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六节:自坏章法,祸乱生焉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8-09 16:23:25 字数:3278
秦晋之间的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了,不是相互的攻伐,而是来自内乱与折腾。秦景公之后,秦哀公继位,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主。秦虽然无法东攻,但老牌的强国晋国,却开始加速走下坡路了。晋国国内帝党和后党的势力,已经式微,六卿的势力,却是如日东升,已掌控着晋国生杀大权。秦哀公的办法,很简单,就一条:让晋国自乱吧,好机会,是等来的。坐收渔翁之利,这,不是不作为,其实很高明,以不变应万变,上上之策也。
秦哀公在位36年,政事清明,基本无战事,除了哀公31年,吴军攻占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向秦国请求支援,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最终,申包胥的忠心,不禁感动了上苍,也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出兵,化解了楚国的灭顶之灾。史记上说,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诚所感动,这,可能不是事实的全部,还有一些更加深沉的原因。春秋后期,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领导下,强势崛起。如果楚国被灭,吴国坐大,对于秦国而言,并非好事,而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秦楚之间,只有一个郑国,可以作为两国战争的缓冲地带,一旦吴国灭了楚国,挟战胜之风,再进攻郑国的话,那么,秦国与吴国之间,难免不来一次很生猛的对打。就算吴国不来事,怕秦人玩刀,不过,身边有一个好战的小弟,秦哀公晚上睡觉觉,岂不恶梦连连?秦哀公一审,申老爷子的眼泪水,也差不多了,出兵的理由,完全成立了,再继续演下去,戏很有可能就演黄了,该出手了,兵发楚国。楚国在秦军的支持下,很快扭转了局面,楚国得救了。这就是秦哀公唯一的一次战事,此战的政治目的与军事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光是一个楚大夫的忠诚,流了几泡眼泪水,仙人板板的,无论如何说,这样的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但,后世谥之为哀,这,多少对秦哀公不太公平,难道大刀长枪地东征西讨,才是英武的主吗?
秦哀公很能活,儿子被他熬死了,没法,只能由孙子直接继位,就是秦惠公。秦惠公更低调,在位十年,无一战事。倒是晋国,秦人不来攻击,反而内乱不已,折腾得更为厉害。秦晋之间虽无战事,但此涨彼消,秦统一而稳定,晋分裂而内哄,谁更强大一些呢?这个理,小儿都知道,不说也罢了。晋国的一再内乱,让秦人看到了东扩的希望,虽然,还没有真正的到来,继续等。
秦惠公死后,儿子秦悼公继位。悼公之时,已是春秋的后期了,各国皆乱成一锅粥:强大的齐国,田氏作乱,乱成一团;晋国呢,虽还是春秋的一流强国,但,已显老态,没能力跟新起的吴国,一争高下;其它诸如鲁、郑等诸国,跟齐晋差不多,不多说了。倒是秦国,没犯“七年之痒”的怪毛病,不吵不闹,政清人和,低调到了极点。这样的休养生息,暗自做大,如此一对比,其实,秦人称雄的潜力,已表露无遗。秦悼公在位14年,内无宫闱之争,外无兵刀相见,这样的秦国,最后能大一统,圈定天下,不是没原因的。
秦悼公死后,儿子秦厉共公继位。厉共公时代,经秦哀公的36年,秦悼公的10年,接近50年的低调治国,秦的GDP不降反升。反观其它的春秋各国,刚好相反,不升反降。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好这个度,什么事做不好呢,包括治国。厉共公2年,蜀人来贡,说明秦国的威信,已然影响到了西南地区。随后的几年,楚,晋,西戎的义渠等国,也相继来进贡,秦天下霸主的气派,隐隐在闪现。厉共公16年,秦人又在黄河边设防,目的很明显,曾经一度放弃的秦穆公路线,即东线战事,会在有鹰派风格的厉共公的指挥下,重开战局。果然,就在当年,秦出兵二万,进击大荔国。这个大荔国,就在今天陕西的大荔县。原来,秦在秦景公之后,退出了东线战场,西戎的一部,趁此机会沿河洛进入该地,占为已有,建立起了大荔国。厉共公要想在东线有所作为,大荔国首当其冲,必须先歼灭之。