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传统存真去伪 享孤独乐从中来
作品名称:壹家洲 作者:黄沃若 发布时间:2013-05-06 23:41:12 字数:7854
第一节
壹妫在马立人的鼓励下,两年前参加了省里的大学自学考试,修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她慢慢对老子和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兴趣,并不完全来自那看来深奥甚至枯燥的文言文,而是面前这个活生生的马立人。她觉得,老子和孔子所讲的那些天下大道,立人之道,在他身上得到了相当集中的体现,使她在理解前贤的一些论断和格言时,能及时找到鲜活的例证加以诠释,使理解得以深化,而且她的心得有时连马立人也感到惊讶,甚至说出了自愧弗如的话。比如,她说读《论语》能使人获得快乐,并且懂得了怎样才能获得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快乐。有的人把名利地位、占有物质,甚至把进城作为快乐的目标,其实,在基本物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心灵的快乐
才是第一位的。什么叫心灵的快乐呢?即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享受自然的和谐,人在其中能取予自如地将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自己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能和谐快乐地共同成长,使人对自然的敬畏、顺应、亲和达到默契的程度。孔子说:“天何言哉?”天地的无言之教早就该使人类觉醒了。说得何等惬意!
这些想法早就在马立人的头脑中朦胧地产生了,也多次与壹妫交谈过,但他觉得壹妫整理得更精到。“我该对你刮目相看了!”他说。
“别取笑我,你始终是老师。”壹妫有点不好意思,“我今天是来请教的呢!”
马立人最高兴的是有人与他交流学问上的事情,尤其是壹妫。“什么内容?快说。”
“孔子的仁爱是博大的,为什么别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时,他改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你提得好!”马立人觉得壹妫已经上升一个层次了,“孔子并不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他在处世上,包括对原则问题的处理上是有分寸的。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那样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可能搭上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用不值得付出的仁厚去面对有负于你的人和事,是愚蠢和浪费。那些反人类的恶棍反人性的叛徒是不能原谅的,所有缺德的行为都是不应该迁就的。所谓以直报怨,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他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你讲得太好了,我懂了。”
“还有什么需要交流的吗?”
“我归纳了几条老子与孔子的异同,不知道对不对?”
这下马立人有点紧张了,他自忖自己还没有作过这样的归纳,怎么能和她谈呢?那么,就向她学习吧。他马上表示了谦虚的态度。
“同的方面,一是都有普适性,是真理的概括。过去几千年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在今天还用得上,这是我未学之前想象不到的。他们的思想是高贵的、纯粹的,但是面对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学习之前我觉得有些灰色、苍白,有时还觉得过时,一旦钻进去之后,才发觉他们的思想正是人生的底色,是五彩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源头,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也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灰色提升着品位,多彩保证了活力。”
“你讲得太好了,第二个相同点呢?”马立人显然有点激动,他曾经向学生讲过知识就是力量的一些故事,但他没有想到面前会有这样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农村高中毕业生荒废学业多年,到不惑之年再走上求知之路,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去撞开那尘封已久的智慧之门!
“第二个共同点是思想自由,大胆挥洒,论述精到。”壹妫说完望着马立人,像是等他表态。
马立人点点头,说:“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只有不受束缚和禁锢的思想才会自由,自由的思想才会有创造有进步,自由思想的时代才能出伟大的思想家。第三个共同点呢?”
