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一位中学生的日记(一三八)(连载)
作品名称:一位中学生的日记 作者:红叶秋 发布时间:2015-01-26 17:49:26 字数:3306
九月二十一日,在教室里坐了一上午,很闷。中午,我拿着一本语文书和一本《外国文学》杂志,溜出了教室。外面阳光灿烂,我手中虽然拿着书,但读的内容不如想的多。读着语文书,我的思绪总是不能集中到书上,不知不觉地就飞走了。我翻开《外国文学》,看到一篇介绍惠特曼和他的《草叶集》的文章,很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从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惠特曼的一些情况及其创作特点。惠特曼很喜欢与“下层人物”来往,常常与赤膊流臭汗的朋友共处。我认为这是他了不起的品性,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就应该打破世俗的等级偏见。哪里有劳动者的身影,哪里就有生活的乐趣,智慧的光芒。文中还提到惠特曼的阅读范围极广,真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这也是一个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的,特别是一位诗人,更应该如此。只有了解人类的一切,才能更好地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创造出最美妙的诗篇。只有放任自己的思想,让它在美妙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才能写出活跃的诗句,震撼人心。我真渴望阅读惠特曼的《草叶集》,但是我借不到,也买不到。如果将来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买自己想看的书,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图书室。有了更多的钱,我还要建立一个阅读室,或者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让更多喜欢书的人不再有像我一样的遗憾。时光匆匆流逝着,而人生几何!雪莱的诗,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些书我渴望了许多年了,一直无缘读到。读书的热情并不是永恒的,想读什么书就要认真地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否则,热情一旦过去,不可再来,岂不悲乎!
九月二十二日,我尽管不喜欢学校,但也不得不呆在这里,强迫自己读书。因为如果考不上学,在这个社会上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了。距离高考还有九个月,我要尽最大努力学习,在这几个月里,不妨做个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我甚至窗内事都不关心。为了将来的生活,我不得不如此。以前我总以为,城镇户口可以轻易地找到工作,生活无忧,这个幻想被严酷的现实生活击碎了。我的思想经过磨难更成熟了,更现实了,但决不是世故了。
九月二十三日,在学校吃早饭的时候,突然看到几位同学似曾相识,好像在哪儿见过。我问朱兵,他笑着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原来他们是我初一时的同学。因为我初二就转学了,我们只相处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是六、七年过去了,名字都记不清了。光阴飞逝而过,昔日在一起说笑的同学,现在竟然对面不敢相识。唉,真是岁月能改变一切啊!我们相互问好,但却找不回昔日的热情了。
九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发现朱兵不见了,我问其他的同学,他奇怪的反问我:“你们俩关系这么好,你难道不知道他转学了?”
“转学?”我听了很吃惊,“转到哪儿去了?”
“听说跑到一个普通高中去复习了,真是不可思议的人。”刘斌摇摇头说,“我们复习生都想尽办法往重点学校跑,他倒好,竟然从重点学校转到普通学校去了,你说他是不是有精神病?”我听了一时无语。我理解朱兵的心,他曾对我说过,复习生主要靠自己,在哪儿复习都无所谓。他早已想换一个新的环境学习了。可是,别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只知道,一个不遵守规则,违反世俗做法的人就是神经不正常。
九月二十四日,俗语说,十雾九晴,今天早晨一场大雾,遮天蔽日。上午九点多,太阳慢慢冲出了浓雾,照亮了湿润的大地,天晴了。
历史课上,我听着老师的讲课,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我要报考师专,去研究教育学,把对文学的爱好与之相结合,岂不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人最多,教育的任务也最重,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却很落后,教学方法也很陈旧。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之。现在我的关键任务是冲破高考这一关,创造实现理想的条件。“高考不成,一切成空。”这是一位同学常挂在嘴边的话,我认为也有一定的道理。