50年无战事的秦军,很生猛,当年就占领了大荔国的国都,完成了东线战事决定性的第一步。厉共公21年,秦军在频阳设县,晋军占武城,秦晋对峙,但相安无事,各守其土。统一的晋国,对于太想东扩的秦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恶梦,这个梦啊,做了将近二百年,真的是太长太久。厉共公24年,晋国继续内乱,晋国的第一大族智氏被韩、魏、赵三氏所灭。从此,三家分晋,分裂的晋国,日落西山,名存实亡了。谁说坚持没有灿烂的明天,秦人200年的坚持,最后,他们看到了曙光。晋分三家,对于秦人东扩而言,无疑是最重大的事件。虽然,厉共公没有马上攻击晋国,但,强弱的对比,砝码已明显倾向于秦国了。这,对晋人而言,是自寻死路。对秦人而言,是天大的利好。历史就是这样,你弱他就强,很实在很公平,感叹与无奈吧,这,没办法,这或许就是历史令人着迷的一面吧。
厉共公33年,秦军攻打义渠戎族,俘虏其国王。厉共公34年,发生日全食,同年,厉共公崩。这样的天文现象,纯属巧合,不能说天无日了,国就会失一君吧。格老子的,这样的说法,略显牵强附会了。太史公说“三十四年,日食。厉共公卒”,好像厉共公之死,真跟日食有什么深意与瓜葛似的,其实,真没有,就一天文现象耳。
厉共公死后,儿子秦躁公继位。躁公2年,南郑造反。所谓的南郑,就是郑人南奔之意。有一小部郑人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亡,脱离郑国,在今汉中市区一带,结成一个小团体,与秦人素有乡党之好,故秦人称之为“南郑”。南郑归化秦国很早,早在秦武公时代,秦已经在南郑设县了。南郑的造反,对于刚继位的躁公而言,无疑有很大的冲击。史记上没记这次造反的原因与结果,可能很快就平息了。躁公13年,曾经被厉共公打得抬不起头的义渠,又起来作乱。躁公真的很衰,居然,居然被这小小的义渠,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一直退到渭水蒿域,秦军才组织起力量,击退了义渠的进攻。躁公14年,崩了。从他在位的14年的文治武功来看,不禁不是中兴的大腕,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低调没有错,但低能,那就是致命的错了。
好了,春秋未期的国家流行病,内乱,也在秦国上演了。这就是历史规律,谁都不能更改。秦躁公死后,传位给兄弟怀公,明眼人一看,这不是自乱家法,又是什么呢?秦怀公是不是很贤明呢?说老实话,更像是躁公的翻版,甚至连躁公还不如。躁公在位,虽然对外有点低能,但,国内是比较安静的,还能摆平各方势力,站得住王位。这个怀公倒好,看看他不成器到什么样子。怀公4年,强势的大臣们,以庶长晁为代表,围攻怀公。怀公压不住阵脚,背迫自杀。春秋末期,臣杀主的现象,屡有发生,秦国也不能例外,这是历史的大环境,谁有无法安然脱离。怀公有错吗?除了治政无方之外,好像真没什么错,错就错在,他生错了时代,生在帝王之家,多少有点宿命而已。
怀公在位4年,死了,怀公的儿子早死,孙子继位,就是秦灵公。灵公六年,晋在少梁筑城,秦国派兵进击,两军在少梁交战,互有胜负,再显平衡状态。灵公7年,晋国分家后的魏军击败秦军,再次筑城少梁。秦军则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晋军西进。秦晋之间,又再次陷入拉锯战的怪圈。灵公13年,秦军在籍姑建城设防,秦晋之间,依然不是冤家不聚头,大搞军事对抗。秦人走不出魏的阻遏,原因很简单,魏已全面变法了,没有变法的秦,会即时变局吗?冥冥中,似乎有人要上场了。
灵公在位13年,崩,儿子没有继位,居然是灵公的叔父悼子继位,是为秦简公。灵公的儿子,没能继承正统,太史公说是年幼的原因。这可能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可能跟当时秦国国内臣强主弱有关。强卿为什么很雷人,能拥有生杀废立的大权呢?从经济体制上说,春秋实行的井田制,名存实亡了。政治体制上看,周礼那一套,已经走入死胡同,周天子就是一个摆场,没有人信那个了。除了强卿这一类既得利益者,还有哪一个阶层,能控制朝局呢?“吾不梦周公久也”,孔子这么深深地感叹。不过,在那个有地就是爷的时代,他的感叹,真的很轻,比鸿毛还轻!
好了,从秦哀公到秦灵公,秦国有休养生息的幸福时光,也有国内动乱的不堪经历,因为,秦国也处在春秋未期动乱的年代,想超越这个社会怪圈,那,就不是真正的历史了。要知道,自坏章法,其祸甚大,强大的晋国,也轰然三分,还不是很好的例证吗?强大而团结的国家,得之不易,守之更难,这,或许是今人要珍惜的,也是要居安而思危的,我这么杞人忧天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