“第三个共同点,”壹妫不好意思的望望马立人,“还没想好。”
“说来听听。”
“想好了再说。”
“也行,就说不同点吧。”
“不同点多几个。老子不重教,孔子重教;老子玄秘,孔子直白;老子敢为人后,孔子敢为人先;老子致理,孔子致用……”
对于壹妫分得这么细,马立人几乎没能力评价了。他想了想说:“老子其实也是重教的,他的好多话已经融成了我们社会的格言。”他一边拿出老子的书来翻着,“你看,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还有‘功遂身退’,第十三章‘宠辱不惊’,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五章‘大巧若拙’,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些都是他教育人的原话,历代的人们都用作格言,他的思想已经化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我们反而觉察不出来了。”
“还有一点不同,本待想好再说。”壹妫听了马立人转述老子的原话,像忽然受了启发,“老子更多的是讲天地之道,孔子更多的是讲处世之理。”
马立人不由自主地在壹妫的手上拍了一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学校只有周六周日是安静的,学生不上课,另两位老师一个家住市里,一个家住后山,所以马立人和壹妫的“碰头会”,不论是为了学习和交流,还是为了早已相通的那点灵犀,多是安排在学校办公室。
他们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现实。
“我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守得住寂寞了。”壹妫主动挑起了现实的话题。
“为的什么呢?”马立人希望知道她理解了什么,其实最初马立人不愿意离开壹家洲是有多种原因,但是现在他倒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壹妫。
壹妫又何尝不是这样?不过她现在要讲的却是另外一层意思:“现在社会使人眼花缭乱,名利地位太有诱惑力,使一些人不能安静,甚至迷失了自己。以前我不懂为什么人们总要千方百计靠近领导,为什么习惯将工作上的服从转移到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上,甚至化生出一些人身依附关系,现在我开始懂了,是在逐步丧失自我,迷失了精神和信念,不能回归人性的本原。”
马立人点点头说:“把一切功利都放下,就能在安静中获得自由和快乐。”
“我知道你是在坚守。坚守是孤独的,你肯定能在孤独中获得快乐!”
壹妫刚把感情问题提上“议程”,马立人的思绪却又荡开了:“人的快乐感觉是不同的,与价值观有关,现在社会的价值观也是百家争鸣,主流还不明显。”
壹妫望着马立人,好像在为他们这些年心照不宣又若即若离的关系寻找答案。马立人把话打住,也望着壹妫。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本打算向她表示友爱之情,却开口说成了:“是有事吗?”
壹妫并没有表示灰心,她确实还有事找马立人,于是从兜里拿出几页资料纸说:“我见你发表了那么多文章,好羡慕,我也试着写了一篇关于孤独的文章,帮我提修改意见好吗?”
马立人伸过手去,他发觉壹妫的手在颤抖,便一边说着“好”一边认真看了起来,那题目叫做《孤独也是一缕阳光》:
喧闹的世界,有时难得寻找一份僻静。
开放的时代,有时居然需要一份孤独。
看电视有时可以把孤独放大,看那非洲草原的角马千军列阵生死大迁徙,慷慨地走向狮子和鳄鱼的祭坛,再听那窗外传来的铳炮响和号歌声,想起了生与死像永远的花朵离我们并不遥远。要感受这宏浑凄丽的生命交响曲,得闹中求静,走入孤独的意境。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思念朋友是孤独的乐事。这次想到的是高中班主任覃雪老师,病逝前她嘱人捎一篇遗作给我,说人如动物在自然界大轮回,说生命不死只是变换着不同的组合方式,嘱我时刻想到自己与天地并立而自强。这使我想起那草原的角马了,想起窗外的铳炮,想起老子和孔子了,他们可是孤独的?
