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记是拿来评说的>第二章第二节:黄帝的身前身后事

第二章第二节:黄帝的身前身后事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7-16 10:36:43      字数:3090

  第二章第二节:黄帝的身前身后事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是一句难倒了诸多大儒的考证之迷!《国语·晋语》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三家注说:“破四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这一句到底何解呢,莫名其妙得很嘛要真正弄清楚这一句,咱们还得坐时间机,穿越回去,到黄帝的后宫,看看这个华夏第一老大,后宫有什么名堂。
  说来很惭愧,黄帝就只有四妃十嫔,说句不好听的,一个中级暴发户,N三都有,比黄帝享受的级别还高档呢,这叫什么事嘛。正妃是西陵氏,名嫘祖,次妃是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晋语文中的“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句中的“已”是通假字,通“纪”,解为纪姓,并非大儒们所说的“自已”的意思。即青阳和夷鼓,一为方雷氏所生,一为彤鱼氏所生!后句“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此中的青阳(即玄嚣)为西陵氏嫘祖所生,不是方雷氏所生,而另一个苍林,是嫫母所生的。十四人,得了十二姓,很清楚了吧。两青阳与已姓,害得三家注这样的专家,也走入了句读的“藕花深处”了,呵呵,吾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现在看来,还真是一句不假打的大实话啊!
  
  至于另外十一人,没有得姓,有当时的历史背景,而非黄帝的完全偏心。黄帝所处的时代,母系氏族已经开始衰败,父系氏族正在大张其鼓地兴起。但,母系氏族的制度与风俗,并不会一天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它都会有一个渐进性,才可能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才符合历史的常情嘛,是不是这个理呢?其余的十一个人,从了母姓,呵呵,就算咱们再穿越回去,问一问,偶的这个分析,还是中规中矩,于情于理,都是说得通的嘛。黄帝分封十二姓,当是黄帝氏族与家族,不断地在开枝散叶,人口激增的原因所造成的。或者,是因为便于管理和称呼的原因,便分封更多的姓。一方面有利于占更多的地盘,另一方面,老大老二一直喊到老二十五,这,这多少都有累吧,是不?古人封姓,跟结绳计数一样,都跟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我想。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考证这些枝未问题呢?其一,这些得姓者,是中国百家姓的源头之一,弄清楚,真没坏处;其二,这些得姓者,就是后来诸侯国的前身。读史记如果弄懂了这些,有利于摸到太史公内心想法,就不会被文字的表面意义所迷惑了,这也是读史记的一个捷径。当然,没真正弄懂也没什么,文字嘛,通其大义,晓其大理,也是领略文字的一个办法。没必要全天下一个样,那样,反而不妙,真的,以前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就经常犯这样的通病吗?
  
  不过,说黄帝完全没有一点私心,个人倒是私自以为,这也未必。我们来看哈,正妃嫘祖所生的青阳与嫫母所生的苍林皆得了国姓姬姓,其它的,都是杂姓,这里面没弯弯绕,可能真说不过去吧?说穿了,咱老百姓都知道的理,子以母贵呗。嫘祖是西陵氏的美女,西陵氏部落的所在地,历来考证不一,我更为偏向于南方一说,即黄帝正妃嫘祖诞生在四川盐亭。盐亭这个地方,偶出差去过。一进县城,就可以看见华夏之母的招牌,很醒目,不过,其它的,还在修建中,就略显有点做表面功夫之嫌了。希望,真的希望,把这样的文化,沉淀一番,做一点象样的实绩出来,那真就是功德一件了,呵呵,扯远了,快快回到正题吧。黄帝要向南发展与扩张,必然要与南方的大部落进行联盟或联姻。嫘祖被后人称为蚕神,先蚕娘娘,如果仅以一技之长,就许之以国母,理由似乎也太单薄了,是吧?但如果其娘家为南方大部落,形成了南北大联盟,即使从占有地盘最原始的观点来说吧,封之为一国之母,则名正而言顺了。传说,如果抛弃其神话的外衣,其底子,也许就是事件与事物的真相了,我想。
  
