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一帝的六国之战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8-17 19:27:57 字数:5211
吕不韦不死,赵政就不能打开心胸,大秀拳脚,帝党与后党之间的斗争,就会继续。后宫的那点私事,虽然是一道好菜的佐料,但,仅仅一个“赵姬门”,是不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真正走向的,绝不。真正的原因,依然是派系之间的你死我活,谁失败,谁出局,如此简单而已。
吕不韦死后,另一个“吕不韦”站了起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是李斯。李斯是始皇时代一个不简单的人。他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在一帝清算吕不韦集团时,居然能全身而退,毫发未伤,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史记对李斯的门客生涯,无记载。有时我天真地想,这个李斯,是不是一帝安插在吕不韦身边的“潜伏人员”呢?从后面的历史事件中,似乎可以得到一些佐证。始皇10年,秦国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逐客”事件。“逐客”事件背后还牵扯着另一事件,历史上同样非常有名,就是“郑国渠”事件。套中有套,就像谍中谍。
“郑国渠”事件,说来话长,慢慢谈。始皇元年,与秦东邻的韩国,迫于秦国的越来越强大,决定采用非常低劣的“疲秦”战略。如何操作呢?其实,这招说来气人,就是让秦国不断做水利工程,以拖延大秦的四方出击。水利工程的甲方是秦国,目的很简单,兴修水利,解决军国大计。乙方是韩国,有点小阴险,想通过做工程,拖跨秦国。两方一拍即合,都有利,签定了工程合同。到了始皇10年,一帝的“锦衣卫”,查实工程乙方老总郑国,系韩国间谍。一时间,在秦国高层引起轩然大波,秦国贵族借机来事,枪口一致对外,要求一帝驱逐所有的“外籍”人员,当然,李斯也在被遣送的人员中。就在一帝准备下逐客令时,这个李政客华丽上场了,还扬扬洒洒地上了一篇《谏逐客书》。一帝看了之后,猛然醒悟,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一篇文字的功效,比刀枪还灵,三言两语就改变了既定的国策,可能吗?力量,恐怕真没那么大。其实,早在李斯上书之前,秦王与韩国水工郑国,就有一精彩对话。郑国说:我开始的确是韩国的间谍,但是,郑国渠修好之后,对秦国也有利啊。我只是替我的祖国延长了几年国运,但对大王你来说,这个工程,却有万世之功啊。没想到吧,一个做工程出身的郑国,能说出如此深的内容,令千年之后的我,都不得不佩服。名言,不一定都是名人说的,郑国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一句话很有质量,一帝很受用,手一挥,放过郑国,仍旧加以重用。试想,一个间谍身份的郑国,一帝都可以“用人不疑”,更何况那些没有犯事的”客卿”呢?一帝知道“灭六国,非秦也,六国也”的道理,用“六国奸”来灭六国,成本低,风险小,且没有骂名,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私下安排“客卿”代表李斯,也就是一帝的内线,上所谓的《谏逐客书》。试想一下,李斯本是吕不韦门客,如果没有一帝授意,在这样风口浪尖的政治敏感期,再给他几个猪腰子,他敢吗?如果说李斯是愤青,那,就太不懂李说客了。李斯是左右秦国命运的“政坛长青树”。可以这么说,李斯一完,秦国就玩完了,那官商,高得离谱,他才不开乱开黄腔,乱吐口水呢?
一帝给李斯阳光,李斯很懂事,必须灿烂,赵李组合,很快就搞定了所谓的逐客事件。逐客事件对于一帝统一六国,真的很关键。如果大秦真实行‘排外”政策,势必将天下英才,统统送给六国,这对于一帝的六国之战,非常不利,甚至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也说不定。李斯在逐客事件中夺得头彩,加之李斯的这一篇文字,的确锦绣,闪烁古今,一帝大喜,好,直接官升N级,进入大秦中央常委。此事不久,当时另一个著名人物魏国人尉缭,也西行到了秦国,得到了一帝的重用,规格嘛,很高,直接上了“国士”待遇,除了没后宫,其它吃穿用度,跟一帝一样,够意思吧?简直就是无与伦比了。但是,看看这个尉缭的举动,真的令人无语到极点。他说,秦王长相不好看,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还说什么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然后,没打招呼地跑路了。一帝很大度,国士嘛,都有点托大,闪人可以理解,快快寻他回来,继续重用。每每读及此处,我都总觉得这个尉缭,是个政治妄人,如果真是什么高人,跑到秦国的目的,不是为了富贵,又是为了什么?至于说面相可以观一个人的好坏,更是无稽之谈,难道奸雄都打了标签的?是这样的话,史学家真可以“下课”了。戏子般的“闪人”,不过是为了博更大的功名与富贵耳,跟后世的所谓走隐士路线,都是一样的脸嘴。
