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记是拿来评说的>第六章第二节:当时明月在,曾照秦人归

第六章第二节:当时明月在,曾照秦人归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8-05 13:49:25      字数:3849

  第六章第二节:当时明月在,曾照秦人归
  
  非子立了多少年,史无可考,略过。非子生秦侯,秦侯生公伯。从侯、伯的爵位上来看,秦人的政治地位是呈上升趋势的。也就是说,西周正在走致命的下坡路,而秦人却在如日般东升!所谓的一些阶层正在下降,而另一些阶层正在上升,总是呈此涨彼消的状态,指的就是西周与秦的不同气象。
  
  经过秦侯、公伯二代略十三年的休养生息,秦人迎来了秦仲时代。秦仲时代,正是周厉王全面昏迷之际。有的诸侯,已经公开不听周天子的号召,诸侯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了。秦仲三年,西戎叛乱,同时灭了秦人的另一分支,即生活在犬丘的长子成一族。从此,秦人与西戎成世仇,势如水火。秦仲十八年,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封他为大夫,格老子的,现在的秦人,可是鸟枪换炮了,不仅爵位有了,还有天字一号的征伐实权,想不发达,都难。
  幸福如果来得太快,同样,失落就会令人流泪不止。五年后,在一次攻击西戎的战役中,秦仲壮志未酬,死了。这是秦人发家过程中,一个令人沮丧的意外,这对于秦人快速发展的GDP,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好在,周天子还是很兄弟,秦仲战死缰场,赐给车马礼乐等物,以表彰其功。没想到周宣王也喜欢搞死后加封这种表面文章,看来这事,古以有之,渊源流长,今人效之,也属照例行事了,一笑一笑。
  
  秦仲死后,西戎与秦的关系,更是不共戴天。前有灭族之恨,今有杀父之仇,此仇不报,辣块妈妈的,真不是爷们了。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赵其,就是秦庄公,一起向周宣王请战,要求替父报仇。周宣王很狐狸,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些秦人的爷们,在国仇家恨的双重威逼下,瞬间进化,成了战无不胜的秦国铁军。秦是周的附庸,打狗还要看主人,西戎小儿,敢杀我西线主帅,咱周宣王也不是病猫,一狠心,一次性投入七千士兵,战车七百乘,助秦人反攻西戎。战车七百乘,多大的动静?后来轰动一时的城濮之战,晋国出动了多少战车?也不过就战车七百乘耳。从此可见,周宣王是铁了心,要为秦仲报仇。秦庄公和几个兄弟,得周宣王之助,马上展开全面的血性反击。有人说复仇,是一种非常原始、非常强大的力量,这话,还真不假。兄弟五个,高喊着复仇的口号,杀气腾腾地反扑西戎军。西戎军哪里经得起这样不要命的暴击,瞬间败北。秦军于是很快占领了丢失的土地,同时还光复了长子成所居的犬丘地区。阴差阳错吧,如果不是西戎之乱,秦人要得到这一片土地,恐怕还真得不到呢,毕竟是一个大宗下的宗亲的地盘嘛,哪能说要就要,占而有之呢,有点说不过去嘛。光复了,这块无主的飞地,产权很清晰,那就是秦人的了。是祸还是福呢,还真是弯弯绕,没有失,又哪来得呢!
  
  秦家五兄弟平定西戎之乱后,周宣王很高兴,又一次大赏秦人,并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别小看这个西垂大夫,这里面隐藏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呢,也就是说在大周的西线,秦人已然有称霸潜质了,不但有天子撑腰,还有自主的军事打击权。秦家五兄弟虽然拼掉了一个老爸,但,却得到了这样的军政优势,也算是得失两清了,虽然成本有点高,血的代价。
  秦庄公生有三子,长子世父,有勇气,有胆识,是秦人中的第一强人。他说:西戎杀了我祖父秦仲,老子也要杀西戎王,不然,就不回来了。看看,这份雄心壮志,后世,也可能只有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可以相提并论吧。秦老大去找西戎单挑去了,但是,秦国总要有个继承人吧,来管理秦的内政吧,世父的弟弟开,挑起了这个重任。有人说是因为庄公喜欢开,所以有点私心地把位子,给了开。这恐怕有点牵强。要知道当时的秦,并不是什么诸侯国,更何况秦的四周都是西戎等强敌,危机四伏,哪个当政,都不是美差事。世父主外,四处出击,兄弟开主内,打点内政与粮草,哪一个累一点呢,都累。毕竟,这时的秦人,那点家底,要想充大爷,还早得很呢。
  
