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一位中学生的日记(一四四)(连载)
作品名称:一位中学生的日记 作者:红叶秋 发布时间:2015-03-21 15:50:24 字数:3424
元月五日,晴。在枯燥无味的功课中寻求知识的乐趣,在单调无比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乐趣。有什么办法呢,尽管生活不如人意,但总不能窒息在压抑中,窒息在郁闷和徘徊中。
不知什么原因,我最好的同学朱兵竟然不辞而别,转到其他学校复习去了。我感到更加孤独了。
今天进行了英语测试,我又是不及格。我费尽许多时间和精力,英语成绩仍是一塌糊涂,很忧愁。昨天我同朱兵谈起此事,他对我说,如果真的抓不起来干脆就放弃!抽出一些时间学习别的功课也可以提高总分数。他说的也有道理,但我又不忍心丢掉英语学习。学习了七、八年的英语,没有给我带来乐趣,只有无限的苦和闷,愁和痛。
操场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没有办法打球,课外活动也取消了。晚自习后,寝室里很热闹,三间屋里,有四对同学在划拳,真可谓热火朝天。三毛在外国看到中国人划拳,大吵大闹,非常反感,外国人也投以鄙夷的目光。是的,划拳虽然有气派,但的确不斯文。为了清静,我冒着寒风来到操场上,独自在双杠上玩了一会。地面上白雪皑皑,夜空中寒星闪烁,我感到阵阵寒意直入心胸。再做几个不合规则的双杠动作,不是为了好看,只为舒展一下蜷曲了一天的躯体。
元月六日,阴,雪化了,又未上冻,地面上泥泞不堪。我对当代的小说总是看不顺眼,这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的缘故吧。今天偶然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当代小说的危机》,其中的观点很合我意。美国学者认为“当代小说日趋没落”,“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所产生的从未有过的疏远,最终将使小说灭亡。我们的时代不可能被看作小说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时期,我们缺少第一流的、严肃的、具有献身精神的家喻户晓的小说家。当代小说缺乏“鲜明的风格,严密的结构和道德的严肃性”。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我们却往往认识不足。小说真的会灭亡吗?当然不会,因为它毕竟是一种无比优越的艺术形式。正如文章中所说,“小说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体裁,它以语言的生动,想象的活跃,词汇的丰富以及素材的组织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它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泛,揭露社会矛盾比较深刻,因而更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使人受到感染和启迪。”因为美国当代的小说正缺少这些特色,所以,才会产生危机。中国现代小说的危机可以说更严重了,因为中国现代小说不仅具备美国小说的缺点,而且政治色彩更浓郁。中国小说为了宣传的目的,为了迎合上层的意愿,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会上的尖锐矛盾。
小说的文坛只所以暗淡无光,大概是因为文坛上为功名利禄而奋斗的文人多,真正为人类的幸福叱咤风云的文人少。这种情况是短暂的,当太阳突破晨昏线的时候,光明就会来临。
下午,班主任李老师把我和孟杰叫到他的办公室,我正感到莫名其妙,李老师拿出朱兵的信,我很快明白了。不知怎么回事,朱兵临走时准备留给我和孟杰的信,竟然落在李老师手里。李老师把信给我们看后,脸上虽然带着微笑,但内心的气愤还是流露出来。朱兵在信里说明了他走的原因:“班里有的女生,无聊、虚伪、卑鄙,总是勾引人,你上当了,然后再侮辱你……”李老师就是因为这句话生气的,因为他明白“有的女生”指的是谁,她还与李老师有亲戚关系呢。
“这是‘莫须有’的罪名!”李老师嘲笑着说,“自己心里有鬼,还说别人,我看朱兵是不是有点神经病!”
