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小北京演义>吉春《小北京演义》第七回 汉武夏阳挟荔宫 司马父子显才华

吉春《小北京演义》第七回 汉武夏阳挟荔宫 司马父子显才华

作品名称:小北京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4-07 11:18:29      字数:8485

  汉代夏阳第七章
  
  春风与夏雨站在司马迁词东边“夏阳挟荔宫”废墟。
  春风:《韩城市志》“第二章建置沿革”载: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汉武帝巡视夏阳时在这儿建造行宫。
  汉武帝在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冬十月,“行自夏阳,东幸汾阳。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阳睢上。”据《韩城县志》记载:汉武帝得灵芝草于芝川,便将芝川镇改为灵芝镇,将陶渠水改为芝水。
  汉武帝在芝川建造了行宫。这已为出土文物所证实。“夏阳挟荔宫”遗址,在今韩城市芝川镇南边的土台上,距司马迁祠东南约二百米。这一土台,东西南北各约三百米。经1964年局部发掘,得方砖一块,上刻“夏阳挟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十二个阳纹篆字。以后,又在该遗址发现上述十二字方砖残块和各种瓦当多件,如:“与天地无极”、“千秋万岁”、“宫”字瓦当等。1980年文物普查时,还拣得残砖一块,上刻“夏阳宫”三个阳文篆字。
  公元前105年(元封四年),汉武帝“自代而还,幸河东,春三月,祠后土”。这一次汉武帝“赦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赐三县及杨氏皆无出今年租赋”。免了夏阳死刑犯和全县租赋。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汉武帝“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在“十二月”“祠后土”。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汉武帝在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公元前100年(天汉元年)三月,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
  汉武帝先后六次来夏阳(韩城),司马迁父子都是跟随左右的。韩城民众得到了实惠,自然高兴了。
  夏雨:我看过《韩城文艺》1981年2期刊登《夏阳挟荔宫》一文,内边说:“韩城县南二十里汉太史司马祠东南约二百米处,有一高台,东西、南北各约三百米,这就是汉武帝的行宫挟荔宫遗址。《武帝本纪》载:元鼎四年,汉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阳。挟荔宫是武帝东幸时在夏阳住宿之所。1964年作过一次局部发掘,得方砖一块,上有‘夏阳挟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十二个阳纹纂字。近几年我们在该遗址又发现上述十二字方砖残块和各种瓦当多件,如‘与天无极’、‘千秋万岁’、‘宫’字瓦当等。1980年文物普查时,拣得残转一块,上有‘夏阳宫’三个阳纹纂字。”又据《韩城县续志丹阳观碑记》:汉武帝时得灵芝草于芝川,将芝川镇改名灵芝镇,将陶渠水改名芝水。
  春风:当年,汉武帝的车驾随从数百人先巡幸雍(今陕西凤翔县南),那里筑有五帝祠。自公元前一三三年(汉武帝元光二年)冬十月(这时历法仍以十月为岁首),武帝首次出巡至雍,祭祀五帝,此后十年间,他忙于加强内部统治和对北方匈奴的防御和反攻,一直再未出巡过,直至公元前一二二年和前一二一年(汉武帝元狩元年和元狩二年)的冬十月,才又两次出巡至雍,举行五帝的祭典。此番武帝出巡郡县,依旧是先到雍祭祀五帝,然后折向东北,前往祭祀后土祠。后土祠建于公元前一一六年(汉武帝元鼎元年)得宝鼎的地方,这地方在山西汾水入黄河处的南面之汾阴县,隔河与左冯翊夏阳县相对,所以浩浩荡荡的宫廷车队先奔夏阳城,汉武帝下榻在新建的挟荔宫。
  夏雨:挟荔宫地处梁山脚下的韩奕坡,东临黄河,北靠夏阳城,芝水从宫前流过,好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之地!武帝的龙辇来至宫门前停下,他与匈奴单于的姐姐银花公主同车共载。
  武帝下车后眺望奔腾不息的黄河感慨万千地说:“这夏阳真乃灵秀之地,难怪春秋战国时期,秦、晋、魏三国会拼死在这里争夺。”
  春风:汉武帝来夏阳的第二天,接见了左冯翊郡和夏阳县的主要官员。百姓听讲皇帝驾到,纷纷赶来挟荔宫前,欲一睹天子的风采。挟荔宫外,人声若潮,惊动了正在召见两级官员的汉武帝,当他获悉是万民百姓欲见龙颜时,心中大喜,整冠拂袖,步出宫门,向百姓招手致意。百姓一见英武威风的汉武帝,“扑通”一声,跪倒一片,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正当这时,一位老人挤上前来,跪在汉武帝面前,双手献上一棵鲜活硕大的灵芝说:“野民毛锁,代表夏阳百姓敬献一株灵芝草,吃了可延年益寿,祝吾皇寿比南山!”
