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个古城的湮灭风云>第三十九回:消地灵毁脉坏宝 锢人杰废学禁院

第三十九回:消地灵毁脉坏宝 锢人杰废学禁院

作品名称:一个古城的湮灭风云      作者:醉剑琴心      发布时间:2015-07-17 14:55:47      字数:7954

  且说康熙与郭四海逛御花园时,边走边将上一回冯溥谈的有关内容与他说了。要他务必配合冯溥行动,有些事的办理风格同样以隐秘为好。这次只能成功不能有误。
  那郭四海拾得性命,既有负罪之意,更有感恩之心,以誓言承诺了圣上口谕。回到官府后,就等待冯溥来消息了。
  却说冯溥回府后,决定遴选一特派官专职此时,于是在满族众官员中,最后敲定努尔汉。努尔汉乃八旗弟子,岳托属员,办事老成精明,诚实可信。
  冯溥调来努尔汉后,密嘱曰:“今调尔来,乃圣上之命也!吾皇所忧者,涔阳琐事也。本官将拟报皇上授尔四品佐领之职,进驻澧州,但不管州府之事,唯关注所属区域的人文、地理、民风诸事,行驶特务专权……”说罢,就将那特务专权职分细说给努尔汉,其大致内容包括风水地脉、人文、庠序等事件,可权宜处理。
  说罢,最后嘱咐:“此尔所建功立业之良机也,切望着实把握。至于所用人力物力,自有兵部协助调度。”
  
  努尔汉到澧州后,于芬司街住下,便衣暗访涔阳及与之地缘和人脉关系甚密的澧州全境,然后细查澧州和涔阳的人脉,竟然发现涔澧大地自古文运昌盛,历代千千万万的子孙中,佼佼者无数,世人盛赞:
  涔澧风流楚有才,崇文重武圣人栽;
  德馨天地家国志,道贯古今碧血怀。
  河洛江山披锦绣,龙龟社稷免难灾。
  峥嵘岁月昭贤士,香火棂星永不衰。
  其历代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状元、进士的数量及地域分布情况,在洞庭之西、涔澧两河地带上,自唐朝确立科举制度至清代顺治年间,有文献记载的金榜状元有三人,进士一百多人,而这些人又以涔阳最多。若论影响历史之丕显者,有周代将军白善、楚国丞相申鸣、汉代将军马伏波、晋朝尚书车胤、唐代诗人李群玉、元朝状元郝希贤、明朝户部尚书李如圭和工部尚书李充嗣等等,乃喝涔澧之水、食涔澧稻粱、穿涔澧麻帛、于涔澧读书治学而成人成才。
  涔澧人崇文重武,有史以来,除开有官方庠序外,民间武馆与书院气象甚昌。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杜牧、李白、杜甫、李端、刘长卿、张九龄、欧阳修、范仲淹、三苏、三袁等,历代文武才俊,都在涔阳陶冶过。他们之来,决不只是为了写一首诗,大多为了会友、读书、讲学、求进、研讨社稷。其中如屈原,初辅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谗去职,其后半生的时间就在流放中,其中最可贵的后十年,主要交给了涔澧,他一生中影响中华历史之最重要的著述,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就是在涔澧风水里完成的。
  其它暂且勿论,只那涔阳地界,早有书院,有名气的首推“文山书院”,书院的首办者乃唐代大历才子涔澧人李群玉。群玉字文山,早年科举不第,有伤感诗《秋登涔阳城》二首记怀:
  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国愁。
  行人望远偏伤思,白浪青枫满北楼。
  