面对老师的责问,我们只能顺从地点头承认。其实,我认为朱兵说的是真话,只不过说的太直了。什么是神经病呢,这个社会不需要神经过敏者,只有麻木不仁者才能更好的生存。
因为这件事,李老师必然会注意我们,对我们有看法。从明天起我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上课在教室,不上课就出去复习。不做“瓜田李下”之事,不再多瞧那些危险的女生一眼。尽量装作一个书呆子——让内心的激情只管燃烧,也决不流露出一点。
元月七日,晴。周日,同学们大多数都回家了,因为又要交伙食费和资料费。我和几位同学在教室里看一会书,就闲谈起来。话题由梁晓声的小说引起的,我们都喜欢读他的小说。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的现实真是不容乐观,世情人情日益低落,官场的风气日益腐败,这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讨论了半天,认为有两点,一是国家的政策有偏差,以至人们都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二是长期封建社会思想的根深蒂固,不科学的习俗、陋习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有逐渐抬头的趋势。现在人人都想发财致富,都钻进钱眼里去了,金钱,美女,社会地位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如此的社会风气,难免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是靠改革开放的深入,政策的完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靠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教育家抨击陋习和时弊,倡导科学、光明的人生。
下午,在回学校的公路上,看到一辆公交车滑到了沟里,可能没有伤着人。乘客都走了,只有司机在那里守着。可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故,却引来了许多围观者,并且多数都是年轻人。我看着那些围观者麻木的脸庞,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中国人喜欢看热闹,就像蚊蝇喜欢粪便一样。
元月八日,一天埋头于功课中,昏沉沉的,感觉没有多少效果。晚上,在寝室里,我与程超、袁光等同学谈了一个多小时的学习上、家庭上的问题,还有现在大城市里一些学生闹事、游行的事。我们都认为现在社会上的问题太多了,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青年运动来改革社会,就像“五.四”运动一样,可惜的是现在没有一个一呼百应的巨人。我们尽情地谈论着,到最后都为自己的狂妄而大笑了。
元月九日,不知什么原因,手上长了一个毒疮,很疼,红肿了一块,向老师请了假。晚上,我初中的同学听说我在家里,就跑来找我玩。我很疲惫,不想说话,他却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讲了许多乱七八糟的问题。他说在初中都复习六年了,这正是人生最珍贵的六年啊,他却重复着初中的那几本功课,唉,真是浪费生命!
元月十二日,手上的疮更厉害了,吃过晚饭,与母亲一起到了医院。医生说必须开刀,把脓取出来就好了。开刀时我还没有感到疼,只是心里感到特别难受,我静静地坐着,好像失去了知觉。只听到医生对母亲说:“真没有想到,他的体质这么弱,他这是休克了,过一会就好了……”果然,母亲给我倒了一杯开水,我喝下去,慢慢地好了。我暗想,等身体好了,我一定要好好锻炼,不再多愁善感,不再郁闷忧伤。开朗、阳光地面对社会和同学,好好享乐青春的快乐。
元月十三日,中午,在中央电台“青年之友”节目里,听到了“独目将军”刘伯承的故事。他为了蔡锷北伐的胜利,领导一支队伍同强敌战斗,结果右眼受了重伤,以致失明。在重庆做假眼手术的时候,医生动了七十多刀,他都一下下地数着,始终没有叫一声。后来,尽管他只有一只左眼,却领导着部队驰骋于中国的大地上,打垮了反动军阀,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刘邓大军的威名传遍中国,闻名世界,真是了不起。他是人,我也是人,身体有点疾病又算什么呢。
元月十四日,中午,听了广播剧《霜重色愈浓——陈毅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两个剧情让我震惊。其一,陈毅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对老战友和老部下叶飞、李葆华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德国出现了马克思,又出现了对马克思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伯恩斯坦,苏联出现了斯大林,又出现了对斯大林比父亲还亲的赫鲁晓夫……中国出现了毛泽东,又出现了对毛泽东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的林彪……他要是不叛变,我不姓陈!陈毅英明的判断力,无畏的勇气,真是太让人惊奇了。其二,一九六零年大饥荒,安徽省饿死的人最多,此时,党中央派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担任安徽省第一书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决心不辜负党的重托。他走遍安徽大地,拯救了无数饥民,使安徽的局面转危为安。这段故事也让我很惊奇,我无数次听老年人说过当时饥荒的惨状。听母亲说,当时有的村子饿死好多人,人死了没有力气埋,拖到沟里就算完事。听外婆说,有的人家年轻人饿跑了,老年人饿死在家里,好久都没有人知道。新中国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让人痛心。惨剧发生的原因暂且不说,让我们安徽摆脱悲剧的人竟然是李大钊的儿子。
下午,乘坐卡车回到了学校,在行驶的车上,很冷,省了几角钱的车费。晚上,向班主任老师说明误课三天的原因,老师没有责备我,还亲切地询问病因,嘱咐我小心点,不要碰伤处,不要沾水等。晚上,又与几位好同学高谈阔论起来,我们谈论共产党的历史,都为毛泽东的伟大而赞叹。我们谈论中国社会的现状,认为现在的学生运动也许能把中国的腐败问题解决好,也许会导致社会的混乱。直到很晚了,我们仍是处于兴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