这个世界浮躁和显露的东西实在太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不甘寂寞,爱吹牛皮,不能虚静,爱争名利,以至于妒贤嫉能,欺上压下,坑骗造假?是不是人们将敢为人先用过了头?是不是有必要研究一下敢为人后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享受孤独的时候,总是试图把“小国寡民”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神字模熔化了重新铸造,以期寻找和揣摩其中的谦卑与孤傲、无为与有为、清虚与快乐。
有人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缕阳光。”
孤独也是一缕阳光。
马立人望望壹妫,又望望文章,望望文章,又望望壹妫,感悟和感情交织在一起。他觉得文章稍嫌单薄,但是面前的这个农家女,经过知识的洗礼,像璞玉被雕琢得更加光彩照人。知识的牵引,情感的诱惑,使他不由自主地拉住了壹妫的手:“我们……”他没有说下去,只望着壹妫的眼睛。他知道法国雕塑家罗丹与美国舞蹈家邓肯有过这样潜流涌动、震撼人心的简单交流,但他不愿像他们那样没有结果。他在期待。
壹妫肯定地点了一下头。
马立人会心地笑了:“我们并不孤独。”
第二节
中年人的热恋方式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二天傍晚,马立人和壹妫相约在妫河旁。地点是壹妫选的,先是沿着河堤来回走,与船叔打过招呼后,坐进了候船的凉亭。这个时候,除了有特急的事要过河的,几十年以来都不会再有人喊渡,船叔也便吹灯将息了。
他们的谈兴正浓。
“其实她是很适合你的。我很同情她。”壹妫说。
“我与她是道同志不同,情同感不同。”马立人说得有点饶舌。
这个话题是壹妫提出来的,她问马立人为什么要拒绝陈芳。她是真心同情陈芳,同时对马立人说曾经有过独身的想法也多少有点不理解——虽然现在已经增进了了解和理解。
“你有几次去省的机会,为什么都放弃了呢?”壹妫换了一个话题。
“城市的阴影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是敬而远之、畏而远之,也厌而远之。”对于马立人来说,这已经是惯性似的思维定势了,他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心理疾患。
“我能够理解。”壹妫拉近距离说,“我曾经有过离开农村的想法,后来我体会到这里才是我的根,只有在旷野里才全身心地感觉舒坦。”
“老祖宗对你的影响很大啊?”
“在前途和婚恋上,现在两人的观点越来越接近了。”
“我看出来,她对你的情感好深,深不可测。”
“我小时候腿上患过骨髓炎,不能走路了,她用嘴帮我吸脓,发气功直到自己晕了过去。她说豁出性命也要把我治好。她对我来说,既是娭毑,也是妈妈。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毛主席一样。”壹妫说得有点动情了。
马立人用手轻轻拍着壹妫的肩背,顺势转换了话题:“人们说毛泽东像太阳,可是我更喜欢月亮。你看,那河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美,更诱人。”
“我也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壹妫转过脸来。
“那是因为月亮和水都与爱情有关。”
“真的?”壹妫扑闪着眼睛。
“你听,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成大的‘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马立人还没说完,壹妫插话了:“还有月亮代表我的心。”
“对,对。”马立人的手在壹妫的背上爱抚着,“还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时,马立人感觉壹妫的头已经靠在了自己的肩臂上,他将她搂了起来。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对恋人,曾经一个产生过独身的念头,一个想到过出家。
“我想起了《荷塘月色》的句子,”壹妫的声音有点沉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仙境似的描写和销魂的颂读,倾情地打扮着这个夜色。