  穿针楼上闭秋烟,织女佳期又隔年。
  斜汉夜深吹不落,一条银浪挂秋天。
  后于涔阳办书院授课,期间与会不少文人,这文山书院因此名声渐起,后在其堂兄李宣古的建议下迁搬到澧州城的仙眠洲。李宣古因“工文,极俊,有诗名”而被后任宰相、时任澧州刺史的杜悰及其夫人岐阳公主看中,作为刺史府邸的私塾先生而教授其二子。于是李宣古就向杜悰提出了吸纳李群玉任教并迁搬文山书院的建议,得到采纳。这样,兄弟两热心办学授课,十年之后,杜悰的两子于会昌元年“皆以进士登科”,引起了大唐朝野的轰动。此之时也,朝野只知有“文山书院”,尚不知“岳麓书院”也(那岳麓书院,后起于宋代)。
  涔阳之文山书院迁搬后,又有人继续办书院,这些书院中影响较大的是明朝少卿鲁勋的“仍园”。鲁勋乃梦溪人氏,家住涔河边,善诗,在涔阳梦溪筑“仍园”以读书授课,常与湖北公安“三袁”兄弟及江盈科等唱酬燕邸,结葡萄诗社,培养了不少后学,遂成文气。
  
  努尔汉了解这些情况后,重金招来有名望的风水先生(亦称阴阳地理先生),对涔阳及澧州风水地脉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发现涔澧大地所以人才辈出,与阴阳人脉、地理风水有很大关系。涔澧大地也,看其外围:龙脉西来武陵,紫气东来洞庭;北有盘山拥物宝,南有关山关锁天华。看其内部:南北涔阳古道中贯,东西涔水、澧水流通。由此,这龙脉紫气就积聚于此,便有“五里一进士,隔河两状元,还有三斗六升芝麻官”之称。
  而在这些地理风水之中,更有涔阳的水平桥、自鸣钟、孔明锅,历久成精,显灵助人。
  据时人所传,涔阳城贯通官道、链接两湖的水平桥,为张三丰所修。那些立志功名的德性诚挚儿郎,每至科考之际,只要肃立桥上,许下愿心,大多中举而平步青云,由此江西、吴越学人,进京赶考,特地绕道而来,祈求神桥保佑。于是那桥有人称之为人飞黄腾达的“过渡桥”、“接引桥”。此桥还有一个神秘之处,据说它有镇蛟辟邪的灵气,即是说自修成以后,无论湖水怎样泛滥,只要涨平桥面就再也高不起来了,涔阳大地从此没有了洪灾。这“水平桥”的名称由此而来。
  那自鸣钟悬挂于弥陀寺中,其来历非凡,堪与黄钟大吕齐名。《新唐书》有载:“涔阳耕得古钟,高尺余,收扣之,曰:‘此姑洗、角也。’既刮拭,有刻在两栾,果然。”古代五音为:宫、商、角、徵、羽,编钟一组十二件,从低到高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弥陀寺所得自鸣钟相传乃周武原物姑洗,凑角音。角音者,角调式乐曲调,高畅而清和,听之令人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古人以为,“角属木,民之象”,“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也有认为,角代表东方祥龙的音意,有祛灾避凶、象征着强大健康向上的魅力。角音的古代经典曲目有:《列子御风》、《庄周梦蝶》、《江南好》、《春风得意》、《江南竹丝乐》等。《隋书•音乐志下》:“青帝歌辞,奏角音。”《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有记“三日而后得志”句,宋人罗苹注释曰:当初黄帝驻涔阳攻蚩尤,“攻之三年城不下,得术士五胥,问之。胥曰:‘是城中之将白色商声,帝之始攻,得无以秋之东方行乎!今黄帝为人苍色角音,此雄军也,请以战。’”此乃以音判断战争时机及胜负之例,认为敌军多商声而黄帝军中多角声时进攻方能取胜。故此钟乃稀世珍宝,战乱中流落民间后隐失多年,后被唐时涔阳农夫耕得,由弥陀寺僧收之,作为镇庙之宝。明代张三丰知道后,又以道家经典开光,并留下偈语曰:“钟鸣鼎食,耳聪目明;即时息作,自有神灵。”时人不知奇妙,只有那读书郎,听钟而读,听钟而息,头脑尤清,记忆尤牢,精神尤好,考试俱佳。
  还有那孔明锅,有两口,乃当年孔明亲率大军征南蛮擒孟获时屯兵涔阳所造,战争胜利后这两口锅就留在了当地,想不到它们竟然吸天地日月之精华,加上沾染了孔明之灵智,终成神釜。这神釜在此竟保一方百姓安宁,只要有自然灾害来袭,那锅就自然有其灵气相佑。
  