  汉武帝感动得热泪盈眶,忙接过灵芝,赏玩不已,命司马谈记录在册,然后递给司马迁妥善保管。当武帝得知这株灵芝产于陶渠水畔时,欣喜万分地说:“夏阳少梁镇更名为灵芝镇,将陶渠水改名为芝川,白衣庵改名为芝秀庵。朕念毛老翁一片忠心,赏纹银一千两。”
  毛锁说:“我主万岁,野民敬献灵芝,非为赏银。野民心中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武帝说:“有话但讲无妨,寡人赐你无罪。”
  毛锁说:“夏阳连续两年干旱无雨,庄稼欠收,百姓日子难熬,求吾皇开恩,免去今年赋税。”
  夏阳遭灾,夏阳县令已呈过奏章,方才宫中与两级官员相会,也曾谈及此事,故武帝毫不犹疑地表示道:“好,就依毛老翁之请,今年免收夏阳赋税。”
  夏雨:宫廷人马来到了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太守没想到皇帝驾到,来不及供应,一急之下自杀了。
  春风:汉武帝依然望着西边的黄河和夏阳出神,朦胧的月色下,他是那样忧心忡忡,半天之后才说:“朕难以安寝啊!如今到处饥荒,民穷则盗贼起,盗贼起则国不宁,国不宁则社稷衰,爱卿可有令民富国强之良策?”
  司马迁向西一指说:“微臣青少年时曾耕牧于河山之阳,对民之疾苦略知一二。《周书》上说:农不耕,则缺粮;工不做,则无器;商不行,则无货;矿不采,则铜、铁、煤俱匮;粮食、器具、财货皆缺,山泽资源则无从开采矣。这四件事系民之衣食住行的来源,来源大则富,来源小则贫。富与贫,非因他人夺取和给予,而是智者富,笨者贫。”
  武帝听得津津有味,示意司马迁继续说下去。
  司马迁接着说道:“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这里盐碱涝洼,地薄人稀。太公便鼓励妇女纺织,织出精美之布帛;又开发渔盐之利,四方之民纷纷与齐交易。粮食并各种物资源源不绝运来齐国,故天下人多穿戴齐之顶冠、束带、衣服、鞋袜,东海和泰山一带之诸侯小国,无不恭敬朝拜齐国。”
  汉武帝急命司马迁将上述见解整理成奏章,批转全国施行。上述见解,后来司马迁写进了《史记?货殖列传》里。
  春风和夏雨来到高门原,考查司马迁的足迹。
  在华池村“司马书院”遗址,春风和夏雨仿佛听到当年司马迁的读书声:
  司马迁:爿羊羊坟首(母绵羊偌大的脑袋),三星在(曲笼里几点儿星光);人可以食(那些个有得吃的人),鲜可以饱(也少有填饱饥肠)。
  杨鼎文:好。再背《大东》第二段前四句。
  司马迁:小东大东远近的东方之邦,杼柚其空(织机上搜刮精光)。纠纠葛屦葛布丝带缠绑,可以履霜?穿起来不怕寒霜。
  杨鼎文:好,好!可见,用心记和不用心大不一样。这次全县统考,司马迁名列第一!
  弟子们鼓掌,投以羡慕的目光。
  杨鼎文:他名列第一,是他的古文学得好。现在,我念一下他写的七言古诗:
  书院设在华池村,
  风光清雅最宜人。
  不分穷富皆同窗,
  闭户诵读跳龙门。
  评卷先生讲,这首诗写得特别好,“皆同窗”、“跳龙门”是全诗的诗眼、警句、妙词。司马迁已被喻为“神童”了!?
