌。
  我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吧。是这样的:
  QQ云端,勇气大学,聚谈正欢。话题,小学生语文作业: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填空:作者为()而来,又()而去
  做题的姐姐,小学5年级,帮答的妹妹,芬的女儿,9岁。
  此题甚有意思,其中变化多多。不知编者,标准答案如何?不同的人,境界不同,答案自然相异。海说,姑且献丑,作答如下,作者为(解惑)而来,又(顿悟)而去。妹妹答:作者为(隐者)而来,又(不遇)而去。多好的孩子,题读得透,有悟性,怪不得芬喜欢。翌日,姐姐抱怨:“阿姨,妹妹把我害惨了”老师说,正确的答案是,作者为(希望)而来,又(失望)而去。重温那个覆盖整个领域的隐喻,“标准答案”仿佛是盖在草原上的巨型油帆布,没有人看见它盖着什么,而油帆布之下很快会寸草不生。
  
  啊,海,一道填空题,您挖掘这么深透?
  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不同的人,不同的表象,迷住我们的主体,和被朋友所吸引一样,会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
  是啊。仔细想想,云当日的胸怀和智慧,似乎与叔本华的哲语有甚多的联系。叔本华作为一个哲人,其语确实有些高大上,但是高大上一旦其核心被把握并用于日常生活,就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云选择了共同体,于是有了我们的读书叙事群。但是昌军的同伴打了个比喻,说这个共同体像一个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落入这个蚌的细沙。我们刺激着蚌,蚌则用其珍珠质包裹着我们,滋养着我们。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再一个网络的时代,于是从天南海北相聚在一起共舞。希望我们在共同体里,凝聚起改变内心世界的力量,并由此发出改变我们自己教育生态环境的引力波。
  说到引力波我倒想起一个意象:信天翁。海就是我们的信天翁。作为“飞翔者”,我们愿意跟随您,从海底倒天上,自由翱翔。引用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诗:黄色的丛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我站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隐没在丛林深处。我们在共同探寻这样一条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核心使命的共同体。”眼前的路,总是连着路,而“我”可能将不再回头。
  云说的这两条路,分别是什么?一条云已说,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核心使命的共同体”,它承认现实联系内在的关系网,用悖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另一条则是鼠目寸光的眼前功利,忘记了世界内在的关系网,用分离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昌军可以梳理一下今天你的收获。
  我凭直觉随便说吧:
  1.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会找到自由独立的“我”。
  2.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也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需要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3.正确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教师的教育也是,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内观唤醒内在智慧的力量就OK。
  4.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身认同和完整。
  5.内心的声音会在你不思索什么,不分辨什么的时候才听得到。同样的,太多的美丽,总是在你不在意自己的境况时才被发现。聆听内心的声音,境遇会自动转向,朝向美好。
  6.美仍在那儿,并未消失,只是我们不再对它开放胸怀了。只有充实自己的内心,才能重新发现美。我发现了教育的美,我也随之变得美了。
  7.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这是教师培训应该走的正确的道路,教学也是。
  8.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想想自己是谁,要弄清楚自己一生需要做的是什么,然后坚定地往前走。
  9.平静的心是一颗不被限制的心,它不是通过训练才变得静寂,需要自我修炼,读书时修炼最好的通道。
  10.生命应该像河流,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溢出河堤。只有这样,心才会快乐、日久弥新,因为这样的心一直在创造。
  应该为昌军鼓掌,他也是一只信天翁。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