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十二回 班超经营西域好 关中经学蔡侯纸

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十二回 班超经营西域好 关中经学蔡侯纸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6-12 12:40:47      字数:7674

  第四十二回班超经营西域好关中经学蔡侯纸
  
  班超经营西域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陕西咸阳东北),是著名学者班彪的小儿子。从小博览群书,有口辩之才。班彪死后,家境衰落。班超随哥哥班固迁居京都洛阳,常受官家雇佣抄写文书,奉养母亲,生活清苦。一次投笔叹息地说:“大丈夫无它志,也当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域,争取封侯,怎能长久地抄抄写写呢?”
  直到41岁,他才得到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机会。大将军窦固奉命出击北匈奴,班超毅然投笔从戎.被任命为假司马(代理司马),随军出征。他随窦固直抵哈密,赶走匈奴,控制西域北道诸国,表现出色。窦固非常赏识他,上报朝廷,派遣他出使西域南道诸国。班超率36人,首先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鄯善王广开始礼仪周备,招待殷勤,但几天后骤然冷淡。班超察觉定有北匈奴使者抵达,致使鄯善王犹豫不决。于是责问侍奉人员,果不出所料。班超遂召集随行部众密议,他以“不入虎穴,焉虎子”的精神鼓励大家,当夜对北匈奴使者驻地发动袭击。适逢大风骤起,班超派人顺风纵火,前后击鼓呐喊。班超身先士卒,在格斗中亲杀3人,最后全歼匈奴使者100多人。消息传开,一国惊惧,鄯善王看到班超所表现的国威,心悦诚服地归属东汉。汉明帝闻讯升迁班超为军司马。其时,于闻王刚攻下莎车(今新疆莎车),称霸南道诸国,又有北匈奴使者监护。于是班超直抵于阗(今新疆和田)。他用计杀掉反汉的神巫,以在都善的威名迫使于阂王广德下令诛杀北匈奴使者,归顺东汉。
  公元74年春,班超再抵疏勒(今新疆喀什)。这时疏勒王亲匈奴。于是班超果决地废疏勒王,立亲汉的疏勒贵族为新王,并亲自坐镇疏勒,以控制南道诸国。从此,西域南北两道均被打通。东汉恢复了西域都护,派陈睦驻乌垒城(新疆轮台)。
  公元75年,明帝去世,北匈奴乘机反攻,并挑动西域诸国反叛。焉耆(今新疆焉耆)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及2000汉兵。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也发兵攻击疏勒,班超孤立。新即位的章帝无力增派援兵,下诏调班超回国。他奉命启程时,疏勒举国挽留。行经于阗,王侯以下都号淘痛哭,再三哀求:“汉使如同父母,绝不能走。”死死抱住马腿不肯松手。班超深受感动,决心不顾安危,以大无畏的精神重反疏勒,身处绝域,孤军奋战。这时,疏勒两城已陷入龟兹之手。班超团结疏勒民众,捕斩反叛势力,稳定了疏勒局势。
  此后,班超得到东汉政府增派的1800人的武装,以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军事斗争,控制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诸国,并攻破姑墨、焉耆。在险恶的形势中力挽狂澜,苦心经营西域。公元91年他因功升为西域都护,驻守龟兹它乾城(新疆拜城东南)。到94年他成功地使西域50余国全部内附,因功封定远侯。97年他还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到达波斯湾。这是中国使节到达此地的最早一次。
  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得了严重的疾病,思念故土,上疏天子,恳求返归。他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02年他奉召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就病逝了,终年71岁。
  继班超之后任西域都护的是戊己校尉任尚。任尚曾向班超求教,超告诫说:“水清养不住大鱼,为政太苛细难以团结下属,要宽松简易,抓大事就可以了。”但任尚不以为然。结果不过数年就激起西域叛乱。以后东汉安帝时再派班超之子班勇出使西域,收拾局面。
  班勇,字宜僚,是超的第三子,从小随父在西域长大,颇具父亲的遗风,智勇双全。西域反叛后,十多年间,朝廷没有在西域设置官吏。当时公卿多主张关闭玉门关,放弃西域。班勇上书安帝,力主恢复敦煌郡营兵,遣派西域长史屯驻楼兰,以争夺西域。东汉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出屯柳中(吐鲁番东南鲁克沁),次年进驻楼兰。此后,班勇与北匈奴在西域展开斗争,终使西域重又归附东汉政府。
  班超、班勇父子毕生经营西域,不仅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促进民族的友好团结,维护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凌云壮志和丰功伟绩彪柄青史,激励着历代中原志士献身边睡,报效国家。
  