  弟子们再次鼓掌。
  
  书院院落
  打扫过积雪的院落。书院门前,可见结冰的池塘。
  花花公子杜明,领着两三个人撞进司马书院。
  杜明站在院中大喊:司马迁!你出来!我要看看你到底是神童还是狗熊?
  正要下课,听见吵声,杨鼎文与众弟子从学堂来到院落。
  杨鼎文:你是何人?
  杜明:怎么,连我都不认识?我就是夏阳城杜家三公子,杜明!
  杨鼎文:噢,原来是夏阳才子。
  杜明:我算什么才子,比你们的神童还差十万八千里!
  杨鼎文:你想干什么?
  杜明:快让司马迁出来,我要见识见识!
  司马迁上前:我叫司马迁。
  杜明眼睛瞪得有鸡蛋大,绕司马迁看了一圈:你就是神童?我看你像个牧童!
  司马迁:你说得对,我在家常放牛羊哩!
  杜明:小兄弟,鄙人才疏学浅,有几个难题,领教于神童。
  司马迁:领教不敢当,请讲问题。
  杜明:天皇氏兄弟几人?年岁合计多大?
  杨鼎文为外孙司马迁捏了一把汗。
  司马迁屈指一算:兄弟12人,合18000岁。
  杜明:你再说人皇?
  司马迁:兄弟9人,合45600岁。
  杜明:炎帝姓哈?在位多少年?
  司马迁:姓姜,140岁。
  杜明:舜帝在位多少年?寿多少?
  司马迁:在位50年,寿100。
  众弟子拍手叫好:奇才!奇才!
  杜明虽然心内有几分佩服,但面子上仍装着不认输的架式。
  杜明:小兄弟,上边几个问题算你答对了,但也可能是碰对了。你再背一下《诗经》。
  司马迁:背哪首?
  杜明:就背《七月》前六行。
  司马迁: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授衣(九月人家寒衣分)。一之日发(冬月北风叫得尖),二之日栗烈(腊月寒气添),无衣可褐(粗布衣裳无一件),何以卒岁(怎样挨过年)!
  杜明:再背《伐檀》前五行。
  司马迁:坎坎代檀兮(叮叮咚咚来把檀树砍),置之河之干兮(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清纹儿象连环),不稼不穑(栽秧割稻你不管),胡取禾三百廛兮(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
  众弟子拍手。杨鼎文深知杜明是个“正事不足,邪事有余”的胡来货,怕他问个没完。
  杨鼎文:杜公子,你今天想咋?
  杜明:嘿嘿!不想咋,只是想比试一下。
  杨鼎文:好!那你和司马迁同时背《硕鼠》,看谁背的快?又一字不差?
  杜明:行!
  杨鼎文:输了怎么办?
  杜明:我要是输了,掏300两银子;神童输了,也要给我300两。
  杨鼎文:你输了如果屙软蛋怎么办?
  杜明:这么多人观看,我可对天发誓!
  杨鼎文:好!杜明、司马迁听着,背诵《硕鼠》开始!
  司马迁神态自若,象“口袋倒胡桃”一样背起《硕鼠》来:硕鼠硕鼠,无食我忝!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背得一字不错,一句未漏。这声音,犹如百鸟朝凤,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刚柔婉转都分出来了。
  而杜明,背了没一半,就颠三倒四,结结巴巴,背不下去了。
  众生沸然地喊:快背,快背!
  杜明越急越想不起词儿,头冒虚汗,真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儿钻进去,软瘫在地上。
  杨鼎文:杜明,你认输不认输?
  杜明:认输,认输!神童确实名不虚传,输300两银子值得!
  跟随杜明来的人,目睹了如此情景,觉得办学十分重要:杨老先生,恳请帮我们办个龙门书院吧?
  杨鼎文:有你们夏阳才子哩!
  司马迁笑了,激杜明:杜兄,办龙门书院,如果你肯出100两银子,小弟愿将所赢300两纹银全部捐献!
  杜明一跃而起:好好!还是神童慷慨!创办龙门书院,我甘愿再掏300两!
