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清水里的刀子>第七十二章:芒种时的竹艺集

第七十二章:芒种时的竹艺集

作品名称: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王真波      发布时间:2025-10-14 07:44:59      字数:4063

  芒种时节,炽热的太阳毫不吝啬地将光芒洒在扁担山上,把整座山晒得滚烫。然而,竹丛里的蝉鸣却并未被这暑气所压制,反而格外清亮,那此起彼伏的鸣声,仿佛是夜郎古国流传下来的古乐,在山林间悠悠回荡。就连江面上吹来的风,都裹挟着竹篾特有的清香,当它吹过盟誓滩时,带来了夏日的热烈,也融入了竹艺中蕴含的温情。就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与韵味的日子,“护江盟”精心筹备的“竹艺集”即将拉开帷幕。
  按照布依族传承已久的“芒种竹艺古俗”,此时的竹材经过春季的生长,柔韧度达到最佳状态,是展示竹艺、传承手艺的绝佳时机。老盟员们纷纷带着自己精心编制的竹器,新盟员们则满怀期待地捧着刚学会制作的竹编小物件;孩子们也兴高采烈地提着竹制的小灯笼,大家齐聚于此,要将扁担山丰富多彩的竹艺展现给众人。同时把护江的心意巧妙地融入竹纹之中,让更多人了解到,竹不仅是守护江水的天然屏障,更是一门能够传递情感的独特手艺。而依据夜郎“艺祭”古俗,在竹艺集开始前,需在展台旁庄重地立起“铜符”,寓意着“护艺魂,传匠心”,祈愿竹艺能够源远流长,匠心能够代代传承。
  清晨,天色刚亮,小勇和阿力便忙碌起来,着手搭建竹制的展台。他们选用三年生的粗竹枝作为立柱,在枝身上精心刻下“竹艺”二字,柱底则嵌上小铜符,赋予展台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气息。台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竹篾之间特意留着细缝,这样既能保证通风良好,又能让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展台增添了几分诗意。每个展台周围都围着竹制的护栏,护栏上还细心地缠着晒干的枫香叶,微风拂过,淡淡的香气飘散开来,仿佛是在热情地欢迎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客人。
  “每个展台要合理摆放不同的竹器,做到分类清晰,这样一来,前来参观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咱们竹艺的传承脉络。”小勇一边专注地用竹丝固定竹篾,一边有条不紊地说道,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老盟员的竹筏模型、阿花婶的竹纹蜡染、孩子们的竹编小挂件,都要摆放得井井有条,旁边还要立上竹牌,清楚地写明竹器的用途以及制作者,让大家知晓每一件竹器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王阿爷坐在最前排的展台旁,身前平整地铺着一块蓝蜡染布,手中拿着一把竹制的老茶壶。这把茶壶是他年轻时亲手编制的,竹纹细密而均匀,宛如潺潺流水般顺畅自然。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洗礼,茶壶依旧坚固耐用,壶嘴处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他身旁,整齐地摆放着一排竹制农具:竹筐、竹筛、竹耙,每一件都凝聚着老辈人的匠心独运。竹筐的把手被磨得发亮,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竹筛的网眼整齐划一,彰显着精湛的工艺。
  “这些农具都是用十年生的老楠竹编制而成,老楠竹韧性十足,编出来的物件十分耐用。”王阿爷微笑着向围拢过来的人们讲解,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竹筐的纹路,神情中满是自豪。“编竹筐的时候,要挑选顺纹的竹篾,这样编出来的竹筐才不容易断裂;编竹筛则要留出均匀的细缝,以便筛除杂质。不同的竹器有着不同的讲究,就如同护江有着不同的规矩一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都需要用心对待。”
  阿花婶的展台前热闹非凡,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她精心制作的竹纹蜡染布平铺在竹台上,蓝白相间的竹苗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活生动,布上的竹叶脉络清晰可见,仿佛微风拂过,它们便能随风轻轻摆动。旁边还摆放着她亲手绣制的竹制香囊,香囊是用细竹篾编成的小袋,里面装满了晒干的竹心和野菊花,散发出一股安神的清香。香囊上还细心地缝着小小的盟徽,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意义。
  “这蜡染布要先煮竹汁来染底色,竹汁能使布更加柔软;接着用蜡刀精心绘制竹纹,蜡刀一定要拿稳,这样线条才能流畅自然;最后再进行一次染色,经过这三道工序,竹纹才能鲜亮持久。”阿花婶拿起一块布展示给大家看,布角还残留着竹汁淡淡的绿色。“每一笔都必须稳稳当当,就像呵护幼苗需要用心一样,差一点都不行。手艺和护江是一个道理,容不得半点疏忽。”
  新盟员小周是第一次参加竹艺集,内心既紧张又充满兴奋。她的展台上摆放着几盏竹制的生态监测盒,这些监测盒是用细竹篾精心编制成方盒形状,盒身刻着“护江”二字,醒目而有力。盒内可以放置土壤检测仪和水质试纸,盒盖上还特意留着通风的细缝,既实用又美观,完美地将竹艺与护江工作结合在了一起。
  “我希望把竹艺与护江的实际事务相结合,不想让竹艺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老物件。”小周眼中闪烁着光芒,热情地向游客介绍道。“以后巡江的时候,带上这个竹盒,既方便携带工具,又能让大家看到竹子的用途不仅仅是编筐编篮,还能为护江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让竹艺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孩子们的展台宛如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处处洋溢着童真与创意。石头编制的竹鱼篓形状宛如一条大鱼,俏皮可爱,里面还放着几只塑料小鱼,仿佛它们正在鱼篓里欢快地游动。乐乐制作的竹制小暖手宝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笑脸,看着就让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意,暖手宝里填满了柔软的芦花,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能给人带来温暖。还有孩子编了竹制的小野鸭模型,小野鸭的翅膀是用薄竹片制成的,上面贴着彩色的纸,微风拂过时,翅膀轻轻晃动,仿佛小野鸭正在水里悠然游弋。
