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筱佺《对云而坐的日子》(下)自序 第一编心结
作品名称:对云而坐的日子 作者:段筱佺 发布时间:2014-07-11 23:22:44 字数:5131
自序
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思维民族的表达
对于诗歌,我向来主张用民族的思维、民族的表达来体现民族的情感。
(一)
诗歌的民族思维,就是把对认知对象的认知过程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再现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民族诗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构成民族诗歌灵魂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对于认知对象的再现,不是一种简单地再现,而是一种经过思维加工的、更加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对于诗歌表达和情感的体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语言、修辞等的运用都需要更高的技巧。这种思维方式已得到我们这个民族普遍的认同,更加符合我们民族诗歌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心理。
然而,这种民族的思维,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裂变。西方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进程扫荡了中国文明的各个角落,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维方式也不能幸免。思维表达的抽象化,思维叙说的散文化,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民族诗歌思维的走向。诗意的山水画式的思维,被匆匆的文明脚步声所代替。从思维深处,诗歌的韵味已逐渐远去,近乎直白的诗境,完全改变了民族诗歌的深度和审美情趣。与天、与人、与地、与物,物我交流,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由此及彼、爱屋及乌的思维理念正在淡出诗的内涵。散文化、抽象化、小说化的思维正在改变着诗歌的思维走向,诗正在成为一个思维边缘化的对象。
这种另起炉灶的思维方式,能否挽救诗歌现代化中的尴尬困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不认为这样的思维再造方式,会促使诗坛的复苏和诗歌的新生。
剥离了诗歌中民族思维的合理内核,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以振兴中国诗歌,我总以为那是一种臆想。
(二)
民族的情感,是民族诗歌中表露出来的独特的思想和感觉,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结。
民族诗歌中那种深深的兴衰轮回的叹息,那种对于人生原本意义的追问,那种生命无常的迷惘,那种庶黎磨难的伤悲,对人生、对灵魂的自我反省与审视,对环境、对客体的赞美与敬重,使情感折射出一种浓浓的人文之情。那种殷殷而诉、娓娓而道的、隐藏于诗歌中的情感,是诗意的人文关怀的至真写照。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与爱的小境界,而更主要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物、内与外默然融合的情感世界的宣泄和展示。
