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十三回 陕北画石长安城 黄巾起义吕戏蝉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6-12 16:29:48 字数:7033
第四十三回陕北画石长安城黄巾起义吕戏蝉
东汉画像石
东汉贵族、官僚、地主,常在墓室或祠堂的平面石板上采用浮雕、线刻的形式,刻绘出各种图象,叫“画像石”。我国山东、四川、陕北等地的东汉墓葬或祠堂中都曾发现这种装饰性的画像石。
1953年以来,陕北绥德、米脂一带,先后出土了几百块东汉画像石,在省博物馆就陈列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30多种,年代大约为1世纪左右。绥德、米脂在秦、西汉时属上郡,在东汉时部分地区属西河郡,是当时的重镇,文化比较发达。
出土的汉墓画像石,都是就地取材,采用陕北青石板加工制成。工艺以阳刻减地为最多,阴刻线条画像石为数不多。
陕北东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大致分为:(1)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画像。如有“二牛抬杠”画像和一牛拉犁,一人扶犁,一人在后边播种画象,也有拾粪画象;还有“谷物图”、“收割图”和“放牧图”,图中谷棵茁壮,穗子丰硕下垂,农夫手持镰刀收割,牧人扬鞭驱赶群牛马羊,以及宰杀牛羊、烤羊肉串、吊水、烧火煮饭,情景逼真,充分显示出陕北高原的农民和牧人劳动生活场面和特点。(2)表现上层社会生活情景的画象。如统治阶级的出行、狩猎、饮宴和楼阁建筑的画图,还有观赏击剑、角力、蹴踘、跳丸、投壶、六博、舞乐百戏的活动场景。(3)表现神话传说的画象,有西王母、伏羲、女蜗、玉兔、日中金乌(三足乌)、后羿射日、羽人神仲等神话故事。还有的墓门上刻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形象,表示四方之神。
这批东汉画像石,工艺纯熟,风格质朴;画面生动,堪称东汉艺术的瑰宝,充分体现了无名匠工的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这些画象石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史料,对研究汉代的农牧劳动、衣冠制度、音乐舞蹈、车舆马具、建筑艺术、神话传说及民间的习俗等有重要价值。现存米脂县真武庙(李自成行庙)内的一块巨大画像石,在国内数一数二,是罕见的珍品。
汉长安城
汉都长安遗址,位于今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
长安作为两汉王朝的京都是汉高祖刘邦接受了娄敬一张良建议才初步营建的。长安的名称起源很早,原是秦咸阳郊外一个乡村的名字。秦始皇弟成峤曾封为长安君。司马迁说:“长安故咸阳也。”就是说长安本是咸阳的一部分。刘邦在这里先建宫殿,公元前198年长乐、未央宫建成。惠帝刘盈又三次征发长安附近600里内男女及诸侯王和列侯徒隶建筑城墙。由于城墙建于长乐、未央二宫以后,北面又靠近渭水,所以城的走向大受限制,除东城墙为直线外,南、西、北城都有多处曲折,西北角向东北斜行。这种不规则正方形,南呈南斗形,北象北斗状,因而人称为“斗城”。现在经过实测,汉长安四面城墙总长约2.57万米,合汉代65里,与史书记载相符,全城总面积36平方公里。城墙全属板筑,夯土墙,层次清晰,坚固异常,高约12米以上,上宽12-16米,超过《三输黄图》所载数字。今残垣犹存,蜿蜒起伏,若断若续,有的残壁保留有10米高。
城墙四周各有3座城门,共有城门12座。每座城门各有3个门洞,宽约6米。其中4座城门与皇宫衔接,8座与城内干道相通,城内有“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九市、十六桥”。大街宽45米左右,每条大街有道路3条,可容12辆车并行,中为皇帝专行驰道,连皇太子也不敢横过,两边道路才许臣民行走。路旁植槐、榆、杨、柏,林木茂盛,蔽日成荫。
城内中、南部为宫殿、官署和高官显贵的居住区,约占全城面积的2/3以上。长乐宫在东南,是在秦的兴乐宫基础上修葺而成的,周回20余里,由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组成。刘邦在此朝见大臣,以后供太后居住,现已荡然无存。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隅,由萧何督造,有台殿43座。萧何有“重威”思想,为了树立皇帝尊严,煞费苦心。其中以正殿前殿为最雄伟,建于地势最高的龙首原之上,东西50丈,高35丈,殿上饰以金玉,门、窗、柱、栏、椽、柱石、殿阶都经过精雕彩绘,庄严华丽,气势磅礴,雄伟异常。连刘邦也觉得过分了。西汉重要朝会,都在此举行。地处我国内陆,四季温差很大,夏日的酷暑和冬天的严寒,未央宫中有两座比较特殊的宫殿,用来适应冬夏两季的专门需要。温室殿是冬天避寒的暖殿,殿内用椒泥涂壁,并且在墙上围挂有文绣的壁毯,地上也铺着厨宾产的毛织地毯,还摆设着火齐宝石制作的屏风,垂挂着鸿雁羽毛织成的帐慢,整个屋子几乎是被毛织物包裹了起来,这自然会有很好的保温效果。与温室殿相反,用于消夏的是清凉殿,又名延清室。它的陈设是以玉石之类的清凉之物为主。如以画石为床、紫琉璃为帐。
