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寸草心>第十三章 中央团校

第十三章 中央团校

作品名称: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5-04-13 10:19:59      字数:5400

  (本故事纯属虚构)
  
  嘉兴南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与南京的玄武湖和杭州的西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湖”,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因其位于嘉兴城南,因此得名“南湖”。南湖原名滮湖、马场湖,又叫东湖,嘉兴城西南有西南湖,原称鸳鸯湖。
  嘉兴南湖不仅以秀丽的烟雨风光享有盛名,而且还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胜利闭幕而备受世人瞩目,成为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纪念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一共13人,分别代表全国7个早期共产主义组织,50多名党员。会议进行至中途,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根据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建议,“一大”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的历史从此写出全新的篇章。
  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沈涧秋,对这段党史早已耳熟能详,他很想好好瞻仰一下“一大”的会址,可惜刚刚解放,南湖的红船并没有得到保存。当然,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寻母。
  由于沈涧华只告诉沈涧秋母亲在南湖一带摆烟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址,后来沈涧秋受伤沈涧华去了台湾,仅凭这点信息要在周长约四公里的南湖寻找母亲绝非易事。沈涧秋只好采用笨办法,沿着南湖走一圈去寻找母亲。
  炎热的天气,令沈涧秋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正在此时,一阵熟悉的乡音传来,“卖菱角、莲藕啰……”,在荷花掩映的路旁,一个与儿时记忆中母亲相似的身影出现在前方,难道母亲不卖香烟,应时令改卖水果了?
  沈涧秋不由地加快了脚步,满怀希望地循声来到那位妇女的身旁,因为她正低着头整理篮中的菱角、莲藕,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双三寸金莲,母亲厉霞可是大脚,她显然不是母亲。沈涧秋不免有些失望。
  那位卖水果的大婶这时抬头也发现了满头大汗有些失落的沈涧秋。
  “孩子,瞧你满头是汗,吃个平湖西瓜吧!又解渴又好吃。”大婶热情地招呼沈涧秋坐到一张小凳子上,在一旁的几个西瓜里,选了一个根蒂凹进花纹清晰的长形小西瓜用菜刀切开递给沈涧秋。
  沈涧秋从口袋里掏出钱,接过大婶递过来的西瓜,不愧为被人称为“夏季水果之王”的平湖西瓜,味甜爽口,能解渴消暑。西瓜原产非洲,于五代(公元907-960年)经中亚传入我国。平湖地处浙北,古属吴越之地,为我国最早的西瓜栽培地之一,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种植史。明代嘉靖年间,平湖西瓜因汁多味甜、爽口无渣,被列为皇室贡品,其中平湖虹霓堰(现属林埭镇)戴家浜之“三白瓜”为最佳。其瓜白皮、白瓤、白籽且皮薄,明代天启年间,它已是平湖西瓜的当家品种。民国初年,平湖所产的“马铃瓜”味甜而鲜,水多而软,皮硬耐藏,半个多世纪来,一直畅销沪杭、港澳地区及南洋诸国。
  沈涧秋吃的正是“三白瓜”,他边吃边开始用依稀记得的生硬的平湖话与大婶攀谈起来。
  “大婶,我向您打听一个人。”沈涧秋迫不及待地问道。
  “什么人?”大婶平静地反问道。
  “大婶,这南湖边上您见过一位带着两个女孩的平湖妇女吗?”语速很快,恨不得立马有结果。
  “这一带的平湖人,我基本上都认得,带两个女孩的妇女倒是没有见过。”还是平缓的语气。
  “哦!您看我急的,是一位摆烟摊的妇女。”沈涧秋意识到自己刚才太急了,没有说清楚大致的范围,让对方无法回答。
  “摆烟摊?”大婶沉思了片刻,迅速地做着判断,“有倒是有……”
  沈涧秋闻之大喜过望,他已经开始喜形于色了,“在哪里呢?”
  “可惜,她身边不是两个女孩,而是一个女孩啊……”大婶迟疑着自言自语地回答。
  “一个女孩?不会吧?”沈涧秋一拍脑门,自己显然忘记了以前还有涧华,“对了,应该是三个孩子,一男二女。不可能是一个女孩的,莫非?……”
  “确实只有带一个女孩摆烟摊的平湖妇女,哦,对了,以前好像是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大婶似乎回忆起一些事情来。
  沈涧秋觉得这其中肯定有变故,便不再纠结是二女一男,还是一男一女,他急切地追问道:“大婶,这么说您知道他们的下落。那妇女是不是姓厉?”