  众人拍手叫好,将司马迁、杜明抬了起来,抛了又抛……。司马迁被举得高高的,杜明被筛得低低的。
  程三:花公子,你再敢和我们神童比吗?
  杜明满身泥雪:不敢了,不敢了。
  
  春风和夏雨来到高门村,仿佛看见司马迁在耕地:
  西高门的一块空地里,周围田野一片麦苗青青。杨田农在手把手教司马迁犁地。杨清玉跟在后边打胡基(土圪嗒)。
  杨田农:迁儿,你看,犁地,就要手扶犁把鞭打牛,抬头挺胸望犁沟。
  司马迁:舅舅,让我单独试试。
  老犍牛挨了司马迁一鞭子,扬蹄往前一冲,铧尖冒出了地皮,犁倒了。站在后边的杨清玉,“噗哧”一笑。
  杨清玉:迁哥,你不会掌犁。
  司马迁脸儿红了:你也不会。
  杨田农喝住牲口,扶起犁:迁儿,你再来,不能猛打牛,只用鞭吓唬吓唬,关键是用劲扶好犁耙,不能使铧尖飘出地面,也不能太深。
  司马迁又犁地。牛不听使唤,一会儿扭东,一忽儿扭西,犁沟弯弯曲曲,深浅不匀。如此反复学犁地。
  杨田农:到地头转弯回头,要拉左手的撇绳,右手要将犁提起来。
  司马迁提犁转弯,头冒汗珠:舅舅,想不到这犁地还难哩!
  杨田农:不论什么事,要干好都不容易。做庄稼和念书一样,不下苦功夫不行!人常说“七十二行,庄稼为王”,别看这种庄稼是粗活,但也挺有学问,三十年学不好一个庄稼汉呢!摇耧、下籽、锄草、扬场,都是拗手活,不勤练就成不了把式!
  司马迁:把式?
  杨清玉:你连这都不懂,把式就是行家。
  司马迁:舅舅,你看我能不能成为把式?
  杨田农: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铁锥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呢!
  司马迁:我一定跟舅舅学务农,当一个种庄稼的把式。这样,我们家的农活我就能全包了,让母亲好好歇歇。
  杨春芝提筐棉籽来到田头,听后一笑:只要你有这份孝心就好,你妈就满足了。民以食为天,只要人有吃穿,丰衣足食,那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指望能过上好日子。
  杨田农将地耙平后,开始用耧开沟。司马迁牵牛。杨春芝下种。
  杨田农“喔”住了牲口:迁儿,你看,你把牛不牵好,掌耧的挣死也耧不端!要把牛牵好,得把牛鼻子上的铁环抓紧,眼往前瞅,脚踏犁沟,与牛同步而行。
  司马迁认真起来。
  
  麦田里
  绿色的麦田被风一吹,变成一片金浪,“算黄算割”鸟叫了,龙口夺食。
  杨田农跟在司马迁、杨清玉后边捆麦子:把麦茬割低点,不要掉麦穗!
  司马迁声音很小:今年麦子这么好,掉几穗怕啥?
  杨春芝:迁儿,你还没受过饿哩。
  司马迁向杨清玉做了个鬼脸。
  杨清玉:姑,迁哥说他不掉麦穗了!
  镜头移向沆水畔一块麦田。梁山顶有片云。
  杨田农:快割!一会有暴雨。
  司马迁边割边问:舅舅,你咋知道有暴雨?
  杨田农用镰把一指:你看那梁山顶,有了云。俗话说,“梁山戴了帽,大雨随后到。”
  杨清玉:爹,咋看风雨云?
  杨田农:云向东,一场空;云向南,雨绵绵;云向西,滑倒老婆淋死鸡;云向北,晒干糜子晒干麦。这些,你们都要记住。
  司马迁、杨清玉学着杨田农的腔调:云向东,一场空;云向南,雨绵绵……
  收麦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他们刚将麦捆背上场,乌云密布,几声炸雷,瓢泼大雨一倾而下。
  
  梁山嵬峰坡
  山坡上嫩草茵茵,一群羊争相啃草。司马迁与程三半躺在山梁上。
  程三口内含着一根白草:迁弟,你说我为什么笨?
  司马迁:其实,你并不笨,挺有心眼的。
  程三:那为什么我老是背不熟书,挨先生的板子?
