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自序 第一回 蓝田猿人衍生息 半坡遗址显村落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08 11:09:41 字数:5859
自序
为什么我要写100万字的《三秦演义》?
因为三秦历史悠久,黄帝葬地。三秦,即陕西省,简称陕或秦,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省会是西安。因在陕州(现为河南省陕县)以西,故称陕西。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区,属于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陕西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约80万年前,在陕西境内出现了蓝田人。著名景点有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华山,古汉台,褒斜栈道,黄帝陵。人口3748万(2007年),面积205,800平方千米,气候条件为北温带、亚热带。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陕西的境内的秦岭被亲切的称谓父亲山,渭河和汉江共为母亲河。而朱鹮因为其分布地被称为陕西的省鸟。陕西从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称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又因为西安是26朝或政权的都城。历史上以西安为都城、陪都、临时政权中心的共有26个。分别是:西周、秦国(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后的大秦帝国)、西汉、新(莽)、汉刘玄更始帝、赤眉军刘盆子、东汉(建武二年汉光武帝刘秀以长安为西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西燕(鲜卑人慕容冲在长安阿城称帝)、后秦、夏(夏赫连勃勃占领常安两年,并即皇帝位,后改常安为南台,即陪都)、北魏(孝武帝)、西魏、北周、隋、前唐、大周、后唐、大齐(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大顺(李自成改西安府为西京,在明秦王府称帝)、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到达西安住行宫,处理政务一年多)、民国(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议,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直至民国三十四年,才宣布撤销西京为陪都,历时13年之久)。
所以,我花十年时间来写这本书。
第一回 蓝田猿人衍生息半坡遗址显村落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约80万年前,在陕西境内出现了蓝田人。\'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
陕西远古文化遗址的分布陕西位于黄河中游,气候温和,膏壤千里,自古就有原始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今陕西的关中、碑南和卿匕,都有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的足迹,这些古人类是陕西最早的主人。蓝田县发现的“蓝田人”,早于北京人,晚于元谋人,是陕西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目前,在陕西东起华县、西到宝鸡,几乎整个关中范围内,有二十几处地点都出土了与蓝田人时代相同的旧石器,说明蓝田人的足迹已遍及关中,在这块肥田沃土上劳动、生息、繁衍,把人类的历史推向前进。
几十万年过去了,中国原始人类进入智人时代。大荔县发现的“大荔人”,晚于北京人,早于丁村人、马坝人和长阳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智人,距今已有二十万年的历史。处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原始人类,距今约二、三十万年前至一、二万年前。同时期的遗迹、遗物在横山石乌机、榆林鱼河堡、绥德油坊头、韩城禹门口、大荔沙苑、、汉中;南郑等地均有发现。
距今约一、二万年前,我国的母系氏族制度完全确立,到六、七千年左右进入繁荣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在陕西境内星罗棋布,渭河流域尤为稠密。现已发掘的有西乡李家村、安康郭家湾、洋县土地庙、商县紫荆、渭南北刘、史家、临渔白家、姜寨、西安半坡、华阴横阵、华县老官台、元君庙、长武下孟村、宝鸡斗鸡台、北首岭等遗址。半坡和姜寨遗址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陕西境内的原始村落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陕北、关中、陕南的无定河、渭河写汉江流域,其中以渭河流域最为密集,仅沣河下游两岸七公里地段内,就有八处村落遗址。现发掘的遗址有西安淬西客省庄、西安十里铺米家崖、华阴横阵、凤县郭家湾、神木石命、岐山双庵、临潼康家等。其中以临潼的康家遗址是陕西境内迄今发现最完整的父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遗址。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故名。陕西龙山文化可能就是西周奴隶社会文化的始祖。
蓝田猿人,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在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人类下颌骨化石;1964年在公王岭发掘出土人类头骨化石,1965~1966年在大规模发掘中,发现石制品及动物化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王岭遗址位于灞河左岸最高一级阶地,其下部为堆积很厚的古老砾石层,上面堆积着厚约30米的红色砂质粘土(“红色土”),人类头骨化石就埋藏在红色土层的下部,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对含化石层进行古地磁年代测定,其结果从距今75万年到115万年,各说不一。尽管年代测定数据尚不统一,但仍可认为公王岭地点是迄今为止中国长江以北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公王岭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颞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还有一颗左上第二臼齿,经鉴定属同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壁极厚,眉脊粗壮,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脊,并明显向外侧延伸,额骨非常低平,脑量估计为780毫升,显示了蓝田猿人有明显的原始性。
陈家窝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埋藏在灞河右岸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50~65万年,相当于北京猿人文化早期陈家窝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属一老年女性个体从总的形态上看,与北京猿人接近。
