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三回 杨坚称帝建隋代 苏威杨素大兴城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6-23 18:44:18 字数:5443
第五十三回杨坚称帝建隋代苏威杨素大兴城
南朝(公元420年一公元589年),北朝(公元404年一公元589年)。
公元580年12月,杨坚被封为相国,晋爵为隋王。公元581年(大定元年)二月,杨坚便踢开时年只有9岁的周静帝,自立为帝。
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一公元604年)
隋文帝杨坚出生于公元541年,弘农华阴人。据说东汉杨震是他的远祖。父亲杨忠,原是北魏武川镇军人,应属拓跋鲜卑,至少是鲜卑化的汉人。杨忠跟随宇文泰进入关中,成为西魏最早受封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进爵隋国公。杨坚承袭了父亲爵位,娶拓跋鲜卑大贵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为妻。他的女儿杨丽华又是北周宣帝宇文餐的皇后。杨坚与北周鲜卑贵族的联襟,增强了他在北周政权中的地位,官做到大前疑(宰相),位尊望重。北周宣帝去世后,5岁的儿子宇文阐即位,为北周静帝。杨坚入宫辅政,任左大丞相,都察内外诸军事,操纵军事政治大权,杀戮宗室诸王,镇压反抗势力。公元580年,杨坚自称隋王,次年禅代帝位,改国号为隋,为隋文帝,改元开皇,都长安(后迁新建的大兴城)。杨坚建国号为隋,本是袭父亲随国公的“随”,后因厌恶中间的“辶”(走的意思),恐怕随字带“走”,不吉利,就去掉中间的“辶”,改为“隋”,象征升平安定。
隋文帝教训太子杨勇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帝王好奢侈而能保持长久的。你当太子,应该首先懂得节俭。”他身体力行,勤于政事,俭于自奉。每天一早,他便上朝理政,直到过午还不知疲倦;乘车外出途中,遇到有人上书,便亲自停下来过问。在生活上,他规定从皇帝到后宫宫人,服饰器用务求节俭。宫人的衣服脏了,都要洗过再穿,乘舆上的东西破了,修补之后再用。为了提倡节俭,形成风气他还从法律上规定,对挥霍无度者,严惩不容。由于独孤皇后好妒忌,要求宫妃穿戴朴素,不许过分美饰,也在客观上推进了节俭之风的形成。据说有一次,隋文帝身患痢疾,配止痢药,需用一两胡粉,整个宫中都找不到。
公元594年(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隋文帝知道后,派人去灾区视察,见老百姓吃的是豆粉拌糠,心里十分不安。他就拿着老百姓吃的食品,给群臣看,痛哭流滋责备自己无德,表示今后膳食从简,不吃酒肉。他还亲自领饥民到洛阳找饭吃,下令卫士不准驱迫民人;遇见扶老携幼的人群,自己引兵躲开,好言安抚;道路难走的地方,他就让左右扶助挑担的人。
隋文帝即位后,在中央机构方面,废除了北周效法《周礼》的六官制,将汉、魏、晋、南北朝各代的中央官职,做了一次大综合,建立了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一是内史省。这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长官称内史令;二是门下省。这是审议机构,负责执行全国的政令,长官称尚书令,副长官称仆射。这种三省分权制度,可以避免因丞相权力过大,而夺取皇位的危险,从而巩固和加强了皇权。所谓六部,是指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六部制度从隋朝起,直到清末基本没变。
在地方组织方面,隋文帝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简化,裁减了大批官吏,改变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节省了经费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在精减机构的同时,隋文帝又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州、县的佐官要三年一换,不得重任,也不许用本地民,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隋文帝称帝后,则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度,实行州、县荐举人才的制度。公元587年(开皇七年)1月,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选举贡士3人。选举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开始,是设秀才、明经两科,后又增设进士科,即有考试的办法选取进士。公元590年(开皇十年),隋文帝对府兵制作了改革,规定军人及其家属都隶属于州县,与一般农民一样,也可按均田的办法分得土地。经过这次改革,兵士及其家属都编为民户,有了固定的州县居处,可以从事生产;兵士仍保留军籍,属于军府统领。这样,便把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
在府兵的建制上,隋朝设立十二卫,即:左右诩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侯卫等;每个卫设置大将军,为府兵最高将领,统一在皇帝的领导下;各卫下设统军府,军府是府兵的基层组织。