好了,秦统一六国的两个军师李斯与尉缭,系数上场了。来看看他们的“军师计”,都是什么货色。李斯提出,当前的秦,正是灭六国的好时机,如果错过了打击机会,就会像秦昭王一样,惋惜连连。这很重要,时机这个东西,看似缥缈,实则有之,这是大局观。比如说进入中国股市的人很多,真正能赚得真金白银的少之又少,为什么呢?缺的就是这种大局观,时机,真的是入市的必修课,切记。李斯提出的“时机”说,精准地摸到了六国的命门,并最终将第一打击目标,锁定为韩国。这是大秦“远交近攻”路线的再细化与再深入。李斯的构想很清楚,远交齐国,边缘化燕国,快攻韩魏,决战赵楚。这一构想,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一如后世之张良,真有决胜千里的高妙,李斯不愧为一代战略家。尉缭的方法呢,有点下作,就是用“千金计”,贿赂六国高官,不过,也有灵验。刀币之下死,做鬼也风流,不是吗?后世的陈平,将此思想发扬光大,在楚汉战争,又一次“大发光芒”,这种对于人性弱点的拷问,真的是屡试不爽,每出必中呢。
始皇10年,秦派细作,狂花秦币,挑起燕赵不和。秦军的作战意图是,燕赵一旦开战,秦军立即借口援燕抗赵,攻击赵国。即王翦、桓齮、杨端和三军分三路攻赵南部,使赵陷于两面作战,腹部受敌的困境。始皇11年冬,燕赵战事正酣,秦王翦军突袭赵战略要地阏与,一举攻克,打通了秦攻击赵都的西面通道。不久,秦杨端和军进攻韩阳,也顺利攻克,赵都西北方向的通道,也被洞开。秦桓龁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首战告捷。秦三路军大胜,部队迅速推进至赵都邯郸附近,仅隔一条漳水了。赵形势很危急,赵军立马回撤,依托漳水的有利地形,进行抵抗。30万秦军与20万赵军,在漳水一线,形成拉矩战。其实,秦军真正的意图,并非此时全力攻赵,只想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使秦灭韩时,赵无力实施救援行动。始皇13年,秦军变阵,三军化为一军,再度攻击赵南部,于赵平阳,与赵军主力决战,赵军被击破,主将扈辄阵亡,10万士卒被斩,一时之间,赵有灭国之险。紧急时分,赵王动用国宝级名将李牧。李牧这人,个人感觉,是比白起稍弱,比廉颇更强的不世名将,他出马,对付战国四大名将最未位的王翦军,轻松加愉快。更何况,这支李牧军,是赵军中真正的国防军,曾歼灭过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士兵战斗力之强,绝不是吹出来的。李牧率部回防,立即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展开决战。这伙在大漠纵横的边防军,进入秦阵,就像老虎进入羊群,见人杀人,见马杀马,一眨眼功夫,秦军就瓦解了,溃不成军,赵军大胜。
始皇15年,秦第三次出动南北二路大军,对赵进行攻击。李牧军在打击完北线之敌后,马上转战南线,皆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军军威大振,所到之处,秦军望风而逃,纷纷撒出漳水一线,不敢应战。秦军的第三次进攻,在名将李牧的指挥,化为乌有。李牧军虽取得连胜,但军力消耗过大,急需它国支援。而这时,楚、魏已削弱,韩自保尚不足,燕又交恶,唯有齐,可以联盟。赵有联齐之心,但一帝的动作更快,立马派出一批策士,软硬兼施,瓦解了赵的“一厢情愿”。李牧无兵西进,秦军也暂时无力东攻,秦赵之间,再度进入胶着状态。好了,消灭赵军有生力量的任务,基本完成,下面按既定的方针,实行。
始皇17年,秦派内史腾率兵一部,对韩进击。韩无兵无外援,内史腾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克韩都,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其地改建为颍川郡。韩国成为第一个被消灭的国家。
就在灭韩的同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秦国觉得又有戏了,准备第四次攻赵。这一次,秦国聪明了,准备采用老美“金元加大棒”的招数。一方面用秦币买通赵国高官,另一方面,地面部队也不含糊,反复进击。始皇18年,秦军四度攻赵,李牧军依然表现出色,秦军虽攻势如潮,但在“赵长城”李牧军面前,没捞到一点好处。外攻受阻,好,换一种战法,上反间大计。秦派出细作,重金收卖赵王宠臣郭开。郭开很江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马上给李牧上了一本,说李牧企图造反。赵王迁很小儿,不加分析地罢免了李牧,并且不可思异地杀了李牧。赵王迁自毁长城的做法,令千年后的我,也不禁想骂之:你姐姐的,这样低劣的反间计,赵小儿,你就瞎了眼,看不出来吗?