我以为这样的情感,是民族诗歌情感的灵魂所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是至刚的,而内心深处的内涵却是至柔的,是一种流着眼泪而吟唱着的歌行者。这种情感是我灵魂的一部分,我的精神中时常会流露出这样的情绪。我以为表达这样的情感,不是一种羞愧,不是一种悲哀,而是内心真情的流露。我愿意敞开胸膛,把这种情感展现给人们去看。我以为这是一种美,一种值得展示于人的情感美。表达这种民族的情感,不是一种复古或倒退,因为民族的情感永远不会是一种过去时代的珍藏品,而是一种与天地、与生命、与灵魂永远同在的体验。
(三)
民族的思维,民族的情感,必然要求表达的民族化形式。民族的表达,是民族情感、思维的外化形式,是民族情感和思维的凝结。
格式化、韵律化是民族诗歌表达方式的基本内涵。这种表达体系,归纳起来,就是形、韵、神三个核心点的完美统一。关于这一点,我已在本书上卷《诗殇》一文中做了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要说的是,几千年的民族诗歌表达,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地步,其耀眼的光芒,使后人们丧失了与之比肩的信心。寻找民族诗歌新的表达,成为众口一词的呼声。这一点,也是我所赞同的。但问题是,民族诗歌的表达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民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远比人们了解的要丰富得多。而且,这些表达多是由民间兴起,经过文学加工而固定下来的,具有广泛的民族群众基础,有最广泛的诗歌阅读对象。
那种以为民族诗歌除了律诗就是绝句,其实是对民族表达的表面化、浮浅式理解。
因此,对于民族表达的现代化,尤其必须注意这个“化”的过程。这个“化”,应当是合乎民族诗歌规律的“化”,而不是简单舍弃的“化”。这个“化”,应当是更加合乎民族欣赏的“化”,而不是“去民族”式的“化”。
没有民族化的表达,民族的思维和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样的美是不完整的。
至于民族的表达,能不能很好地再现现代人丰富的思想和生活,我以为不应当是一个问题。因为在吸收民族表达形、韵、神的内核的基础上的创新,是有广阔的道路可走的。这样的尝试正在昭示着诗歌表达新的生机,这样的尝试是诗歌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是对民族表达的真正升华。
只要这个民族存在一天,民族的表达就一天也不会消亡。
用民族的思维、民族的表达去体现民族的情感,我以之为美,以之为荣,以之为己任。
2004年冬
第一编心结
登始皇陵有感
(一)
平畴连野青,
巨峰摩天庭。
千载始皇陵,
一片石榴红。
(二)
正冠拾级上,
凌顶劲风扬。
举目四野旷,
怀古思绪长。
(三)
直道入大漠,
楼船出浪沧。
铁骑吞八荒,
六合成一疆。
(四)
量衡天下粟,
文同海内书。
制度延千载,
谁堪与争锋。
(五)
身葬百尺下,
名播千秋外。
革故鼎新业,
龙魂永不灭。
(六)
刘项慕且叹,
逐鹿定中原。
吾辈当励志,
赤心荐轩辕。
春游太湖
春来朔风残,
泛舟遣余闲。
极目波连天,
疑通仙阙前。
苍苍浮青霭,
寂寂锁云烟。
浪涌凝玉绽,
船横游鱼悬。
湖色映身瘦,
涛声浸骨寒。
长风拂尘念,
无端愁更添。
邻船鼓乐喧,
双泪一水间。
黄山行三首
其一
云海
眺尽波汹涌,
还看涛无声。
潮入太虚澄,
浪底锦绣生。
其二
莲花峰
立身葱茏间,
秀色未曾见。
一跃青云端,
花开香满天。
其三
奇松
绝壁凝玉澜,
虬枝傲霜寒。
逐云凌绝顶,
俯身迎客还。
黄河壶口
吞波山川寒,
仰天吐霞烟。
胸怀平涛策,
安然息巨澜。
游乐山三首
其一
盲僧叹
伶仃刀丛立,
凛凛不可摧。
此目可与汝,
佛财断难给。
铮铮正气声,
切切如利锥。
至今闻此言,
墨吏应有愧。
其二
罗汉堂
八百罗汉堂,
列尽众生相。
有缘皆可渡,
本无品类疆。
可叹游人忙,
遍观满庭堂。
不解佛祖意,
唯将前身访。
其三
大佛
应怜生灵艰,
独坐三江前。
心平骇浪声,
目送清流远。
千帆树桅过,
万人仰面观。
山裂峦开处,
仙人点首颔。
过钱塘
三月过钱塘,
堤岸微风扬。
临江举目望,
熠熠浮白光。
云水相接处,