  努尔汉了解了这些信息,就着那阴阳先生谋划破坏之策。那些阴阳先生终于找到了治理内外风水的关键点,那盘山和关山之地脉的关键就在涔阳古道南北进出的关隘处,两处有两岗,阴阳学上说:北岗曰玄武,其山形整体呈龟状,山顶有两头,居下前伸者若龟头,居上高耸者如蛇头,故为龟蛇组合,正合玄武象数。南岗曰朱雀,其山形呈鸟伏望形,尾西头东,向涔澧大地顾望,浑身红枫披覆,正合朱雀象数。自古以来的地理秘笈说:玄武地,聚王气;朱雀地,主升腾。挖断此两岗,聚集在涔澧大地的王脉自断,瑞气自散。
  努尔汉将风水先生的策划整理成操作方案后,写成牒牍,直呈郭四海调兵处理。
  郭四海马上派兵赶赴涔澧,听候努尔汉调遣。
  于是努尔汉以修路治水为名,派兵住在玄武、朱雀,日夜挖岗。谁知这岗竟然日挖夜长,那些兵费力一旬,不见岗有丝毫损耗。这可把努尔汉急坏了。他这一急,竟然病倒,昏昏沉沉地睡去。睡中,忽得一梦,梦见自己走进一个神仙洞府,看到有白黑两个古貌仙风的长髯老者在下棋。他们正下的时候,又有一只白鹤自洞外飞至,白鹤落地后幻变成一英俊少年。只见那少年说道:“你们还在这里贪玩呢!那岗保护得怎样?”只见两位老人哈哈大笑地说道:“挖吧!挖吧!越挖越长!”
  “喔!这是说凡人没有法可以坏它们啰!”
  “嘘!天机不可泄露:那是神岗,天不怕,地不怕,只怕铜钉钉腰胯!”
  躲在角落里的努尔汉听罢,为之一喜,当即醒来。醒来之时,月照西窗,有嘎的一声鹤鸣响彻天宇。
  第二天,努尔汉赶到玄武、朱雀两地,命生起炉火,打造铜钉,那铜钉打好后,足有一丈二尺长,小碗口粗。接着,努尔汉叫阴阳先生找那玄武、朱雀的“腰胯”,钉了下去。说也奇怪,那铜钉钉下去后,竟然感觉到山岗有微微地震动,不一会儿,只见那泉眼里冒出了铁锈色的水。
  第二天,再看那山岗时,就明显地下降了。只半年时间,那岗就像穿孔的皮球一样萎缩了。从此以后,这两岗渐渐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其前一岗名称变成了“挖断岗”,后一岗就是“双龙岗”了。
  努尔汉指挥人挖断盘山、关山的地脉以后,又派人去毁水平桥、自鸣钟和孔明神锅。
  