历史不可能听到我的国骂,我的骂声,也挽救不了赵国的命运。就在始皇18年,赵启用赵葱为赵军统帅,这赵葱,在王翦军面前,的确是一根葱,不经一击。很快,赵军被秦军击败,赵葱阵亡,秦军再无阻挡,兵临赵都。始皇19年,赵国都城门被攻破,赵王迁开门投降,赵基本灭亡。城破时,赵公子嘉率宗族几百人趁乱逃走,在代自立为赵代王,与燕形成同盟,继续抗秦,不过,只是多喘几口气而已。赵的灭亡,对于秦而言,是一个决定性的胜利。一个可与秦抗争的赵国,四次猛攻之下,才轰然倒下,这样的对手,是值得尊重的,我那么多情地想!
始皇19年,灭了赵国的王翦军驻扎中山,准备随时灭燕。燕国大急,准备实施“斩首行动”。始皇20年,荆轲刺秦,无功身死,一帝大怒,令王翦军出击,灭燕国。秦军在易水西击破燕、代联军,大胜。始皇21年,秦国再派兵增援王翦军,继续强攻燕国,再次击败燕军主力太子丹部队,攻克燕国都蓟城,杀太子丹。燕王喜向东逃跑,占据辽东郡,继续称王。燕基本被消灭,只剩一个名存实亡的称号,还在苟延残喘而已。
始皇21年,秦军才攻楚。秦攻楚比较晚,主要原因是华阳夫人死得比较晚,到始皇15年才崩。有她老人家在,再加上秦官员内部楚国系的势力比较大,不好轻易开战,更何况,秦赵之间的战事,都是大仗,根本腾不出手来。好了,现在华阳夫人这大树倒了,秦赵无战事,可以磨刀霍霍,杀“楚国猪”了。为什么我要用这样不太雅的称号呢?楚国地大物博,兵多,装备精良。可遗憾的是,只见其大,不见其壮,不是“猪”,又是什么呢?秦国对这个外强中干的“巨无霸”,早就情有独钟,想一口吞之了。一帝找到当时急进派的少年将军李信,问攻楚需要多少人?李信年少清狂,口吐狂言:20万足也。一帝不放心,又找到稳重派的名将王翦,问攻楚需要多少人,王翦回答,不能少于60万。一帝对王翦的看法,不敢苟同。一方面,秦军连续大胜,一帝和秦军都有轻敌之心。猛烈如赵军,秦军灭之,也不过动用了40万,楚军难道比赵军还强?另一方面,王翦战功太过显赫,已渐成功高震主、无爵可赏的地步,如果他再立灭楚之功,对于秦政权而言,并非是一个好信号。推少年将领李信强势出头,可收对王翦的制衡之功。一帝不无讽刺对王翦说:将军老了,怯了,李将军年少英勇,就20万进军楚国吧。好了,秦军主帅选定,一帝一声令下,攻楚。李信军立功心切,一路狂攻,并孤军深入,渡过洪河东进。楚军在名将项燕的指挥下,故意避李信的锋芒,没做任何抵抗地让他继续深入。等李信军运动到楚国棠溪时,楚军突然反戈,李信用兵已老,大败,险些小命丢在了楚国大地上。大秦的第一次攻楚,以李信的大败,告终。
始皇22年,秦派王贲军(王翦的儿子)进攻魏都大梁。王贲打仗很艺术,他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强攻没意思,不如玩点浪漫手法,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让魏军在没事时,在里面玩打水漂漂。3月后,城垣崩塌,秦军出击,魏王假出降,王贲杀之,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始皇23年,秦第二次对楚用兵。一帝找到了名将王翦,强行让他统帅秦兵,攻击楚国。王翦用“以逸待劳”之计,打败楚军,攻占楚国国都,俘虏楚王,项燕逃走,迎立秦高官昌平君为楚王,继续在淮南地区,抗击秦军。始皇24年,王翦军继续南进,打败项燕军,昌平君自杀,项燕战死,楚国在秦军的第二次打击下,灰飞烟灭。
始皇25年,秦派王贲军攻击不堪一击的燕国,在辽东郡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洗白”。同年,攻打赵代国,俘虏赵代王赵嘉,赵国也彻底“死硬”。
始皇26年,秦细作买通齐相后胜,秦王贲军轻松占领齐国,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好了,一帝的六国之战,就简单记到此吧,详细的过程,留到世家与列传中,慢慢一说之。从始皇10年开始,秦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秋风扫落叶般,对其它六国进行了一番清扫,并且成功地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使命。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民心思归。虽然史记没明言人民之苦,但可以试想下,长期的这种割据状态,最终受其累的,不是老百姓,会是谁?以长平之战而言,赵40万精壮被活埋,那里面有多少母亲的眼泪,又有多少妻儿的无助的眼神呢?
站在这些眼泪流成的河流上,我真想大呼一声:停停吧,战争,停停吧!无休止的杀伐,停停吧......我的呼声很微弱,历史,根本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