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书为镜,可以知天下
作品名称:我和我的那些书 作者:赫赫赫刘 发布时间:2015-08-30 19:15:50 字数:3196
满腹诗书气自华。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闲暇时,舒适的床上,明亮的书房,鸟语花香的公园,都是我们读书的好去处;繁忙时,站牌拥挤的人群中,等待就餐的短暂时间里,我们仍可以在书中找到片刻的安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五千年的博大文化,被古老的汉字一一记载。读书吧,她能用自己浩淼无边的胸怀容纳一切世俗的琐屑与纷争;她能让剑拔弩张变得友如世交;她能把鼠目寸光改为高瞻远瞩;她能让怒发冲冠变得平静如水;不vfffccgwr丹心如故托管费辜负她她能把胆小如鼠变为坚韧如钢……
一日不读书,面目就可憎。
当你被尘世所扰时,读陶渊明的田园诗吧,读那份悠闲与随意,读那份不羁与随性;
当你郁郁不得志时,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吧,读那份坚韧与不屈,读那份执著与坚定;
当你饱受误解无处申诉时,读《笑傲江湖》吧,领略侠者大也的风采,感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
当你厌倦平静想追求刺激时,读《鬼吹灯》吧,探谜神秘的地下世界,品读现代的《聊斋志异》;
当你身处都市心神疲惫时,读《边城》吧,纯情的少女,质朴的人情,让你徜徉在湘西如画的风景中;
当你自觉浅薄笔下干涸时,读《明朝那些事》吧,看作者如何故事新编,推陈出新;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庄子》,读逍遥遨游,读相忘于江湖;
读《红楼梦》,读女子的水肤冰肌,读家族的兴衰荣辱;
读《傲慢与偏见》,读唇枪舌战中的幽默,读峰回路转的情节;
读《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小人物的悲哀,读含泪的微笑;
以书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书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书为镜,可以明得失……
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条件反射的去买回一堆书,看着这些封面各异,包装各异的纸制品,内心总有些兴奋与满足,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强迫症。可读的书越多,越会发现没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内心不免又焦虑起来,产生了一种“只争朝夕”紧迫感。
人们总习惯地把书称为精神食粮,仿佛其可以品出味道。殊不知这些食粮也并非都是可口美味,当然也不一定能经得起所有人味蕾的挑剔。即使是公认的名著,读起来也并非让人心旷神怡,有时甚至还有难以下咽之感。一次买了《庄子》,虽说字体清晰,内容完整,注释详尽,但读起来只感到艰涩异常,生硬古板,看了几篇便弃之一旁,连看也不愿再看一眼。后来看蔡志忠漫画版的《庄子》,图文并茂,讲解生动有趣,便又对这位道家的先哲产生点兴趣。再后来便是先读漫画,然后再找原著来读,倒也相得益彰。原来只觉得满纸说教令人生厌的文字也灵活幽默讨人喜欢起来。所以有些书单独拿出来读是读不到好处的,需找些同系列的来辅助才能获得好处。就如同做菜总要有些配料才会活色生香一样,否则主料再好也总免不了有些单调。
记得大学里教古典文学的老师曾说过,读不进去的书就先找它的评论文章看,看完之后再读原著。凡是书评,不是面面俱到,总是评论者最欣赏或最诟病的,也自然是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按此法读书自可事半功倍。
曾经在一家书店闲逛,无意间看到满脸都是生意经的老板正读安意如的《思无邪》,旁边便是一本带白话注释的《诗经》,顿生敬佩之感。见我盯着看,老板有些不好意思,谦虚地说“看着玩”。其实读书,大可不必沐浴更衣红袖添香,只要真心读出些味道,品出些意思那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白落梅曾评价纳兰性德的这首《浪淘沙•夜雨做成秋》,“写得情真意切,看客亦是感慨不已”。其实,读书,于我们来说,就是隔着时间、历史的雾霾跟随作者的文字去回味那些我们曾经有过的悲喜罢了。抖落满身的功利,爬出俗世的漩涡,在书中我们会看清一个陌生而真实的自己。
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曾说:“有的人与人之间,就像是流星一般,纵然是一瞬间的相遇,也会迸发出令人眩目的火花。”李娜遇到了教练卡洛斯,首夺澳网单打冠军;吴清源遇到了顾水如,并由其引荐进入段祺瑞府成为职业棋手,为其成为“昭和棋圣”迈出了第一步;还名不见经传的陈忠实遇到何启治,并在其“我可以慢慢等”的耐心中,写出了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像村的小生产队长的张艺谋遇到了像队会计莫言,再加上姜文与巩俐,在柏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个金熊奖。有激情,有追求,有理想,有行动,有这些共同点的人们在恰当的时间相逢了,于是碰撞出火花,收获了荣誉。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书籍的作者——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们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与书相遇,让阳光洒满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插上想象翅膀。在现下,“读书”仿佛成了一种奢侈的举动。一杯香茗,红袖添香,这样的场景好像真的只能出现在古人的小说中和电视剧的镜头里。人人为生存而忙,为名利而忙,所以我国民众的阅读量只有欧美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殊不知,这样的“匆匆”,带给我们的却是内心的焦灼与盲目。据说世界上现今读书最多的仍然是犹太人,这跟他们从小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当小孩子刚开始懂事起,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圣经》上让孩子去吻,使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书本和知识都是甜的。人们总习惯地把书称为精神食粮,在古代它可以封妻荫子获得功名,在现在它依然可以澄澈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会在生活的路上迷失自己。三联书店作为老牌的文史哲书店,正在试运营24小时不打烊,为推动全民阅读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无论何时,传统的阅读方式总有其不可替代性,书本本身本身散发的淡淡墨香,带给阅读者真实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任何方式都取代不了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引用左丘明在《左传》中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不同艺术领域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适用。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应该用比海洋和天空更广阔的胸怀去学习,去接纳。事物千差万别,各国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当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中“相逢”,进行碰撞,便会产生炫目的火花。在古代,张骞向西域传播中国文化,也从西域引进了葡萄、石榴、芝麻等;在近代,被称为“一代画魂”的潘玉良赴法留学,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现代,中国太极、剪纸等带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受到越来越多西方人的追捧,而“万圣节”“情人节”等带有鲜明西方特点的节日也逐渐被中国人接受……
有人说“撑伞读书”显得有些假,而且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别人。这只能算是仁者见仁。在所有作秀中,读书作秀不仅是最没有危害的,而且在当前社会还是一种正能量。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组图片,反映的是在德国的公交车上,不同的人捧着不同书阅读的场景。动的车、静的书、认真的读书人,构成了一组最美丽的画面。我觉得,从读书角度上讲,这组“撑伞读书”的图片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德国人的“公交读书”。“撑伞读书”的存在,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美的一面。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在什么国家,读书都应该是一种最美的风景。就当前而言,我们更应该给“撑伞读书”多一点赞赏和支持。具体地讲,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我们对于读书之美应该多一种欣赏心态,不要进行过度解读甚至怀疑、推敲。站在公共管理角度,我们还可以给读书者提供更多方便和支持。过去的夏天,人们摇着一把芭蕉扇,就着一盏煤油灯,就能走进书的世界。这种读书精神值得肯定。在掌上阅读的时代下,我们更应该给读书者创造条件。城市管理也应该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力度,给读书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这对推动读书之风、建设“书香社会”将十分有益。
“什么是缘分?缘分是前世感情的延续,是前世不变的誓言,是一次机遇的把握,是相遇时美好梦想。”其实相遇即是缘分,无论是人与人,人与书,还是文化与文化,国家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