  东汉党人领袖“三君”之一的窦武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出身仕宦世家,是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玄孙,与窦固、窦宪同族。青少年时代,以习经著称,名闻关西。后来桓帝娶窦武长女为皇后,他由郎中升越骑校尉,封槐里侯,不久拜为城门校尉。在任职期间,重视选拔名士,洁身自好,不受赠礼贿赂,所得宫廷赏赐,都散发给太学诸生,还经常向贫民施舍粮米。对家族子孙,管教甚严。侄儿窦绍,任虎贲中郎将,为人放荡奢侈,窦武多次劝戒,毫无觉悟,于是上书请求免除绍职,并自责训导不严之过,愿先受处分。从此以后,窦绍循规蹈矩,不再有违犯法纪的举动。
  那时,东汉已处末世,政治极度腐败,大权操纵在宦官之手,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侵夺民户,垄断仕途,使儒生上进无门。于是太学生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展开反宦官斗争。形成“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的清议之风。著名的司隶校尉李膺等正直的官僚,对作恶多端的宦官党羽进行严厉惩治。遂引起宦官集团的嫉恨。公元166年,在宦官的唆使下,诬陷李膺及太学生朋比为奸,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李膺等200余人下狱。这时,身为外戚的窦武与宦官矛盾加剧,同情党人遭遇,上书桓帝,请求赦免党人,他甚至以辞职、交还印绶相要挟。朝廷迫子舆论和窦武的压力,才不得不把党人释放了,但却明令宣布不许党人作官,“禁锢终身”。
  灵帝刘宏继位,窦武以立帝有功,封为大将军,闻喜侯,子、侄都加官进爵。太傅陈蕃和窦武共同在朝堂谋议国事。陈蕃要窦武立即除掉窃弄国家权柄的宦官曹节、王甫等人,认为“今不诛节等,后必难图”。窦武十分赞成。即刻重用得力助手,被废黝的名士李膺、杜密等被禁锢的名士都相继进入朝廷,一时天下雄俊,闻风而起,莫不乐于效力。168年5月借出现日食之机,陈蕃再次劝告窦武,要他“斥罢宦官,以塞天变”。窦武奉告太后说:“从前宦官不过是看门守户,供人使唤的奴才,而今却让他们执掌朝政,子弟遍布天下,贪秽残暴,百姓不安。正由于此,应一律诛杀和废除,以定人心。”太后主张只诛戮罪刑昭著的数人,尽管窦武一再请杀曹节等首恶,而太后一直犹豫不决。到八月间,窦武、陈蕃决心行动,逮捕审问狡猾的长乐尚书郑飒(音立),供出曹节、王甫的大量罪行。窦武以为据此足以治他们之罪,于是拟就惩办的名单上奏,自己却离宫回府。
  就在这个当儿,上奏竟为宦官朱禹盗走,机密泄露,朱禹借机煽动宦官反对窦武。他们捏造罪名,诬陷陈蕃、窦武谋反、要废皇帝。曹节夜见灵帝,逼令下诏,向反宦官的势力发起反扑。立即劫持太后,夺取大印,连夜派人收捕窦武等人。武等拒不接受诏书,驰走步兵营,与侄窦绍一起参加战斗,召集北军几千人。宦官王甫也率虎贲、羽林战士约千余人出屯朱雀门,黎明与窦武军对阵。王甫令军士喊话说:“窦武反叛朝廷,先降者有赏!”军营一向畏惧宦官,一时军心动摇,不少人归服了王甫。自天亮到早饭时,兵士几乎跑光了。窦武和他的侄儿绍逃走,最后终于自杀,首级悬于洛阳都亭。
  经过这次事变,窦武等人的宗族、宾客、姻亲都遭诛戮。家属发配日南,太后移居云台。从此宦官更加肆无忌惮,再度大捕党人,李膺等100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等一律免官禁锢。形成比前更大的第二次“党锢之祸”,时间持续十多年,到黄巾起义暴发后,才宣布赦免。
  