  “是啊!”大婶干脆地回答道,然后上上下下地扫视了一番沈涧秋,“你是他们的什么人?”
  “我是这户人家的长子,一直在外读书。”沈涧秋诚恳地回答,他多么希望大婶能马上告诉母亲究竟在何方。
  “长子?”大婶更加惊讶地从头到脚审视了沈涧秋一番。
  “是啊!我跟父亲,所以您肯定没有见过我。我一直在外读书。”沈涧秋恳切地回答,他多么盼望大婶能立马说出母亲的下落来。
  “噢……厉婶不容易啊!”大婶听到沈涧秋说“父亲”,便长叹一声,“听说她男人有了钱,到处沾花惹草,又有了其他女人,将他们母子母女赶出了家门。”
  沈涧秋真替父亲感到内疚,但作为孝子,他又能说些什么呢?他只好赶紧转移话题,“大婶,我妈到这儿后是什么情况呢?”
  “什么情况?当时你的弟妹还小,厉婶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保姆、佣人、老妈子、零工、翻被子、做衣服等等……”
  大婶说的每一句话,都犹如钢针一般直刺沈涧秋的内心深处,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操劳的身影,身为儿子没有替母亲分忧过一件事,他深深地自责。
  “后来呢?”沈涧秋眼里噙着热泪,喃喃地问。
  “后来……你兄弟17岁就去当了兵。这就是眼下厉婶身边只有一个女孩的原因。”大婶肯定地回答:“一家人省吃俭用,总算积累了些钱,批了几条烟,厉婶便摆起了烟摊为生。”也许大婶是平湖人的缘故,她对沈涧秋家的情况倒是了如指掌。
  “您能确定只有一个女孩吗?”沈涧秋不知道母亲身边的女孩是涧芳,还是涧芬?
  “千真万确!厉婶到嘉兴来的时候身边的孩子就只有一男一女。”大婶再次陈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她们现在何处?”沈涧秋也不想再探究下去了,他目前唯有一个愿望就是早点找到母亲。
  “唉……解放大军进驻嘉兴时,回平湖老家避难去了。”
  “老家?避难?”
  “是的!”望着大婶真诚的眼神,沈涧秋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沈涧秋还是不甘心是这样的结果,他双眼迷离,盯着南湖的湖面,喃喃自语道。
  大婶瞅着眼前这位身穿青年装的年轻人,在她印象中穿中山装的人一般都是当官的(她误把青年装与中山装混淆起来了,但这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上插袋与上两贴袋的差别),“不为什么,厉家婶子就是担心儿子参加了国民党军队,怕被共产党镇压,所以逃到乡下避难去了。”
  “唉!我们共产党人哪会搞株连九族的事?照这么说我也应该有事了?”沈涧秋既像是在安慰大婶,又像是在对母亲呼唤。
  “你是共产党?”大婶吃惊好奇地问道。
  “当然!”沈涧秋觉得应该告诉大婶共产党是怎样的党,“大婶,共产党是为我们劳苦大众作主的政党,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人民谋利益的,假如您再遇到我妈,请告诉她老人家不用怕,儿子还会来寻找她的。”
  大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寻母之旅只好无功而返,临了,沈涧秋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了大婶,希望她在看到母亲之时能将自己的情况告诉母亲。大婶爽快地允诺了。
  翌日,杭州城站火车站广场人山人海,到处是送行的人流。在浙江大学的集结地,景善正在忙碌地清点人数。
  杭州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地带,当地人俗称“城站”,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时称清泰站。火车站就是火车站,要不就以方位来名之,譬如北站、东站。可杭州的火车站,有点特别,老百姓管它叫“城站”,这是因为它设在城门里头。
  二十世纪初,沪杭与江墅两条铁路对接后,对杭州来说,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是对时人来说,赶火车还是有些不方便。因为离市中心最近的清泰门站却设在城门外头,如果要赶早、晚那几班火车,还要等城门开放时才能进出。那个时候,杭州有个大学者,叫马一浮,被汤寿潜相中,娶了汤家的大女儿。这个女婿就跟老丈人提出,为什么不在城里头设个车站呢?经过一番折腾,清政府总算同意了。于是,先在城内建火车站,再将铁路改道。清泰门旁,破城墙,另开一门,专驶火车。1910年,清泰门站移进了城里,杭城百姓管它叫“城站”,城里头的火车站。1937年毁于战火,1941年第二次重建。
  景善他们正是在重建后的城站广场集结的,清点人数后发现只差沈涧秋一人,这时离火车出发时间仅剩下十分钟了,莫非要出意外?正当大伙左顾右盼寻找之时,沈涧秋却提着两个大包行李满头大汗匆匆赶来。
  “出发!”随着景善一声令下,队伍整齐地列队依次经过检票口,沈涧秋排在最后,景善连忙帮助他提行李,边小声地问道:“找着伯母了吗?”