公元581年9月,即他即位的第一年,便宣布废除前代的枭首、车裂、孥戮、连坐、宫等残酷刑罚,同时责成高颖、杨素、郑译和裴政等修订新的刑律。新律规定:除了反叛罪,一律不用族刑。他还把刑罚分为死、流、徙、杖、笞5种。其中死刑只分绞、斩;流刑分1000里至2000里;徙刑分1年、1年半、2年、2年半、3年;杖刑分为60、70、80、90、100;笞刑分为10、20、30、40、50。公元584年(开皇三年)12月,隋文帝因听到刑部反映,每年断狱数多到1万件,认为犯罪人数增多,主要是因刑律太严,条条太多。于是,他令苏威、牛弘等人更定新律,删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徙、杖罪1000多条,使新律只存500条,简明扼要。
隋文帝于开皇初年,曾经三次诏令,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解决部分农民土地问题。他规定:受露田,一夫80亩,一妇40亩,露田在人死后交给国家;另外,还授桑田或麻田20亩,称永业田。可传给子孙。规定:凡年满18岁的为丁,负担租调力役;60岁的为老年,免除租调力役。租调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计算,丁男一床,纳租粟3石。调,视桑田和麻田而有所不同,桑田调绢1匹(4丈)、绵3两;麻田调布1端(6丈),麻3斤。在力役方面,每丁每年服役,规定:成丁,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每年服役日期由1个月减为20天,调绢由1匹减为2丈。隋文帝便从583年(开皇三年)开始,下令各地大建谷仓。当时谷仓有:今河南浚县的黎阳仓,偃师县北的河阳仓,三门峡市门西旧陕县的常平仓,华阴县的广通仓(后改为永丰仓)等。隋炀帝重建东都洛阳后,又在洛阳附近建洛口仓和回洛仓,并在洛阳城内修建子罗、含嘉两个仓。这些粮食规模很大。如河南巩县的洛口仓,城周围20里,内穿3000窖;洛阳城内的子罗仓,储粮20万石。上面这些仓库究竟积多少粮食物资,谁也估算不出来。据《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中记载,隋朝末年“整个天下储备的粮食物资,可以供给五六十年用”。
公元588年(开皇八年)10月,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统军南下,兵分八路攻陈。杨广从六合出发,杨俊从襄阳出发,荆州刺史王世积从蕲出发,庐州总管韩擒虎从庐江出发,吴州部管贺若弼从瓜州进攻京口(今镇江市),青州总管燕荣率水军从海上进攻南沙(今江苏常熟西北)。各路大军汇集浩荡,共有将帅90员,兵士518000人。首尾不到4月,就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建康。陈后主及其宫妃被俘获,陈朝即告灭亡。从此,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由隋文帝统一了。
身兼五职的隋朝重臣苏威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父亲是西魏名臣苏绰。苏威5岁丧父,后袭爵美阳县公,深受北周大家宰宇文护的器重,以女儿给嫁他。苏威却隐居山寺,以读书为乐,多次借口有疾拒不接受官职。后来杨坚做了北周宰相,在高颖荐举下,召苏威交谈,十分赏识。但苏威听说杨坚有禅代称帝的念头,便逃遁乡里。杨坚建隋后,征拜苏威为太子太保,并让他兼纳言(宰相)、民部尚书要职。当初,苏威父亲在西魏,曾以国用不足,征收重税,但又不安地叹息道:“今定税收,好似拉开弓弦,绝非平时法度,以后有谁能松弛它呢?”苏威一直铭记在心。这时上奏隋文帝,请求减轻赋税。他与高须参掌朝政期间,节俭爱民,天子感动。他执法公允,力谏文帝不要随意杀人。文帝称赞说:“公能如此,我没有忧虑了。”让他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当时有人上表,认为苏威兼任五职,表明他不能举贤。文帝却说:“苏威不逢我,谁能重视他的建言;我不得苏威,哪能行其道。”
公元592年,国子博士何妥与苏威之子苏夔在朝议时,各持己见,朝臣因受苏威威名的影响,多数倾向苏夔的主张。于是何妥上书,攻击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等人结为朋党。文帝大怒,一度罢免苏威官职。以后文帝醒悟,认为苏威有德,被人所误,官复原职。苏威曾奉诏巡抚江南,走遍五岭,还出使突厥,与结和亲。当文帝病重,太子到洛阳时,苏威受命留守长安,总管军国大事。
炀帝即位后,苏威曾极力劝谏,减轻劳役。还曾征讨吐谷浑。以后苏威与子夔和孙儇三人同时镇抚关中。公元616年,当反隋的起义军遍及各地时,炀帝向侍臣询问起义军情况。宇文述隐瞒真情,回答说;“盗贼寥寥,不足为虑。”苏威却如实回答道:“以前贼据长白山,现在近在荥阳、氾水。”炀帝很不高兴。到端午节,百官为炀帝奉献礼品,大都是珍玩宝器。而苏威只献上《尚书》,借此讽谏。炀帝又向苏威询问讨伐高丽之事,苏威回答说,赦免造反的群盗,高丽就可讨平。惹恼了炀帝,被罢为民。隋亡后,苏威先后投归李密、王世充,最后归唐,病死于家。
杨素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少有大志,不拘细节,得到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的赏识。他的父亲杨敷在与北齐作战一时阵亡,未获朝廷恩赏,于是他再三为父申诉。北周武帝大怒,命左右将他斩首,他抗言道:“臣事无道天子,死是分内的事。”皇帝赞赏他的胆识和直言不讳,追赠杨敷为大将军,并重用杨素。后来攻伐北齐时,杨素亲率父亲部下作先锋,每战必捷,功封成安县公。北周宰相杨坚也很器重杨素,派任汴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荥州刺史宇文胄叛乱,盘踞武牢(河南虎牢)。杨坚又拜杨素为大将军,指挥军队平叛,升任徐州总管。不久,杨坚取代北周做了皇帝,又加封杨素上柱国,拜御史大夫。