  努尔汉派去毁这三宝的人到了涔阳地面时,此时的涔阳城已于去年被海山所毁,只有水平桥在杂草的掩映下,踏满野狗野兔的脚印。而桥的两边,在这三月的天气里,藕荷还没有钻出叶尖,陈年枯荷摇动着残败的茎叶,发出飒飒的响声,衬托着凄凉。偶尔一阵大风吹来,把枯荷叶卷起,露出掩盖着的已腐烂的人头。尸味的腥臭便泛起熏人,令人闻之作呕。这些兵来到桥上后,忍着难受的腐恶空气,拿起钎杆、铁锹、锄头、十字镐、八棱锤,在石桥上挖的挖、敲的敲、掀的掀、抬的抬,一个个都累得满头大汗。
  别看这桥修时难,毁时也难。石头结构的阴阳锁口,燕尾槽榫对接,十分牢固。当初张三丰在设计和选料时,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他当时的意图,这桥的生命力决不是百十年,足可以和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相比。赵州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至今一千零八十几年了,坚固如故。这水平桥也采用“敞肩拱”桥型,在跨越两端的过水拱圈的两肩上,各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支撑桥面,这种腹拱既能节省材料,减轻桥身自重,以预应力应付重荷,又便于雨季涨水季节排洪,还能增加美观。糯米岩板铺成的桥面宽九尺九寸九分,便于车马双向行驶。跨度包括引桥总长一十五丈五尺八寸。桥面两边大理石拦柱雕刻着形态各异的龙,其逼真的形象,精致的琢工,美观可人。
  努尔汉指挥三十多个清兵,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将水平桥拆掉。桥拆掉难,但灭迹更难。所谓灭迹,就是不留痕迹,让以后的历史不知此事。为此努尔汉又调动了大量的兵力,将这些建桥的石块四面八方藏匿销毁:有的沉入深塘,有的沉入湖底,有的深埋地下,让座落水平桥的地方连一块石板也找不到。
  这样又干了两天之后,就开始找孔明锅,自鸣钟。
  这孔明锅在何处?清兵两百多人找了一天,最后在紫极宫遗址的瓦砾里找到一口,那锅从瓦砾里翻出来后,发现它的直径有七尺七寸六分,锅沿上可以行走人,他们用八棱锤将锅砸碎后,把那铁片分散到了各处。可是这么多人忙乎了一天,只找到一口锅,还有一口怎么也找不到。
  那一口究竟到哪儿去了?那努尔汉在查访时,听到这样一个传言:
  澧州百姓中许多人都说:在张三丰修水平桥之前,南民湖有条孽龙,每到夏季,就出来呼风唤雨作怪,水淹涔阳,灾害百姓。有一天,又是雷鸣闪鞭,大雨如注,人们知道孽龙要作乱了,一个个惶惶然不可终日。就在南民湖洪峰高涨之时,只见一锅从涔阳城内飞起,直往南民湖湖心扣了下去,说也奇怪,自那锅倒扣下去后,那洪峰猛然下跌了。不一会,云散雨住,风平浪静,天清气爽。这锅从此就在南民湖心,成了镇湖之宝。
  人传那锅有公母之分。那镇湖的走后,留在岸上的是母锅。这公母两锅虽然分离,它们一只在岸上,一只在湖中,但仍然灵气相通,每到七夕、大年三十时,那母锅就夜发清鸣之声,人静夜深时人们咬着枕头便可以听到。今母锅已碎,那镇湖公锅的灵气自然会因失偶而散,成废铁一块了……
  听了民间的这个传说,想起挖断地脉的事情,努尔汉也就只好罢休了,于是着人在涔阳废止的弥陀寺废墟之下找到自鸣钟,也粉碎了事。
  
  这一切都结束以后,努尔汉为慎重起见,骑马带随从在故涔阳地面到处走了走,没有发现其它人文遗迹了,这心才放了下来。可是在往回转的时候,突然被梦溪北面的一座大坟墓引起了注意。只见这座大坟墓向小山岗一样凸出地面,浑圆高起,盘根草密密网织着坟堆,紫藤攀爬在坟顶上,在那块平地上显得炫耀张扬。他下马来向坟墓走来,只见坟前藤葛掩映下有一块高大的墓碑,那墓碑下阴撰着墓主人名讳:故显考鲁府公讳应山之墓。立即联想到,莫非墓主人乃明朝少卿鲁勋?其人字应山,一作印山,嘉靖时由贡生官鸿胪;万历初年,晋少卿。在涔阳筑“仍园”罗友课弟,名声不小。继续看时,立此碑者,孙辈甚多,其一称玄外孙田君玉的,疑似大清顺治年间进士,立即警觉起来,攀上墓顶,四面而望,见此墓之居要也,四面环水,中拥高地,环望地形,西北倾来,东南铺展,尽收八面风光。当时就有阴阳先生的随从,就此发议论说:“此墓乃莲台坐佛地脉形势,左有青龙(洞庭湖、南民湖)、右有白虎(武陵余脉)、后有靠山、前有平原。青龙腾紫气,白虎护中廷,故有龙腾虎跃之势力。靠山玄武,龟蛇献寿;平原朱雀,展翅天穹。非常之地、非常之墓、必出非常之人也。”
  那努尔汉听了,心下立即想到皇帝之梦,莫非与这些墓穴地脉也有关系?此等墓及墓碑,不仅是涔阳人文证据,更是人脉隐患。回到驻地后,马上向清兵发出毁墓指令。
  这偌大的涔阳区域,坟墓不知有多少,数量无法统计,努尔汉调动了上万军队,分区域包干平墓毁碑,掘出尸骨和棺材板,集中火焚。这样足足干了一个多月。直到亲自查勘,确无痕迹之后,才放下心来。
  