  司马迁:那是你的心没有专在书本上。你捞鱼为什么比我捞的多?
  程三:我比你水性好,掌握了鱼儿的出没地点。
  司马迁:对,可见你的心专在捕鱼上,自然找窍门了。
  程三:噢,对,对。迁弟,你将来准备干什么?
  司马迁:和父亲一样,想当史官。
  程三:志气不小!
  司马迁:程哥,你准备干啥?
  程三:唉!肚子里没装下书(福),只好跟上牛尻子受苦了。
  司马迁:如果我将来得志了,也要将你拉在身边,一辈子不分开。
  程三:说话算数?
  司马迁:当然!
  程三:那咱们勾指头!
  司马迁:勾!
  两个人手指勾在一块。
  突然,羊群被冲散,一只灰狼刁了一只小山羊,小山羊发出哀叫。
  程三:迁弟,有狼,你从下边追,我从上边截!
  司马迁:好,快追!
  灰狼往山上跑。司马迁手执斧子,爬山在追。程三飞脚截在灰狼前面,用砍刀猛一抡,狼的后腿受伤,掉下小羊,逃之夭夭……
  
  夏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卒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谈“仁于建元、元封之间”,是个博学之士。
  司马谈的学问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天官于唐都”。天官也就是天文,责任是观测日月星辰。唐都是汉代有名的天文学专家,晚年还和司马迁一起制订《太初历》。其二,“受易于杨何”。杨何是汉代著名的《易》学研究者,《易》是儒家经典,讲阴阳吉凶。其三,“习道论于黄子”,也就是学习汉初黄生一派的道学思想理论。可知司马谈转益多师,出入于道家、儒家,又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在汉武帝时期做了太史令。太史令这一职务的官阶并不高,俸禄只有六百石。但司马谈很重视这一职任,认为这是继承祖先的事业,显示自己才能的极好机会,“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由于国家大事的决定常依赖于天象的观测,因之太史令经常做皇帝的参谋,得出入宫闱,参加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司马谈谨慎奉职,在任期间多次随从汉武帝出巡,并参加祭祀了土后祠、泰一祠,而且提出了许多建议,他又参加了泰山封禅的筹备工作。
  春风:司马谈入仕前,就在司马书院教书,因为他写《论六家之要旨》才入仕的。
  《论六家之要旨》,创造性地把战国以来的思想流派归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对这六家的精神要领、思想方式、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辩证的科学的分析。最后归结说,这六种学说的目的都是一致的,是为了治理天下,只是把握社会的角度有不同,有善于明察与不够明察的区别罢了。司马谈对道家思想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认为它综合有其他五家的精华,“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是治理天下最好最省力的学说。司马谈合理地吸收了道家的辩证思维方式,受了道家思想的很大影响。但他思想上儒家学说的烙印也是非常深刻的。他欣赏并力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他的目光注视着整个社会,又用头脑审视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司马谈认为汉朝兴起以后,海内一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君是明君,臣是忠臣,天下多有死义之士,这是一个值得歌颂的伟大时代。他认为自己身为太史令,有责任加以论载,反映这盛明之世。司马谈任太史令几十年,搜集、记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积极地准备完成一部史记,以偿还夙愿。但他仅仅完成了很少一部分,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后来由司马迁完成了这一伟大著作。
  春风夏雨站在“龙门寨”土岗。
  夏雨:司马迁十分自豪地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十岁诵古文”,充满了甜美的回忆。这“龙门寨”就是当年司马迁居住的地方!