天上的月亮在悄悄地移动,用一朵浅白色的纱一样的云遮住了面庞。微风在轻轻地吹,把河道中清新的水气送到岸上。河中的水月在粼光的簇拥下眨着眼睛。渡船一动不动地停在岸边,惟有船叔的鼾声,像“闹台”似的在掩盖着这迷人的寂静。
第三节
2000年的双抢是有史以来最轻松的一次,由于市财政的支持,全洲用上了一部小型收割机,两部手扶拖拉机,三部耕田机。加之晚稻抛秧,尽管有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在洲上的老人和“童与姑”仍然按质按时又不费力地完成了双抢任务。
壹铿老祖宗吃过早饭,休息了一会便拄着拐杖站到了晒谷坪里。
“娭毑要去哪里?”壹妫问。
“不去哪里,就在这里看看,你去忙你的。”老祖宗已经好久没出来走走了。最近,她听说文鸿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眼睛失明了,到医院治过,医生说必须换眼角膜,因为一时找不到眼角膜便回来了。为这事麻姑打算把他接到平湖口去,边做生意边打招扶,因一时没忙过来,还没接过去,这几天,大孝便去帮忙照料。老祖宗听说眼角膜只能从刚死的人眼中取,这样的好处是人死了还可以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何况还可以使那个瞎子复明。是件好事,只是太不可想象了,寻思着自己百年之后的那一天……想到文鸿以前也受过一些磨难,于是她想去看看。她每次出来,壹妫都要陪着,她却不想别人像扶老人那样扶着她,也不相信自己不能独自去,这次,便趁壹妫没注意开溜了。可是这一急于脱身反而走错了路,脚不听使唤似地迈向了学校的方向。
“也好,早就想找马校长说回话了。”她思忖着,一边向四周张望,看到不远处的修桥工地在忙碌,能听见打硪声,还有,洲上又多了几栋楼房。以前,她闭着眼睛能数出哪房是哪家,如今机耕路水泥路一规划,有点摸不着头绪了。远远地听着陶八道人在唱山歌:
河里石头想上坡,
砍柴想到鲤鱼窝
问声阿妹想什么,
郎不想我我想哥。
……
后面的听不清了。“这八滑子!”老祖宗微笑着嗔道。
又听到壹袁在接腔:
河里石头滚上坡,
滚到山里摸田螺,
摸到一手稀牛屎,
气得石头喊八哥。
“这孙崽子!”老祖宗又甜甜地一笑,高兴地脸上焕出红光。壹袁比壹妫早几年参加自考,大学毕业又快五年了,他边读书边谈恋爱,和在妫市工作的同学结了婚,已是三岁孩子的爸爸了。“那女方工作出色,家庭条件优越,为什么会爱上我家农大哥?还每次来都那么亲热人呢!”这是老祖宗一直没想明白的,她觉得如今的世界确实变了。她家离学校本不远,想着想着就到了。
马立人正要去文鸿家看有什么农活需要帮忙,老祖宗告知说大孝已经去了,于是马立人将壹铿扶进了办公室,泡完茶,说去买点食品来,被壹铿挡住了。
“马校长,莫客气了,不要买什么东西,喝茶就够,聊聊,聊聊。”
马立人知道老祖宗无事不登三宝殿,数年前的那次登门曾使他有一两个月坐立不安。不过听壹妫说,老祖宗也在变。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嘘寒问暖了几句,然后静静地听老祖宗发话。
“马校长啊,你为什么一直不找对象?”老祖宗开口就直奔主题。
马立人已经见过风浪了,再说他心里也有了底,于是大胆地回答:“我一直在等。”
“等什么?等谁?”老祖宗眨着眼睛问。
“等一个我真心追求的,能够和我志同道合、白头到老……”
“那——还没等到嘛?”老祖宗急切地打断马立人的话。
“快等到了。”
“她是哪个?”老祖宗像小孩一样天真,也像小孩一样急于得到答案,她以为马立人除与壹妫关系密切外,还另有其人。
马立人见老祖宗那模样,不忍心和老人绕圈子,直说了壹妫的名字。
“她回答你了?同意了?”老祖宗的眼睛睁得老大,口也张着没合上。
“她同意了,但是她说最后需要您老人家做主。”马立人鼓足勇气望着壹铿,一眨也不眨,脸上带着既迫切又淡定的微笑,像是在给自己鼓劲,又像是在给老祖宗提醒。
“不,她自己可以做主!”老祖宗好像回到了青壮年时代,一股豪气冲口而出,说完拿着马立人的手,“来,去我家吃中饭!”
就这样,马立人被老祖宗拉到了自己家。路上的人不知是老祖宗在拖马立人,还是马立人在扶老祖宗,真还没看清。
见到祖母拉着马立人进屋时的情形,壹妫感动加激动,不由鼻子一酸。他们家距学校只有200来米,但是这200米却走了十几年!这其中,有诸多的心酸,有诸多的痛悔,有诸多的无奈。
他们把老祖宗安顿在堂屋的摇椅上,用鸿运扇供着,倒上凉茶后,便到厨房做饭去了,后脚跟还听见老祖宗在堂屋叫唤:“妫,杀一只我养的仔鸡!”