  “没有!”沈涧秋将寻母未果的情况简要地告诉了景善,景善掏出笔记本作了些记录。
  沈涧秋他们一行就这样坐上了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第二天才到达了北平。
  前来接站的是中央团校的教育长杨初等人。
  学员们听说本期中央团校读书的地址并不在北平,而是在距北平约50公里的河北省良乡县城。他们在北平只能逗留一天,第二天就得出发,这时,他们纷纷要求去一趟天安门广场。杨初拗不过学员们的慷慨陈辞,最终答应领他们一块去天安门广场。
  八月的北平,日长夜短,当学员从前门来到天安门广场时,天色未暗,而这里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教育长,这可是古代皇帝的禁地?”沈涧秋瞪大了眼,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杨初肯定地点了点头,“天安门广场曾是明清封建帝王统治时代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四、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普通百姓的禁地。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天安门广场这样与人们的情感世界有着如此令人感动的联系。1919年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战,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他说着指了指远处的天安门城楼,“那便是天安门城楼了。”
  大伙顺着教育长的指点,朝广场北面望去,好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啊!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最初叫“承天门”,寓意奉天承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高33.7米,下面的城台建在1.59米的须弥座上。城台共高14.6米。城台是重檐歇山顶城楼,宽9楹,进深5间。9、5二数象征至尊。城楼上60根巨柱高耸,金砖铺地,南北两面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和梁枋上绘满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金龙彩绘,城楼正面有五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仅供皇上出入。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上颁诏之地。遇有新皇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上父母进宫才会启用,另外皇上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都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以求马到成功,凯旋归来。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侧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仡,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
  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人们正在忙着悬挂画像,这是一幅高6米、宽4.6米的毛主席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画像中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面部稍侧,微带笑容。
  这也是沈涧秋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伟人毛主席画像,一个熟悉的旋律渐渐响起。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
  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
  “毛主席!毛主席!”学员们人人激动异常,个个凝神注视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齐声唱起了《东方红》。
  “据很多政协代表的提议,在天安门广场上还将建立起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为中国革命牺牲的英烈。”杨初又指了指位于前门与天安门城楼之间的一大块空地。
  “人民英雄纪念碑?”沈涧秋闻言深深地点了点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来北平前的那个早上去于子三墓的情景,这也是当时自己晚到的根本原因。
  那天早上临上火车前,沈涧秋起了个大早,想去与两个人告别,一个自然是校长竺可桢,不曾想竺校长一家已经去了北平,这也是发生在沈涧秋受伤在医院养伤期间的事,景善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另一位就是已经牺牲的于子三烈士,沈涧秋特意去买了一束鲜花,来到烈士的墓前。
  “学长,我要前往北平中央团校受训,若是您还活着,相信也会和我一样选择吧?我知道我这一去不仅代表我自己,也为了了却您的心愿。
  学长,您曾经告诉过我,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过的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一天终于要来到了,然而,国内还没有完全解放,需要大批的干部去充实,我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放弃了大学的学习,去中央团校深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相信这也是您的愿望吧?……”
  “教育长,这里是不是要举行什么仪式?”不知是谁问了杨初一句,打断了沈涧秋的思绪。
  “不错,这里经周副主席提议将举行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什么时候?”
  “我们能参加吗?”学员们一时间激动异常,围着杨初想知道答案。
  “保密!保密!”杨初和蔼地微笑着作答。
  沈涧秋也参与到学员们的问答中来,他环顾天安门广场一周,若是能有幸参加开国大典,那该是一件令人终身难忘的大事。
  (未完待续)
  (2015/04/12)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