  “这是我给小野鸭编的家。”乐乐高高举起竹制模型,声音清脆悦耳,“等冬天来临,小野鸭就能住在里面,再也不怕冷了。我还要编更多这样的家,让江里的每一只小野鸭都有温暖的栖息之所。”
  竹艺集的核心环节“竹艺教学”备受瞩目,老盟员们纷纷主动开课,带领大家学习编织简单的竹器,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小勇负责教孩子们编织竹制的小篮子,他熟练地将提前劈好的竹篾分成五股,然后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交叉编织,他的指尖在竹篾间灵活穿梭,动作娴熟而流畅。
  “编竹篮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底,底编得牢固,篮子才能稳当;接着往上编侧面,每一步都要把竹篾拉紧,不然篮子就会松垮,无法盛放东西。”孩子们学得全神贯注,小脸蛋憋得通红,尽管他们编出的篮子歪歪扭扭,有些地方甚至还漏了缝,但他们却紧紧地攥在手里,爱不释手,仿佛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王阿爷则教新盟员们编制竹制的小筛子。他将竹篾劈得细如发丝,这些竹篾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听话地随着他的动作穿梭交织。他一边编织,一边耐心地讲解:“劈竹篾的时候要顺着竹纤维的方向,不能强行掰断,否则竹篾就会断裂。这就如同与人相处,要顺着对方的心意,不能强求。你们学习竹艺,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手艺,更是学习如何与竹子相处,与山江相处,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这门手艺。”新盟员们听得认真,跟着王阿爷的动作小心翼翼地慢慢编织,虽然进度缓慢,但每个人都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中午时分,阿花婶带着女人们在江边的竹棚里忙碌地准备着美食。竹棚里,竹心粥在锅中翻滚,散发着淡淡的竹香,那清新的香气弥漫在整个竹棚,让人闻之顿感清爽解腻。竹制蒸笼里蒸着包子,包子馅里加入了新鲜的竹笋丁和腊肉丁,经过竹蒸笼的蒸煮,满是竹子的清香,包子皮也充分吸收了这股竹香,咬上一口,满口生津,令人回味无穷。
  大家纷纷坐在竹凳上,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包子,喝着清甜的竹心粥,一边兴致勃勃地聊着竹艺集上的趣事,欢声笑语在竹棚里此起彼伏,回荡不绝。一位头发花白的邻镇老人,手捧着刚刚购买的竹筛,感慨万千地说道:“好久都没见到这么精湛的竹艺了,如今的年轻人大多都不爱学习这些老手艺了。你们‘护江盟’不仅守护着江水,还将这些老手艺传承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这是在守护咱们的根啊。”
  下午,竹艺集增添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以艺换心”环节,这是由林晓提议的。此环节旨在让竹艺流动起来,同时收集大家对护江的心意。前来参加竹艺集的人,可以用自己带来的小物件,换取“护江盟”准备的竹制小礼品,如精美的竹编挂件、雅致的竹制书签等;也可以在竹制的留言牌上留下自己对护江的建议,然后将留言牌挂在竹王树旁。
  一时间,人们纷纷响应。有人用一本旧书换了一个竹编香囊,开心地表示要把香囊送给孙子,让他也能了解到老手艺的魅力;有人留下“要多教孩子竹艺,让手艺代代相传”的建议,字迹工整而有力。竹王树旁的留言牌很快就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牌子,它们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是在与大家亲切回应,又像是在为这份真挚的心意鼓掌喝彩。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大地上,竹艺集也渐渐接近尾声。游客们手中拿着心仪的竹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家开始收拾展台,将没卖完的竹器仔细打包,准备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竹艺带来的温暖。
  小勇静静地看着竹王树旁挂满的留言牌,看着大家手中各式各样的竹器,看着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江面,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护江刀,刀鞘上的枫香叶碎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浅红的光泽,盟徽挂在脖子上,紧紧贴着胸口,暖暖的,仿佛揣着满满的心意。
  他深知,芒种时的竹艺集,不仅仅是一场竹艺的展示盛会,更是“护江盟”心意的传递纽带。竹器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损坏、变旧,但藏在竹纹里的护江情怀永远不会断绝;手艺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护江的规矩也将随之传承下去,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勃勃生机。正如阿爷所说,竹子是有生命的,能够生长繁衍;竹艺也是有生命力的,能够学习创新;而护江的心,更是生生不息,能够代代延续,永不熄灭。
  江面上的风依旧轻柔地吹着,带着竹香和暖意;竹丛里的蝉鸣依旧清亮悦耳,仿佛在为这场竹艺集演奏着最后的乐章;竹王树旁的留言牌还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传递着大家对未来的期待。小勇明白,“护江盟”的竹艺集会如同每年准时到来的芒种太阳一样,一年又一年热烈地举办下去;竹艺也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从老盟员传给新盟员,从大人传递给孩子;护江的队伍会不断壮大,从扁担山扩展到邻镇,从本地吸引到外地;山江的故事也将一代又一代地传颂下去,藏在竹纹里,落在留言牌上,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
  而他,也将一直坚守在这里,带着护江刀,带着盟徽,守护着这山这江,守护着“护江盟”的每一个人,守护着这门既能传递情感又能守护江水的竹艺,直到永恒。直到竹艺年年相传,匠心在岁月中永不褪色;直到竹集岁岁热闹,心意在时光里永远鲜活;直到这份守护与传承,成为山与江永恒的夏日记忆,成为世代相传的美好约定,深深地刻在每一个学习过竹艺、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