吃过饭,老祖宗按惯例睡一个午觉。壹妫送马立人去学校。
“老祖宗变化真大。”马立人感慨地说,他复述着饭间和老祖宗的一段对话,两人开心地笑了起来。
饭间,在谈到出身、出息、阶级性、人性的一些关系时,老祖宗讲了她自己的三个小故事,一是文革中红卫兵要斗党支部书记壹大孝,她挺身而出说“这里的党归我管,要斗冲我来!”二是1971年大孝问她愿不愿意入党,她那时是大队长,大孝说书记比大队长大,她便回答:“当不了书记就不入。”弄得大孝哭笑不得。三是辞去大队长职务以后觉得失落,大队干部开会没有她的份,党员开会也没有她的份,再当大队干部是不可能了,于是她想起了入党。当然,她说现在的觉悟比入党的时候高了许多,起码明白了出身资产阶级的人,也可以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出身无产阶级的人,不一定就是无产阶级立场,也可以是资产阶级立场。
壹妫说:“老祖宗说她弄明白了,我倒是对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东西有点弄不明白了。我现在是是非明白,主义不清。”
“我也有点困惑。”马立人说,“我甚至感觉阶级论很早就过时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煎鱼要慢慢来,不能翻得过多,老是折腾。”马立人从抽屉拿出一本《苔丝》,“这本书你可以看看,写的是一个追求幸福的纯洁的女子,可惜落得个悲剧。那个时代,阶级把人性扭曲了。”
“你是说哪个时代?”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虚伪乐观掩盖着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情。阶级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应该照搬到今天的社会。你能说今天的民营企业家是资本家?”
“你看些什么书?怎么想得这么多、这么远、这么复杂?”壹妫既佩服马立人,又觉得他有点深不可测,生怕他犯他父亲那样的错误。
马立人好像一下把思想抛向了遥远的地方:“文化革命中我不是造反派,也不是保皇派,而是逍遥派,我利用一年多的时间,把父亲藏起来的中外经典书籍翻了个大概,可惜还有很多书被抄家的抄走了!”
壹妫不想听这些,打断他的话说:“造反派逍遥派保皇派,都不如蛋黄派!”
马立人被她逗乐了,在她脸上轻轻亲了一下说:“真有你的,比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还形象!其实,不管在什么社会,不论什么政党执政,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解放人,解放所有的人,使全体人民的思想、身体、生活得到解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享受到充足的福利和快乐,使人与人、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协调地发展。做不到这一点,这个执政者就是不称职的,不愿意做到这一点,这个政权就是反动的。”
壹妫用激动而又忐忑的眼神望着马立人,她的家庭经历和速成学习还不足以使她能全部承受马立人的理论冲击,这是她有时感到茫然的地方,而越是与他贴近,这种感觉越是强烈。
“我是不是说多了?”马立人见壹妫有些异样,问她。
“讲讲无妨,有新鲜感。但是,”她微显不安,“只在这样的场合说说,以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放在生活上,你要学会好好过日子。”
马立人也觉得自己的高调理论对壹妫来说可能是说多了一点,听她讲到好好过日子,忽然想到易天霞,便把前向自己回家一趟看到在他们家做保姆的易天霞,学习和写诗文的情况告诉了壹妫。
壹妫一听也很高兴,她和天霞年龄相仿,爱好也有点相同,以前还常在一起玩。曾经听说过天霞的遭遇,这么些年没见,确实还担心过呢!这一刻,使她想到了命运,尤其是女人的命运。
第四节
修壹洲桥的工作已经开始了。毛卫红天天守在工地,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拆迁以后清基,打好水泥墩桩,再由市里的工程队将预制的桥体安放衔接,工程并不复杂。
修桥的拆迁工作基本算顺利,总共只有五户拆迁户,都是三队的,拆迁费每平方米550元,由于省市都比较重视,享受到了妫水市的拆迁户待遇。不过,张五皮那一家有点小麻烦。张五皮本人在外打工,这两个月正好没回来,他的妻子张五嫂和公爹隔三岔五总要到村委会来,具体地说是到建桥工程指挥部来,不是找毛卫红就是找壹劲,说他们家的猪寮屋少算了2.5个平方,要求补上。毛卫红被他们闹得不耐烦了,要壹劲加上算了,可这一来其他拆迁户不干,都要加,这一来一去真还热闹了一向。加上张五嫂和公爹这样三天两头结伴在路上来回,又被人们笑上了,直问他们是不是有了“正宗的”,公爹乐得边笑边“得瑟”一回,五嫂本是个快活人,见公爹乐,自己就不好再乐了,只好装模作样地板起脸来骂人,有时还要跺上几脚。于是更热闹起来。
不过,他们这点小麻烦对工程进度还是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