杨素早就图谋伐陈,他曾任信州(巴东郡)总管,居永安(巴陵),督造战舰。最大的叫“五牙”,高百余尺,起楼五层,可容战士800人。稍小的叫黄龙,可乘百人。公元588年,杨坚任命杨素为行军元帅,协助杨广统帅51万隋军,大举伐陈。他亲率黄龙9000艘,由三峡而下,舟护蔽江,旌甲曜日。巴陵以东,无人敢挡,杨素直下汉口,功拜荆州总管,又升内史令(宰相)。后来,江南豪强反叛,形势险峻。杨素以行军总管出兵讨伐,经过激战,稳定了江南局面。
599年,突厥大举进犯,杨素又奉命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远征。他改变以往骑兵居内的战术,以骑兵打头阵,奋勇出击,击败突厥10万大军。以后杨素出任云州道行军元帅,再次击败突厥。迫使突厥远遁。
杨素治军严整,凡违犯军令,怯阵败退的,都立即处斩,毫不宽假,如有微功,也记录在案,予以奖赏。将士每次莫不抱必死之心。因此,战无不胜,杨素也赢得了名将的美誉。
随着杨素威望的提高,杨氏族人都晋升尚书列卿。他的儿子虽无汗马功劳,也位至柱国、刺史。亲戚故吏。遍布全国。杨素还广置资产,田宅不可胜数。他在长安和洛阳建造华丽宏大僮宅第,几乎与皇宫相似,僮仆妓妾数千,是隋朝第一流大贵族。
隋大兴城
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动乱之后,把城设西安龙首原的北侧,龙首原的南侧地形开阔高爽,从南山引水方便,因此在开皇二年下诏修建一座新的都城。开皇三年三月,隋文帝迁入新都,由于隋文帝在北周时曾为大兴郡公,所以这时他就把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大兴城的建设是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完全按照预先的总体设计主持施工的。宇文恺是一位干分杰出的建筑设计家,他把城市平面布局规划得十分规整。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
外郭城形状近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周长35、5公里。南、东、西三面各开三门,北面二门,都在宫城西侧。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条东西向街道和11条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了排列规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为界,西侧相互对称。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为55坊,朱雀街东因为在城东南角被曲江池占去了一坊地,所以比街西少了一坊,只有54坊。此外,在朱雀街东西两侧还各用两坊地面积修筑了东市和西市,是两大集中商业贸易区。坊市四面有围墙,通过固定的坊市门出入。实际上每个坊都是一个被圈起来的居住区。宫城是皇帝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内部分为三大部分。中间供皇帝寝居临朝,东面是皇太子寝居的东宫,西面是普通宫女居住的掖庭宫。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大院。除个别部门有特殊情况外,几乎全部政府机构都集中在这里。此外,祖庙和社樱坛也按照“左祖右社”的传统习惯分别设置在皇城南垣内的东西两侧。
为了解决宫廷和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园林绿化用水,宇文恺在大兴城中还设计了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和曲江池水几条水渠,流贯外郭城、皇城、宫城和城北的禁苑。曲江池本来是一处天然水泊,秦汉时即已辟为游赏胜地,宇文恺进一步疏凿整治,使其占去整个城内地势最高的东南隅的一坊地,一方面作为水库,调剂城内供水,一方面也为城市开辟了一块风景区,并在这里修建了离宫别馆,以供帝王权幸们游赏。
公元604年(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病重。太子杨广秘密给杨素写了个条子,问他一旦文帝驾崩,即位该注意哪些事情。由于宫人错把杨素的回信送给了隋文帝,使文帝感到,自己还没有死,太子就准备即位,便勃然大怒,马上让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严起草诏书,要废掉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和杨素知道后立即策划,假造文帝的住室,宣布戒严,禁止任何人出入;而后,又把文帝的身边人统统赶了出去;接着,杨广指使心腹张衡入宫,乘机刺杀隋文帝,随着“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文帝一命呜呼,终年64岁。不久,杨广又杀死他的哥哥杨勇,登上了大隋皇帝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