  嫘祖贵为国母,她的儿子封个国姓,拿到人大去讨论,也会通过的,按正规流程来的,没理由不会通过嘛?那么,嫫母又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她所生的儿子苍林,也能得国姓呢?难道是潜规则,呵呵,别先下结论。我们来看看嫫母的档案吧,可能会在这些不多的资料中,会找到一些事情的真相的。嫫母,方相氏,中原之南的苗族后裔,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镜子的发明者,与嫘祖情同姐妹,好到“居一门中”,不分彼此。呵呵,大奶与二奶能不玩宫心计,真是少见,先行赞一个。黄帝对嫫母的评价:“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心灵美才是真美,原来是黄帝说的,不知道吧,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哟。后来,黄帝元妃嫘祖病逝了,黄帝再封嫫母为“祖神”,命嫫母指挥祀事,监护嫘祖的灵柩,将先蚕娘娘送回至南方娘家。清楚了吧?从档案看,嫫母肯定是一神职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女巫,而且还是世袭的呢。
  苗多巫术,世所共知。嫘母之丑,那是因为带了面具的原因,并非如钟无艳般,奇丑无比!如果是一真丑之人,发明镜子,则也太“东方不败”,太另类了,是不是这理?与元妃情同姐妹,更多的是协助元妃用巫术来管理后宫。在古代,巫医是不分家的,黄帝的妃子有个妇科病什么的,不是正好派上用场吗?封为祖神,身兼次妃与祀事这两职,真真的,达到女巫史无前例的超级顶点—巫后!是不是到了黄帝后期,黄帝已经被架空,这个嫫母,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局面了呢?我姑且这么一猜之吧。因为,祖神这个名称,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称呼的。如果偶所推断的不假,那么,嫫母的儿子封个国姓,就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简单得根本不值得一提。只是,这种现代版的嫫母死绝了没呢?好像还真没有呢,君不见,王林大师的徒子徒孙,不是活得好好的,很滋润嘛!
  
  黄帝是聪明的。人的问题,交给嫘祖的儿子来传承。至于神的大事,交给嫫母来与上天交流。人神合谐,皆大喜欢。雨露均沾,平衡之至也,玩得那叫一个高明,令人不得不服!
  
  聊完黄帝后宫的那些事,再来谈谈黄帝之死吧,这是每个人都是遇到的现实问题。人生自古谁无死,黄帝也不例外。太史公是客观的,他在《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崩,葬桥山”。但是,太史公又是矛盾的。《史记·封禅书》中又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从太史公的这则文字看,黄帝又是飞升成了仙人,根本就没死嘛。太史公的客观与矛盾,史实与迷信的纠结,这样的笔法,才是真实的太史公。人,终究是人,不是通天教主,不可能乱穿时空,超越时代的限制吧。虽然偶的笔名叫穿越中的书生,其实,穿越这事,偶真没玩过呢,谁玩谁知道,那风险系数高得离谱。说穿了,就是玩命嘛,麻咱书生不知道吗?不玩,坚决地。据说,黄帝还有一种死亡版本,即“御女三千,白日飞升成仙”,晕死,欲仙欲死,这样也可以成仙啊,根本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嘛。依偶弱弱地猜之,这个版本,很有可能是道教徒所造的弥天大谎!黄老之术,颇多房中术,言可以通灵致幻,天境可开,其荒谬之至,自是不攻自破。但,后世信之者,还真的是代代不乏其人也!秦皇充后宫几万,汉武恐怕也不再少数,神仙致否?哪一个不是按时按点,乖乖地到各自的地宫,报到去了呢?催死符一到,哪一个都得去,管你是天皇还是巨星,点名没商量。倒是,那些充入后宫的青春少女,从入宫到死,都未曾识得君王一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那一片凄凉,至今听来,还是那么的一阵阵心痛呢!
  
  黄帝的身前身后事,都不免被好事如道教者,加以利用,令人不禁深思!写一打油诗,作为最后的几句吧!
  
  黄帝桥山铸鼎死,古冢衣冠笑千年。
  红尘岂有成仙术,唯见宫花泪涟涟!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