  春风:是的。传说司马迁降生的那天,是汉景帝中元五年古历二月初八日,即公元前145年的古历二月八日。三月初八庆满月,司马家院子热闹非凡。龙门寨的四家邻居都来帮忙,高门村的家家户户都派人来贺,高门里的其他村庄也有许多人来庆贺。县令来了,里长来了,亲戚朋友都来了。夏阳县有名望的绅士、司马谈的岳父杨鼎文,不顾年迈,拄着拐杖也来了。宾客满座,凉肉、白酒,八碗招待。席间,程氏喜盈盈地抱出了小孙孙,后边跟着司马谈的妻子杨氏,请大伙起个好名字。这时,高朋离席,争相观看:那红绸褥子裹着个白胖婴儿,四四方方的脸蛋,前庭宽阔,圆溜溜的大眼睛,耳朵象月牙。人们用手指一逗腮脖,婴儿马上笑出两个酒窝窝。高门村的乡绅冀怀庆老人,人称老学究。他仔细端详了婴儿之后,对司马喜说道:“司马大人,我给娃起个名字。”司马喜连忙拱手道:“冀贤弟,请讲。”“那就献丑了,”冀乡绅一字一板地说,“你们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只因中断而暂时农作,将婴儿取名为‘迁’,表示升迁之意;字为‘子长’,望你们司马氏子孙后代繁衍旺盛。仁兄,众位,看这名字如何?”县令发话道:“这名字好,就叫司马迁,字子长。”众口称赞。
  夏雨:听说司马迁后裔是从这“龙门寨”迁居续村“同居寨”的?!
  春风:是呀!有“龙门寨”迁居续村“同居寨”碑文为证。走!咱们到徐村看看。
  春风、夏雨来到徐村,见了同增旺支书和同永令组长,观看了“汉太史遗祠”、“围墙碑记”、“司马迁真骨墓”。
  法王行宫石牌楼旁,“司马迁真骨墓”有墓碑:
                   史圣千秋碑记
  吾祖司马讳迁,诞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九岁前耕牧于河山之阳,二十而南游江淮,二十二仕为郎中,继任太史令,后改任中书令,穷毕生之心血著成三千年的中华通史--《史记》,被列为世界纪念之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之父。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因《报任安书》下狱而逝。族人恐有不测,密将尸骨葬于徐村老牛坡,植之以柏,建之以祠,墓碑圪立,清明节在此演唱“跑台子戏”,明曰迎神,实为祭祖。古柏、祭祠、墓碑皆毁于“文革”。吉春、徐兴海编著《司马迁与太史祠》一书所言“徐村司马迁真骨坟”,即指于此。岁次甲戍年初,村长同增旺率同、冯后裔村民将“真骨坟”砖砌为八卦墓,墓周植柏纪念。今重立墓碑,以正其名。
                         徐村村民委员会
                                   敬立
                         徐村司马迁研究小组
                           一九九四年清明节
  (注:此碑文由吉春、高志斌、同增旺三人拟定)
  司马迁研究小组组长同永令讲述:
                    跑台子戏
  徐村有些老年人,至今还记得该村坡上法王庙的北边,有一个坟,传说为司马迁的真骨墓。这个村每年在法王庙唱赛戏时,总在清明,而且唱的是跑台子戏。
  这种跑台子戏独一无二,其他地方不见。相传,同、冯两姓,为避官方耳目,每年清明节晚上,明是给法王庙唱迎神戏,实是为祖先司马迁唱上坟戏哩!所谓跑台子戏,就是人们正在村北法王庙看戏,忽然向村内的九郎庙跑去,唱戏的都不卸装,将所有道具都带走,不留一钉,唱生的常背唱旦的跑,跑的时间是清明节早晨黎明之前。为什么跑?据说有一年夜里,徐村正为司马迁唱上坟戏,突然京城的钦差直奔徐村而来,人们深恐官府发现真骨墓,遭受开棺抛尸之劫,于是就跑掉了。结果一问,是册封“史通子”的报喜官员,因此转祸为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化凶为吉、转悲为喜之事,将这独特风俗的跑台子戏一直传下来了。
  过去,跑台子戏是很兴盛的。同姓户的社家有清平、清太、清乐、清康四大唱社,加上冯姓的一个唱社,共五个唱社。五个唱社分两台演戏,西台戏要唱两天,东台戏唱三天。每年清明节晚上鸡叫时分,人们到法王庙上敬神,冯姓户的供桌放在中间,表示长门后裔,同姓户的供桌列在两旁,表示次门。庙里敬神,台上开戏。唱对台戏的时候,东台和西台往往相互窥视。开戏时,东台先开,西台紧盯后开。而往九郎庙跑的时候,西台先落,东台紧盯后落。落时,西台却不想让东台看出跑的样子。
  夏雨听了这有趣的传说,高兴地鼓起掌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