除了帝王处理朝政和寝居燕游的场所之外,未央宫中还有两个专门藏书的地方,一个叫石渠阁,一个叫天禄阁,里面收藏着刘邦入关后收缴的秦朝旧藏图书典籍和其他图书,是一处皇家图书馆。到了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在未央宫的北面增修了高祖草创其制的北宫,另外又修建了桂宫,在长乐宫北面兴建了明光宫。这些宫室也都是一组建筑群,范围虽然不及长乐、未央二宫,但也都很大,如桂宫和北宫都是周40余里。这样一来,长安城垣之内,就大半都为宫室占去了,剩下的其他一般生活区只有很小一部分。由于城内狭促难容,汉武帝还在城西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把城市建设扩展到了城垣之外。新建的建章宫比高踞龙首原上的未央宫还要高大雄伟,正门西南,以玉石装砌,号称“玉壁门”,也叫闾阖,意指“天门”。入内为金碧辉煌的玉堂殿,台级为玉石砌成,屋顶竖立黄金涂饰的铜凤凰,下置转枢,随风若翔。其西侧为唐中殿,能容纳万人。还有专为陈列异域奉献之奇珍异宝的奇华殿。宫内建太液池,池中有“瀛洲、蓬莱、方丈”三山,象征东海中的天仙胜境。又有金石雕凿的鱼龙、奇禽、异兽。武帝还在长乐宫以北
修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又增修北宫。各宫间都有复道相连。未央与建章二宫有跨越城垣的飞阁,供皇帝贵族往来。
当时长安城中有闾里160处,布局严整。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的东部和西部,共有9个市场,6市在道西,3市在道东。开市时,“人不得顾,车不得旋”,可见繁荣隆盛的情景了。城内有户8.08万,人口约在50万左右。
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奢欲,武帝还扩建了皇家狩猎花园上林苑(原在城西及西南郊),北自渭河,南及秦岭,东抵蓝田,西达周至,周回400余里,苑中栽植各种奇花异木,名果鲜品,并饲养走兽奇禽,供皇帝游幸和猎取。又在苑内开凿昆明池(今长安县斗门镇东南),方圆40里,池中戈船、楼船可往返游弋。池中还建有巍峨壮丽的豫章台(昆明台)。池中放了一条巨大的石雕鲸鱼。1972年当地农民挖出过一条长1丈多的石鱼,圆锥形,平头锐尾,很可能就是那条“鲸”。
这座都城,自西汉以后,宫室屋宇大都毁于兵火,特别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董卓部将抢掠焚烧长安,造成空前浩劫。城内居民或死或逃,几年之间,“无复人迹”。以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小朝庭虽在这里建都,但远非昔日荣昌盛的景象可比。隋唐都长安,已迁至东南新址。汉长安城只是作为历史遗址而存在。解放后,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成为游览名胜之地,供人们凭吊和学者研究。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尖锐的对立地位。
东汉自和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由外戚、宦官轮番把持朝政。政治日趋腐朽。灵帝刘宏公然在西园卖官鬻爵。州郡官职有时一月轮换几次,官吏到任后,就聚敛搜括。自安帝以后,朝廷长期对羌族用兵,耗费军饷四百多亿,这一沉重负担又全部落到农民头上。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以致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严重局面。大批农民四处流亡,饿殍遍野,连京师洛阳也是死者相枕于路。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被迫奋起反抗。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其中,如安帝时青州张伯路领导的流民起义,波及沿海九郡;顺帝时广陵张婴领导的起义军一万多人,活动于徐、扬一带达十几年之久;桓帝时太山公孙举领导起义军,在青、兖、徐三州作战,给官军以沉重打击。在南方和西北,还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族的联合起义。不少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称“皇帝”、“黑帝”、“无上将军”、“真人”等,或建年号,或置百官,或则利用宗教为组织形式。此伏彼起,日益频繁。当时民间曾流行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184),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为道教一支,奉黄帝、老子为教祖。张角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熹平五年(176),司徒杨赐曾上书灵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免酿成后患。可见太平道已引起统治阶级严重注意。以后张角加紧部署起义,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鼓舞农民起来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
