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胡杨林的风>一 胡杨林的变迁

一 胡杨林的变迁

作品名称:胡杨林的风      作者:张哲      发布时间:2025-10-13 14:09:51      字数:3938

  胡杨林村子根本不叫胡杨林村,包括现在官名也不叫胡杨林村,但是在村子里的人,包括上下邻村十里八村都喊这里胡杨林村。
  胡杨林村最早叫做响马沟村,听着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地方早先年一定是响马频繁活动的地方。还是从十九世纪末期,这里陆陆续续来了一些走西口的人。
  走西口,人们肯定不陌生,就是当初从山西陕西的一部分人,通过山西的北大门朔州北面的杀虎口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盟)往西的地界谋生,最后定居下来,成为内蒙古籍人口。当然,还有一部分河北人通过张家口上了坝,出了口外,定居在河北沽源县往北宝昌县境内。我们这里要讲的就是一部分河北人越过张家口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定居的事情,他们也属于走西口的一部分。
  胡杨林村就是隶属于内蒙古,北面就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但是这里没有蒙古族人,更没有牧民,居住的都是农区汉人。胡杨林村的村名大多都是张家口南面阳原县、怀安县、蔚县、宣化县等地方的人越过张家口来到这里定居的,大多也都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走西口逃荒来到这里的。
  最早的响马沟就是一道沟,这里没有人居住,但是有地主的土地。所谓的地主也是早期逃荒过来,开垦荒山、荒地,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张家口地区阳原县远涉口外的胡凤喜、杨天、林国栋三个人来到这里成了佃户,后来他们个人又回到口里拖家带口来到响马沟,那时候他们是举家搬迁,都是弟兄介个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坐佃户的同时也开垦荒地,逐渐的他们三家就成了这里的大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秦家秦仲平踏着胡杨林三家的足迹,一路问询,也独自来到了响马沟。秦仲平家在宣化县一带也是大地主,到了秦仲平父亲这一代,是输耍不成人,一家人从千亩良田到家徒四壁。已经二十岁的秦仲平还没有成家,下面还有四个妹妹,家中沦落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秦仲平只好只身出口外谋生了。
  到了口外,秦仲平发现,只要勤快就饿不死人。开荒种地,虽然政府也有限制,但是养活一家人还不成问题。好在秦仲平从小上过私塾,也算有文化的人,很快成为响马沟的风云人物。
  响马沟村子有人定居了,后续也就陆陆续续地来了不少人,但是整个村子还是胡家、杨家、林家三家大户,所以人们开始把响马沟村子叫做胡杨林村。
  就在四十年代初,张友庆也带着妻子郭玉环来到了响马沟村。到了乡马沟村之后,郭玉环生了一个女儿,可是在她女儿三岁的时候,张友庆因病去世了。
  秦仲平已经二十七八岁了,还是没有成家,倒是经常带着村里人去坝下赤城地带拉木头,还会拿一些当地粮食换一些坝下的特产,村里的很多人都和秦仲平打得火热。
  张友庆去世了,郭玉环一个寡妇带着女儿生活。郭玉环在出口外之前,在村里就学会了接生、扎针等简单的土疗方法,即使独自带着女儿,生活还算能够过得下去。只是寡妇门前是非多,总有人夜半深更来郭玉环的院子里打扰郭玉环。郭玉环也是疲于应付,经人说和,就和秦仲平组成了一个家庭。
  一九四五年,秦仲平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年近三十岁的秦仲平终于有了儿子了,高兴得他好几夜没睡好觉,他给儿子起名字为秦耀祖,希望他的儿子能改换门庭。
  一九四八年,秦仲平的二儿子也出生了,秦仲平没有得了第一个儿子那时的激动,还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这一代,家里就他一个男丁,现在郭玉环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他自然又是兴奋了还几天。他给儿子取名秦耀东,希望儿子能给国家做一些贡献。
  生活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声惊雷震醒了中华大地,全国人民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响马沟村村民也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响马沟,这个名字却要被淘汰了,响马已经绝迹了,村子名字也该改改了。有人建议就叫胡杨林村,可是相关人说这个名字资产阶级气氛太重,如果是村子里有一片胡杨林,这个名字不是不能用,可是胡、杨、林代表的是村子里三家大户,这个名字就显得有些回归地主阶级的年代了。经过政府人员一致协商,把响马沟村改为建国村,也能迎合新中国的成立。从此,响马沟村没了,建国村站起来了,可是,人们口头上还是习惯性地还称呼村子为胡杨林村。
  一九五二年冬天,秦仲平的三儿子出生了。当时秦仲平正带着村里的车队去了坝下赤城的林场拉木头。也是赶巧,这两年郭玉环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还得去小队参加田间劳作,身体有些吃不消了,在她生下三儿子的时候竟然有些大出血,虽然后来止住了,可是郭玉环再也不能生育了。