蓝田猿人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不多。在公王岭含人类化石的红色土层中发掘石器共13件,其中直刃刮削器1件,石片4件,石核7件,有使用痕迹的石片1片,若加上周围地区中更新世地层中出土和采集的共200余件。这些石制品由于地层相当,制作技术差别不大,目前暂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猿人的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及石球。石器制作粗糙原始,其中“三棱大尖状器”与华北地区的西侯度、河、丁村等遗址出土的相似。另外,在公王岭化石层里还发现几处灰烬和炭屑。
公王岭出土的动物化石有42种,其中多数属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中华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斑鹿等;还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还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等。这说明公王岭附近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陈家窝出土的动物化石有14种,为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常见的动物群,缺少南方的动物种,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异,或许说明其间当地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979年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修建了纪念亭和文物陈列室,成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
大荔猿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故命名为“大荔人”,发现的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50万年。遗址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粗壮,眉脊发达,前额后倾,带有明显的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顶骨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状,鼻骨窄长,眼眶近乎方形,虽然颧骨较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脑容量达1120毫升,这些特点又比北京猿人进步。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已发现石制品800多件,主要是形体较小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与雕刻器等。还有古菱齿象、三门马与犀牛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发现。大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约二十万年前,“大荔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春秋战国时期因大荔戎族在此筑城立号而得县名,历代为郡、州、府治,曾为关中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称“三辅重镇”。
姜寨遗址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县文化馆合作,由巩启明等主持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该遗址仰韶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类型为前3690年。遗址最上层,还有少量的陕西龙山文化遗存。姜寨发掘的主要收获是: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1972年至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临潼城北1公里处的姜寨遗址上进行了8年11次大规模的发掘、普探工作。
现已查明姜寨遗址占地20000余平方米,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通过对遗址、实物的技术鉴定,说明居住在这里的原始先民相对稳定、年代久远,至少延续了两个阶段,即仰韶文化时期的四个阶段(包括半坡早期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时期。这两个时期从时间上推算,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面对一张密密麻麻的姜寨遗址平面图,仿佛走进了古老的母系氏族村落。这里是一片莽莽原始森林,潼河、临河自南向北涛涛奔流,在临潼城北相交汇合。在这南可狩猎、取木,北可种养、捕捞的优越环境里,居住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过着男捕女捞、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母系氏族村落。这个村落要比发掘的西安半坡遗址大10倍,早500年至1000年左右,是发现新石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氏族村落。
康家遗址康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北,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遗址。遗址区发现房址300余座,东西成行,南北成排,多为东北一西南方向,个别为东西方向。单个房址为半地穴式,圆角长方形,有的平面呈内外双室的“吕”字型、“凸”字型。房内白灰地面,多设有灶,灶坑内有1~2件陶器。墓葬为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曲肢和俯身。另发现陶窑、窖穴和灰坑等遗迹。出土有陶、石、骨、角等类遗物近万件。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器形中尖底器,三足器多。康家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聚落布局清晰的客省庄文化遗址,是剖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遗址。
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
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1954年挖掘发现。该遗址向我们揭示了6000多年前的农业文明,展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的生活图景。6000多年前,半坡人已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
在半坡村的周围,原始人砍倒灌木丛,放火烧光枝蔓,把头年留下的谷穗搓碎后撒播到泥土里。学会种植后,半坡人的生活质量大为改进,他们不再像早期原始人那样饥一顿饱一顿了。
半坡人学会了制造工具的技艺,除用石器外,他们还发明了一些新武器,已知道制造和使用弓箭,开始采用陷阱、网等捕独行其是方式,因此常常抓到活蹦乱跳的猎物。半坡人开始驯养动物,从而有了更好的食物和助手。
半坡人学会了搓麻绳,并将其织成粗布,从而找到了更好的御寒物品。
半坡村遗址中有个陶场,还出土了很多陶器,说明他们对制陶已经很熟悉。
他们能说出复杂的句子,心里有了数字的概念。他们还会唱歌、跳舞、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