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太平道大方马元义多次往来京师,物色宦官封胥、徐奉等为内应。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张角命令马元义调动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集中,约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张角弟子唐周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洛阳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杀的达千余人。灵帝随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张角等起义领袖。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三十六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灵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进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营镇守洛阳,在洛阳附近增置八关都尉。又派遣皇甫嵩、卢植等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并解除党锢,赦免党人,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见魏武帝曹操)、孙坚、刘备(见汉昭烈帝刘备)等。
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统治阶级因而诬称之为“蚁贼”。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扫荡豪强地主坞堡,取得了很大胜利。张曼成率领的南阳黄巾攻克郡城,杀太守褚贡。波才率领的颍川黄巾打败右中郎将朱,并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围困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汝南黄巾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巨鹿附近的农民俘虏了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张角率领冀州黄巾攻下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中郎将卢植引兵反扑,未能得逞。灵帝改派东中郎将董卓进攻张角,同样遭到失败。与此同时,在黄巾军的鼓舞下,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他们有的打着黄巾军的旗帜,有的自立名号。如汉中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张修领导的起义,被统治阶级诬称为“米贼”。在冀州一带,分散的农民军更是不可胜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武陵蛮等少数族也纷纷起义,同汉族人民共同汇合成反抗封建统治的洪流。
黄巾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弱点,如起义军各自为战,未能协调配合;人数虽多,却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使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各地豪强地主利用宗族关系,组织地主武装与起义农民为敌,也增加了黄巾军的许多困难。东汉王朝为了确保京城洛阳的安全,首先进攻颍川黄巾。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被皇甫嵩乘夜纵火偷袭,曹操又协同进攻,使数万起义农民惨遭屠杀。陈国、汝南和东郡的黄巾军也相继失败。之后朱领兵进攻南阳黄巾军。双方争夺宛城,战斗十分激烈,黄巾军三次失而复得,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但由于未能主动出击,丧失许多有利战机,加以首领韩忠动摇,使宛城终于失守。突围的黄巾军向精山(今河南南阳北)转移,被官军追击,大部牺牲。冀州黄巾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当年十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张梁阵亡。三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五万多人壮烈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戮尸。张宝也随即兵败于下曲阳而阵亡,十余万黄巾军被杀害。
张角为首的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中平五年,黄巾余部郭大等在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聚众起义,攻打太原、河东等郡。同年,青、徐黄巾余部再起;益州马相领导农民起义,也自号黄巾,旬月之间,攻破广汉,巴郡、犍为数郡,杀益州刺史郗俭。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战斗力也很强。他们长期在青、徐、兖、冀四州流动作战,给当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和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后来青州黄巾虽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但徐和、司马俱和管承领导的黄巾军仍分别在济南、乐安、长广等地活动。济南黄巾一直坚持到建安十二年(207),还攻杀了济南王刘。冀州的农民军有博陵张牛角,常山褚飞燕(张燕)以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部。这些名号大都反映了起义首领的某些特点。他们经常活动在常山、赵国、中山、上党、河内一带,多者两三万人,少者六七千人。后来张燕联络各支农民军,众至百万,号黑山军。东汉朝廷无法用武力清剿。于是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以图瓦解起义军。曹操平定冀州时,张燕率众投降。余部在此之前也先后为曹操和袁绍所镇压。