  秦庄公在位四十四年,死了,儿子开当上了秦人的第一把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襄公。秦襄公是一个懂得平衡,善于把握政治机会的主。看看他新官上任后的“平戎大计”,就知道这个主,不是省油的灯。襄公一上台,就将自已的妹妹缪嬴,嫁给了当时西戎的一个丰王做老婆。这可能就是最初“和亲之计”的源头。襄公的和亲之策,非常有政治计谋。一方面可以分化西戎诸部的实力;另一方面,化敌为友,增强已方的有生力量;三是花最小的代价,尽可能使自已的政权,得到平稳过渡和强化。还别说,这一招,果有妙用,和亲之策,真马上得到了实惠。襄公二年,西戎诸部又重新包围了犬丘地区,秦人的“战神”世父一听犬丘被围,大怒,马上出兵,进击老冤家西戎。结果,世父这一怒,后果很严重,他,居然被西戎人活活给俘虏了。太悲催了,好在,有丰王这一内线,四处打点,全力帮他,有惊无险,一年后,世父回到了秦人的老家。谁说和亲之策不是计,世父他老人家肯定跟谁急!
  世父事件后,秦戎双方暂时达成备忘录,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秦人太想休整休整,但,秦襄公同一时期的周幽王,却不是个消停的主,他很会折腾,不把西周败坏完,他是不会停下来的。襄公七年之春,申侯和西戎等部,进攻周王朝的国都丰镐,城破国灭。西周的灭亡,对于秦襄公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是一个抄底的绝好机会。风险的大小,与利润是成正例的,这是经济规律,也是政治规律。当时的丰镐地区,有四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一是周携王的势力,二是周平王的势力,三是戎族的势力,四是秦的势力。周幽王被杀之后,一时之间,丰镐地区,群龙无首,秦襄公面临着如何抉择新主的问题,即是追随周携王,还是拥戴周平王。这不仅需要有政治家的远见与胆识,更需要有投机家敢死与狂赌的心理。因为一步走错,什么都没有了,包括身家性命。所以,有时侯大富贵,要靠天的,更要靠一点点运气。秦襄公抓了一把好牌,他赌赢了。不但迎立有功,更亲自护驾,送平王东迁。周平王很感激,国难见忠臣嘛,这秦襄公是大大地忠臣,不但封秦襄公为诸侯,还赐给他岐以西之地。仙人板板的,如果周平王知道秦襄公护送的真实目的,只不过是一次政治投机的话,肠子不悔青才怪呢,我想!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称秦人所在的地方,为秦国了。因为,这是周天子亲封的,即使秦襄公当时所占的地盘,很小很不完美,但,它依旧可以与老牌分封国,齐、晋、郑等平起平坐了。这就是身份的好处,秦不再是周天子的家奴了,而是有头有脸的主了。这很重要,这种政治地位的质的飞跃,将秦的发展,真正送上了快车道。更何况,虽然当时的岐山地区,为戎狄等部所占据,不过,不要紧,有了天子招牌,出师有名,进攻得利,这些大周的旧地,早晚都是秦人的,毫不例外。即使没有攻占下来,舍生成仁了,还有一个“大周烈士”的好名声,抚恤金和安埋费,大周总要支付吧,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周平王的讨伐圣旨,襄公很自信,专心致志地跟西戎们,玩命抢地盘去了。虽然屡战屡败,不过,有天子的护身符在手,倒是越战越勇。有一次,居然就不小心打到了歧山地区,差一点就完成了平王的光荣使命,到自已的空头封地去喝庆功酒了。襄公虽然有意,不过,上天却很无情,偏偏在光明即将到来之时,死了,儿子秦文公继位。
  
  秦文公是典型的守成之主,在位50年,政治是比较清明的,这是秦人之福,也是秦国要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件事,迁都。文公3年,秦人从西垂宫迁移到汧渭之会,其目的,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收复歧山地区;第二件事,修史录,定法规。文公13年,修史。文公20年,修法,定三族之罪。三族,历来解释不一,有人说父母、兄弟、妻子,有人说是父族,母族,妻族。总之是一种相当原始的残酷刑法;第三件事,完成襄公的遗志,于襄公16年,收复了岐山地区。秦人占据岐山,对于秦国的发展,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岐山是周人的故地,是当时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这里不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还有不少大周的旧遗民,都是农业生产的好手。秦人得岐山,就像周人得周原,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有了自已的根据地,有了自已征伐所要的大粮仓,原来落后的游牧经济,一跃变为较先进的农业经济。秦文公得岐山,秦这个在周西部的大部落,才真正有国的味道了。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所建立的功业,远比之前秦先人所立的军功,要大得多,也更为长远得多。
  秦文公时期,还发生了两件灵异的事情,简单说一下。文公十九年,发生了一件所谓的“陈宝事件”。陈宝事件,有人考证,是秦国当称王称霸的先兆,有些胡扯了!陈宝,按现代的观念来看,是一流星坠落所产生陨石。先人不知,以为神异,夸大其词耳,听听得了;另一件,就是伐南山大梓事件,也说大梓有神灵附身,刀砍斧伐,乖乖个东,伤它不得。一天,有一人,有病,夜入山中,听小鬼对大梓说:如果秦人披头散发,再在树上扯上红线,树爷,你还何法术?大梓无话可说。第二日,此人将此告诉秦文公,秦文公依此法,果然有效,树断后,从树中,跑出来一头青牛,闪到了丰水中。之后,青牛又从丰水中窜出,在秦作乱。秦文公命士兵射杀刀砍,又是刀枪不入,很巧的是,有一兵从马上摔下,跌破了头皮,披头散发的,青牛害怕了,只得再次闪回丰水中,从此,秦国相安无事了。都是些什么鸟事啊,乱七八糟,纯是神婆发疯时的梦话嘛。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可从侧面得知两个有用的信息,即秦文公时期,已有定居修城之心,否则,伐木何为?其二,青牛的出现和加入到祭祀的行列,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得到了秦人的认可与重视。
  
  周人的月光下,不屈的秦人,又响起了远行的号角,一个时代的王者,终究要按秦人的步子,天命般归来!悲否?未必。命否?大可不必。历史有自已的唱腔,很豪放,也很柔情,像一曲曲秦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