  正直不阿的李固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他不务虚名,不炫耀自己,在太学学习期间,不让同窗知道他是司徒李郃的儿子,密入官府看望父母。青年时代,已有盛名,曾被荐举孝廉、茂才,他都婉言谢绝。
  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为外戚、宦官所把持,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出身士大夫的知识分子,普遍对政局不满,有的洁身自好,隐匿山林,有的针贬时政,公然与腐朽邪恶进行斗争。李固不赞同逃避现实。顺帝永建年间,江夏黄琼受诏赴京辅政,行至纶氏(今河南登封),心中畏惧,称疾不前。李固一向仰慕黄琼,写信劝他挺身而出济世救民,不要坐失时机。黄琼接受劝告,进京赴任。公元133年发生大地震,顺帝特下诏令,征询意见,公卿推举李固对策。他纵论形势,借机直言极谏,指出当世的弊政是由于“爵位尊显,专总政柄”的结果。他提出“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权重”。顺帝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任命为议郎。但不久就遭到宦官的诬陷,贬官为广汉(今四川广汉县)雒令。在赴任途中,弃印回家。
  冲帝以后,李固升为太尉,围绕立帝问题他同专权的外戚梁冀展开激烈斗争。
  冲帝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李固主张立年长能亲自处理政务的清河王刘蒜做皇帝。梁冀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坚持要立年仅8岁的乐安王刘攒,这就是质帝。但质帝聪明懂事,知道梁冀骄横,曾说梁冀:“此跋扈将军也”。结果被梁冀害死。李固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给梁冀写信,表示立帝是“至忧至重”,关系“国之兴衰”的大事。梁冀召开有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参加的大会进行讨论。李固等再次提出清河王刘蒜理应继帝位,梁冀则拟立妹夫蠡吾侯刘志为帝。双方争持不下,梁冀恼羞成怒,气势汹汹大骂。胡广、赵戒等慑于梁冀的淫威,莫不畏缩,而李固毫不妥协,坚持原议,结果被诬下狱。经过众人力争,李固得到赦免。出狱时,街巷一片欢腾,齐呼万岁。梁冀震恐,于是罗织罪名,于147年杀害了李固。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捕死于狱中。小儿子燮变名改姓流落徐州。后来梁冀垮台被诛,李燮重返乡里,惟恐再遭祸害,便杜绝亲友,讳言梁氏是非,只有“引咎而已”,与其父的正直不阿判若两人。
  
  清正廉直的杨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身官僚书香世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典,有“关西孔子杨伯起”的美誉。他长期离居他乡,教授生徒20多年,每遇州县召请出仕,都借病推辞。自己靠种田供养母亲。学生中有人帮他下种,他便拔掉禾苗以示拒绝。
  杨震愈老志气愈坚,50岁才开始做州郡官吏。后经大将军邓骘的荐辟,举为茂才(秀才),升任荆州刺史,再调东莱郡做太守。东莱在今山东东部,杨震赴任途中经昌邑(今山东兖州金乡县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原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一位门生。王密于夜间拜见老师,奉赠黄金十斤。杨震断然拒收,还严肃地说:“我知你,而你却不知我,这是何故?”密以为老师怕人知道,恳切地解释说:“晚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气愤地表示:“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收起他的黄金。
  杨震一向过着俭朴的生活。每天吃素食,出门靠步行。老朋友劝他应为儿孙打算,多置产业。他不肯,说:“我要让后世知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后代,以现在的家产留给他们,不是已经很丰厚了吗?”
  杨震后来代理过司徒、太尉等要职,仍然清廉正直。他曾上疏弹劫安帝乳母王圣勾结官吏扰乱朝政的罪行,还拒绝外戚耿宝和阎显荐用私人的请托。结果遭到官宦外戚的嫉恨,群起低毁、被收夺太尉印缓。杨震从此杜门谢客。但这些邪恶势力不肯罢休,又肆意进行诬陷,被赶出京城,遣返本郡。行至洛阳城西几阳亭,他悲愤地向儿子、门人诀别说:“死是士人的本分,我只恨不能诛杀奸臣,禁绝坏人,还有何面目再活在人世!”遂服毒自杀,时年70多岁。当灵枢西运至陕县时,停棺道旁,沿途见者莫不垂泪流涕。直到顺帝即位,他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遂改葬华阴潼亭(今潼关西北)。
  