东海流八荒。
水清一江鳞,
浪细浣霓裳。
不见声威壮,
徒叫心神往。
何日鸣涛雷,
为吾发巨响。
望台湾三首
其一
昆仑何莽莽,
云雾满山岗。
不见台湾岛,
念之人断肠。
瘴气侵日月,
浊浪摧橹樯。
何人赴东海,
踏波息巨浪。
其二
昆仑何皑皑,
冰雪走川梁。
不见阿里山,
念之徒悲伤。
东风不可渡,
惊涛拍岸狂。
何人赴东海,
移山同热凉。
其三
昆仑何巍巍,
层峦入苍茫。
不见日月潭,
念之泪千行。
暮起湖水沉,
瑟瑟暗清光。
何人赴东海,
倾尽洗秋霜。
子夜歌
(一)
残月弯如钩,
钓起满腹愁。
不知梦中泪,
伊人可曾有。
(二)
残月弯如刀,
裁得愁万道。
不知心头事,
伊人可曾晓。
(三)
残月弯如弓,
挽来愁千重。
不知叹息声,
伊人可曾听。
(四)
残月弯如眉,
皱凝愁成堆。
不知杯中酒,
伊人可曾醉。
哭李白
君从月边来,
竟向月中归。
闻君旧时歌,
月下空洒泪。
长啸云生悲,
踏歌逸兴飞。
醉卧唤不回,
无梦不绮丽。
山河依旧在,
君已列仙位。
明朝月圆时,
相和可有谁。
园中花四首
(一)
园中花烂漫,
簇簇丹霞染。
缤纷不须雕,
造化自生艳。
(二)
园中花妍妍。
灿灿凋朱颜。
虽无蜂蝶来,
依旧色斑斓。
(三)
园中花曳曳,
翩跹舞青叶。
芬芳竞秀姿,
幽香散四野。
(四)
园中花纤纤,
亭亭枝头绽。
娇倚玉茎斜,
笑却秋色寒。
忆毛泽东
郁郁韶山冲,
碧塘门前横。
青青茅舍间,
寂然生巨龙。
文采贯古今,
笔落扫群雄。
走马江南北,
意气自纵横。
谈笑新天地,
功业万古名。
试看乾坤里,
几人伯与仲。
中山陵观鼎有感
宝鼎陵前立,
壁穿如裂膛。
登临万千事,
独此不敢忘。
春树
落英缤纷纷,
暗暗自生悲。
蛱蝶不知愁,
款款绕树飞。
夏日
柳垂叶枯黄,
荷举鱼争傍。
不见日影移,
唯有汗如浆。
赠友
春明门外别,
各向仕途业。
吾辈报国心,
莫为稻粱灭。
痔味
痔味如之何,
吾辈岂能知。
本是蒿莱人,
不慕钟鼎食。
咏竹
节劲青山居,
岁寒不减绿。
愧站庭堂前,
婀娜豪门碧。
韩城所见四首
(一)
薛峰川
夏入薛峰川,
群山带碧颜。
径向牛心村,
荒荆访赵廉。
郁郁丛生间,
石羊卧墓前。
碑文字依稀,
其事犹可辨。
不见后人葺,
唯见丘如山。
澽水仰其德,
环绕绿如练。
(二)
林源山中
山中何所有,
林深难尽言。
崖横壁立处,
飞流舞雪练。
巨石平砥间,
青溪水潺潺。
雉鸡幽谷鸣,
斑斓时时见。
更有云中豹,
啸声隐隐传。
四时风物异,
寒暑无间断。
最是酷热时,
逍遥似神仙。
(三)
象山
象山北面来,
雄踞平川前。
朝辉迎霞暖,
晨露挂月寒。
四野览无余,
如在掌中看。
古城青霭里,
袅袅起炊烟。
新城楼满目,
灿灿生光艳。
汽笛彻云颠,
高桥输长安。
余晖残照里,
天外山连山。
(四)
远眺
崖畔眺前川,
沟壑生巨渊。
汪汪一池水,
绿来天地边。
果树满山坡,
花香随风散。
麦苗覆地垄,
青青铺绿毯。
山川开裂处,
万流注其间。
云水浮日月,
熠熠光涟滟。
大河日夜流,
汤汤在眼前。
九阳吏
晚来向隅坐,
阿母堂前问:
“前村盐铁儿,
忽闻居通判。
南里焚书辈,
已坐县丞位。
吾儿终日勤,
相见常日稀。
努力且如此,
何意久不仕”
惭愧谢阿母:
“吾愚不能云。
前日问使君,
却道皆有因。
为官甚容易,
幼学即堪任。
饱食有车马,
安居贵子孙。
以君令子民,
如此而已矣。
然得中堂坐,
非银即祖荫。
君贵为举人,
满腹藏经纶。
不若究圣考,
冀有大作为。
卿何弃圣贤,
浪图功名欤”
闻之起抉袂,
昴然作声对:
“任吏以选贤,
为国平波澜。
吏为百姓师,
德才须堪宪。
选吏倘如此,
社稷欲何之”
使君色愠怒,
拂衣去不顾。
阿母闻此言,
稀嘘长太息。
挥手令吾去,
惆怅不能已。
南山吏
新麦刚收尽,
秋播人未归。
汉吏沿村叫,
已把官粮催。
家家父老出,
箕畚完赋税。
吏至一户家,
数声无应答。
破门入庭院,
径至粮屯前。
回叱众皂隶,
顷刻搬运完。
家有女二八,
上前忙回话:
“无有长辈在,
唯有女看家。
但等父母归,
粮税不敢差。”
吏言声声厉,
向女吼如雷:
“汝父不在家,
分明逃粮税。
汝且跟吾去,
父来即汝归!”
言毕捉女臂,
拽往车厢里。
女惊惶恐叫,
喊声满村回。
众人苦哀告,
吏声严且威:
“暂将汝放归,
速唤汝父回。
此粮尚不足,
备齐速送归。
不见汝粮至,
自将枷锁备!”