九月二十五日,晴,这几天,我主要复习了中国历史,今天上午考了中国历史的一至三册。虽然说我平时在历史上花的时间不多,但这几天的复习很有成果,我做起试卷来不算吃力,分数不会太低。看来只要用心,复习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复习班上,老师的教学态度更认真了,他们没有傲气,讲课不故弄玄虚,我很喜欢听。比如今天下午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充要条件”那一节,有的老师云里雾里瞎讲一气,我还是迷惑。今天王老师讲得非常清楚,我听了豁然开朗。这一节其实很简单,充分条件就是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成立,必要条件就是原命题不成立,逆命题成立。充要条件就是原、逆命题都成立。记住这些概括的语句就行了。
今年,我要尽最大努力把高中文科的课程吞下去,不论以何种方式,不论是为了什么,反正这些也是知识,学习知识总会是有用的。岁月匆匆,分秒必争。
九月二十六日,晴天,下午,我正在读书,朱兵又突然回来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不向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告别真不礼貌。他还说,他不想去那个学校复习了,要交一百二十元钱。交的钱可能是归班主任所有,听说那个班主任光收高价生的钱已得好几百元了,比工资还高。
“噢,那你就安心复习吧,在哪儿都一样。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不能再折腾了。”我劝他,也是提醒自己。
星期六,同学们大都回家了,我回家也没有事,就决定不走了。我要尽最大努力学习,人生能有几次搏!在这个社会里,找到一个饭碗真是越来越难了。
九月二十七日,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学校东边有一户人家,我们常到他家里去玩,彼此都认识。昨天他家里来了两位客人,想在学校借宿。学生大都回家了,空床有的是,方便别人,又不麻烦自己,何乐而不为。于是,我就答应了。寝室里没有电,我只好点着蜡烛一边等他们,一边复习功课。由于又累又乏,我看书时竟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你床头怎么有火!”突然一声大喊把我从梦中惊醒。原来是几位同学从外面回来了,他们看到寝室里有一股青烟,还有烧糊的味道直冲鼻孔,忍不住大喊起来。我一看自己的床上,褥子的一个角在闪着火光,席子也冒着火苗……同学们七手八脚地帮我熄灭了火,多危险啊!幸运的是没有烧到我的头发,一本地理书和一个日记本烧去了一个角,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次事件的祸源——那支新蜡烛被烧得无影无踪了。
吃过早饭,给几位同学考上学的同学写信。中午,在书店买了一本书《永恒的爱》。在《名作欣赏》上读到了一篇传记文学《狄更斯》,文中写到了读者对他作品的几点看法:一,情节简单,有时随着读者的意愿而写。二,对女性描写的不现实,多数可恶、轻佻等……我认为很有道理,名家名作也不是十分十美的,不能盲目地崇拜。
九月二十八日,上午去邮局,把几封信寄了出去,有给同学的,也有寄给《青年报》的小小说《怜悯》等。晚上回到寝室,听到几位同学的谈话:
“你历史考了九十三分,真行!”
那位同学红着脸说:“都是复习生了,再考个七、八十分怎么见人!”
而我呢,恐怕也只是七、八十分。我花在功课上的功夫太少了,与同学相比,差得太远。我一定要向成绩好的同学看起,努力再努力,否则,明年的高考又必将以失败告终。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我的同桌突然问我:“什么是第四冰期?”我呆了一会,不能回答。坐在前面的一位同学听到后,张口说了出来,并且拿出第一册高中地理书,翻到最后一页让我们看。我脸上阵阵发热,我读书总是不求甚解,只求大意,此种复习方式对考试很不利,我一定要认真、再认真。
班上有几位美女同学,每当她们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时,我总是心猿意马。我一定要克服自己胡思乱想的毛病。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培根这样说,我要牢牢记住这句话,做一个不为爱情发狂的人。
九月二十九日,天气阴沉,风也凉了许多。收到一位同学的回信,他说再过一个多月,就要结婚了。唉,大学考不上,有的同学回到家里,早早地结婚、生子,艰难的人生就这样开始了。理想,只是遥远的愿望而已,真正能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能有几人?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生活。
晚上,翻阅着《永恒的爱》,感触很多。如果说创作是件十分艰苦的工作,那么对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来说,就是十二分的艰苦了。他创作那么伟大的作品,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执著的信念以及为人类献身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