黄巾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从灵帝中平元年到献帝建安中叶,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英勇斗争。黄巾起义事先经过长期准备,组织比较严密。它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显著的进步。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他们先后都被残酷镇压。但是,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董卓之乱与长安覆灭
东汉镇压了黄巾农民起义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公元189年,灵帝逝世,少帝刘辩继位,大权操在何太后及大将军何进的手里。何进杀了宦官赛硕,进一步图谋清除长期左右政局的宦官势力,密召并州牧董卓入京。不料宦官张让、段珪等先发制人,杀死何进,接着中军校尉袁绍等率禁军反攻,大杀宦官,老少长幼被杀达2000多人,东汉宦官专权的局面宣告结束。就在这时,董卓领兵抵达洛阳。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桃(甘肃眠县)豪族。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由于参与镇压西羌起义和黄巾起义拥有不少羌汉兵力,升为并州牧(山西)。董卓怀有野心,驻军河东,坐以待变。恰巧接到何进密召,正中下怀。他乘乱进京,拥兵擅权,尽揽朝政,胁迫太后,废少帝辩,立陈留王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他自称相国,专横跋息,纵放兵士劫掠财物,残杀无辜,盗取皇帝陵墓,废五株钱,另铸小钱,致使物价上涨,米价一石竟达数万文。各地诸侯推袁绍为盟主,群起讨伐董卓。190年,关东联军从三面包围洛阳,董卓下令放火焚烧洛阳宫庙、官府,扶汉献帝西迁长安,同时强迫洛阳200里之内的人民数百万西迁。
董卓抵长安,自封太师,重用兄弟子侄和董氏家族。又在眉县建坞(今陕西眉县东),号称“万岁坞”。眉坞城墙高原与长安相当,内存粮食可供30年吃用。他自夸地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就守此城也可终其天年。”董卓残忍成性,一次设宴请客,当场惨杀北地降人几百人,或割掉舌头,或斩断手脚,或挖掉眼睛,或放进油锅。赴宴的人个个战栗不止,连手中的筷子都失落了,而董卓却饮食自若。将军中如有言语失常的,立即就地正法。关中大族,往往以叛逆罪遭杀害,冤死的以千计。百姓嗽嗽,道路以目。
司徒王允联络以勇武著称的董卓部将吕布,密谋诛杀董卓。192年吕布派同郡骑都尉等,领亲兵十多人,乔扮卫士守卫北掖门。董卓马惊,畏惧不行,打算返还,吕布极力劝进。行至掖门时,卫士执戟刺杀。董卓臂部受伤,大叫“吕布安在?”布亮出诏书说:“有诏讨贼!”。董卓被杀,陈尸街衙,家族尽灭。长安城内顿时一片欢腾,士女出卖自己的珠玉、衣物,置办酒肉,相互庆贺。董卓死后,在眉坞搜出藏金达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绸缎奇玩堆积如山。这些都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但董卓部将李榷、郭汜等以复仇为名,攻入长安,杀王允,赶走吕布,纵兵劫掠屠杀,焚烧长安
吕布戏貂蝉的故事发生于东汉末期,已被演义、改编为众多文学、影视作品。汉朝末年,奸臣当道,太师董卓专横残暴,独揽大权,久怀篡逆之心,其义子吕布骁勇非常,使董卓如虎添翼,越发肆无忌惮。一日,董卓宴请百官,席间吕布赶来,出示了朝臣司宣张温致袁术的密信。董卓大怒,命令吕布当场处决了司宣张温,文武百官人人心惊胆战,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他回到府中闷闷不乐,有心要除去董卓,但又无计可施。心中烦闷之际,他深夜来到了后花园,听到园中有呜咽哭泣之声。王允闻声寻去,见是府中歌姬貂蝉。貂蝉年方十八,色艺双绝,能歌善舞。她深明大义,愿舍身救国。王允一见大喜,决定收认貂蝉为义女,并定下连环计,引诱董卓、吕布父子来上钩。王允赠吕布金冠一顶。吕布心中大喜,特意登门前来致谢。王允设宴招待吕布,席间命貂蝉出堂敬酒。吕布一见貂蝉,即神魂飘荡,不能自持。王允看到此种情景,当下同意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并约定日期送吕府完婚。王允又宴请董卓,命貂蝉率众舞女献舞,貂蝉的绝代风华和翩翩舞姿,令董卓如醉如痴。董卓赞叹不已,称貂蝉为仙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