驾车扬长去,
尘土飞如灰。
邻女惊魂散,
仰面尘埃里。
北山吏
唐王修禅业,
生灵诫勿伤。
官府出文榜,
禁捕山中狼。
年余草木长,
狼迹满山岗。
前夜至家园,
咬死猪和羊。
平明告府吏,
但云“不可伤”。
是夜狼复至,
爪门一夜狂。
再趋白府吏,
申饬勿惊忙:
“官家已知晓,
计议须从长。
且去等消息,
慎勿频频访。”
归家又遇狼,
退避无主张。
唯有弯弓射,
应声毙道旁。
官吏闻讯至,
绳索身上绑:
“戒汝勿伤狼,
竟敢目无上。
此事汝自取,
治罪无商量!”
前推后又搡,
解去赴公堂。
妻儿啼泪泣,
回顾暮色苍。
须臾狼若至,
何处将身藏。
乡下
沟壑望对岸,
山底有人烟。
旧屋覆青瓦,
新舍隐隐现。
巷中寂无声,
唯听犬吠传。
隔门问儿童,
答曰在田间。
田间妇翁老,
锄地薅草慢。
不见儿郎影,
告之下江南。
今年收成好,
多打粮数石。
饥寒虽无忧,
但愁无余钱。
有孙上学堂,
所费颇为难。
吾老力虽衰,
不敢松心弦。
劳作虽云苦,
胜似享余闲。
但求儿郎归,
解得眼前难。
但求天作美,
明年遂吾愿。
蒸食妇
路旁持筐妇,
蒸食满筐沿。
冉冉热气腾,
盈盈香味散。
白皙酥且软,
入口醇带甜。
行人皆曰好,
每每用作餐。
相问颇有得,
妇云不堪言。
蒸食寻常见,
为之复且繁。
晚来先入酵,
温热最为严。
夜夜三四起,
唯恐酵味变。
鸡鸣起和面,
团毕霞满天。
醒好理做形,
再醒方膨松。
不觉日过午,
笼屉上锅蒸。
熟来装满筐,
夕阳映天红。
持筐至路旁,
行人皆归忙。
家家晚餐时,
犹自苦张望。
夜来归至家,
华灯早已上。
一日复一日,
碌碌且忙忙。
他人节假闲,
不敢有奢望。
春日尘扑面,
夏至蚊虫痒。
秋来雨浸身,
冬寒骨难抗。
硬茧起素手,
糙肤满臂走。
眉宇挂苍桑,
青丝早成霜。
春头至岁末,
聊以敷饥肠。
更无有余钱,
衣着冶艳香。
上前更相问,
何不更它业。
谢君为筹谋,
怅然有心伤。
公婆年事高,
丈夫病在床。
赖之以养生,
不敢离厅堂。
置业无余财,
那得业它方。
所喜儿渐长,
为学尚勤奋。
有此为倚托,
虽苦心亦慰。
但愿此事久,
助儿学业长。
光耀吾门庭,
憔悴又何妨。
听妇喁喁言,
神情不悲苦。
感其自强事,
和泪为之著。
师道叹
一日遇先生,
殷勤为探问:
“吾儿赵家璧,
先生颇知否”
先生不暇思,
出语怨忿忿:
“汝郎性玩劣,
读书甚无心。
口诵辞章句,
神随鸿鹄飞。
无端戏同窗,
屡屡违戒规。
孺子不堪造,
不如速归去!”
闻言心惊讶,
相揖谢先生:
“吾郎女儿身,
懦弱温且顺。
平素行无违,
默默不求闻。
迥异先生述,
得无识错否”
先生语欲塞,
诘诘词振振:
“学童数合百,
安得尽识之
但得识汝郎,
良谋正在兹。
学堂吾所授,
皆有所保留。
若欲尽通晓,
须从蹊径求。
吾家有私塾,
授业公学外。
学堂数十人,
籍此脱颖秀。
令郎倘有意,
前程可无忧。
公学题吾拟,
卷亦吾所批。
必著令儿郎,
遂愿登前第。
然得有此效,
束修不能少。
计时以论价,
计价以授道。
各行其所宜,
岂不俱欢笑。”
闻之色沮然,
莫名诧纷纷。
可叹世风渐,
学堂亦不免。
授生解惑人,
操守如皂染。
忍将公学事,
窃作求富方。
师道行将远,
国事何以长。
思之不能禁,
举目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