  不畏权贵的乐恢、何敞
  乐恢与何敞,都以性情孤傲,愤世嫉俗,抗争贵戚而名盛一时。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父亲曾做县吏,由于得罪县令被官府收捕,即将处斩。这时,恢只11岁,爬伏在寺院门前,求神庇佑,昼夜号泣。县令得知后,怕引起非议,不得把乐恢的父亲释放了。
  恢喜爱儒家经典,老师焦永赴任河东太守,他跟随至任所,闭门精心读书,从不与人交往。后来焦永犯法,弟子大都受到株连,唯独乐恢例外。他性情鲠直,凡不合己意的人,虽位尊爵显,也绝不与之联系,如外戚窦宪弟夏阳侯瑰,慕名欲与他交友,遭到拒绝。后来征召拜为议郎,不久,升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君王调、洛阳令李阜都结交外戚窦宪,买置田产,行为不轨。乐恢上书弹勃,毫不隐讳。因此,纵放骄横的窦宪兄弟对乐恢十分不满。乐恢妻子劝恢说:“过去人都知道容身避害,你又何苦以言招祸呢?”恢叹息地说:“我怎能忍心做一个只吃饭不干事的朝廷官吏。”于是不顾个人得失,继续上疏指斥外戚弄权。但是窦太后把持朝政,和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乐恢的上疏也只好置诸高阁了,他本人也被罢官回归乡里。郡官吏察承窦宪旨意,加紧迫害,乐恢不受其辱,服毒自杀。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为人性情孤傲,不拘私情。每次朝廷召请,都借口有病谢绝。章帝元和年间,在太尉李由府内任职。不久,章帝去世,外戚窦氏专权。骄横奢侈,所得赏赐每每超过限度,致使库藏空虚。何敞建议太尉李由“率先归还天子赏赐,上陈政治得失,奏请王侯返归封域,取消苑囿禁令,节省可有可无的开支,用以账济贫穷。”但李由没有采纳。
  后来何敞做了侍御史。其时窦宪正大举攻击匈奴。皇帝诏令为窦宪及他的弟弟窦笃、窦景同时建造豪华府第。何敞认为应该停止这一“弥街绝里”的浩大工程,专心致力北方的战争,以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于是犯颜上奏,但没有引起重视,被搁置一边。
  敞任尚书后,再次上书揭发外戚窦宪、窦笃、窦景把持大权、奢侈过度、诛戮无卒、肆意悠行的罪恶,与之进行斗争,结果遭窦宪兄弟的嫉恨,被贬出京。在汝南太守任上动员人民修理鲖阳旧渠,开垦土地3万多顷,甚有德政。
  
  东汉关中经学家
  东汉时,关中杜林、贾逵、马融、李育、赵岐等人,都是著名的经学家。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受名师的教诲,学识渊博,当时人称“通儒”。王莽败亡后,杜林和弟弟杜成都流落河西。隗嚣慕名要任用他,被他谢绝,从此受到隗嚣的监视。公元30年,杜林借弟弟成去世,请求迁丧东归。隗嚣放他走后又返悔,暗中派刺客谋杀。刺客于半道上见杜林推着丧车,为他的情义所感动,不忍加害。杜林返回关中后,光武帝刘秀非常器重他,征召为侍御史。京师士大夫都钦佩他的广见博闻。是当代有名的古文学家,十分珍视漆书,使之得以广泛传播。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他的九世祖是汉初名儒贾谊。曾祖贾光从洛阳西迁关中平陵。父亲贾徽对古文经很有研究、贾逵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年幼时就进入太学,喜欢发问。他是“问事不休贾长头”。到了弱冠之年,他已能全文背诵《左氏传》及《五经》。章帝时,诏令贾逵在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授《古文尚书》、《左氏传》等,为两汉经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春秋左氏解诂》、《周礼解诂》、《国语解诂》等百余万言。可惜原本已佚,清代马国翰有辑本传世。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从关西名儒挚恂学习,博通经典载籍。挚恂赏识马融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安帝永初年间,大将军邓骘听闻马融名声,召他做舍人。马融拒不接受。后来他浪迹凉州,因羌人扰边,米价腾贵,无法生活,不得已应邓骘召请。公元110年调校书郎,赴东观典校秘书。他曾作赋讽谏辅政的邓氏,因此10年不得升调,并遭到排斥打击,无奈辞官返归乡里。邓太后逝世后,安帝亲政,又召马融还郎署讲经。此后任郎中、议郎,又出任武都及南郡太守等职,最后再返洛阳东观,专心著述。他先后注《周易》、《毛诗》、《三礼》、《尚书》、《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等经书,还打算为《左氏春秋》作注,因已有贾逵、郑众注,二注各具特色,遂著《三传异同说》。他教授的弟子在千人以上,汉末经学大师郑玄、卢植都是他的门徒。
  马融喜好弹琴、吹笛,又任性不拘细节,常坐高堂,拉上绛色纱帐,前边教生徒,后边设女乐。魏晋玄学的清谈家破除礼教的风气,实由他肇其端。马融著述大多佚失,明人收集有《马季长集》。清人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的《汉学堂丛书》内也有辑录。
  