  秦仲平回到家,看着儿子仍是兴奋不已,可是看着病恹恹的妻子,还是有些心酸。为了生存,他不得已离开家,老婆生孩子大出血,鬼门关走了一遭,他却不在身边。他终于舍出一切家当请左邻右舍吃了一顿饭,谢谢大家把他老婆的命救回来了。只是老婆再也不能生了,不生就不生,其实他还希望有个女儿,可是没希望了,三个儿子也该知足了。他给小儿子取名为秦耀国,倒不是有多大志向光耀祖国,而是希望儿子能为建国村做点贡献,也不枉他出口外这些年建国村给予他的生存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都成立的小学、中学,只是在秦仲平家,郭玉环带来的女儿张秀兰和她和秦仲平生的大儿子却从来没上过一天学校。
  张秀兰后来改名字,叫做秦秀兰,随了秦仲平的姓,可是三个弟弟都需要她在家看着,所以上小学就成了奢望。秦仲平也算村里的文化人,他希望他的孩子们都能有一肚子文化,社会上还在宣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家里的经济实在难以支持。刚解放不久,家家户户都在艰苦度日,所以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秦秀兰却只能在家看着三个弟弟。
  郭玉环生下三儿子秦耀国之后,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家里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就大都到了秦秀兰身上,秦秀兰小小年纪就撑起了一个家。等到秦耀祖长大了,该是上学的时候,他看到姐姐每天家务缠身,还要照顾他们弟兄三人,所以秦耀祖自动放弃了去学校上学,他要和姐姐一起撑起这个家,这样两个弟弟以后都有机会上学了。
  秦仲平眼看着两个孩子不能上学,很是心疼,毕竟他家以前也算书香门第,可是到了他的下一代,竟然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可是他也只能是心疼,有心无力。秦仲平虽然自身出口外,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可以靠体力过生活的人,干农活的时候也是腰软肚硬,弯不下要来,所以只好看着女儿儿子去小队参加劳动了,毕竟这也是他家赖以生存与生活的根本。
  终于到了秦耀东上学的年纪,秦仲平和郭玉环商量,再也不能让孩子不识字了。别人家同龄的孩子都进了学校,他家的孩子也不能落伍,包括之后的秦耀国,也和二哥一样去了学校,成为共和国第一批高小学生。
  要说秦仲平对待秦秀兰,并没有因为她是妻子郭玉环带来的就另眼相看,他对几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尤其是郭玉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生育了,秦仲平对待郭秀兰这个女儿更是视如己出。只是大环境使然,孩子不能去上学,还得在家做家务看弟弟,田地里的活他更是有心无力,秦仲平内心也很愧疚。
  还是回到胡杨林三家大户。
  胡家大户,是因为胡凤喜最早来到当时的响马沟,第三年他回到口里,结果再出来的时候,他家弟兄八个都跟着他来到了口外。胡凤喜只是弟兄中的老三,他还有两个哥哥五个弟弟,弟兄八人出口外的时候,只有胡凤喜的大哥胡凤义在口里结婚了,他是带着妻子张春秀一起出的口外。出口外那年,张春秀怀里还抱着大儿子胡彬。其余的胡家七兄弟都没有成家。出了口外之后,胡凤喜弟兄七个陆陆续续的成了家,只有小弟弟胡凤山娶了外地媳妇,其余六兄弟都娶的是本村的媳妇。
  毕竟胡家弟兄八个在村里也是大户人家,后来出口外来到响马沟村的人都不希望自己出了口外受欺负,很愿意和胡家弟兄结亲,所以胡家弟兄很容易地都娶过了媳妇。只是老八胡凤山在上学的时候搞了一个外村的对象,高小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了,然后经媒人说和把他搞的对象沈秋燕娶回了家。
  还有林家大户,林国栋和胡凤喜一同出的口外,也是一同再次回到口里,带着一家人出了口外。林国栋一家弟兄四人,林国栋排行老二,他们再出口外的时候,也是林国栋的哥哥林国梁在口里成家了,不过当时还没有孩子。林国梁带着妻子李淑琴一同跟着林国栋出的口外,同时还有林国栋的父母和两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八口人提着大包小包来到了响马沟定居了。
  林国栋的妻子也是在口外娶的,只是他的妻子是河南人。当时村里来了从河南逃荒的一家三口,夫妻俩带着一个女儿,是林国栋帮了他们。夫妻俩看着林国栋小伙子不错,他们的女儿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把女儿许配给了林国栋。就在林国栋和妻子乔月娥成亲那年,河南的那对夫妻看着女儿成家后,夫妻俩又双双回到了河南。
  之所以最后说杨家大户,是因为杨家实在算不上大户。扬天是自己从口里出来到了响马沟村,当然也是和胡凤喜、林国栋同一年到的响马沟村。只是杨天和秦仲平一样,家里就他一个男丁,杨天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两个姐姐早已在口里结婚成家了,随他出来的只有两个妹妹。后来两个妹妹也都在口外成家了,但是都没嫁给响马沟村里的村民,而是找了城里的文化人。
  要说秦仲平娶郭玉环的时候,郭玉环已经是二婚女人,还带着一个孩子。但是杨天成家更晚,他家是天主教,所以村子里天主教不多,他的媳妇一直迟迟未娶。直到他的一个远房亲戚给他介绍,在他三十一岁的时候娶回家一个十五岁的大姑娘。
  要说杨天能把两个妹妹都嫁给城里有工作的人,那是因为杨天是响马沟唯一一位共产党员。当然,之后政府组织在响马沟发展了不少共产党员。天主教教友不入党,不入任何组织。但是杨天不信这个邪,在口里的时候就申请入党了,虽然他没参加过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但是他的党龄一直是响马沟村最长的;包括后来改成建国村,所有入党的党员,杨天都是他们的入党介绍人。
  杨天刚到响马沟村不久,就成了响马沟村的村干部,到后来他当过响马沟村的村长,建国后村子改名,杨天又成了建国后建国村第一届村书记。所以,人们把杨天一家划为建国村的大户,胡杨林村就从此被叫开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