  平墓完后,努尔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整治书院。
  这书院怎么整治?这可不比对待风水灵物,以破坏了事。如今的皇上不比先皇,先皇是以武功辟疆拓邦为要务,当今皇上乃以重文修德、治平天下为目标,因而鼓励读书、尊佛重道,所以在整治书院的问题上不敢造次,必须有个令人慑服的理由。
  努尔汉想来想去,最后与澧州知府商量,决定以督学身份视察文山书院和仍园。
  一天巳时,他微服简行,来到澧州仙眠洲,进了文山书院,见有一老夫子正和弟子讲授诗词,就默默地坐在后排一个学童旁边,听那戴着高倍近视眼镜的老先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为学童领读顾炎武的诗: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努尔汉听后,心想:这个迂腐老夫子,在这朗朗大清天下,怎么能够向学童传授明朝遗民对当今朝廷不满的诗句呢?此诗乃以精卫为喻,表抗清复明之决心也!
  努尔汉潜在学童中分析《精卫》一诗作者的意图,老塾师先生竟然一无所知。只见他领读几遍后,学童能够背下来了,他又挑选黄宗羲的诗继续领读:
  过法相寺
  不到名蓝数十年,重来风景觉萧然。
  山中幸喜存长历,劫冷能留不坏烟。
  过塔子岭
  西风飒飒卷平沙,惊起斜阳万点鸦。
  遥望竹篱烟断处,当年曾此看桃花。
  周公谨砚
  弁阳片石出塘栖,馀墨犹然积水湄。
  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
  剩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
  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
  塾师先生一连选了黄宗羲几首,津津有味地领读着,学童也学先生样一字一摇头地跟读。努尔汉再也坐不住了,不声不响地离开座位,从后门出了课堂。
  