  李育,字元春,扶风.漆(今陕西邠县)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专心致志,博览书传,闻名太学。同郡班固甚为器重。州郡慕名召请,他总是借病辞谢。常避居外地授徒,门生数百人。他广泛涉猎古籍,曾读《左氏传》,非常欣赏书中文采,但认为不合圣人深意,遂作《难左氏义》四十一章。章帝建初年间,举方正,任议郎,后拜为博士。公元79年章帝诏令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李育坚持今文经立场,与古文经派贾逵论辩激烈,各持己见。他俩都有充分的理论和证据,称得上是少有的通儒。
  赵岐,字颁卿,京兆长陵人。初名嘉,因出生于御史台(祖父曾任御史),故字台卿,后因避难,始改字颁卿。岐年少时,已熟读经书,娶扶风名儒马融的侄女为妻。赵岐以马融投靠外戚豪家,鄙视不愿相见。他曾担任过州郡官吏,廉洁鲠直。中年患重病,卧床达7年之久。他向当政者献求贤策,以广泛重用人才,但没有采纳。以后因抨击宦官当政,遭嫉恨。158年,宦官唐衡兄唐玹做了京兆尹,赵岐惧大祸临头,与从子戬出逃。他的其他宗族全遭惨杀。赵岐隐姓埋名,在北海市卖饼。安丘青年孙篙慧眼识人,把赵岐藏于复壁之中,长达数年之久。宦官唐衡死后,赵岐才得赦免。但灵帝时。他又遭党锢之祸。201年去世,活了90多岁。死前曾遗言子孙说:“我死时,墓中铺沙作床,摆竹席,穿白衣,散发就寝,盖上单被,当日下葬,立即掩埋。”赵岐一生著述甚多,唯《孟子章句》、《三辅决录》流传,《孟子章句》收入《十三经注疏》。
  
  从西汉古纸到东汉“蔡侯纸”
  造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纸是由东汉和帝时中常侍蔡伦所造。然而考古发掘资料却告诉我们,西汉时已经有了造纸技术。
  1957年5月,在西安坝桥发现西汉前期墓葬内铜镜下面垫薄古纸残片,称“灞桥纸”;1978年12月,在扶风中颜村西汉宣帝年间的墓葬中也发现有古纸,称为“中颜纸”。坝桥纸和颜纸的原料都是麻类植物纤维,前者颜色泛黄,结构松弛,纸面粗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它可能是沤过的纺织品的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纤维的堆积物,放在铜镜下作衬垫用,在潮湿的地下受压而形成片状,不能以纸定论。)中颜纸呈乳黄色,具有一定的坚韧耐折性,色泽较好,和1974年在甘肃居延发现的古纸十分近似,纸面厚薄不匀,质地粗糙松弛。这种纸虽然还无法作书写材料,但已能说明关中地区可能是造纸技术的最早发祥地。
  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负责制造御用器物。鉴于简牍笨重、缣帛昂贵,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作原料,改进造纸方法,终于创制出一种质量较高以用于书写的纸。105年蔡伦上奏和帝,受到赞赏,从此推广全国。蔡伦在安帝时封侯,所以人们叫他发明的纸为“蔡侯纸”。
  尽管目前蔡侯纸还缺乏实物证明,但能作为奉献的贡品,并颁发天下,可见这种纸的质量一定比西汉古纸有重大提高。1974年甘肃武威出土了早滩坡纸。据分析,也是麻类植物纤维纸,纤维组织细腻,结合紧密,平滑度、匀度都较好,和现代一般机制原稿纸相当,完全可以用来书写文字。其时代晚于蔡侯纸几十年,或者这种纸就是蔡伦改进后被推广使用的一种纸张。这一实物的出土,足证蔡伦是把原始纸的制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虽为江南人,但陕西汉中洋县建有蔡侯墓,这既反映了陕西人对他的敬仰,也表明他造纸的功绩与陕西的关系。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