  努尔汉从文山书院出来后,直奔知府衙门,向知府告诉了文山书院的授课情况。最后,对知府说:“两位诗人乃明朝遗民,所写都是对当今朝廷的不满,大人你看怎么处理?”
  “按大清律法,杀都不过分!但念平时表现尚可,为人老实,就不一定要他性命吧?”
  “此事就由大人处理!希望对得起皇上。”
  此时澧州知府乃朱世华也,听告之后,沉吟半饷,深感朝廷要员亲自造访告之,非同小可。他在努尔汉走后,细细品味那撂下的话,越来越觉得此之告也,虽是问题指向先生,但含有向辖区官员追责问罪之意。只是念老塾师年高七旬,乃家族堂叔,有手足体恤之情,不忍加害,于是才斗胆说出饶他性命之话。这努尔汉见说之后,令由自己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若是处理不如他意,他会将此事连坐于我,污指涔澧至今尚有明朝气味,是我治理疏忽,亦或心中存明也。若是处理了此事,那文山书院几百年的盛名,就会毁于己手;涔澧大地万千学子的出路,就会由己断送。但又反过来一想,就是自己不经手其事,也不会免于朝廷追究,说不定又有流血事件。由此想去,与其消极对抗,不如主动作为,宁愿罪我一人,也不可罪害众人。
  朱世华思定之后,就于晚上置酒,请来堂叔,陪饮谈心:“老叔,这文山书院弟子学得怎样?”
  “得贤侄关照之福,治学有进呢!”
  “哎!可我却为官有退啰!”
  “你不是勤政爱民,堪称世表吗?决不会这样!决不会这样!”
  “老叔有所不知……”朱世华欲言又止。
  “出啥事啦?”老塾师一惊!
  “话得从书院说起……”
  “书院怎么啦?”
  “你可看到有人到你书院去过吗?”
  “有啊!一介布衣也,大约胸无文墨,于后排听了一会童子读诗,聊无兴趣地走了!”
  “您可知道此人是谁吗?”
  “谁?”
  “当朝四品大员,负有暗访特务制事之权!”
  “喔!此其之来,到吾书院,欲何为?”
  “您今领读顾炎武《精卫》、黄宗羲《过塔子岭》《周公谨砚》之类的诗,知道其祸吗?”
  “哎……不过治学而已……这书不能教啰……”老塾师心明其意,但内心不服,可又不能表白,故此含糊其辞。
  “还是不去教为好!”朱世华借堂叔话题发挥说。
  于是第二天,文山书院以清明放假为名,贴了一纸休学的公告,至于复学则另听通知。老塾师及其他先生,也就卸任走人。
  这同时关闭的学馆,当然包括涔阳“仍园”。这仍园因涔阳屠城之后,本已破败,早没有了过去的书声琅琅,只是一个匾牌挂在大门之顶而已。所谓关闭,也只不过是取下那块匾牌。
  此后,涔澧学子萧索,有志学者,求学或棚考,皆赴岳州,其路辗转千里之遥,多走水道,船行那波烟浩淼的洞庭湖时,一遇风浪,尸骨无存。对此,清代重臣陶澍在《书〈澧州分棚纪略〉后》中曾说:“澧州六属,旧隶岳州。生童应试,跋涉重湖,往往复溺。康熙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诸生刘芳躅上其事与学使簿公有德,奔走数年,乃得入告,有旨分棚于澧州。”康熙末年,澧州虽有了分棚,但徒有其名,澧州在整个康熙年间,仅有武进士一人。
  雍正期间,礼部尚书李周望(字谓湄,蔚州人),曾以湖南学正的身份主持过岳、常、澧三州的科考,对澧州的棚考,写过一首《校试澧棚》纪实诗:
  五岭三湘汗漫游,贤关初辟远征求。
  心依极北星辰近,迹滞湖南雨露秋。
  芷茁沅江探馥郁,兰滋澧浦挹清幽。
  征帆不惜风涛阔,从此鱼龙一网收。
  诗中写出他作为学正的官员,主持了澧州棚考,赞赏涔澧英才犹如兰花滋生,其清幽品格犹可推崇。但并未被朝廷重视。整个雍正年间,涔澧大地未曾听说有中文武进士的。
  乾隆年间,由于民间怨忿、朝野关注及江西移民等等原因,得以组建澧阳书院,澧州才渐有入士之人。
  涔澧在康熙、雍正及乾隆前期进士不第,朝中无人,除了朝廷用人的怀疑与偏见外,与像文山书院这样的书院被废极其有关。那些有志学者和有成学人,一谈到书院,无不感伤。涔澧后学、乾隆年间进士马宗良有一首《访李文山故居》之诗就这样写道:
  落日停桡绣水边,逢人只问小青莲。
  绿荫萦绕翻新浪,芳草凄迷失旧阡。
  玉白诗传三百首,花红人杳一千年。
  依依愁绝涔阳浦,谁唱秋风句欲仙。
  依约松筠枕碧流,行人指点认沙洲。
  霜鸿不返徒搔首,雾豹深藏漫泊舟。
  一代诗坛能有几,数椽遗宅竟难留。
  芳名剩与兰争艳,岁岁飘香入胜游。
  此诗算是对已故书院的悼念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